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伍卫 王景峰 +1 位作者 谭桂明 朱纯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14.2± 2 7.4( 5 8~ 179)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9± 0 .2 7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6 0± 0 .75V(P <0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的幅度为198.1%± 141.1% ( 2 0 %~ 5 6 7%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0± 0 .7( 0 .1~ 3 .0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 ,起搏电极阻抗 5 5 8.5± 136 .3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 2 2例。术后随访 48.7± 30 .6 ( 6~ 96 )个月。 2例于更换术后 12 ,2 4个月 (即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分别为 98,12 0个月 )分别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 ,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植入性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 ,大部分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 ,可以考虑继续使用 ,但必须注意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 心室电极 电极参数测量
下载PDF
揭秘CRT心电图的多种表现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丽丽 蔡卫勋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住院医师<br>  今天查房的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胸闷、乏力5年余,加重2周就诊。自述既往有扩张型心肌病病史。门诊以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收入院。入院体检:心率6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45/96mmHg,神清。双肺未及... 住院医师<br>  今天查房的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胸闷、乏力5年余,加重2周就诊。自述既往有扩张型心肌病病史。门诊以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收入院。入院体检:心率6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45/96mmHg,神清。双肺未及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界向左后扩大,心律齐,心尖部第1心音减弱。入院心电图示(图1):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扩大,以左心室显著,左室壁运动弥漫性低下,左室收缩功能低下,EF值22%。超声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三尖瓣轻度反流,动脉硬化,升主动脉增宽。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给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置入CRT)。术后3 d复查心电图示(图2):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7次/min,可见心室起搏脉冲信号与自身P波有固定关系,PV间期140 ms,但是心室脉冲后的QRS波群呈现两种图形。R1、R5、R8、R9在下壁及胸导联均呈QS型,在I、aVL导联呈R型,QRS波群时限达200 ms;剩余QRS波群时限160 ms,下壁导联呈rS型,I、aVL导联呈qR型,V1~V4呈QS型,V5、V6导联呈R型,顶端切迹,呈类似左束支阻滞图形。我的疑问是:①本次心电图中的两种QRS波群形态不一,是否均为起搏心室产生?②或者是部分完全心室起搏,部分为起搏与自身QRS波群形成的心室融合波?③该起搏器功能是否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阈值 心室 房室 心电图 电诊断图 CRT 起搏脉冲 心室电极 下壁导联 右室起搏 束支阻滞图形 双腔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波群 QRS 左室电极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被动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萍 杨明 +3 位作者 韩凌 陈欣 胡文泽 李晓红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92-193,共2页
既往研究发现,89%植入起搏器患者更换起搏器是因为电池电量耗竭,11%是由于电极损伤、升级、T波过感知等其他原因。每个起搏器电池电量的消耗需要考虑个体化的程控参数,如起搏电压、脉宽、频率、阻抗及起搏比例等。其中程控起搏器... 既往研究发现,89%植入起搏器患者更换起搏器是因为电池电量耗竭,11%是由于电极损伤、升级、T波过感知等其他原因。每个起搏器电池电量的消耗需要考虑个体化的程控参数,如起搏电压、脉宽、频率、阻抗及起搏比例等。其中程控起搏器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测定起搏阈值,确定能起搏心脏的最小输出能量,然后设定起搏电压,因为起搏脉冲电压的高低是影响起搏器寿命的最大可程控参数,同时起搏阈值的高低对评估是否使用电极导线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阈值 心房电极 心室电极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起搏参数优化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谷佳佳 徐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0期143-145,共3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伴有收缩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已经明确.但有约30%的患者CRT术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恶化,称之为CRT无应答.而影响这部分患者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伴有收缩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已经明确.但有约30%的患者CRT术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恶化,称之为CRT无应答.而影响这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左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及术后起搏参数优化.目前,起搏参数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14]术后房室(atrioventricular,AV)间期和室间(interventricular,VV)间期的优化可提高CRT治疗的应答率,甚至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本文就当前AV间期和VV间期的优化方法及其价值予以综述. 一、AV间期优化的方法 AV间期的优化有多种方法,其中心导管检查测量左心室最大压力差与最大时间差之比(dP/dTmax)准确性最高,但为有创检查,而在超声指导下优化因具有无创、方便等优点,目前为使用最多的优化方法.最近,基于程控仪自动检测和运算的间期优化法已被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参数 AV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 心室起搏 超声心动图法 血流动力学反应 CRT 心房起搏 间期 静止期(细胞学) 二尖瓣 僧帽瓣 心瓣膜 心室电极
原文传递
临时起搏器植入术35例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学文 周宁 王丽先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4年第10期667-668,共2页
关键词 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静脉穿刺 心电图 心室电极
下载PDF
左室心外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司道远 贺玉泉 杨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证实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左室电极常规通过冠状静脉窦(CS)放置在其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然而,由于冠状静脉解剖位置多变、阈值过高、膈神经刺激以及易脱位等因素的影响,经CS植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证实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左室电极常规通过冠状静脉窦(CS)放置在其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然而,由于冠状静脉解剖位置多变、阈值过高、膈神经刺激以及易脱位等因素的影响,经CS植入左室电极仍存10%-20%的失败率[2]。另外,在成功经CS植入左室电极的患者中,约30%存在CRT无应答,主要原因可能是经CS途径无法将左室电极放置于左室激动最晚部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部位 心脏再同步化 电极导线 再同步 冠状静脉窦 膈神经 复极 胸骨正中切口 顺序发生 心室电极
下载PDF
三腔起搏心电图(二)
7
作者 崔俊玉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166-170,共5页
2 DDT(V)及其他心室触发模式2.1工作原理三腔起搏器在运行DDD模式时,在起搏或感知的AV间期内如果发生心室激动事件(房室结下传导或室性、交接区异位心律)。该事件通过心室电极导线被心室电路感知(通常为右心室,也可为左心室或双心... 2 DDT(V)及其他心室触发模式2.1工作原理三腔起搏器在运行DDD模式时,在起搏或感知的AV间期内如果发生心室激动事件(房室结下传导或室性、交接区异位心律)。该事件通过心室电极导线被心室电路感知(通常为右心室,也可为左心室或双心室)后抑制心室脉冲发放,将失去三腔起搏器双室起搏的作用。对于PR间期较短的患者,虽然可通过缩短起搏器的AV间期达到双室同步起搏,但过短的AV间期也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腔起搏器 心室激动 心室电极 异位心律 房室结 心室 心室 室性融合波 下传 室性期前收缩
下载PDF
安置心房螺旋电极的一项新指标 被引量:1
8
作者 万征 周金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3年第1期47-48,共2页
我们在1992年7月至11月应用一种新型心房螺旋电极时观察到一项能判断心房螺旋电极固定是否良好的新指标,现报告如下.资料:本文3例病人,症状性SSS 2例,III°AVB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9岁(76~83岁),最慢心率34~44次/分.起搏器为MET... 我们在1992年7月至11月应用一种新型心房螺旋电极时观察到一项能判断心房螺旋电极固定是否良好的新指标,现报告如下.资料:本文3例病人,症状性SSS 2例,III°AVB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9岁(76~83岁),最慢心率34~44次/分.起搏器为META DDDR 1250H型,心房螺旋电极为330—801型(Telectronics).用一种改锥状固定钢丝(Fixation Stylet)来操作电极螺旋的进退.电学测试用Medtronic 3511型起搏测试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固定钢丝 电极导线 心耳 心室电极 锥状 经皮穿刺 旋后 旋出 内固定
下载PDF
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心大静脉远端成功置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左心室电极二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应旭 涂涛 +4 位作者 秦奋 吴智鸿 罗昔金 周胜华 刘启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3-494,共2页
例1男性,7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后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二尖瓣增厚并中度反流,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并中度反流。心电图(ECG)示窦性... 例1男性,7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后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二尖瓣增厚并中度反流,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并中度反流。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0.18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永存左上腔静脉 心室电极 心大静脉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除颤器 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
原文传递
起搏电极导线微脱位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清华 程晓曙 +4 位作者 吴延庆 程应樟 胡建新 程开诚 姜醒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65-166,共2页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曾是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起搏电极工艺的改进 ,起搏电极的脱位率明显降低。但近年仍常有起搏电极微脱位的现象发生 ,而导致起搏不良或发生意外。笔者结合本院发生的 5例电极导线微脱位病例 ,重...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曾是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起搏电极工艺的改进 ,起搏电极的脱位率明显降低。但近年仍常有起搏电极微脱位的现象发生 ,而导致起搏不良或发生意外。笔者结合本院发生的 5例电极导线微脱位病例 ,重点讨论电极微脱位的判断、发生原因及控制的方法。①电极导线微脱位的判断 :首先患者出现安置心脏起搏器前一样的症状 ,2 4h动态ECG发现有间断不起搏现象 ,特别是患者体位改变或深呼吸时出现。分析仪测试发现起搏阈值已增高到术中的 3~ 5倍 ,同时X线未能发现电极明显移位。这种现象大多数发生在术后 1周内 ,但也有例外 ,本组有 2例在手术 2年后发生②电极导线微脱位的原因 :a .起搏器在囊袋内发生游走 ,严重下移 ,使相连的电极脱位。b .术者的置入经验不足 ,心室电极导线在心房的余留量不够 ,电极导线皮下固定不牢。c .电极导线头在肌小梁的嵌顿不牢靠。③电极导线微脱位的防治 :一旦发生电极导线微脱位 ,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实际情况 ,再次手术将电极导线重新置入。a .置入电极导线时 ,各种参数的达标标准要严格掌握 ,对测试中附加的各种生理性动作 (如咳嗽 ,深呼吸 )需多次重复 ,达到十分满意的结果为止。b .重视心室电极导线在右心房中适当的预留长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导线 置入 心脏起搏器 心室电极 预留长度
下载PDF
永久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伍旭升 金松元 +1 位作者 张祖茂 曹建敏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96.4± 2 2 .6( 2 5~ 186)个月 ,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8± 0 .2 6V ,更换起搏器时为 1.5 9± 0 .74V(P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幅度为 196.2 %± 13 8.3 % ( 2 0 %~ 5 64%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1± 0 .6( 0 .3~ 3 .0 )V ,更换起搏器起时 ,原心室电极阻抗为 65 8.7± 14 3 .2Ω ,R波振幅为 2 .8± 0 .9mV。更换起搏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 2 3例 ,术后随访 63 .7± 4 1.4 ( 6~ 15 6)个月。 3例因更换时测出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 ,重新安置新电极 ,2例因伤口感染不愈而在对侧安置新电极 ,2例因微脱位、另 2例因改换其它公司起搏器而重新安置新电极 ,其余病人均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埋植式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大多数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数据仍在良好范围内 ,可以继续使用 ,但必须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电极 电极参数测量 永久型起搏器
下载PDF
起搏器误感知两例
12
作者 冯兰英 艾沙 贾邢倩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2期192-193,共2页
例1,男性,60岁。患冠心病10余年。因Ⅲ°房室传导阻滞,於1987年安装VVI起搏器。程控参数:起搏频率65次/min,心室不应期350ms,感知灵敏度1.5mv。近一月来自感心律不齐,时有头晕现象,疑拟起搏器电源不足收入院。心电图示(附图一),窦性... 例1,男性,60岁。患冠心病10余年。因Ⅲ°房室传导阻滞,於1987年安装VVI起搏器。程控参数:起搏频率65次/min,心室不应期350ms,感知灵敏度1.5mv。近一月来自感心律不齐,时有头晕现象,疑拟起搏器电源不足收入院。心电图示(附图一),窦性P波,呈双峰,时限大于0.11s,所有窦性P波均未下传心室,心室波皆为起搏心律。起搏间距呈长短两种,短起搏间距为920ms,符合起搏器的程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心室不应期 T波形态 心室 P波 心室电极 起搏脉冲 间期 心房感知 肌电干扰
全文增补中
低能量除颤时导管设计连结方式和阻抗的意义
13
作者 王桂照 《黑龙江医学》 1994年第4期31-35,共5页
关键词 电极导管 除颤阈值 心房肌 剂量反应曲线 迷走神经刺激 转复房颤 标准电极 心室电极 右室心尖部 栓塞并发症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电极老化致心室过度感知误诊为心房感知功能不良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鄂 孔祥辉 郑萍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3期199-202,共4页
患者女性,76岁,2006年12月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美敦力双腔起搏器(KD701,右心室电极型号BBD166245V,右心房电极型号BBE092234V)。术后不规律随访。2013年11月患者因心悸、头晕入院,心电图提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不良,考虑... 患者女性,76岁,2006年12月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美敦力双腔起搏器(KD701,右心室电极型号BBD166245V,右心房电极型号BBE092234V)。术后不规律随访。2013年11月患者因心悸、头晕入院,心电图提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不良,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圣犹达(型号5356)双腔起搏器,电极测试无异常遂保留沿用(电极为双极导线)。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规律随访,患者主诉无不适,心电图均表现为窦性心律、VAT起搏模式,程控仪显示AS-VP起搏>99%。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程控为VVI模式后检测自主心室率低于40次/min,故从未测出心室感知参数,心室电极阻抗每次测试均在230Ω左右,在厂商建议200~2000Ω安全范围内略低。其余各项参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心室电极 心房感知 功能不良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误诊 老化
下载PDF
罕见左上腔静脉畸形主动式心室电极植入右心房术一例
15
作者 郁志明 吴小庆 +2 位作者 杨传高 王如兴 邵爱英 《现代医学》 2015年第11期1438-1440,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0年,伴黑朦3年,再发2 d,于2011年5月18日入院。患者本次就诊前3年就有明显的短暂头晕、黑朦症状,在外院心电图提示有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未予特殊处理,2 d来症状频发,有黑朦伴胸闷,面色苍白;...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0年,伴黑朦3年,再发2 d,于2011年5月18日入院。患者本次就诊前3年就有明显的短暂头晕、黑朦症状,在外院心电图提示有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未予特殊处理,2 d来症状频发,有黑朦伴胸闷,面色苍白;无意识丧失、肢体抽搐、二便失禁。来我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收治入院拟行起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上腔静脉畸形 主动式 心室电极 右心房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单根直钢丝与双钢丝技术置人心室起搏电极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徐日新 刘晓东 龚金龙 《实用医药杂志》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评价单根直钢丝技术在置入心室起搏电极操作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根直钢丝组和双钢丝交换组,均采用右侧静脉途径置入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单根直钢丝组(30例) 置入方法为:①将心室电极送至右心房中部,回撤钢丝5cm... 目的评价单根直钢丝技术在置入心室起搏电极操作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根直钢丝组和双钢丝交换组,均采用右侧静脉途径置入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单根直钢丝组(30例) 置入方法为:①将心室电极送至右心房中部,回撤钢丝5cm左右;②在右心房中下部快速抖动式进退电极;③当电极头端越过三尖瓣口时,推送钢丝至电极头端,并前送至右室心尖部。双钢丝交换组(30例)按常规方法进行。若各组透视时间超过20min电极定位不成功,则互相交换操作方法。结果单根直钢丝组操作时间为(16.03±4.00)min、透视时间为(23.47±5.72)min,明显短于双钢丝交换组(9.13±2.50)min vs (14.10±3.82)min(P<0.05);单根直钢丝组和双钢丝组分别有4例、3例在交换操作方法后将电极定位成功。双钢丝交换组有4例缠绕希阿里网,3例误入冠状静脉窦。两组患者分别随访(2.31±1.05)年和(2.20± 1.28)年,起搏功能正常。结论置入心室电极时,单根直钢丝技术比双钢丝交换技术操作简单、更能快速准确到达右室心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极 心脏起搏器 置入方法
下载PDF
心室起搏电极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蔡子奇 郝应禄 李燕萍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1期2206-2210,共5页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控制心力衰竭、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治疗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器及起搏电极的制造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心室电极是应用最早且应用最广泛的起搏电极,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控制心力衰竭、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治疗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器及起搏电极的制造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心室电极是应用最早且应用最广泛的起搏电极,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良性推动了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疗效得到了提高,相关并发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目前,心室主动电极、左心室起搏电极、除颤电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无线起搏电极也开始投入临床,未来承载不同功能的无线起搏电极将是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极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下载PDF
40例VVI型起搏器术后电极阈值观察及程控
18
作者 依仁科 董志 宋耀锋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河北)》 2004年第4期34-35,共2页
目的:探求VVI型起搏器术后心室电极起搏阈值的变化,指导临床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和安全起搏。方法:固定脉宽为0.5ms,采用起搏器程控仪,对起搏器术后1、2、3、4、5、6、7、8天,2周、3周、4周、3月、半年、1年,此后每年1次进行阈... 目的:探求VVI型起搏器术后心室电极起搏阈值的变化,指导临床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和安全起搏。方法:固定脉宽为0.5ms,采用起搏器程控仪,对起搏器术后1、2、3、4、5、6、7、8天,2周、3周、4周、3月、半年、1年,此后每年1次进行阈值测定。结果:起搏阈值高峰发生在术后1~2周,在1个月后进入平稳期,与1年后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1个月减低起搏输出电压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型起搏器 心室电极 起搏阈值 病窦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第341例 起搏器植入术后—反复晕厥—抽搐
19
作者 蔡思宇 叶沈锋 +2 位作者 吴祥 项美香 王建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98-1701,共4页
病历摘要患者女,82岁,因头晕15年,加重1d,诊断考虑Ⅲ度房室阻滞、起搏器植入术后,头晕待查于2011年12月25日在外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999年因Ⅲ度房室阻滞在该院行VVI起搏器植入术,2007年因电池耗竭在该院行脉冲发生器置换术... 病历摘要患者女,82岁,因头晕15年,加重1d,诊断考虑Ⅲ度房室阻滞、起搏器植入术后,头晕待查于2011年12月25日在外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999年因Ⅲ度房室阻滞在该院行VVI起搏器植入术,2007年因电池耗竭在该院行脉冲发生器置换术(未更换心室电极)。此次住院期间出现左上肢抽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术 植入术后 上肢抽搐 反复晕厥 Ⅲ度房室阻滞 脉冲发生器 住院治疗 心室电极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8
20
作者 吴圣杰 苏蓝 黄伟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多位点起搏,但实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随着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探索在临床开展以后,经传导束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方式才开始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希氏-浦肯野系统 生理性起搏 心室电极导线 心室起搏 心内膜起搏 希氏束起搏 双腔起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