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1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 被引量:130
1
作者 顾诚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5-150,共16页
1986年,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里提出了明代"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论点。这个看法直接关系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机制、土地(包括耕地)、人口、官民田的比例、户籍制度以至对清前期耕地数的解释... 1986年,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里提出了明代"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论点。这个看法直接关系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机制、土地(包括耕地)、人口、官民田的比例、户籍制度以至对清前期耕地数的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全面展开论述需要写一本专著,在这篇文章里只能借助于经过选择的少数例证勾画一个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 行政系统 军事系统 明代 管理体制 管辖 耕地 辽东都司 清前期
原文传递
谈明代的卫籍 被引量:49
2
作者 顾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6-65,共10页
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代人物,不可以不弄懂卫籍。卫籍是明代卫所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户籍。它对于我国人口的迁徙和分布起过重大作用。有的学者曾经论述过明代的籍和贯并不是一回事,贯指乡贯,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籍贯;籍则是世... 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代人物,不可以不弄懂卫籍。卫籍是明代卫所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户籍。它对于我国人口的迁徙和分布起过重大作用。有的学者曾经论述过明代的籍和贯并不是一回事,贯指乡贯,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籍贯;籍则是世代承袭的对封建国家应负的不同义务,如军、民、匠、灶等役,即在同一州县内“人户以籍为定”(《明律·户律·户役》)。这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然而却不能用以说明卫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有关卫籍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制度 李东阳 原籍 彭泽 正军 乡试 明中期 军人 祖籍
下载PDF
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被引量:48
3
作者 何忠礼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19-135,共17页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两宋文化璀灿夺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从文化的普及,学校的发达,乃至学术空气的浓厚等方面看,皆远非前代所能比拟。对于这一现象,已引起研究中国文化史学者的极大兴趣。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可是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两宋文化璀灿夺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从文化的普及,学校的发达,乃至学术空气的浓厚等方面看,皆远非前代所能比拟。对于这一现象,已引起研究中国文化史学者的极大兴趣。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可是为什么它的文化却如此繁荣?对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宋代文化 唐代科举 宋文化 科举考试 诗赋取士 进士科 士人 地方官学
原文传递
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向军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1-87,共17页
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便有以荒政十二收聚万民之说,奠定了后世救灾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其后历代虽皆仿行,却兴废无常;直至明朝,仍未尽完善。唯有清代,才以措施全面、立法完备、执行严格、效果显著而迥异于前代。这... 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便有以荒政十二收聚万民之说,奠定了后世救灾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其后历代虽皆仿行,却兴废无常;直至明朝,仍未尽完善。唯有清代,才以措施全面、立法完备、执行严格、效果显著而迥异于前代。这对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建设 乾隆七年 档案 乾隆二十二年 清前期 地方督抚 救灾制度 人均粮食占有量 灾民
原文传递
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陈树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第3期187-204,共18页
这是一篇试图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明清社会经济的文章。文章的一、二部分根据大量的方志和其它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在国内传播的过程。第三部分则在论证高产作物的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 这是一篇试图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明清社会经济的文章。文章的一、二部分根据大量的方志和其它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在国内传播的过程。第三部分则在论证高产作物的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植 番薯 十三年 清代前期 乾隆年间 传播 十七年 传入中国
原文传递
唐代的州县等级制度 被引量:37
6
作者 翁俊雄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9-18,共10页
将全国的州县划分为若干等级进行治理,系自北齐始,北周和隋沿袭。唐代除了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五十七州设置大、中、下都督、都护府外,将其余二百余州划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同时,将全国一千余县划分为赤、次... 将全国的州县划分为若干等级进行治理,系自北齐始,北周和隋沿袭。唐代除了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五十七州设置大、中、下都督、都护府外,将其余二百余州划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同时,将全国一千余县划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十个等级。唐代如此繁杂的州县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意义何在?而这些州县等级又有升降,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一向没有被认真研究过,然而,却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制度 战略意义 划分为 等级划分 都护府 唐后期 唐前期 北齐 北周
下载PDF
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仰东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0-49,共10页
关键词 近代中国社会 自然灾害 近代社会 历史现象 灾荒史 黄河改道 丁戊奇荒 人类社会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清代巴县衙门书吏与差役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荣忠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5-102,共8页
州县衙门的书吏与差役(合称书差、书役、吏役)是清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知州、知县要依靠他们推行政令,审理词讼,有所谓清朝“与吏胥共天下”之说。“天下者州县之积也,治乱兴衰悉系乎此。”清代四川巴县(含重庆),是重庆府川东道首县,三... 州县衙门的书吏与差役(合称书差、书役、吏役)是清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知州、知县要依靠他们推行政令,审理词讼,有所谓清朝“与吏胥共天下”之说。“天下者州县之积也,治乱兴衰悉系乎此。”清代四川巴县(含重庆),是重庆府川东道首县,三江总汇,纵横二百余里。光绪十七年重庆辟为商埠,中外杂居,政务纷纭,素称繁剧。其书差人数之多甲于全川,积弊之深名列前茅。四川总督岑春煊在历数川东书差之害后说:“一路之疾苦如此,则全省可知;历任巴县多能吏,而积重难返犹如此,则庸下者又可知也。”本文拟依据巴县档案,对清代的书差制度做一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役 衙门 四川 十七年 经书 治乱兴衰 总督 文书
下载PDF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 被引量:23
9
作者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第1期107-118,66,共13页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蓝勇关于唐宋时期酉南地区城镇的地理格局演变问题我已在《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演变研究》一文中作了探索①。唐宋时期是西南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那么在唐宋以后西南地区城镇分...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蓝勇关于唐宋时期酉南地区城镇的地理格局演变问题我已在《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演变研究》一文中作了探索①。唐宋时期是西南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那么在唐宋以后西南地区城镇分布和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呢?这便是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明清时期 城镇分布 四川东南 四川西北地区 经济地位 成都府 城镇经济 唐宋时期
原文传递
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上) 被引量:28
10
作者 何炳棣 《中国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133-165,共33页
本文是作者在翻检大量典籍方志和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对我国从南宋到现代土地数字所作出的考释和评价,认为传统中国的土地数字并不代表真实的耕地面积,而只是纳税单位。作者指出,从南宋"措置经界"、"打量画图"到明初... 本文是作者在翻检大量典籍方志和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对我国从南宋到现代土地数字所作出的考释和评价,认为传统中国的土地数字并不代表真实的耕地面积,而只是纳税单位。作者指出,从南宋"措置经界"、"打量画图"到明初编制"鱼鳞图册"的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对全国土地进行履亩实测,而是依靠田主自行据实陈报。明清土地数字的编制,在原额观念影响之下,也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差距。民国时期的土地数字原则上是耕地面积统计,但仍不能摆脱传统田赋亩额的影响,也失之过低。由于这些估计对解放后土地统计的影响,直到目前土地数字仍然欠实。本文详细考释、分析了造成我国古今土地数字不实的多种历史原因,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图册 数字 二十年 南宋 十七年 考释 中国社会科学 土地丈量 十三年
原文传递
敦煌傩散论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正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敦煌傩是指唐与五代时期敦煌官府和民间在每年岁末举办的驱鬼逐疫的大型民俗活动。敦煌傩比起同时期其它地区驱傩活动颇多同异。考其所同,足见与中原古老的驱傩传统同出一源;辩其所异,足见敦煌傩所独有的地方特点。敦煌傩既是我国傩文... 敦煌傩是指唐与五代时期敦煌官府和民间在每年岁末举办的驱鬼逐疫的大型民俗活动。敦煌傩比起同时期其它地区驱傩活动颇多同异。考其所同,足见与中原古老的驱傩传统同出一源;辩其所异,足见敦煌傩所独有的地方特点。敦煌傩既是我国傩文化传统的流绪,又是我国傩文化中一个独具特点的地方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地区 打夜胡 唐宋时期 西北地区 归义军 节度使 大唐 敦煌人 通典
下载PDF
对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考察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研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8,共14页
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问题,涉及到清代地方政权结构、最低一级政权、上层政权对基层社会统治等方面,是新近引起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广东为重点,通过考察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实况、依据、性质,否定了清代&... 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问题,涉及到清代地方政权结构、最低一级政权、上层政权对基层社会统治等方面,是新近引起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广东为重点,通过考察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实况、依据、性质,否定了清代"皇权不止于县"的猜想,进一步梳理了县以下各种不同的行政编组和区划,为深入认识清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制度层面上的契合点,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佐贰 政权结构 行政区划
下载PDF
明代养济院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兴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49-59,共11页
如何抚恤孤老残疾之人,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注重。时至明代,以朱元璋为首的领导集团,在谋求治国安民策略中,总结了前人抚恤孤老残疾人的经验教训,不仅责令各州县设立专门机构养济院收养孤老残疾之人,而且对养济对象、办法以及经费来源... 如何抚恤孤老残疾之人,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注重。时至明代,以朱元璋为首的领导集团,在谋求治国安民策略中,总结了前人抚恤孤老残疾人的经验教训,不仅责令各州县设立专门机构养济院收养孤老残疾之人,而且对养济对象、办法以及经费来源,均作有具体规定,并将其载入《大明律》中。后继者,也屡下养老恤孤之诏,责令地方官府修举养济之实政,并且针对抚恤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对策,寻求解决办法。具体地考察明代养济院各项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评估其利弊,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关于抚恤贫老残疾人的主张与实践,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国家兴办的福利事业及社会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济院 古今图书集成 朱元璋 大明律 嘉靖 社会风尚 封建王朝 明政府
下载PDF
清代江汉——洞庭湖区堤垸农田的发展及其综合考察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建民 《中国农史》 1987年第2期72-88,共17页
明清以来江汉——洞庭湖区堤垸发展的考察表明,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形式的堤垸,在湖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兴起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土、水利、粮食生产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是经济效益的获得。大面积土地的垦... 明清以来江汉——洞庭湖区堤垸发展的考察表明,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形式的堤垸,在湖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兴起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土、水利、粮食生产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是经济效益的获得。大面积土地的垦辟,为湖广米粮生产、外运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对解决人口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后是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由于盲目扩张围垸,没有合理规划水利蓄泄,引起了一系列关系的失调。最终又导致了经济效益的降低,这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时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对立统一体现。只有既注意获得经济效益又同时注意生态效益,才能促成经济的持续发展。任何片面的或只图眼前利益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人口变动在湖区堤垸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明代或者清代,人口的增长都是围垸的重要动力。尤其清代人口的自然剧增,成为历禁私垸而不止的客观原因。禁止围湖造田,绝非一纸行政命令所能奏效。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江汉洞庭湖平原的洪涝灾害威胁至今犹存。水是流动的,治水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广大的地区和复杂的条件。围湖造田与上游山区的垦辟及社会人口问题紧密相关,仅仅着眼于湖区,解决不了湖区的问题;局限于自然的水,根治不了水患。禁止围湖造田,甚至退田还湖,固然不失为暂时延续河湖水面存在、缓和矛盾的手段,然而,绝非稳定河湖水利关系、重建生态平衡的治本措施。山青才能水秀,全流域的合理规划,水土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妥善解决人口问题,对于防止上下游、山区湖区的滥伐滥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综合考察 江汉平原 兴起发展 清代人口 同治年间 洞庭湖区 康熙朝
下载PDF
清朝政府对明军屯田的处置和屯地的民地化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郭松义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4期45-53,共9页
一般屯地一、撤卫并屯的推行由于军屯制本身的败坏,加上明末几十年战乱,军屯地和州县民地一样荒芜萧条,撤卫并屯势在必行。裁撤卫所,将屯地赋税归入所在州县征收的办法,从顺治年间已开始推行。但是由于各屯卫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在具体... 一般屯地一、撤卫并屯的推行由于军屯制本身的败坏,加上明末几十年战乱,军屯地和州县民地一样荒芜萧条,撤卫并屯势在必行。裁撤卫所,将屯地赋税归入所在州县征收的办法,从顺治年间已开始推行。但是由于各屯卫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在具体行施时,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在屯卫中就分漕运屯卫和无漕运屯卫。另外,内地屯卫和边地屯卫也有差别。特别是很多卫所,它们的屯地散处各个州县,甚至有隔府隔省的。象潼关卫的所在地在陕西,可是屯地却分散于陕豫两省的十个州县。山东德州正左二卫,除济南、东昌等府的十二个州县有其屯地外,直隶的景州、故城、吴桥等州县也有屯地。贵州清浪卫共辖十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政府 屯田 卫所 十三年 漕运 乾隆 山东德 封建国家 田赋
下载PDF
清代荒政弊端初探 被引量:7
16
作者 谷文峰 郭文佳 《商丘师专学报》 1992年第4X期58-64,共7页
所谓灾荒,是指自然界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祸害,通常指水灾、旱灾、冰雹、蝗虫、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灾荒的出现必然要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如流民的出现,农民起义的爆发等。为了挽救社会经济的崩溃... 所谓灾荒,是指自然界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祸害,通常指水灾、旱灾、冰雹、蝗虫、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灾荒的出现必然要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如流民的出现,农民起义的爆发等。为了挽救社会经济的崩溃,防止农民的起义,稳定其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救荒,一再颁布救济灾荒的法令制度,形成所谓荒政。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几千年封建荒政之大成,把救荒之政推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丰富和发展了荒政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封建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荒政 清政府 清代 救荒 灾荒 弊端 自然界 封建政治制度
下载PDF
唐代的斋郎与挽郎 被引量:19
17
作者 黄正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1-33,30,共4页
研究唐代非科举入仕途径中,除军功占有较大比例外,第二位是门荫。门荫入仕,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是斋郎与挽郎。据《通典》卷15选举3记唐代入仕门径云: 合入官者,自诸馆学生已降凡十二万余员(弘文、崇文馆学生五十员,国子、太学、四门... 研究唐代非科举入仕途径中,除军功占有较大比例外,第二位是门荫。门荫入仕,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是斋郎与挽郎。据《通典》卷15选举3记唐代入仕门径云: 合入官者,自诸馆学生已降凡十二万余员(弘文、崇文馆学生五十员,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凡二千六百一十员,州县学生六万七百一十员,两京崇玄馆学生二百员,诸州学不计。太史、历生三十六员,天文生百五十员,太医童、针况诸生二百一十一员,太卜卜筮生三十员,千牛备身八十员,备身二百五十六员,进马六十员,斋郎八百六十二员,诸三卫监门直长三万九千四百六十二员,诸屯生、副千九百八十四员,诸折冲府录事、府、吏千七百八十二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荫 崇文馆 科举 旧唐书 太庙 通典 新唐书 授官 南北朝
下载PDF
宋代的圩田 被引量:16
18
作者 宁可 《史学月刊》 1958年第12期21-25,共5页
(一) 圩田,这是兩宋时盛行于江淮、钱塘江流域的一种水利田湫拗旆ù蟮质前训透D的土地或沼澤、陂塘、湖泊、河道、河边沙地等用堤圍起來,辟为农田(其中多数是新辟田),以防止水旱,收灌溉之利,并扩大耕地面积。北宋人范仲淹解釋... (一) 圩田,这是兩宋时盛行于江淮、钱塘江流域的一种水利田湫拗旆ù蟮质前训透D的土地或沼澤、陂塘、湖泊、河道、河边沙地等用堤圍起來,辟为农田(其中多数是新辟田),以防止水旱,收灌溉之利,并扩大耕地面积。北宋人范仲淹解釋圩田说:“江南应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域,中有河渠,外有门閘,旱則开閘,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 圩田是这种水利田的通称,但各地也因习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大抵兩淮与江南东、西路称圩田,浙西路称圍田,浙东路称湖田。圩田、围田和湖田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別,南宋人楊万里說:“农家云:圩者,围也。”(2)元人王楨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田 北宋中期 江南 江东 三十年 围田 形势 河渠 封建国家
下载PDF
唐代的手实、户籍与计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宋家钰 《历史研究》 1981年第6期13-28,共16页
一、问题的提出唐王朝为了对广大居民实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建立了周密完备、行之有效的户籍管理制度。民户按期向官府呈送申报户口、年龄、土地的牒状——"手实",州县一年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这种户口调查、登记和管... 一、问题的提出唐王朝为了对广大居民实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建立了周密完备、行之有效的户籍管理制度。民户按期向官府呈送申报户口、年龄、土地的牒状——"手实",州县一年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这种户口调查、登记和管理制度,直接关系着唐朝统治的盛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极大影响。但是,除唐律尚存外,令、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帐 户籍管理制度 日本学者 唐代 唐朝前期 民户 唐律疏议 文书 报户口
原文传递
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文海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18,共16页
当辛亥革命尚在进行的过程中,这一伟大历史事变的参加者或目击者,就颇有一些人注意并强调了灾荒同这个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武昌起义后三天,当地的革命者在一份告全国各省人民的檄文中,谈到了"不可不急起革命"的三条缘由,最... 当辛亥革命尚在进行的过程中,这一伟大历史事变的参加者或目击者,就颇有一些人注意并强调了灾荒同这个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武昌起义后三天,当地的革命者在一份告全国各省人民的檄文中,谈到了"不可不急起革命"的三条缘由,最后一条就是"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而清政府却"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20天后,严复在致《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一封信里,把"这场起义的远因和近因"归纳为四点,末一点则是"近几年来长江流域饥荒频仍,以及商业危机引起的恐慌和各个口岸的信贷紧缩"。显而易见,频繁而普遍的自然灾害被认为是辛亥革命运动发生的一个直接诱因。既然如此,较为具体地考察一下辛亥革命时期的灾荒状况,并且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角度,努力探究当时的灾荒对这场革命产生了一些什么影响,自然是不无益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运动 灾荒 资产阶级革命派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时期 自然灾害 饥民 水灾 孙中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