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涡流铁磁性材料缺陷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德强 左晓芳 +2 位作者 尤丽华 张秋菊 闫向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针对金属缺陷中最常见的金属裂纹问题,以厚度均匀的铁磁性材料为主,设计了一种脉冲涡流铁磁性材料缺陷检测系统。该系统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用于信号的发生和采集,软件部分用于完成信号的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时域特征值分... 针对金属缺陷中最常见的金属裂纹问题,以厚度均匀的铁磁性材料为主,设计了一种脉冲涡流铁磁性材料缺陷检测系统。该系统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用于信号的发生和采集,软件部分用于完成信号的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时域特征值分析,得出铁磁性材料裂纹缺陷的深度与对应的差分信号的峰值特征值呈有规律的一次线性关系,实现了铁磁性材料裂纹缺陷深度的尺寸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涡流 铁磁性材料 缺陷 信号采集 特征值 尺寸量化
下载PDF
一种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漏磁缺陷量化框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思娇 郑莉 +1 位作者 焦晓亮 呼婧 《无损检测》 2020年第10期52-55,共4页
由于传统遗传算法在优化BP神经网络应用中训练速度慢、拟合效果不好,所以神经网络对管道漏磁缺陷的量化精度差。将自适应遗传算法引入到BP神经网络中,进行漏磁缺陷的尺寸反演,根据实测漏磁缺陷的数据特点,自适应设定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 由于传统遗传算法在优化BP神经网络应用中训练速度慢、拟合效果不好,所以神经网络对管道漏磁缺陷的量化精度差。将自适应遗传算法引入到BP神经网络中,进行漏磁缺陷的尺寸反演,根据实测漏磁缺陷的数据特点,自适应设定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的交叉率和变异率,进而优化BP网络的初始权值;采用不同尺寸的缺陷特征库训练网络,实现对缺陷长度、宽度、深度的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磁缺陷 尺寸量化 自适应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振动筛轴承双冲击现象动力学建模及故障识别
3
作者 刘港 李峰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0,共5页
根据轴承故障特征,采用Hertz接触理论分析了接触变形过程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关系,在载荷分布区中,构建的轴承外环损伤故障双冲击模型,将轴承缺陷部位形成的双冲击间隔作为故障定量指标,依次在故障宽度0.5、1.0 mm处开展振动筛轴承测试。... 根据轴承故障特征,采用Hertz接触理论分析了接触变形过程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关系,在载荷分布区中,构建的轴承外环损伤故障双冲击模型,将轴承缺陷部位形成的双冲击间隔作为故障定量指标,依次在故障宽度0.5、1.0 mm处开展振动筛轴承测试。仿真信号分析结果表明:当转速保持恒定时,双冲击间隔和裂纹宽度保持线性关系。该仿真频率与故障特征频率理论值一致,由此判断该频率特征属于故障频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脉冲冲击信号中存在明显双冲击情况,相邻2次冲击起振点间隔非常接近仿真结果,达到99.68%的高准确率。故障宽度尺寸对应的轴承双冲击信号准确率均值依次为96.51%和97.40%。推断采用本文构建的轴承外环损伤故障双冲击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满足准确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尺寸量化 轴承 振动机械 双冲击信号
下载PDF
振动机械滚动轴承的故障尺寸量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康津浩 郭宝良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6-363,共8页
针对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尺寸量化的问题,通过对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特征的分析,基于Hertz接触理论考虑局部单一故障尺寸对接触变形的影响,引入载荷分布区,建立振动机械滚动轴承外环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双冲击现象动力学模型。根据此模... 针对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尺寸量化的问题,通过对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特征的分析,基于Hertz接触理论考虑局部单一故障尺寸对接触变形的影响,引入载荷分布区,建立振动机械滚动轴承外环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双冲击现象动力学模型。根据此模型进行仿真并在圆振动筛上对两组不同缺陷尺寸的轴承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因滚动体滚过缺陷而产生的双冲击信号,依据双冲击信号的时间间隔对轴承故障宽度尺寸进行量化,平均准确率达96%以上,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此方法应用于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尺寸量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尺寸量化 滚动轴承 振动机械 双冲击信号
下载PDF
In-situ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of fatigue crack using fastest time of flight diffraction method 被引量:2
5
作者 杜朝亮 王奕首 +2 位作者 高东岳 刘科海 卿新林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2679-2684,共6页
Due to the cyclic loading and longtime exposure under extrem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atigue cracks often generate in the aircraft metal structures, i.e. wing skin, fuselage skin, strigners, pylons. These cracks coul... Due to the cyclic loading and longtime exposure under extrem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atigue cracks often generate in the aircraft metal structures, i.e. wing skin, fuselage skin, strigners, pylons. These cracks could cause severe damages to the aircraft structures. Thus the position and size monitoring of fatigue cracks in the metal structures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ufacturers as well as maintenance personnel for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aircraft.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for crack position monitoring in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the crack size monitoring is still very challenging. Fastest time of flight diffraction (FTOFD)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monitor both the position and size of a crack. FTOFD method uses an integrated sensor network to activate and receive ultrasonic waves in a structure. Diffraction waves will be generated when the ultrasonic waves pass a crack. These diffraction waves are received and analyzed to get the position and size of the crack.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nitored size of the simulated crack is very close to the real size of the crack, and for frequencies of 350 and 400 kHz, the monitoring errors are both smaller than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 fatigue crack diffraction waves crack size quantif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