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易”说的发展与完成——从杨简到刘宗周
1
作者 段重阳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对“一”的领会和践行构成了“心易”说的核心,也是从杨简到王阳明、刘宗周的易学哲学之特色。杨简认为“易”中万象与心的活动同属于“一气”,因而“心”与“易”基于“能动”而为“一”,也就是“直心”。但是,这样获得的“一”未能说... 对“一”的领会和践行构成了“心易”说的核心,也是从杨简到王阳明、刘宗周的易学哲学之特色。杨简认为“易”中万象与心的活动同属于“一气”,因而“心”与“易”基于“能动”而为“一”,也就是“直心”。但是,这样获得的“一”未能说明“心”与“物”的关系,也未能澄清工夫之根据。因此,王阳明通过心物的显隐关系和良知体用论,既澄清了“心”与“易”(物)的同体而显,也指明了工夫的途径,弥补了“直心”在应物之用上的缺陷。刘宗周通过心对“易象”的筹划作用阐明了“易”何以为“心易”,也通过“心极”阐明了“心”与“易”何以为“一”。王阳明和刘宗周将“一”把握为基于“生理”而赢获的“易”之整体,实现了“心易”说的发展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王阳明 刘宗周 生理
原文传递
试论王龙溪的易学哲学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月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80,共8页
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 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王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之极 先天之学 自然
下载PDF
传高子绝学 续攀龙心意:高攀龙《周易易简说》的易简之道诠解
3
作者 温海明 韩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6,共9页
学界对于高攀龙易学虽然有些研究成果,但多笼统讨论其易学与思想的关系,而对于其代表著作《周易易简说》的全面深入研究仍然很少。事实上,对这一文本的研究对弥补学界高攀龙易学研究的不足,传承高攀龙的易学绝学,并接续其注易过程中体... 学界对于高攀龙易学虽然有些研究成果,但多笼统讨论其易学与思想的关系,而对于其代表著作《周易易简说》的全面深入研究仍然很少。事实上,对这一文本的研究对弥补学界高攀龙易学研究的不足,传承高攀龙的易学绝学,并接续其注易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易简之道和传承圣人之道的心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周易易简说》有三大注易原则,即以孔子《易传》为宗、易简注易、以主爻为中心;其次,《周易易简说》解易有三大合一的特点,即心易合一、人天合一、体用合一;最后,《周易易简说》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生生”的本体论思想、“易即人心”的认识论思想、“易即体即用”的体用论思想和以注易继承“圣人之道”的哲人情怀。高攀龙易学不仅有明显的心学易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容易简单的注释当中,熔铸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人生经验,希望后人能够融通易道,进而发扬儒家圣人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攀龙 圣人之道
下载PDF
刘宗周哲学的易学方法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涵青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59,共8页
本文以刘宗周哲学之易学方法为论述主轴,研究宗周易学之方法论意识问题,以及易学作为一方法论意识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的意涵。首先从刘宗周易学的时间发展历程与理论发展内涵两层面确立宗周易学思想在其理论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尝试从这些... 本文以刘宗周哲学之易学方法为论述主轴,研究宗周易学之方法论意识问题,以及易学作为一方法论意识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的意涵。首先从刘宗周易学的时间发展历程与理论发展内涵两层面确立宗周易学思想在其理论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尝试从这些意涵中提出几个关注的问题。接着就这些关注的问题出发,展开对刘宗周易学方法的探讨,从改过功夫、易简、太极、心易说等方面对刘宗周即本体即工夫的易学建构进行初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宗周 学方法论 改过 太极 即本体即工夫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剖心易心”对象研究
5
作者 王箐箐 《今古文创》 2021年第8期6-8,共3页
《聊斋志异》是一部专写狐鬼花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鬼怪"题材描写本身极具神秘色彩,其中有不少"换心剖心"的故事情节,剖心易心使人心智聪慧、死而复生的情节更加具有神话性。鬼、神、人,皆可取心。蒲松龄以这种以... 《聊斋志异》是一部专写狐鬼花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鬼怪"题材描写本身极具神秘色彩,其中有不少"换心剖心"的故事情节,剖心易心使人心智聪慧、死而复生的情节更加具有神话性。鬼、神、人,皆可取心。蒲松龄以这种以心换形、以心换性所揭示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修身易而修心难,人心固然难测,面对世间纷扰,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下载PDF
以心易心——被“遗弃”学生的教育对策研究
6
作者 蔡敏 《新智慧》 2018年第24期105-105,132,共2页
遗弃,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抛弃不管',还有很多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方法都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实质性遗弃',造成亲情的缺失。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濡养,孩子会因此变得孤僻、暴躁,有被遗弃的感觉。因此,对这类学生,教师需要... 遗弃,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抛弃不管',还有很多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方法都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实质性遗弃',造成亲情的缺失。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濡养,孩子会因此变得孤僻、暴躁,有被遗弃的感觉。因此,对这类学生,教师需要付出百倍的关爱,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欣赏他们,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自立、懂得自强、充满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弃”学生 教育对策
原文传递
王道渊内丹学“三五”思想探微
7
作者 王楠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5,共10页
"三五"思想在《参同契》和《悟真篇》中被用于论述丹道功法。王道渊的内丹理论以"三五"思想为枢要,贯通于本体论、宇宙论、性命论与丹道论。在本体论层面,"三五"被理解为道体,"三五合真"体现... "三五"思想在《参同契》和《悟真篇》中被用于论述丹道功法。王道渊的内丹理论以"三五"思想为枢要,贯通于本体论、宇宙论、性命论与丹道论。在本体论层面,"三五"被理解为道体,"三五合真"体现为由三种气构成的一种浑然为阴的先天状态。在宇宙论层面,"三五"被理解为本原,"三五分真"被诠释为道体生成天、地、人三才。在性命论中,"三五合真"为先天性命混合,"三五分真"为后天神气运化。在具体的丹道修炼中,他又将"三五"解释为本质上充当人之意念的中央戊己真土,并以之兼摄"假意以通消息"与"和合四象"两大功用。王氏尝试以内丹修炼实现由后天一身四大之阴向得道者之一炁纯阳的复归,其内丹全真层面一炁纯阳与宇宙论层面浑然阴炁之间的"矛盾",实则只是对此炁在不同阶段或动、静状态下各有侧重的描述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渊 《河图》 《大道图》 内丹学 “三五”思想
原文传递
从“随时从道”到随吾心之“正”——试论《童溪易传》以心解《易》的基本理路 被引量:4
8
作者 姜颖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8,共7页
本文认为,王宗传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开启了南宋以心解《易》的方向,他的这一解《易》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方面,王宗传继承王弼的易学理路,发展了程氏易学随时从道的思想;另一方面,王宗传结合孟子的心性理论,将随时收归... 本文认为,王宗传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开启了南宋以心解《易》的方向,他的这一解《易》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方面,王宗传继承王弼的易学理路,发展了程氏易学随时从道的思想;另一方面,王宗传结合孟子的心性理论,将随时收归向内,以正心为追求,人心既正,发用于外,无不随时。王宗传强调随正,由此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童溪易传》中"随时从道"到随吾心之"正"的转化,揭示其以心解《易》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宗传 解《 随时从道 君子()之正
下载PDF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月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2-29,共8页
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的出现,伴随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这表现为其以心释易统易、工夫简易直截的鲜明特征,其中蕴涵了心学派易学对象数易及程朱义理易的解构以及为一般易学研究所忽略的... 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的出现,伴随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这表现为其以心释易统易、工夫简易直截的鲜明特征,其中蕴涵了心学派易学对象数易及程朱义理易的解构以及为一般易学研究所忽略的易佛沟通问题。从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心学在宋时的诞生以及它最终的衰微,同样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在解构“传统”易学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数 程朱 义理 佛禅 工夫
下载PDF
再论王宗传心学易思想——兼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颖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9,共5页
王宗传对正统理学易学作出了重大更新,实现了本体内在性转向和工夫论转向。其易学注重阐述心之内容即理,并由此将心提升为"质之天地,谋之鬼神"的超经验的宇宙本体。基于此,王宗传提出自反和不助的工夫论,突显了其心学易特点... 王宗传对正统理学易学作出了重大更新,实现了本体内在性转向和工夫论转向。其易学注重阐述心之内容即理,并由此将心提升为"质之天地,谋之鬼神"的超经验的宇宙本体。基于此,王宗传提出自反和不助的工夫论,突显了其心学易特点。本体论和工夫论的内在转向,是王氏解《易》的关键,也是《童溪易传》与《程氏易传》相异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宗传 程颐 发明本 自反 不助
下载PDF
王龙溪对《周易》乾卦义理的心学化诠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富强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30,63,共8页
以往研究未能呈现王龙溪诠释乾卦义理的整体面貌。事实上,其“以心摄易”的解《易》进路,彰显了良知心体为宇宙造化枢机、《周易》可收摄于良知心体中、道德本心为万物存有根源的意涵。他把“乾知”解释为“良知”,开辟了道德主体即宇... 以往研究未能呈现王龙溪诠释乾卦义理的整体面貌。事实上,其“以心摄易”的解《易》进路,彰显了良知心体为宇宙造化枢机、《周易》可收摄于良知心体中、道德本心为万物存有根源的意涵。他把“乾知”解释为“良知”,开辟了道德主体即宇宙本体、天道性命相贯通的道德创生的存有论。“无欲者,心之本体,即所谓乾”将良知心体的自发性与乾卦的刚健无欲之德绾合在一起,内在地蕴含着心学的工夫论与境界论。尽管王龙溪的解说有过度诠释的嫌疑,且缺少体系建构与理论内容上的完备性,但他对《周易》乾卦义理的心学化诠释丰富了心学和易学的义理内涵并促进了二者的会通,具有重要的经典诠释学和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龙溪 乾卦 乾知 无欲
原文传递
论保巴解《易》思想理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秋丽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96,共7页
保巴作为元代易学家代表之一,在认同程朱易学前提下,以"照着讲"兼"接着讲"的形式,对《周易》经传所内蕴的符号、意义世界进行了一定诠释。通过研究发现,在这种创造性不足的形式下,其易学还有着"自己讲"... 保巴作为元代易学家代表之一,在认同程朱易学前提下,以"照着讲"兼"接着讲"的形式,对《周易》经传所内蕴的符号、意义世界进行了一定诠释。通过研究发现,在这种创造性不足的形式下,其易学还有着"自己讲"的创造性诠释的内容,他的以"心"为根基解读圣人作《易》、四圣《易》道与《易》之符号、意义世界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圣人的洁静精微之心在建构《周易》符号、意义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周易》符号、意义世界洗心、养心的重要功能。按照其"以心会心"的思想,我们只有能够契会圣人之心,才能更好地理会《周易》符号、意义世界;也只有理会《周易》符号、意义世界,才能更好地契会圣人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巴 即《 元代
下载PDF
明代王学与易学之关系--以孙应鳌“以心说《易》”之现象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广如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89,共15页
本文以贵州学者孙应鳌《淮海易谈》为例,探讨当时学者如何以心学思想诠说《易经》,冀能由是得窥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应鳌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王门后学广泛接触。其所作《淮海易谈》一书,在原先的朱注框架、图书概念、解《易》... 本文以贵州学者孙应鳌《淮海易谈》为例,探讨当时学者如何以心学思想诠说《易经》,冀能由是得窥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应鳌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王门后学广泛接触。其所作《淮海易谈》一书,在原先的朱注框架、图书概念、解《易》方法中,却将《易》理与心学巧妙结合。先论《易》者,心也,最终推衍出致知则得《易》的结论,明白可见其企图藉易学以彰显王学价值的用心。应鳌之易学,始于朱子,却成于阳明,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可由是得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应鳌 淮海 王学
下载PDF
刘宗周《周易古文钞·易赞》释义
14
作者 余群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5-120,共6页
刘宗周《易赞》是其《周易古文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理论纲领,全文由11个篇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上天之载,坤以法效;一齐俱到,浑无后先;一气周流,《易》有逆数;体用一源,各正性命;一心是矣,百司为神。这五点概括起来就是:... 刘宗周《易赞》是其《周易古文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理论纲领,全文由11个篇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上天之载,坤以法效;一齐俱到,浑无后先;一气周流,《易》有逆数;体用一源,各正性命;一心是矣,百司为神。这五点概括起来就是:天道阳主阴辅,阳为太极,化生为两仪、四象。太极、两仪、四象并非前后生成关系,而是一齐俱到,呈现出共时性的生生之道。究其原因,在于《易》有逆数,一气流转,无往不复,生生不息。天道元亨利贞,人心亦然。上天赋予人以至善之性,即为本体,此本体之性因心而明,所以,本体即是工夫。换言之,即心即性,即体即用。所谓体用一源,各正性命,即要求人心一念未开之际,以理制欲。如此即是懂得吉凶悔吝之道,从而迁善改过,入于圣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 一齐俱到 体用一源 圣域
下载PDF
李贽以心论《易》及其自然人性论初探
15
作者 陈欣雨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6,共6页
李贽易学以心论《易》,结合前人易说,重点从"心"出发,标立童心,重视人情和性命,阐发自然人性论;通过多年的自研自得,他将易学视为简易自然之圣学。在易学诠释上,李贽属于重自然童心的义理一派;此外,李贽将易学与学术背景和时... 李贽易学以心论《易》,结合前人易说,重点从"心"出发,标立童心,重视人情和性命,阐发自然人性论;通过多年的自研自得,他将易学视为简易自然之圣学。在易学诠释上,李贽属于重自然童心的义理一派;此外,李贽将易学与学术背景和时代启蒙思想相结合,代表新兴市民的时代诉求,反映了自然人情的时代特色,是对传统易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论《 李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