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印度帕西人的起源及演变
1
作者 谢志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9,共15页
7世纪末8世纪初,波斯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因不愿改宗伊斯兰教而被迫背井离乡,在“宗教诉求”的驱动下形成团体,几经辗转,于8世纪中后期登陆印度。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该群体通过建构他者认同和完善共生模式,顺利定居塞犍,成功建立... 7世纪末8世纪初,波斯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因不愿改宗伊斯兰教而被迫背井离乡,在“宗教诉求”的驱动下形成团体,几经辗转,于8世纪中后期登陆印度。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该群体通过建构他者认同和完善共生模式,顺利定居塞犍,成功建立火庙,得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的族群,被印度人以“波斯”谐音称为“帕西人”。10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帕西人在与不同族群、宗教团体的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强化了“族群认同”,在个人选择与社会确认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稳固的族群,并以塞犍为中心不断向外迁徙,最终形成五个宗教片区和多个聚居中心。帕西族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共生体在“自我归因”与“他人认定”的双重形塑下,实现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的演变、提高群体共生度和社会适应度并借此进行互动的自组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帕西 琐罗亚斯德教 他者认同 宗教诉求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中国文献中的巴斯人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德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2-65,共4页
巴斯(印度琐罗亚斯德教徒)商人在清代广州口岸的活动引人注目,文章对清代中文文献中名目繁多的巴斯称谓进行分类、甄别。清人对巴斯的称谓分为四类:一是译音称谓,如巴斯、八思、叭史、巴社、包社、巴西等;二是形象称谓,如白头人... 巴斯(印度琐罗亚斯德教徒)商人在清代广州口岸的活动引人注目,文章对清代中文文献中名目繁多的巴斯称谓进行分类、甄别。清人对巴斯的称谓分为四类:一是译音称谓,如巴斯、八思、叭史、巴社、包社、巴西等;二是形象称谓,如白头人、白头夷、白头鬼等;三是类别称谓,如港脚;四是错误称谓,如景教徒。清人对巴斯名目繁多的称谓,反映出他们对巴斯人的认识参差不齐,总的水平是处于一个感性认识阶段,尚末形成完整的巴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献 巴斯 帕西 港脚 白头 景教徒 译音称谓 巴斯观 形象称谓 类别称谓
下载PDF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流变轨迹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志斌 谢志斌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4,共7页
琐罗亚斯德在继承和改革伊朗雅利安人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善恶二元论和独尊马兹达为基本主张的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经历了米底王朝时期的创传,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衍新,希腊化时期的多元融合和萨珊王朝时期的复兴,后来在... 琐罗亚斯德在继承和改革伊朗雅利安人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善恶二元论和独尊马兹达为基本主张的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经历了米底王朝时期的创传,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衍新,希腊化时期的多元融合和萨珊王朝时期的复兴,后来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渐趋衰落并分裂为伊朗和印度两大信徒集团,最终在19世纪掀起了现代化改革。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塑造伊朗的宗教价值系统,而且其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也深深渗入到伊朗民众的社会生活深处,并凝结为当代伊朗人社会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对伊朗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琐罗亚斯德 阿契美尼德王朝 帕西
原文传递
19世纪以来印度帕西人的社会融入与生存挑战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志斌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126,共13页
19世纪,印度帕西人在法国、英国、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进入印度时,凭借自身的精湛技艺、经商天赋和优良品格,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通过造船业、纺织业、经理行等途径,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成为印度的精英阶层,对印度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 19世纪,印度帕西人在法国、英国、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进入印度时,凭借自身的精湛技艺、经商天赋和优良品格,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通过造船业、纺织业、经理行等途径,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成为印度的精英阶层,对印度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经济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帕西人积极引进西方教育,并进行了内部管理机构和宗教传统的现代化改革。然而,20世纪以来,帕西人面临着商业萎缩和多种内外冲突的挑战,尤其正遭受着人口锐减的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西 印度 族群 琐罗亚斯德教
原文传递
张爱玲的港大时光
5
作者 张均 《全国新书目》 2011年第9期48-49,共2页
中山大学教授张均从男性角度解读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细腻、华丽、柔美的语言再现20世纪中国最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张爱玲年幼时的艰辛、备受争议的张胡倾城之恋、在美国的被遗忘的岁月,令人欲罢不能。
关键词 张爱玲 香港 父亲 沉香屑 帕西
原文传递
后殖民主义文学中的杂合与民族身份认同
6
作者 罗志祥 王宁芳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142,共2页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文化主义,目的就是要复兴自我意识。园艺学中,杂合指的是两个物种通过嫁接或交叉授粉而产生的杂交品种。文学中的杂合,指汇合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混杂的表达。在一些后殖民地区的文学中,研究个体群体之间的杂...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文化主义,目的就是要复兴自我意识。园艺学中,杂合指的是两个物种通过嫁接或交叉授粉而产生的杂交品种。文学中的杂合,指汇合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混杂的表达。在一些后殖民地区的文学中,研究个体群体之间的杂合现象与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碰撞,推动着后殖民地文学的发展。一、后殖民主义文学前殖民地区可以分为定居式(比如美国、加拿大)和非定居式(比如印度)的殖民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认同 后殖民主义 杂合性 殖民地 文学 印度文化 巴基斯坦 马洛夫 移民 帕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