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调解实践中女性主体性意识及其功能分析 |
万星辰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24 |
0 |
|
2
|
制度—利益—民情:应对资本下乡不确定性的情理结构 |
何雪松
张道林
|
《社会科学文摘》
|
2024 |
0 |
|
3
|
制度—利益—民情:应对资本下乡不确定性的情理结构 |
何雪松
张道林
|
《社会发展研究》
|
2023 |
1
|
|
4
|
从诬告案件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多层情理结构 |
凌鹏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23 |
0 |
|
5
|
儒家的“创造性转化”与“转换性创造”——以林毓生与李泽厚中国式现代化为考察中心 |
刘悦笛
Zhu Yihua(译)
|
《孔学堂》
|
2023 |
0 |
|
6
|
从“占卜感性”“占卜理性”到“占卜德性”——论《周易》与孔子的巫史关联与情理结构 |
刘悦笛
|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7
|
情感哲学视野中的“恻隐之心”——兼论孟子情论的全球性价值 |
刘悦笛
Zhu Yuan
|
《孔学堂》
|
2015 |
3
|
|
8
|
情理合一:中国文化抗疫的软实力——走向后疫情时代的“情理文明” |
刘悦笛
|
《文化软实力研究》
|
2022 |
0 |
|
9
|
通往深湖的死亡谷——论王蒙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
曾镇南
|
《社会科学战线》
|
1987 |
2
|
|
10
|
良知与良觉,性觉与心觉——兼论王阳明思想的儒佛之辨 |
刘悦笛
Zhu Yuan(译)
|
《孔学堂》
CSSCI
|
2022 |
0 |
|
11
|
象山心学的“情理结构” |
李增杰
|
《中国美学》
|
2022 |
0 |
|
12
|
“情理”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命运走向 |
李金龙
|
《华中学术》
|
2022 |
0 |
|
13
|
论“比德”的情理结构 |
陈艳秋
|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4
|
血亲情理:中国礼乐美学的文化基因 |
王彦章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2019 |
0 |
|
15
|
苏轼隐逸词的情理结构 |
吴宇轩
|
《中国苏轼研究》
|
2017 |
1
|
|
16
|
情理中和与完整传播——新世纪中国电影传播的审美人类学观照 |
王昕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7
|
再论苏轼“心理本体”的情理结构 |
宋颖
|
《中国苏轼研究》
|
2017 |
0 |
|
18
|
苏轼词情理结构探析 |
马蓉
|
《中国苏轼研究》
|
2017 |
0 |
|
19
|
《九歌》的情理结构 |
张立伟
|
《江汉论坛》
|
1985 |
0 |
|
20
|
“义”之作为“道德辨别力”及其可能 |
陈晨捷
|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