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时摄像技术的胚胎动力学参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璨 胡艳秋 +1 位作者 佘宏 陈芳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探讨延时摄像技术下胚胎动力学参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建立一种优胚选择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137个延时摄像系统培养周期... 目的:探讨延时摄像技术下胚胎动力学参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建立一种优胚选择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137个延时摄像系统培养周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妊娠结局、动力学参数等临床资料,对延时系统组中着床与未着床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t2、t3、t4、t5、t6、t7、t8、cc2、s2、cc3、s3)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胚胎着床潜能相关的参数,建立多变量分级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①延时系统组有171枚胚胎存在早期异常分裂事件,其中16枚被认为是可移植胚胎并进行了移植,4枚着床。②着床与未着床胚胎之间上述11个时间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6(OR=1.462,95%CI:1.093~1.954,P=0.010)、t7(OR=0.803,95%CI:0.653~0.989,P=0.039)为胚胎着床最佳预测因子,结合异常卵裂事件这一排除标准,建立胚胎着床分级预测模型,通过验证,胚胎着床率随着胚胎等级的下降而降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9(95%CI:0.528~0.770)。结论:时间参数t6、t7与胚胎着床潜能密切相关,与异常卵裂排除标准相结合可初步建立一种选胚模型,但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 体外 精子注射 细胞质内 胚胎移植 延时摄像技术 动力学 妊娠结局
下载PDF
胚胎培养密度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唐永梅 秦祖兴 李忻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年第1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中胚胎培养密度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延时摄像技术进行胚胎微滴聚集培养的119个周期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同条件的IVF/ICSI常规培养患者119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胚胎培养结果的差...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中胚胎培养密度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延时摄像技术进行胚胎微滴聚集培养的119个周期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同条件的IVF/ICSI常规培养患者119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胚胎培养结果的差异;同时比较微滴聚集培养9孔与16孔培养结果。结果微滴聚集培养的胚胎培养方式与常规培养方式比较,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98.2%、58.6%、54.1%、31.5%、57.9%,48.5%VS 97.1%、59.0%、49.6%、33.9%、60.9%、5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孔与16孔D3优胚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5.7%VS63.5%,P<0.05),其余卵裂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培养密度(1-16个/30μl)的胚胎发育潜能相似,延时摄像技术采用的微滴聚集培养与常规传统培养可以获得相似的培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时摄像技术 体外受精 胚胎培养 胚胎移植
原文传递
胚胎发育潜能的评估方法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芳 李红义 胡春秀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3期584-590,共7页
体外受精技术是治疗不孕症较为有效的方案。为避免体外受精技术引起的低活产率和高多胎率,获得单胎健康婴儿,选择最具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显得尤为关键。目前评估胚胎发育潜能的方法以传统的胚胎形态学评估为主,此评估方法较成熟、有... 体外受精技术是治疗不孕症较为有效的方案。为避免体外受精技术引起的低活产率和高多胎率,获得单胎健康婴儿,选择最具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显得尤为关键。目前评估胚胎发育潜能的方法以传统的胚胎形态学评估为主,此评估方法较成熟、有效,但各地评估标准并不统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对着床结局的预测并不准确。而延时摄像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代谢组学分析可动态观察胚胎和基因结构完整性,评估细胞功能状态,从而多角度为胚胎发育潜能评估方法提供可行性的补充。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临床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更大样本、更多数据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潜能 体外受精技术 延时摄像技术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代谢组学
下载PDF
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形态学选择第3天胚胎对IVF-ET结局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娟 田可可 +2 位作者 闫虹 杜威 吕玉珍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应用延时摄像技术(TLI)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形态学评估(CMA)选择第3天(D3)胚胎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4月在本院行IVF-ET 443个周期,其中TLI培养213周期,常规培养230周...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应用延时摄像技术(TLI)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形态学评估(CMA)选择第3天(D3)胚胎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4月在本院行IVF-ET 443个周期,其中TLI培养213周期,常规培养230周期,均使用CMA选胚,比较两组资料及结局。TLI组移植胚胎288枚,胚胎着床(n=139)与未着床(n=149)时间参数及卵裂模式进行组间资料分析,建立选胚模型。选择65个同条件周期,TLI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CMA进行分层建模,首选模型A组(n=53)与次选模型B组(n=12),与TLI组、常规组比较临床结局。结果:TLI组正常受精率较常规组高(P<0.05)。TLI培养胚胎动力学参数t4≤37.0h、t8≤57.0h、s2≤1.0h、s3≤5.5h及正常卵裂模式与胚胎着床率密切相关。建模后数据较TLI组及常规组正常受精率、利用胚胎率、优胚率、妊娠率、种植率有显著性提高,流产率下降;模型中A组优质囊胚率及临床妊娠率(56.0%、73.6%)高于B组(P<0.05)。结论:应用TLI动力学参数联合CMA评估,初步建立的分层优选胚胎模型,可以改善D3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延时摄像技术 形态学评估 胚胎种植率 临床妊娠率
下载PDF
胚胎监测仪延时摄像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柴蓓蓓 于成和 +3 位作者 李正伟 许益娟 何培 张若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胚胎监测仪延时摄像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体外受精治疗的受试者24对,获得168个受精胚胎,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42个胚胎。四组胚胎均在CO_2培养箱中,在37℃、6%CO_2条件下连续培养6 d并进行观察。... 目的观察胚胎监测仪延时摄像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体外受精治疗的受试者24对,获得168个受精胚胎,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42个胚胎。四组胚胎均在CO_2培养箱中,在37℃、6%CO_2条件下连续培养6 d并进行观察。采用Primo vision胚胎监测仪观察各组胚胎的发育过程,A、B、C、D组的拍摄时间间隔分别为5、10、15、20 min。胚胎监测结束后,找到每个胚胎对应的监测照片和模拟视频。记录胚胎多细胞发育所需时间,观察完成受精操作60 h时胚胎发育情况,计算各组形成优质胚胎和囊胚的比例,记录各组胚胎初次分裂的卵裂模式。结果 A组胚胎发育到5细胞所需时间长于D组,A、B组发育到6、7、8细胞所需时间长于D组,A组发育到6、7、8细胞所需时间长于C组(P均<0.05)。完成受精操作60 h时A组胚胎仍处在6细胞阶段,B组胚胎尚未发育到7细胞阶段,C组胚胎已分裂至7细胞阶段,D组为8细胞胚胎。C、D组形成优质胚胎、囊胚的比例均高于A组,C、D组形成囊胚的比例高于B组(P均<0.05)。C、D组初次正常卵裂胚胎比例高于A组,D组正常卵裂胚胎比例高于B组,C组非轴性卵裂、非二倍性卵裂胚胎比例低于A组,C组不均一性卵裂胚胎比例高于A组,D组非轴性卵裂胚胎比例低于A组和B组(P均<0.05)。结论胚胎监测仪延时摄像间隔时间对胚胎发育存在一定影响,采用15 min和20 min的拍摄间隔较5 min、10 min对胚胎发育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监测 延时摄像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 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 多细胞胚胎
下载PDF
延时摄像技术在护理宣教模式中改善患者妊娠结局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袁细妹 陈博 韩临晓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4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延时摄像技术在护理宣教模式中改善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162例行体外胚胎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9例及对照组9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宣教模式,研究组患者... 目的探讨延时摄像技术在护理宣教模式中改善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162例行体外胚胎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9例及对照组9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宣教模式,研究组患者使用延时摄像技术的视频对患者进行图文并茂式宣教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以及流产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流产率与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护理宣教模式相比,采用延时摄像技术在护理宣教模式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妊娠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时摄像技术 护理宣教模式 妊娠结局
下载PDF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封利颖 初亚男 +1 位作者 邹秉杰 张婕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87-891,共5页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是配合辅助生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类诊断技术,其通过检测体外培养的包括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情况、易位倒位情况、单基因突变情况等排除遗传异常胚胎,将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体继续发育,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流产率,...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是配合辅助生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类诊断技术,其通过检测体外培养的包括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情况、易位倒位情况、单基因突变情况等排除遗传异常胚胎,将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体继续发育,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流产率,避免异常染色体遗传入子代。随着芯片杂交技术、二代测序技术和显微延时摄像技术等的出现,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不断向高分辨率、高特异性、无创的方向发展。文章主要就该领域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特别是MicroSeq-PGD技术、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MaReCs)、基于cfDNA的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等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杂交技术 二代测序技术 显微延时摄像技术 细胞游离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