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 被引量:50
1
作者 李衍柱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关于文学时代的终结论和文学研究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的观点,在历史上与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相通,在现实中则与美国当今社会文学界的处境、与技术理性的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失落和解构主义的危机有关。信息时代出现的“世界图像”,... 关于文学时代的终结论和文学研究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的观点,在历史上与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相通,在现实中则与美国当今社会文学界的处境、与技术理性的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失落和解构主义的危机有关。信息时代出现的“世界图像”,对传统的文学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它并未导致文学时代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希利斯·米勒 文学界 幽灵 处境 文学研究 时代 黑格尔 终结论 技术理性
原文传递
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金惠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5-64,共10页
国内学界对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多有误解。为了正本清源 ,本文将这一问题还原于当代国际理论语境 ,重点探讨了距离的消失或零距离对于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威胁 ,最后通过米勒的“阅读”概念传达了对于语言和文学的... 国内学界对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多有误解。为了正本清源 ,本文将这一问题还原于当代国际理论语境 ,重点探讨了距离的消失或零距离对于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威胁 ,最后通过米勒的“阅读”概念传达了对于语言和文学的坚定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媒介时代” 希利斯·米勒 信息技术 审美意识
原文传递
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夫生 《理论与创作》 2006年第5期7-11,共5页
关键词 批判哲学 文学终结论 文艺理论家 解构主义 希利斯·米勒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2-75,共4页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了所有阅读都将是“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阅读伦理观 互文性 不可读性 误读 解构主义 《阅读的伦理》 文学批评 伦理道德 现代阐释学 文本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 被引量:9
5
作者 肖锦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0,共6页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是指一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的文化话语。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不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米勒的文学的,而是在前一种意义上理论米勒的文学的,因而对该命题产生了普遍的误解。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反诘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试谈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 被引量:8
6
作者 肖锦龙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102,共10页
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中外学界只注意到了他早期的现象学文学观和中期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很少论及他后期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本文集中分析考察了他后期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本质观... 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中外学界只注意到了他早期的现象学文学观和中期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很少论及他后期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本文集中分析考察了他后期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并阐述了其理论贡献,填补了国内外米勒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隐喻性 修辞性 阅读的伦理学
原文传递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批评理论 被引量:7
7
作者 程锡麟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5-123,共9页
本文对当代西方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米勒后期的解构主义小说批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米勒的观点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批评观针锋相对,他否定作者的权威,认为文本的意义不确定、是自我阐释的,小说是自古以来各种题材相似的文本不断的重复... 本文对当代西方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米勒后期的解构主义小说批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米勒的观点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批评观针锋相对,他否定作者的权威,认为文本的意义不确定、是自我阐释的,小说是自古以来各种题材相似的文本不断的重复,因而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批评 希利斯·米勒 批评观 为文 解构主义 文本 当代 重复 互文性理论 否定
原文传递
历史重构与现代隐喻: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被引量:8
8
作者 史鹏路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238,共16页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是一部多重意义的“杂糅”之作,而希利斯·米勒所归纳的柏拉图式重复与尼采式重复有助于识别《地下铁道》在历史融合想象、时空错置、文类混杂和文本交集等方面的含混与重叠所衍生的意义。在重...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是一部多重意义的“杂糅”之作,而希利斯·米勒所归纳的柏拉图式重复与尼采式重复有助于识别《地下铁道》在历史融合想象、时空错置、文类混杂和文本交集等方面的含混与重叠所衍生的意义。在重复的组合中,怀特黑德得以在《地下铁道》中重现历史、修正历史并为美国族裔社会提供一种现世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铁道》 奴隶制 种族关系 希利斯·米勒 重复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与美国伦理批评的复兴 被引量:7
9
作者 杨革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5,共10页
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美国伦理批评经历了提出、兴起、繁荣、衰落、复兴、再发展的过程。20世纪八十年代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其繁荣表现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随后因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和自身的局限而衰落;... 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美国伦理批评经历了提出、兴起、繁荣、衰落、复兴、再发展的过程。20世纪八十年代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其繁荣表现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随后因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和自身的局限而衰落;在此之后,随着文学和哲学研究中的伦理转向,伦理批评得到了复兴。此次的伦理转向不是回到19世纪的文学批评传统,而是对形式主义的反驳和对文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重新定位。此次的复兴也不是道德批评的重申,而是伦理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演变出了韦恩·布斯以共导为基础的伦理批评,玛莎·努斯鲍曼以多元和非公约性为基础的伦理评价,希利斯·米勒以文本与语言理论为基础的阅读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转向 伦理批评 韦恩·布斯 玛莎·努斯鲍曼 希利斯·米勒
原文传递
米勒重复理论视角下《蝇王》中的重复现象
10
作者 薛婷历 谷野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蝇王》中的重复现象是探求小说主题内涵及意义构成的关键。从微观处着眼,重复的意象以隐喻的形式出现,如“蝇王”象征人性之恶;从中观层面看,人物和事件复现经典原型,如西蒙以耶稣为原型,是真理的殉道者;从宏观角度探究,《蝇王》创新... 《蝇王》中的重复现象是探求小说主题内涵及意义构成的关键。从微观处着眼,重复的意象以隐喻的形式出现,如“蝇王”象征人性之恶;从中观层面看,人物和事件复现经典原型,如西蒙以耶稣为原型,是真理的殉道者;从宏观角度探究,《蝇王》创新发展荒岛文学的主题,探索人性善恶。由此小说中的重复现象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地揭示出“人性中深谙恶”这一主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戈尔丁 蝇王 希利斯·米勒 重复理论
下载PDF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11
作者 曾艳兵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8-38,共21页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性,让卡夫卡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卡夫卡是众多著名作家敬仰且能够公开表示喜欢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非常接近于卡夫卡的中国当代作家,他对卡夫卡推崇备至。阎连科指出卡夫卡发明了“零因果”的创作方法,引领着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方向。卡夫卡的作品预言了我们共处的这个“卡夫卡式”时代。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研究卡夫卡作品和大屠杀小说责无旁贷,卡夫卡笔下那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是在推迟即将到来的“大屠杀”。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在抵制阐释中不断被阐释。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本雅明的卡夫卡阐释和研究,影响了诸多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阿伦特将卡夫卡视为针对全部现实的幽默作家和批评家,阿甘本则从语言学出发,结合法哲学探讨分析卡夫卡的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卡夫卡热” 阎连科 希利斯·米勒 瓦尔特·本雅明
下载PDF
詹姆逊:全球化的哲学问题与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永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研究 詹姆逊 对文 全球化 描述 模糊 国家政权 首先 海运
全文增补中
共同体何以可能?--希利斯·米勒的沟通共同体思想研究
13
作者 陈广兴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06,共7页
希利斯·米勒对不同小说中的共同体的研究,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主要群体是否构成一个共同体?米勒以沟通为判断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一个群体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个群体就是一个共同体;反之,则不是。小说中... 希利斯·米勒对不同小说中的共同体的研究,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主要群体是否构成一个共同体?米勒以沟通为判断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一个群体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个群体就是一个共同体;反之,则不是。小说中一个群体的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则取决于小说关于沟通的预设。这与西方众多理论家关于共在是否此在的原初特征的预设相似。小说关于沟通的预设,与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叙事手法的设计相一致。通过关注这些文本细节的“修辞性阅读”,可以理解小说呈现共同体的独特性,进而解释小说如何通过对(非)共同体的呈现,发挥改善世界的施为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共同体 沟通 预设 修辞性阅读
原文传递
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秦旭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6,共4页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等理论中的关键性论述,试图说明:米勒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从而达到体现文本发生的无源性、动摇文本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揭示文本阐释的无限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解构批评 异质性 修辞 重复 叙事 述行性
下载PDF
中西文论对话中的身份重构与话语转型——希利斯·米勒中国行的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从1988年开始,希利斯·米勒开始了与中国文论同行的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历程。三十年间,他完成了从"本土信息员"到成为中国同行的转变,与中国学者展开了围绕"全球化""电讯时代的文学危机""解... 从1988年开始,希利斯·米勒开始了与中国文论同行的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历程。三十年间,他完成了从"本土信息员"到成为中国同行的转变,与中国学者展开了围绕"全球化""电讯时代的文学危机""解构性阅读/修辞性阅读"等诸多问题的讨论,并对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所了解。希利斯·米勒与中国同行的对话成为中西文论交往对话的典型个案,说明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对话离不开密切接触、亲身经历、实地考察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同行 对话
下载PDF
AI与人文学术研究的科学转向
16
作者 聂珍钊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科技与人文学术研究革命的话题,实际上是关于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的话题,就文学而言,就是关于文学危机的话题,关于文学理论科学化或者根据科学观点重构文学理论的话题。一、文学的危机:作者和文学之死数字人文的飞速发展对文学产生的影... 科技与人文学术研究革命的话题,实际上是关于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的话题,就文学而言,就是关于文学危机的话题,关于文学理论科学化或者根据科学观点重构文学理论的话题。一、文学的危机:作者和文学之死数字人文的飞速发展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不仅导致人文研究观念的革命,而且导致文学的危机。用罗兰·巴特和希利斯·米勒的话说,就是作家的死亡和文学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希利斯·米勒 文学危机 文学理论 数字人文 人文研究 人文学科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17
作者 王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了他的中国演讲集。米勒之于中国的意义特别体现于下列两个事件:其一是中国学界对他关于“文学终结”的观点及其所引发的争论产生的误解,其二是他与中国学者张江就“强制阐释”问题进行的通信交流和讨论,尤其是后者同时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中引发了较大的批评性讨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正需要像米勒这样的西方主流理论家的支持和推进。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米勒为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作出的贡献尤其应该受到赞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人文学术 文学终结论 强制阐释 国际化
下载PDF
延异之塔:重读希利斯•米勒的文学阅读观
18
作者 迈克•希尔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32-54,共23页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发展的问题;随后,通过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思考,米勒指出文学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应更多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者定期旅行相关联,旅行使意义得到规模性的发展,文学的更新往往通过疏离来实现。米勒的中国之行,作为一种疏离,同样帮助他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路径。在当下的语境下以“延异”的视角重新解读米勒对文学的阅读,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 阅读 文化 现实
下载PDF
见证与反思:希利斯•米勒之“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19
作者 国荣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55-66,共12页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者和见证者,我也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实,这场论争所揭示的乃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大规模入侵,所产生的潜在的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前景的焦虑。本文回顾了这场论争的背景和一些细节,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全球化 中国语境
下载PDF
解构批评的洞见与盲区——从希利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谈起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锦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8,共8页
解构主义是当代中国理论批评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它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其中大多数成果都着眼于它的理论思想观念,很少涉及它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借分析解构批评的一项代表性的成果《小说和重复》具体考察了解构批评方法... 解构主义是当代中国理论批评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它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其中大多数成果都着眼于它的理论思想观念,很少涉及它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借分析解构批评的一项代表性的成果《小说和重复》具体考察了解构批评方法的成败得失,指出解构批评在充分揭示文学作品的无限丰富复杂性和异质性的同时却完全忽略了它的统一有序性和同质性,既新颖深刻又极端褊狭。从文学话语的角度看问题,一部文学作品既有复杂多元的一面,亦有明晰一致的一面,两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小说和重复》 解构批评 异质性《吉姆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