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时代的道德焦虑 被引量:21
1
作者 成伯清 《探索与争鸣》 CSSCI 2008年第11期44-47,共4页
"道德滑坡"之类的说法既体现了不满和谴责,也是我们对诸多不如人意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常见解释。何以会如此?本文首先从"泛道德化"和"去道德化"两种趋势,分析了我们目前道德状况的主要成因。进而指出从超... "道德滑坡"之类的说法既体现了不满和谴责,也是我们对诸多不如人意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常见解释。何以会如此?本文首先从"泛道德化"和"去道德化"两种趋势,分析了我们目前道德状况的主要成因。进而指出从超越功利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的必要性,即道德除了作为可以起到社会控制作用的行为规范之外,也赋予人生以意义.道德使人成为人。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焦虑.其实折射出我们对于更高更好的生存境界的期待。最后从意义共同体和道德对话的角度阐述了道德重建的可能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 去道德化 意义共同体 道德对话
原文传递
“意义共同体”建构:社交平台中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生产行为模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邹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技术发展与环境变迁对主流媒体新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社交平台新闻生产场域重塑了身处其中的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生产行为模式。借鉴经典扎根理论的部分研究程序,发现社交平台中主流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生产行为模式的核心关切是建构意义共同... 技术发展与环境变迁对主流媒体新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社交平台新闻生产场域重塑了身处其中的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生产行为模式。借鉴经典扎根理论的部分研究程序,发现社交平台中主流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生产行为模式的核心关切是建构意义共同体,主要行为维度是“事实属性选择”“创意表达”“用户思维”“多维评价”。即,通过对事实属性的选择完成可感知前经验的连接,通过创意表达来完成新闻信息的领会,通过用户思维来完成交流规则的相宜,通过多维评价来把握价值秩序的认同,并最终达到由“有意义的他者”组成的对话来构建传受之间的“意义共同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共同体 新闻生产 行为模式 经典扎根理论
下载PDF
论导师与研究生意义共同体的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武永江 骆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7-51,共5页
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意义自由流动的过程。阐释了意义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体的理念诉求,对于如何构建导师与研究生的意义共同体提出了五条策略。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意义共同体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重思如何在新形势下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4
作者 李芸 唐晓丽 《声屏世界》 2023年第8期25-27,共3页
高低语境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受众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让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到海外,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就需要研究讲故事的策略。文章借助具体案例,开展“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意义共同体”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 高低语境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受众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让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到海外,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就需要研究讲故事的策略。文章借助具体案例,开展“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意义共同体”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四个有效传播路径:叙述策略的他者化、“共情共通”叙事原理、互联网语境下的“故事再编”以及个人化叙事结构,希望有助于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他者视角 共情 意义共同体
下载PDF
“最美校园”的社会学想象和意义构建
5
作者 祝晓辉 王俊春 《时代金融》 2018年第36期314-315,共2页
分析了当前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竞争的困境,在于如何型构学生—学校生命周期的意义共同体。基于"最美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以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视角分析了"最美校园"的张力体系:地方院校——学... 分析了当前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竞争的困境,在于如何型构学生—学校生命周期的意义共同体。基于"最美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以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视角分析了"最美校园"的张力体系:地方院校——学生"源于周遭情境的个人困扰"和"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公议题"维度张力,大众主体和公众主体的关系张力,文化大同和文化差异的协同张力以及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成分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美校园 地方院校 社会学想象 意义共同体
下载PDF
传播符号学的历史语境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易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3-18,2,共6页
符号学是正在兴起的用于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学科和方法论。本文从符号学的中西方古典样态谈起,简述了中国符号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传播学相结合的发展机遇--在第三次媒介剧变的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问题焦点正在由"信息通达"转... 符号学是正在兴起的用于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学科和方法论。本文从符号学的中西方古典样态谈起,简述了中国符号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传播学相结合的发展机遇--在第三次媒介剧变的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问题焦点正在由"信息通达"转向"意义交流"。错失了符号学两次黄金发展时期的中国学者,要形成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学派",应是对既基于中国问题又关涉"人类意义共同体"的一般规律问题的回应。当下中国传播符号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发声,也应有意识地从追随西方理论,转向融通中西与新意独出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传播学 人类意义共同体 中国学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