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智洋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中国语境下的乡村公共文化领域,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其文化生态结构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呈现为神俗性、日常性和政治性等空间层次性,并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式和本质内核上体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但在城市化扩张、社... 中国语境下的乡村公共文化领域,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其文化生态结构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呈现为神俗性、日常性和政治性等空间层次性,并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式和本质内核上体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但在城市化扩张、社会运动、科学理性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下,中国乡村的公共文化领域正不断萎缩而面临着诸多危机。因此,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当代重构需要在辩证性扬弃、利益诉求的平衡与治理性逻辑等前提下,重塑个体文化关联互动、拓展作品的社会话题性、发挥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并以此实现公共文化领域中空间结构布局的整合再建与大众文化秩序的恢复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公共领域 中国语境 历史变迁 当代重构
下载PDF
传统年画的诗性审美重构与叙事语境转换
2
作者 张惠玲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14-I0015,共2页
一、诗性审美的当代重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的长河里,始终绽放着美好的植物、花卉,谱写成诗文形成诗性的“意象”审美。在图一和图二中,“福”字在设计重构中运用象征手法,突出其福寿双全、吉庆幸福的审美含义,拓展至将“寿星”... 一、诗性审美的当代重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的长河里,始终绽放着美好的植物、花卉,谱写成诗文形成诗性的“意象”审美。在图一和图二中,“福”字在设计重构中运用象征手法,突出其福寿双全、吉庆幸福的审美含义,拓展至将“寿星”和“花草”结合,寄寓它诗性审美的意义,拓宽表达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审美 叙事语境 当代重构 设计重构 象征手法 转换
下载PDF
中国神魔动画电影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构
3
作者 黄利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3-46,共4页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借鉴科学技术,从而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其中,由中国神魔小说改编而成的中国神魔动画电影,更是以新奇的故事情节、炫酷的特效技术吸粉无数。中国神魔动画电影主要从故事、...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借鉴科学技术,从而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其中,由中国神魔小说改编而成的中国神魔动画电影,更是以新奇的故事情节、炫酷的特效技术吸粉无数。中国神魔动画电影主要从故事、人物、主题、审美四个方面,对中国神魔小说进行解读、解构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魔小说 中国神魔动画电影 故事框架 当代重构
下载PDF
《长安三万里》:民族文化的审美表达与当代重构
4
作者 陈书琴 《山东艺术》 2024年第1期50-59,共10页
置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民族文化资源渐成为文艺作品重要的创作源泉,《长安三万里》正是以大唐为背景,以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为主线,创造了一个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典型范例。本文认为,影片通过独具民族神韵的意象世界、儒道互补为核心... 置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民族文化资源渐成为文艺作品重要的创作源泉,《长安三万里》正是以大唐为背景,以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为主线,创造了一个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典型范例。本文认为,影片通过独具民族神韵的意象世界、儒道互补为核心的文化逻辑,实现了对特定历史记忆的审美呈现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表达,以“去神化”与人文关怀、悬念强化与相对新异性的追求实践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创新与当代重构,在文艺作品与民族文化互动互为的时代趋势下,为影视作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有效经验,践行了影视工作者传承国家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三万里》 民族文化 审美表达 当代重构
原文传递
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下农民价值观变迁及其当代重构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岩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10,共6页
社会转型下农民价值观变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不断分化、整合及其辩证运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价值观的快速分化是社会转型加速下社会剧烈变动的观念反映,也产生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价值观整合新的需要和要求。当代农民价值观整合要发挥... 社会转型下农民价值观变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不断分化、整合及其辩证运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价值观的快速分化是社会转型加速下社会剧烈变动的观念反映,也产生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价值观整合新的需要和要求。当代农民价值观整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功能,以人为本,坚持与其他社会整合方式协调共进,在分化与整合中推动农民价值观重构,促成社会转型期农民文化价值观顺利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 整合 社会转型 农民价值观 当代重构
下载PDF
空间转向视域中的当代文学地理学重构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小新 颜桂堤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5,共9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崛起为文学地理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科建构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文学地理学的学科自主意识逐渐形成,并呈现出多元发展之...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崛起为文学地理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科建构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文学地理学的学科自主意识逐渐形成,并呈现出多元发展之势。中国文学地理学再出发与当代重构,要在重新锚定研究对象、激活跨学科活力、关注核心命题、建构政治关怀、重视数字人文技术等方面打开新的可能性,才能不断开创当代中国文学地理学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文学地理学 未来趋势 当代重构
下载PDF
空间转向视域中的当代文学地理学重构
7
作者 刘小新 颜桂堤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1期94-95,共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地理学”作为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热点论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及当代空间理论的崛起,为文学地理学的当代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资源。而今,以空间为导向的文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地理学”作为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热点论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及当代空间理论的崛起,为文学地理学的当代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资源。而今,以空间为导向的文学研究,无论是文学地理学、文学制图学、文学地图学,还是在“空间转向”人文旗帜下的地理批评、生态批评,它们以各种方式关注空间、地点、环境与文学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改变或重新定义了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当代文学研究 空间转向 生态批评 学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当代重构 人文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空间转向视域中的当代文学地理学重构
8
作者 刘小新 颜桂堤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3期55-56,共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地理学”作为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热点论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地理/空间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研究诸多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及当代空间理论的崛起,为文学地理学的当代重构提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地理学”作为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热点论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地理/空间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研究诸多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及当代空间理论的崛起,为文学地理学的当代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文学地理学 当代文学 空间转向 学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当代重构 人文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当代地域建筑中“乡土建筑重构”的思辨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瓅 王冬 《华中建筑》 2013年第4期23-27,共5页
当代建筑创作对乡土元素的运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该文从当代地域建筑的创作视野出发,浅析我国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现象并选其一二为例,探讨传统与时代在建筑创作中共生的有效途径。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条件下,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解读可以... 当代建筑创作对乡土元素的运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该文从当代地域建筑的创作视野出发,浅析我国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现象并选其一二为例,探讨传统与时代在建筑创作中共生的有效途径。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条件下,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解读可以从"传统建造语汇、地域特定问题、乡土文化意境"三方面的重构来归纳总结。文中试图以乡土建筑的重构途径去进一步理解、思辨在当今迅速发展、乃至"爆炸"式的建筑建设运动中被边缘化的地域建筑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重构 乡土建筑 创作现象
下载PDF
生态价值观重构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梅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0-624,共5页
以依附型和征服型为主要类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经历了顺应性平衡、利用性迁徙和商业性逐利生态价值观演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价值观的重构日渐迫切。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型... 以依附型和征服型为主要类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经历了顺应性平衡、利用性迁徙和商业性逐利生态价值观演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价值观的重构日渐迫切。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型生态价值观要回归以人为本,并指出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借鉴其理论成就,构建和谐型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变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引导公众追求绿色消费方式,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价值观 当代重构 和谐型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民族文化当代重构的实践理性——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72-180,共9页
民族文化的当代重构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布迪尔式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中,各类行动者的惯习、资本与权力得以充分的运用。而正是各类行动者惯习的表现,资本与权力的展演,各种力量的博... 民族文化的当代重构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布迪尔式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中,各类行动者的惯习、资本与权力得以充分的运用。而正是各类行动者惯习的表现,资本与权力的展演,各种力量的博弈,才维持了文化重构场域的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重构 实践理性 布洛陀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价值坚守与当代重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傅笑然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价值软实力与民族自信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伦理秩序,凭借传统伦理因子的指导力和文化生命的激发力,对“传统文化自我镜像”进行辨识,最终实现... 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价值软实力与民族自信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伦理秩序,凭借传统伦理因子的指导力和文化生命的激发力,对“传统文化自我镜像”进行辨识,最终实现其在当前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坚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完成对传统秩序价值相对主义与自由主义幻象批判的基础上,重塑传统伦理秩序的当代建构主体,运用释放传统伦理秩序的价值自由张力等手段,在坚守中国传统伦理秩序价值基础上,重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秩序 价值坚守 当代重构
下载PDF
走向“人性自由型”教师身份——论中国教师身份的伦理轨迹与当代重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茜 《教育伦理研究》 2019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教师身份究竟怎么样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已经成为当前众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教师身份具有独特的伦理属性,其在历史变迁中遭遇着伦理解体的过程,当前教师面临着伦理危机,这种危机实质是身份世俗化的危机,深层原因在于教师对自... 教师身份究竟怎么样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已经成为当前众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教师身份具有独特的伦理属性,其在历史变迁中遭遇着伦理解体的过程,当前教师面临着伦理危机,这种危机实质是身份世俗化的危机,深层原因在于教师对自我身份的意义与价值的不断消解。正如吴康宁曾指出,教师是一种悖论性社会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身份 伦理关系 伦理特征 伦理形态 人性自由 当代重构
原文传递
错置与重构:传统官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建跃 《湖湘论坛》 CSSCI 2017年第4期149-154,共6页
立足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传统官德文化包涵诸多为政美德和道德规范,能为当代行政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与此同时,传统官德文化存在"德治越位""德政错位""德格畸位""德福异位"四重错置... 立足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传统官德文化包涵诸多为政美德和道德规范,能为当代行政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与此同时,传统官德文化存在"德治越位""德政错位""德格畸位""德福异位"四重错置,它们是传统德治理念无法在政治实践中充分释放积极效应的根本原因。只有完成价值重构、体制重构、角色重构和激励重构,才能架设传统官德文化对接现代行政道德建设的通道,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正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道德建设 官德文化 思想错置 当代重构
下载PDF
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
15
作者 孟宪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当代美术评论的话语建构问题是当前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事业日益繁荣,创作活跃、形态多样,美术界实际分化为主题性美术、传统形态美术、现代性美术、当代实验艺术等多种领域,出现评论话语多元格局。本文认... 当代美术评论的话语建构问题是当前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事业日益繁荣,创作活跃、形态多样,美术界实际分化为主题性美术、传统形态美术、现代性美术、当代实验艺术等多种领域,出现评论话语多元格局。本文认为,当代美术评论话语的体系建构,是在多元话语传统中进行继承创新,并最终实现当代话语重构的过程。文章对中国美术多元话语谱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当代话语重构的原则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评论话语 多元谱系 当代重构
下载PDF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艳 廖明君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6期33-42,共10页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经历了传统社会里极具民族特征的整体形象、民国前后的开放式吸收与整合,到改革开放前夕趋于萎靡与消解的过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调适、重组后焕发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民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对隆林彝族...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经历了传统社会里极具民族特征的整体形象、民国前后的开放式吸收与整合,到改革开放前夕趋于萎靡与消解的过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调适、重组后焕发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民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对隆林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不仅反映了隆林彝族民众对于美的追求,更体现了社会转型期民族成员为适应文化生境的改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的改变、重组和自我调适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民族服饰艺术的重构应该建立在充分认识本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不应毫无规则地盲目"移植"与"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林彝族 服饰艺术 当代重构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自然财富观的当代重构
17
作者 周维浩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37-45,110,共10页
对马克思自然财富观的再思考,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认识自然财富观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自然财富观的弊端,从而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自然财富观。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转变,其中最重要是... 对马克思自然财富观的再思考,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认识自然财富观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自然财富观的弊端,从而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自然财富观。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转变,其中最重要是财富观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自然财富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价值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论等重要思想观点,实现了对马克思自然财富观的当代重构。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取得预期效果,仍需以马克思自然财富观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目标,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自然财富观,并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成果的维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财富观 自然财富观 当代重构
下载PDF
宋元明小说中的汉水故事母题及其当代重构
18
作者 费团结 陈曦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12,17,共7页
宋元明小说中的汉水故事,如知音故事、痴情女子负心汉故事、易妻型故事、文人智者故事、野兽求医型故事等,大都是一些著名的故事母题或类型。在当代作家的重构或改写下,这些故事母题中增添了许多现当代的生活内容,也加入了作家独特的人... 宋元明小说中的汉水故事,如知音故事、痴情女子负心汉故事、易妻型故事、文人智者故事、野兽求医型故事等,大都是一些著名的故事母题或类型。在当代作家的重构或改写下,这些故事母题中增添了许多现当代的生活内容,也加入了作家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审美追求,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这些汉水故事母题,既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典型性,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明小说 汉水故事 故事母题 当代重构 典型性 地域性
下载PDF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的当代重构
19
作者 李颖科 《碑林集刊》 2021年第1期295-302,共8页
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1)和中国传统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2),遵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3)和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属性(4),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运用创新发展思维考量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文化遗... 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1)和中国传统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2),遵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3)和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属性(4),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运用创新发展思维考量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应坚持保护与传承为主、发展与创新为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理念(1)。本文拟围绕这一理念,从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四个方面重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价值属性 保护与发展 当代重构 中国传统审美 传承与创新 运用创新
原文传递
论现代转型视域中德福关系的当代重构
20
作者 邹平林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5-57,共13页
在道德与幸福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德福关系虽然总体上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但相互的脱节与背离也日益普遍、日趋严重,因而也不容忽视。必须在一种现代转型的宏阔视域... 在道德与幸福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德福关系虽然总体上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但相互的脱节与背离也日益普遍、日趋严重,因而也不容忽视。必须在一种现代转型的宏阔视域中,准确把握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德福关系的诊断与剖析才能承接历史、切中现实,并从而才能为德福关系的合理重构提供有效的基本途径与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型 德福关系 当代重构 基本途径 基本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