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法”非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41
1
作者 陈忠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2,共6页
至今为止的主流法治理论,从根本上都可以归结为"恶法亦法"。这种理论的前提是不科学的,实质上都主张法是少数人意志体现,实践中必然结出"权力大于法律"的结果。只有坚持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为基础,以... 至今为止的主流法治理论,从根本上都可以归结为"恶法亦法"。这种理论的前提是不科学的,实质上都主张法是少数人意志体现,实践中必然结出"权力大于法律"的结果。只有坚持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为基础,以宪法为核心,系统全面地理解每一个法律规范,法律才可能真正成为反映人性要求,保护体现人民意志,保护公民自由,得到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常识 常理 常情 现代 人性之治
下载PDF
恶法亦法理论的历史寻踪及其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振东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6期36-41,共6页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如果说良法理论催生了实质法治,那么,恶法亦法理论则催生了近代形式法治。恶法亦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表现为:它有助于中国在法治初级阶段强化规则意识;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法律难于实施的...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如果说良法理论催生了实质法治,那么,恶法亦法理论则催生了近代形式法治。恶法亦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表现为:它有助于中国在法治初级阶段强化规则意识;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法律难于实施的问题。归根结底,最根本的还是寄望以此解决中国法治的生根问题。有鉴于此,法学理论应从浪漫主义转为坚持法律保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律保守主义
下载PDF
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命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力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3-12,共10页
法律实证主义具有其独特的主张,其基础主要在于三个命题,即谱系命题、因袭命题和分离命题。由这三个命题出发,可以了解其理论主张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以及恶法亦法和法律命令说如何有意义。
关键词 律实证主义 律命令说
下载PDF
超越“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本体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寿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范 本体分析 道德价值
下载PDF
对恶法亦法理论新的认识及定位之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祖彤 《求索》 CSSCI 2013年第6期204-206,共3页
恶法亦法理念萌芽于苏格拉底,并由法律实证主义者奥斯丁加以系统论述并趋向于成熟。在西方法学中恶法良法之争始终贯彻其中。然而,所谓"恶法"判断标准却一直是一个理论的难题。而与"恶法"相对的"良法"基... 恶法亦法理念萌芽于苏格拉底,并由法律实证主义者奥斯丁加以系统论述并趋向于成熟。在西方法学中恶法良法之争始终贯彻其中。然而,所谓"恶法"判断标准却一直是一个理论的难题。而与"恶法"相对的"良法"基础同样难以形成定论。事实上,强调对恶法的遵守并非全无价值关怀,而恶法亦法理念对法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自然法理念中善的概念分析,以此可以得出对"恶法亦法"的新的认识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道德与 正义
原文传递
“恶法亦法”命题的两面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基于简单化理解,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始终饱受误解和质疑。与自然法相比,法律实证主义关注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前者关注的是法律"是"什么的定义问题,而后者关注的是法的实效层面的对策、策略问题。通过对"恶法... 基于简单化理解,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始终饱受误解和质疑。与自然法相比,法律实证主义关注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前者关注的是法律"是"什么的定义问题,而后者关注的是法的实效层面的对策、策略问题。通过对"恶法非法"及与之关联的"恶法亦法"命题的分析,指出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都具有两面性,二者的差别应当在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上理解,而不应简单理解为本体论上的对立。就此来说,法律实证主义的考虑可能更为周全、稳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自然 律实证主义 本体论 认识论
下载PDF
走出“恶法亦法”的迷宫——哈特法哲学的悖论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清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哈特指出了边沁和奥斯丁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的原创性贡献,却未能发现这种区分的根源在于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之别,反倒将它归结为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结果在背离他们精辟见解的同时,又在奥斯丁混淆实然与应然的错谬看法影响下,走向了“... 哈特指出了边沁和奥斯丁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的原创性贡献,却未能发现这种区分的根源在于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之别,反倒将它归结为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结果在背离他们精辟见解的同时,又在奥斯丁混淆实然与应然的错谬看法影响下,走向了“实然即应然”的歧途,以主张“恶法也有正当约束力”的方式扭曲了正义感,没有看到“恶法亦法”的意思只是要求在实然维度上忽略恶法之恶而承认它是实证法,并不包含在应然维度上肯定其正当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特 律实证主义 实然与应然 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 与道德
下载PDF
中国特色的“法德共治”论 被引量:3
8
作者 单纯 《新经济》 2015年第13期34-37,共4页
"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传统在思维类型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形式,即,中国的社会治理是将"法治"与"德治"协调成一种互补互促的治理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与西方"神人相分"或"主客相别"的二元对立论不同,它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 "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传统在思维类型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形式,即,中国的社会治理是将"法治"与"德治"协调成一种互补互促的治理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与西方"神人相分"或"主客相别"的二元对立论不同,它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目的与功能的统一,儒家将这种统一性建立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治理辩证原则之上,最终形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类型,其在当代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理论形态就是"法德共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类型 中国特色 以德治国 二元对立 之治 辩证关系 保障 形式正义 层面
下载PDF
如何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奥斯丁法哲学悖论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清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6,共10页
约翰·奥斯丁自觉区分了实证法以及实证道德共同包含的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并明确肯定了法与道德的内在关联,因而提出了一些远比哈特等后世追随者深刻的见解。可是,由于不了解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微妙差异对这种区分的决定性作用... 约翰·奥斯丁自觉区分了实证法以及实证道德共同包含的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并明确肯定了法与道德的内在关联,因而提出了一些远比哈特等后世追随者深刻的见解。可是,由于不了解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微妙差异对这种区分的决定性作用,奥斯丁在某些问题上又犯下了把实然与应然混为一谈的理论谬误,不仅声称应然性的效益原则本身就是实然性的科学真理,而且主张实证法的实然效力构成了应然性的正义标准,结果陷入了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尤其在“恶法亦法”的问题上展现了法律实证主义严重扭曲正义感的深度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奥斯丁 律实证主义 实证与实证道德 实然与应然
原文传递
驳“恶法亦法”论
10
作者 姜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11-12,共2页
不道德的、恶的法律究竟是不是法律 ?不同的法学流派的回答是不同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恶法和善法一样也是法律 ,即“恶法亦法”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恶法不是法律 ,只有善法才是法律 ,即“恶法非法”论。本文从分析... 不道德的、恶的法律究竟是不是法律 ?不同的法学流派的回答是不同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恶法和善法一样也是法律 ,即“恶法亦法”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恶法不是法律 ,只有善法才是法律 ,即“恶法非法”论。本文从分析“恶法亦法”的缺陷入手 ,旨在阐明“恶法亦法”的谬误 ,从而确立“恶法非法”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道德 的价值
下载PDF
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岳丽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03年第6期83-85,共3页
邓宝驹等人侵吞信用社资金两亿多元,依法被控职务侵占罪,该罪最高法定刑是15年有期徒刑,如同种情况发生在国有企业,则可判贪污罪,最高法定刑是死刑,两者差别很大。这样的判决合法而不合理,这就关系到法学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当法... 邓宝驹等人侵吞信用社资金两亿多元,依法被控职务侵占罪,该罪最高法定刑是15年有期徒刑,如同种情况发生在国有企业,则可判贪污罪,最高法定刑是死刑,两者差别很大。这样的判决合法而不合理,这就关系到法学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当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发生冲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正义 最高定刑 实质正义 职务侵占罪 信用社资金 正义观念 凯尔森 国有企业 契约制度
下载PDF
论刑法的真善美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荣春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08年第2期150-168,共19页
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外法哲学中,法的真善美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时新的话题了。在国外,拉德布鲁赫于1932年在其《法哲学》中率先提出要用文艺作品来认识法律的本质问题。
关键词 哲学 拉德布鲁赫 见危不救 吕世伦 期待可能性 非犯罪化 外在美 犯罪分子 纯粹
原文传递
关于恶法非法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冠廷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2-76,共5页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有关"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的讨论很多。自古希腊时期的克里克勒提出法分善恶,到孟德斯鸠将"法"同"法律"严格区分,再到边沁、奥斯丁等提出法律和道德无必然联系,长达几个...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有关"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的讨论很多。自古希腊时期的克里克勒提出法分善恶,到孟德斯鸠将"法"同"法律"严格区分,再到边沁、奥斯丁等提出法律和道德无必然联系,长达几个世纪的学术争论仍在持续。通说认为,法律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道德可否否定法律,违背道德的法律是否仍需遵守等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差异,也决定了立法和学术讨论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道德 自然学派 分析学派
下载PDF
刑事法律推理机制的缺失与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运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8-616,共9页
传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重规范解读轻法官思维一直盛行。在刑事法官的思维方式当中,重形式推理轻实质推理又较为严重。在形式推理中,演绎推理是重心,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常被忽略。形式推理的不足,会导致法官思维僵化,刑法原则遭弃,立法... 传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重规范解读轻法官思维一直盛行。在刑事法官的思维方式当中,重形式推理轻实质推理又较为严重。在形式推理中,演绎推理是重心,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常被忽略。形式推理的不足,会导致法官思维僵化,刑法原则遭弃,立法精神迷失;实质推理缺位,则会出现恶法亦法、司法不公及规范滞后等消极现象。构建合适的刑事法律推理机制,并对相关问题予以解读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推理 实质推理 刑事律推理 公正
下载PDF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之思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强 胡鑫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4-25,共2页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和法律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系认为道德和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亦法&qu...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和法律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系认为道德和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亦法"。从表面来看,两种学说的对立达到了极致。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深入分析,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理论的契合性。真正的良善之法,不仅要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内容良善,而且要具备法律的外在形式。在现代文明的法治国家,出现合法不合理或者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时,应当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衡平个案争议。同时,对不合理的法律适时修、改、废,使其成为真正的良善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善之 律至上
下载PDF
“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天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1-83,共3页
"恶法亦法"强调法的形式,"恶法非法"重视法的内在价值,这两种观点共同催生了现代法治。当下中国仍处社会主义法治的初级阶段,强调"恶法亦法"和"恶法非法"两种观点的结合,有助于法治的完善。立... "恶法亦法"强调法的形式,"恶法非法"重视法的内在价值,这两种观点共同催生了现代法治。当下中国仍处社会主义法治的初级阶段,强调"恶法亦法"和"恶法非法"两种观点的结合,有助于法治的完善。立法层面上,法律的制定要具备前瞻性,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要体现自然法的价值追求;司法层面上,要注重探求情、理、法在司法裁判中的兼容;守法层面上,要强调对法律的绝对服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中国改革逻辑的转换——从“恶法非法”转向“恶法亦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江一 《社科纵横》 2015年第9期78-82,共5页
中国35年的改革遵循的是"恶法非法"的改革逻辑,这种依赖权力权威的"非法型"改革过程是伴随法治进步对制度的破坏过程,是伴随政府权力弱化及市场拓展对官员个人权力的强化过程,这与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存在逻... 中国35年的改革遵循的是"恶法非法"的改革逻辑,这种依赖权力权威的"非法型"改革过程是伴随法治进步对制度的破坏过程,是伴随政府权力弱化及市场拓展对官员个人权力的强化过程,这与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存在逻辑悖论,难以为继;中国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转向"恶法亦法"的改革逻辑,摒弃以任何"恶"的手段实现自己心中的"正义"都是正当的行为逻辑和"放开搞活权力"的改革思路,通过削权、废规、规范来限权扩市,坚持方向性、操作性、普遍性、持续性、进步性五原则改革"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逻辑
下载PDF
由“恶法非法”分析法律与道德关系中的尖锐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璐 韩娟 《法制与经济》 2014年第20期76-78,共3页
对于"恶法亦法"、"恶法非法"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分析实证法学认为法律与道德无必然联系,即主张"恶法亦法";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即"恶法非法"。由于法律与道德在调整社会的关系... 对于"恶法亦法"、"恶法非法"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分析实证法学认为法律与道德无必然联系,即主张"恶法亦法";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即"恶法非法"。由于法律与道德在调整社会的关系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文章在赞成"恶法非法"所主张的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引出两者关系中的尖锐问题,并对"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现象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对如何解决这一尖锐问题的法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与道德
下载PDF
论普遍守法义务的政治前提——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再诠释
19
作者 林文挺 李德进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8-97,119,120,共12页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守法义务”并非基于“形式正义”,而是基于平等公民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前提对于守法义务的成立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对“恶法亦法”命题的误解和对主体视角的忽视所造成的“问题误置”,国内主流法理学界误解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理论内涵,进而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政治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奥斯丁 苏格拉底之死
下载PDF
“恶法亦法”的理由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婷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59-61,共3页
"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在当代社会因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在谈及"恶法亦法"的理由时,一般从"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入手。而因价值与事实的现实对立、法律的稳... "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在当代社会因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在谈及"恶法亦法"的理由时,一般从"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入手。而因价值与事实的现实对立、法律的稳定与发展、人类理性认识及理性行为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存在,要求坚持"恶法亦法"。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逐步加快,迫切需要增强公民的法律信仰、加快推动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以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坚持"恶法亦法"则有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这些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国家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