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极生活事件的积极效应:意义发现 被引量:17
1
作者 潘伟刚 黄希庭 鲁小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3,共6页
意义发现是指个体从创伤或不幸等消极生活事件中发现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精神上的益处的一种认知和行为应对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意义发现的思想,我国心理学家也有这方面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意义发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意义发现是指个体从创伤或不幸等消极生活事件中发现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精神上的益处的一种认知和行为应对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意义发现的思想,我国心理学家也有这方面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意义发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与测量、意义发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关于意义发现的结构存在单维与多维之争,大多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维意义发现量表;一般认为意义发现有利于心理适应,其作用机制可用认知适应理论和假设世界理论来解释。今后应当根据我国文化开展意义发现的心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发现 消极生活事件 应对 心理健康 压力管理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教师现场学习力之内驱力的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翁乾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第8期142-144,共3页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降低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学习的内驱力。本文从斯格模德曲线的分析、“卫人嫁女”故事的启示、现场学习力概念的澄清、现场学习力核心的探讨、现场学习力意义的发现、现场学习力价值的延伸等...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降低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学习的内驱力。本文从斯格模德曲线的分析、“卫人嫁女”故事的启示、现场学习力概念的澄清、现场学习力核心的探讨、现场学习力意义的发现、现场学习力价值的延伸等六个角度,对教师现场学习力进行了再思考,发掘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学习力 斯格模德曲线 卫人嫁女 四位一体 意义发现
下载PDF
新闻的意义是生产出来的吗?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2,共5页
新闻研究文章中频繁出现"新闻意义的生产""新闻意义的再生产""新闻意义的生产符号"等概念与用语,这都是机械照搬西方新闻学概念,不会产生学术增值。新闻的意义主要来自新闻事实,不是媒体凭空生产出来的... 新闻研究文章中频繁出现"新闻意义的生产""新闻意义的再生产""新闻意义的生产符号"等概念与用语,这都是机械照搬西方新闻学概念,不会产生学术增值。新闻的意义主要来自新闻事实,不是媒体凭空生产出来的。记者揭示新闻的意义,有明示和暗示两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的意义 意义生产 新闻工业 事实的意蕴 意义发现
下载PDF
“旧事重提”与意义发现--论《朝花夕拾》的记忆改写 被引量:1
4
作者 哈迎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1-188,共8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作为自传性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存在明显的记忆改写问题,尤其是长妈妈的故事与事实出入很大。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代和祖母、母亲一样对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人物,《朝花夕... 《朝花夕拾》是鲁迅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作为自传性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存在明显的记忆改写问题,尤其是长妈妈的故事与事实出入很大。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代和祖母、母亲一样对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人物,《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有五篇出现了她的身影。《朝花夕拾》对长妈妈的故事改写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将买《山海经》的时间移到踏死隐鼠之后;二是将长妈妈的过失迁移到衍太太身上。《朝花夕拾》记忆改写的重点在长妈妈身上,但记忆改写的缘起却与“仇猫”的话题有关。鲁迅“仇猫”,与童年时期长妈妈踏死隐鼠有关,但根本原因不在于此。童年时代的鲁迅不喜欢长妈妈,但长妈妈给了他“真实的爱”,而貌似好人的衍太太却给了他最大的伤害,正是这一发现,使他在《朝花夕拾》中对童年记忆进行了重新书写。鲁迅认为,真实生于理解,理解生于爱,《朝花夕拾》中的记忆改写与此意义发现直接相关。“爱的发现”不仅是20年代中期拯救鲁迅出于痛苦深渊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旧事重提”能变为“朝花夕拾”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事重提 记忆改写 意义发现
下载PDF
纪实影像生产与灾后家园重建——以茂县实践为例
5
作者 刘广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把纪实影像生产与灾后家园重建联系起来,是基于最近两年来部分人群和机构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为促进震区的生产自救和社区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纪录片实践活动。主要以纪录影像促进发展为理念,广泛动员当地民众参与,... 把纪实影像生产与灾后家园重建联系起来,是基于最近两年来部分人群和机构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为促进震区的生产自救和社区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纪录片实践活动。主要以纪录影像促进发展为理念,广泛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并在这一参与中,随着纪实影像生产与消费的完成而完成的一种物质与精神的重建。同时从另一种视角上反思了这种基于"行动"的纪录工作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在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被侵袭或转型过程中的影像见证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一活动中,茂县的实践尤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影像 家园重建 茂县实践 意义发现
下载PDF
自我发现,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学习科学视野中的小学体验教育课程之“意义发现”课堂教学初探
6
作者 陈庆怀 靳蕾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第5期21-22,共2页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意义发现”课堂即是研究“学”的真意,具有“体验+发现”教学特征的课堂教学过程。“意义发现”课堂由“引导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三个板块构成,重在发现意义、学会运用,让学生在...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意义发现”课堂即是研究“学”的真意,具有“体验+发现”教学特征的课堂教学过程。“意义发现”课堂由“引导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三个板块构成,重在发现意义、学会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关照,体验能力的提升,体验情感的丰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教育 意义发现 科学学习
下载PDF
意义发现:开启英语教学新思路——以绘本Home is best!教学为例
7
作者 靳薇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7年第2期14-17,共4页
“意义发现”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以发现学习为核心,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在亲身体验中自主建构,在拓展性实践中深入反思,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真实的体... “意义发现”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以发现学习为核心,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在亲身体验中自主建构,在拓展性实践中深入反思,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真实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通过课内外拓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持续审视与反思,强化自我认知,进而灵活运用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发现 自主探究 自我建构
下载PDF
文本解读 意义发现 生命体验——两种阅读教学模式中文本解读观的比较
8
作者 李卯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2-85,共4页
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唯本而教"作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长期垄断着教师的思维与个性,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唯本而教"作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长期垄断着教师的思维与个性,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石。文本解读观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意义发现,生命体验则是文本解读的更高层次,是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注入独特理解与生命情感的过程。通过对两种教学情境中文本解读观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个性教学"中更容易实现意义发现与生命体验。毫无疑问,充满活力的课堂要求教师由"唯本而教"向"个性教学"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本而教 个性教学 文本解读 意义发现 生命体验
原文传递
论刑法教义学的立法批判功能 被引量:9
9
作者 吴亚可 《南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1期49-63,共15页
关于“刑法教义学是否具有对刑法立法进行批判的功能”这一问题,当前刑法学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其中,否定说建立在这一前提上:作为刑法教义学基本逻辑起点的刑法规范是合理正当的刑法规范。然而,该前提因不符合立法事实,从而导致否... 关于“刑法教义学是否具有对刑法立法进行批判的功能”这一问题,当前刑法学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其中,否定说建立在这一前提上:作为刑法教义学基本逻辑起点的刑法规范是合理正当的刑法规范。然而,该前提因不符合立法事实,从而导致否定说不具有合理性。刑法教义学作为刑法的规范意义的发现方法,对刑法立法进行的批判主要表现在模糊性刑法规范、滞后性刑法规范和“漏洞”型刑法规范的意义发现过程中,即根据社会生活事实对三者的通常规范意义进行扬弃,从而实现其规范意义的明确化、发展性和填补。但是,刑法教义学的立法批判功能也是有场域限制的,即刑法教义学的司法面向性和实践导向性决定了刑法教义学批判不能否定现行有效的刑法规定,同时,刑法规范语言的文义边界框定了面向司法的刑法教义学批判的基本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教义学 规范意义发现 刑法教义学批判 场域限制
下载PDF
论意境转化的审美心理机制
10
作者 蔡正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69-76,共8页
“意境转化”的理论命题认为应从动态转化而不是静态凝固的角度考察意境的生成。意境的生成结构即: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作者的审美创造心理寻求和建构本文的语言结构,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观照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结构,意境在多... “意境转化”的理论命题认为应从动态转化而不是静态凝固的角度考察意境的生成。意境的生成结构即: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作者的审美创造心理寻求和建构本文的语言结构,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观照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结构,意境在多种心理的缠绕、交织、对话、碰撞中得到实现。意境转化的心理趋势是由潜在到现实,心理中介是由遮蔽到澄明,心理历程是意义的发现,心理模式是象、境、气、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转化 符号层面 诗意层面 潜在、现实、遮蔽、澄明 意义发现 象、境、气、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