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就近半城市化”背景下“老漂族”的城乡流动 被引量:8
1
作者 黄丽芬 《社会发展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04-218,246,共16页
当前农民城市化普遍面临家庭资源紧张的问题,衍生出一批为支持子代城市生活而进城的“老漂族”。本文聚焦“老漂族”的城乡流动实践,突破城市融入视角的局限性,在“就近半城市化”背景下,揭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积极有为的面向... 当前农民城市化普遍面临家庭资源紧张的问题,衍生出一批为支持子代城市生活而进城的“老漂族”。本文聚焦“老漂族”的城乡流动实践,突破城市融入视角的局限性,在“就近半城市化”背景下,揭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积极有为的面向。研究发现,“就近半城市化”内含的县域城市化和半城市化深刻影响着“老漂族”的城乡流动实践:返乡预期下的“老漂族”是城市暂居者,其城市生活逻辑是短暂居住而非长期融入;“老漂族”通过代际支持成为家庭辅助者,在城市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老漂族”通过周期性的城乡往返成为资源输送者,并及时纾解在城压力。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老漂族”的诉求,帮助其融入城市的同时保障其返乡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漂族” 城市融入 就近城市化 代际支持
原文传递
家庭发展秩序:非精英农民城市化的核心机制——家庭视角下江汉平原的农民城市化 被引量:41
2
作者 陈文琼 刘建平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81,156,共13页
研究旨在从家庭视角出发,揭示和提炼农民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内在机理和发生机制。通过对中部普通农业型村庄农民城市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和分析发现:城市化参与的主体是具体的农民家庭;农民家庭城市化的动力和目标是成为有尊严的、能在城... 研究旨在从家庭视角出发,揭示和提炼农民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内在机理和发生机制。通过对中部普通农业型村庄农民城市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和分析发现:城市化参与的主体是具体的农民家庭;农民家庭城市化的动力和目标是成为有尊严的、能在城市体面生活下去的“新市民”;农村正遭遇着全方位资源匮乏,城市化参与的主体正经历着快速的非精英化过程;“非精英化”与“体面生活”成为一组突出的悖论,然而非精英农民家庭正以“家庭发展秩序”化解着这组悖论,非精英农民家庭正广泛地参与着体面城市化实践。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揭示了“家庭发展秩序”及其具体内容——“年轻人发展、中年人支撑和老年人自养”,并指出传统家庭制度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基本制度是“家庭发展秩序”赖以生成的重大制度保障,江汉平原相对丰富的农业剩余是该秩序的重要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剩余 家庭发展秩序 城市化 非精英 就近城市化
原文传递
农民城市化视角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95,共10页
农民城市化是推动城乡关系演变的重要动力,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力。基于山西L县的田野调查经验,以农民家庭就近半城市化实践为视角,考察县域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形态与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就近半城市化的农民家庭双向嵌入城乡... 农民城市化是推动城乡关系演变的重要动力,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力。基于山西L县的田野调查经验,以农民家庭就近半城市化实践为视角,考察县域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形态与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就近半城市化的农民家庭双向嵌入城乡社会系统,具有生产方式工农兼顾、居住格局城乡分布、城乡生活稳定可逆等特点,是城乡要素融合互动、优化组合的重要载体。而高农业剩余对劳动力的在地化吸附,发展型社会对城乡资源的双重依赖,回应型政府的政策供给,构成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基础、实践动力和制度保障。乡村活力有序、农业繁荣发展和县域经济活跃、城市特色凸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效果。L县的实践经验表明,“三农本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立场,农民需求和村庄发展需要是城乡关系演变需要回应的基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近城市化 城乡关系 县域社会 城乡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