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子游戏促进“隐性失陪”儿童情感重建
1
作者 刘义娟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第20期35-36,共2页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儿童的终生老师。亲子游戏以其生动、活泼、有效、实用的教育形式,为家长和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以及家长经验交流的机会,是“隐性失陪”儿童情感重建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阐述亲子游...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儿童的终生老师。亲子游戏以其生动、活泼、有效、实用的教育形式,为家长和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以及家长经验交流的机会,是“隐性失陪”儿童情感重建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阐述亲子游戏促进“隐性失陪”儿童情感重建的相关措施,以此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游戏 隐性失陪 儿童 情感重建 措施
原文传递
从《重访边城》看1960-1980年代张爱玲的创作心境与语境——兼谈张爱玲的自译与改写
2
作者 任茹文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8-178,共11页
英中两个版本的《重访边城》是后期张爱玲(1955-1995)双语创作的重要文本。英文版《重返边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是张爱玲1963年3月发表在美国The Reporter双周刊上的游记。1982年前后,在洛杉矶处于半隐居状态的张爱玲用中文... 英中两个版本的《重访边城》是后期张爱玲(1955-1995)双语创作的重要文本。英文版《重返边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是张爱玲1963年3月发表在美国The Reporter双周刊上的游记。1982年前后,在洛杉矶处于半隐居状态的张爱玲用中文将其重新译写为《重访边城》。以赴美后唯一一次短暂港台经历为背景所创作的英文首作与中文译写,使这篇散文在张爱玲后期创作中尤为特别和具典型意义。两个版本连接起张爱玲在美前10余年的英文创作与最后20年回归中文创作的阶段变迁史。对比英中两个版本的译写差异,可借此明辨后期张爱玲内在心境和外在语境相互作用的文本生成过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1960-1980年代的张爱玲与文化中国的情感重建与深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访边城》 自译与改写 文本生成过程 情感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