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御灾叙事对民众应灾心态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卫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9,共8页
明清叙事文学中应灾、御灾行为及心理书写,体现出多重意义:一是被灾者消极索赈,缺少自救意识,而投机者趁灾敛财,更使社会进入丛林法则的强力循环中。二是聚众闹赈、骗赈与纠集团伙“逃荒”恶俗,寄生依赖心态成为应灾的“潜意识”反应。... 明清叙事文学中应灾、御灾行为及心理书写,体现出多重意义:一是被灾者消极索赈,缺少自救意识,而投机者趁灾敛财,更使社会进入丛林法则的强力循环中。二是聚众闹赈、骗赈与纠集团伙“逃荒”恶俗,寄生依赖心态成为应灾的“潜意识”反应。三是无恒产、无恒心的食客心态,使“换工自救”模式难以有效实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应对饥饿观念,使救饥药剂也因饥民虚弱体质而致命。遽饱而死的悲剧,不仅与体制及管理不善有关,也与灾民素质及群体习性分不开。文学文本的御灾民俗书写,还揭示了恶势力集团网罗民众,无灾也外出的“逃荒”恶习,有着国民性改造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文学 民俗 心态 消极索赈 换工自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