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詹庆华 陈维荣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大量的研究显示肿瘤的微淋巴管生成与其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演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是肿瘤演进的关键。本文总结近年来有关...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大量的研究显示肿瘤的微淋巴管生成与其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演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是肿瘤演进的关键。本文总结近年来有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微淋巴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微淋巴管生成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为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淋巴管生成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乳腺癌微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义强 赵春雨 +1 位作者 李壮 王博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年第2期65-66,共2页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细胞的播散和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病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是其播散的早期事件,但在判定其是通过肿瘤内部或瘤周新生的淋巴管播散的,还是通过...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细胞的播散和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病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是其播散的早期事件,但在判定其是通过肿瘤内部或瘤周新生的淋巴管播散的,还是通过侵袭肿瘤周围原有的淋巴管转移的还是比较困难的,随着各种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被发现,检测乳腺癌中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浸润,探讨乳腺癌肿瘤中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微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成为新的焦点。现就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微淋巴管的成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管生成 淋巴道转移
下载PDF
阳和化岩汤联合LY294002对裸鼠乳腺癌及微淋巴管生成的干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菲 李静蔚 +3 位作者 孙庆颖 李湘奇 张洋 朱晴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阳和化岩汤与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高表达型裸鼠荷瘤肿瘤及微淋巴管密度(LMVD)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 ... 目的:探讨阳和化岩汤与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高表达型裸鼠荷瘤肿瘤及微淋巴管密度(LMVD)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 7. 5mg/kg组、LY294002 7. 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标本及腋下淋巴结,计算抑瘤率和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法观察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Podoplanin抗体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观察微淋巴管在癌灶及周围间质组织分布特点及形态学结构改变,RT-PCR法检测分析关键靶蛋白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VEGFC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 7. 5mg/kg组、LY294002 7. 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抑瘤率与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均不同程度增加;镜下观察VEGFC与LMVD染色,对照组染色程度最高,分布密集,阳和化岩汤组、LY294002组次之,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染色程度最浅,分布最少;各用药组均可降低PI3K、p-Akt、VEGFC的表达,阳和化岩汤组的效果不及LY294002组,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作用最明显。结论:阳和化岩汤、LY294002能有效抑制肿瘤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与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及VEGFC相关。虽然阳和化岩汤组对抑制PI3K、p-Akt、VEGFC的能力不如LY294002组,但两者联用体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和化岩汤 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 VEGFC PI3K/AKT 淋巴管生成
原文传递
微淋巴管形成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4
作者 王肖泽 王继见 黄金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71-1675,共5页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形成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二者间的病理相关性。方法:取40例胃癌组织(筛选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各20例,分为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另取15例胃溃疡良性病变组织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形成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二者间的病理相关性。方法:取40例胃癌组织(筛选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各20例,分为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另取15例胃溃疡良性病变组织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表达水平,再以肾水平蛋白(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内皮细胞,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density,LMVD)及分布特点。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之间LMVD存在显著差异(P<0.05),LMVD在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组中LMVD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VEGF-C表达胃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VEGF-C表达与VEGFR-3表达有高度相关性,VEGFR-3的表达在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C与VEGFR-3高表达能够促进微淋巴管的生成,微淋巴管的增多亦可增强VEGF-C与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的增多在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组化 淋巴转移 淋巴管密度 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VEGF-C、CCL21及Bmi-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惠志龙 张利萍 +1 位作者 王龙影 王慧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1期1765-1769,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C-C趋化因子配体(CCL21)及B细胞特异性莫洛氏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C-C趋化因子配体(CCL21)及B细胞特异性莫洛氏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中所取癌组织作为研究组,并选取距癌组织3 cm处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VEGF-C、CCL21及Bmi-1表达情况;分析上述因子、微淋巴管密度(LVD)与卵巢上皮性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各因子与LVD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VEGF-C、CCL21及Bmi-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CCL21阳性表达率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Bmi-1阳性表达率、LVD值与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LVD值亦与病理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示,VEGF-C、CCL21及Bmi-1与LVD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因子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VEGF-C、CCL21及Bmi-1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微淋巴管生成,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C CCL21 BMI-1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微淋巴管生成及内皮标记物在食管鳞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卜令国 王鹏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806-809,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内皮标记物
下载PDF
EBVaGC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及其微血管、微淋巴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张志新 崔凯 +3 位作者 李胜 张伟 靳猛 王爱亮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5期558-561,共4页
目的检测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的阳性率及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BVaG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小RNA1,从60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筛选出EB病毒相关性胃癌组织标本,对其采用免疫组... 目的检测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的阳性率及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BVaG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小RNA1,从60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筛选出EB病毒相关性胃癌组织标本,对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BHRF1、VEGF-C、LYVE-1和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在600例胃癌标本中EBVaGC的阳性率为5.0%,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在30例EBVaGC标本中LMP1呈低表达,与性别、分期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BHRF1、VEGF-C高表达,均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P<0.05);EBVaGC中MVD与性别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TNM分期显著有关(P<0.05);MLVD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BHRF1的表达与MVD无显著关系,而与MLVD有明显差异(P<0.05)。VEGF-C阳性表达的19例EBVaGC组织中,MVD和MLVD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无关。EBVaGC中LMP1的表达率低,BHRF1的表达率高,可能与EBVaGC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可能参与EBVaGC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生成,其高表达间接促进肿瘤细胞沿新生的淋巴管迁徙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相关胃癌 内皮生长因子-C 生成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BANC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石浩伟 郝少龙 +5 位作者 纪宇 孙浩 聂芳 胡阳 李泽乾 韩威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检测分析长链非编码RNA-BANC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探究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淋巴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23例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手术切除的同一患者胰腺癌以及瘤旁组织中BANCR表... 目的检测分析长链非编码RNA-BANC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探究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淋巴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23例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手术切除的同一患者胰腺癌以及瘤旁组织中BANCR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BANCR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在PANC-1细胞中转染BANCR沉默表达质粒后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和体外淋巴管内皮细胞成管实验检测BANCR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以及微淋巴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实验数据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BANCR的表达水平及微淋巴管生成密度(MLVD)以(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1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ANCR在胰腺瘤中的表达水平(2.764±0.358)高于癌旁胰腺组织(1.299±0.192),且在细胞学实验中也证实BANCR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升高。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BANCR的表达水平(3.924±1.781)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1.257±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NCR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转染siRNA干扰BANCR表达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迁移能力显著下降,体外淋巴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10.000±1.581)也较对照组(转染si-NC组)(13.400±2.074)降低。结论BANCR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相关。胰腺癌细胞中,BANCR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微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有望为胰腺癌的诊治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RNA 长链非编码 淋巴管生成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直肠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微淋巴管生成关系
9
作者 詹庆华 陈维荣 +4 位作者 蔡高阳 陈业晞 廖梓群 林广荣 林凯煌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45-149,F0004,共6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的微淋巴管生成情况、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关系,探讨TAM与MMP-9在直肠癌微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41例直肠癌标本微淋巴管密度(LMVD)、TAM密度及MMP-9的表达,... 目的:研究直肠癌的微淋巴管生成情况、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关系,探讨TAM与MMP-9在直肠癌微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41例直肠癌标本微淋巴管密度(LMVD)、TAM密度及MMP-9的表达,并分析LMVD、MMP-9与直肠癌其它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关系。结果:①直肠癌组织LMVD、TAM密度、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②TAM浸润与MMP-9表达和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相关(P<0.05)。③三者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TAM与MMP-9、直肠癌微淋巴管生成在直肠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MP-9很可能是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始动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