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地拍电影”:20世纪50年代“人民电影”美学阐释 被引量:9
1
作者 安燕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2-126,共15页
20世纪50年代,"人民电影"一方面继承了"进步电影"对底层悲苦生活状况的聚焦,对愤怒和抗争的表达,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了重大改造,将"人民"从无声的形象、抽象的象征变为有革命理想的、有集体可见性的中心... 20世纪50年代,"人民电影"一方面继承了"进步电影"对底层悲苦生活状况的聚焦,对愤怒和抗争的表达,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了重大改造,将"人民"从无声的形象、抽象的象征变为有革命理想的、有集体可见性的中心形象。其时以政治正确为根本前提的整一性创作,因为是否把握住了"政治地拍电影"这条潜在的美学原则而显出截然不同的命运。"政治地拍电影",不仅意味着将政治从内容转换为手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式地生产影像,实现一种新的审美-政治分配,也意味着通过自治与他治的沟通,将艺术形式转化为生活形式,用新的审美趣味改造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电影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左翼电影 政治电影 《武训传》 “十七年”电影 《我们夫妇之间》 戈达尔 战火中的青春 关连长 《关连长》 美学阐释
原文传递
《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思广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7-133,共7页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域中,是否具有这一特性至今悬而未决;"教育小说"则多着眼于文本所展示的教育内涵,不免偏离文学的审美轨道";革命小说"又将文本的审美意涵维系在革命的意义上且过于理念与主观;"教育—革命小说"时过境迁视野不再。顾彬的"现代人状态"视野将小说放入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语境中,从现代性的视域审视中国人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产生的现代人状态,使《倪焕之》获得了全新的解读,为《倪焕之》的接受打开了新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扛鼎之作 教育—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现代人状态
下载PDF
杨沫:“青春应当是鲜红的”
3
作者 许可 《名人传记》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1958年初,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获了读者一众好评。然而不久,《中国青年》便发表了批判它的文章,说作者歌颂和美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艺报》遂起反击,与《中国青年》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辩论,直到茅盾和... 1958年初,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获了读者一众好评。然而不久,《中国青年》便发表了批判它的文章,说作者歌颂和美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艺报》遂起反击,与《中国青年》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辩论,直到茅盾和何其芳结论性地肯定《青春之歌》的价值,这场争论才结束。《青春之歌》随之被列入“红色经典”,成为至今不朽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中国青年》 杨沫 何其芳 作家出版社 《文艺报》 红色经典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多余的话》与瞿秋白躯体的历史意象 被引量:2
4
作者 海青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0-140,共11页
《多余的话》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奇特的文本,写于作者瞿秋白"灭绝的前夜",是他的最后一次自我表白。此时,作者不仅被俘、被"解除了武装",同时也感到被拉出了革命队伍,失去组织和归属——"只剩得我自己"... 《多余的话》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奇特的文本,写于作者瞿秋白"灭绝的前夜",是他的最后一次自我表白。此时,作者不仅被俘、被"解除了武装",同时也感到被拉出了革命队伍,失去组织和归属——"只剩得我自己"了。《多余的话》用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个体在革命过程中遭遇的不适,也提示了作者面临的最大困境:"自我分析"以及由此产生的怀疑畏缩,造成了政治生涯中的个人悲剧;更加矛盾的是,知识分子(不论其经济地位多低)总是具有先天的小布尔乔亚属性,要想真正融入革命潮流,又必须依靠时时刻刻的"自我分析",以期实现自我改造。这一难局构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先天宿命。本文引入美国社会学家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提出的"躯体化"概念,希望通过分析《多余的话》这一文本及其在历史中的关联,寻找现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消解过程,以及自我感在历史情境中的独特传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多余的话》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躯体化
原文传递
论战后香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文艺生活》月刊为主要载体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丹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8-64,共7页
在战后香港,左翼人士利用其和平环境对毛泽东的《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阐释和宣传。工作之一就是针对《讲话》中的文艺"向工农兵普及",积极实行文艺大众化的实践和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作家的思想改造。此时作家的... 在战后香港,左翼人士利用其和平环境对毛泽东的《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阐释和宣传。工作之一就是针对《讲话》中的文艺"向工农兵普及",积极实行文艺大众化的实践和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作家的思想改造。此时作家的思想改造主要表现为来自外部的左翼人士的文学批评和来自内部的对自己思想与创作的自省。拟以当时香港文坛的一份重要刊物——《文艺生活》月刊为主要考察对象,回到历史现场,重新审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家在"天下大变"的历史转折关头为避免被抛弃而采取的姿态以及姿态背后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香港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文艺生活》月刊 《讲话》
下载PDF
阶级对文化与审美的僭越——中国现代文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概念的考查与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尹传兰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中国现代文论史上,论及"知识分子"问题时,往往冠以"小资产阶级",对"知识分子"属性及内涵的界定也就依凭了阶级分析的标准与思路,结果是用阶级标准取代了文化与审美的标准。区分阶级、文化与审美三个不同... 中国现代文论史上,论及"知识分子"问题时,往往冠以"小资产阶级",对"知识分子"属性及内涵的界定也就依凭了阶级分析的标准与思路,结果是用阶级标准取代了文化与审美的标准。区分阶级、文化与审美三个不同层面的意指空间,重新审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概念,一方面可以清楚勾勒"知识分子"被"小资产阶级"化的轨迹;一方面更利于理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概念本身复杂与丰富的内涵,以便于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主体和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 文化属性 审美属性
下载PDF
纾缓的突围者——论创造社时期郑伯奇文学观的转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洁宇 《三峡论坛》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郑伯奇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学观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而这些转变都是围绕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话语权展开的,分别涉及到三个问题:小资产阶级能否参与革命,小资产阶级作家如何表现革命以及小资产阶级作家在大众文学中的姿态,而这些问题... 郑伯奇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学观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而这些转变都是围绕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话语权展开的,分别涉及到三个问题:小资产阶级能否参与革命,小资产阶级作家如何表现革命以及小资产阶级作家在大众文学中的姿态,而这些问题都源于郑伯奇思想上的矛盾和对自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份的焦虑,他在试图化解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相对于创造社同人的滞后性,他身处矛盾和虚无却又努力与其抗争,通过对郑伯奇文学观转变过程的阐释,他在创造社中的独特性得以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伯奇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文学观
下载PDF
《青春之歌》的主题变奏及其生存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卢临节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67-372,共6页
《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文本,其主题的复杂性和多向度是小说获得多重意蕴和巨大解读空间的重要因素。小说一方面对女性自身成长这一主题有着自然的亲近,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听从意识形态的召唤,将其归并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文本,其主题的复杂性和多向度是小说获得多重意蕴和巨大解读空间的重要因素。小说一方面对女性自身成长这一主题有着自然的亲近,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听从意识形态的召唤,将其归并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这一时代政治主旋律中,在主题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个人话语与政治话语间的合理对接。正是这种生存策略使得这部当代小说胜利出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女性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主题变奏 生存策略
下载PDF
现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成因——以《伤逝》和《寒夜》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培延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通过对《伤逝》和《寒夜》的分析,现代文学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成因有两条:一是社会的压迫即时代环境造成的,导致人物自身经济上不能独立,不得不依附曾经反抗过的社会而做出妥协,或者失去反抗的力量任由命运宰割;二是人物自... 通过对《伤逝》和《寒夜》的分析,现代文学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成因有两条:一是社会的压迫即时代环境造成的,导致人物自身经济上不能独立,不得不依附曾经反抗过的社会而做出妥协,或者失去反抗的力量任由命运宰割;二是人物自身的性格局限,由于个人奋斗没有与社会解放相结合,人物在遇到挫折后性格容易变得退缩、懦弱甚至扭曲,从而导致自身的悲剧。其出路在于与新的时代的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先进力量相结合,把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伤逝》 《寒夜》 时代悲剧 性格悲剧
下载PDF
环境·气氛·人物——《早春二月》摄影创作手记
10
作者 李文华(摄影) 《电影》 2022年第3期80-94,共15页
《早春二月》写的是北伐革命战争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一萧涧秋找寻出路的故事。为了深刻地揭示影片的主题,体现原作的精神,摄影创作应力求准确地表现时代风貌、环境气氛,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萧涧秋 环境气氛 时代风貌 《早春二月》 摄影创作 人物形象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革命战争
原文传递
在“人生”与“艺术”间摇摆——茅盾选集本篇目变化探析
11
作者 王棋君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年第4期49-59,共11页
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茅盾结集出版的书籍举不胜举,其中仅《茅盾选集》就出版过多次。《茅盾选集》的每一次出版都有新的作品选入,且每一次都是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1933年,上海天马书店出版过一次《茅盾自选集》;1935年,上海万象... 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茅盾结集出版的书籍举不胜举,其中仅《茅盾选集》就出版过多次。《茅盾选集》的每一次出版都有新的作品选入,且每一次都是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1933年,上海天马书店出版过一次《茅盾自选集》;1935年,上海万象书屋出版《茅盾选集》,并且一直到1941年,这一版本的《茅盾选集》一直在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开明出版社出版了《茅盾选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茅盾选集》,这次选集的选文也是由茅盾本人决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基本尊重了茅盾本人的意见。在《茅盾文集》第一卷的《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中,就提到曾有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建议他进行修改,但是被茅盾以"改呢,那就失去了本来面目,那就不是一九二七—二八年我的作品,而成为一九五四年的‘新作’了"为理由拒绝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文学作品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林家铺子》 天马书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在革命集体中的个人困惑——论左翼都市小说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处境
12
作者 舒欣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06-109,125,共5页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融入革命集体,成为了左翼作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左翼作家意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现代个性、现代情感、现代知识成为了他们融入革命集体的障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融...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融入革命集体,成为了左翼作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左翼作家意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现代个性、现代情感、现代知识成为了他们融入革命集体的障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融入革命集体中,就必须按照革命集体的要求牺牲个人的利益,放弃自身的个性;另一方面左翼作家也感觉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融入革命集体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的个人情感、个性要求与革命集体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坚守个性意识和参与革命之间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这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难历程,其参与现代革命的曲折经历值得后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集体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个性解放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意蕴
13
作者 陈志凤 《丝绸之路》 2011年第4期78-81,共4页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中塑造了"五四"前后几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他用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写到了一群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药...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中塑造了"五四"前后几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他用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写到了一群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药》中的夏瑜;投机取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头发的故事》和《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作者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写出了"五四"前后的社会现实,寄予了启蒙者对革命启蒙的厚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彷徨》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下载PDF
试论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理论与文化理论的差异性
14
作者 周平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0-186,共7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差异突出表现为文化理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和文艺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文艺的阶级性、党性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构成紧张关系。毛泽东文化理论与文艺理论差异性的内在逻... 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差异突出表现为文化理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和文艺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文艺的阶级性、党性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构成紧张关系。毛泽东文化理论与文艺理论差异性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前者立足于"国民性",后者立足于"党性";前者基于"统一战线"立场和"建国"需要,后者基于"党的建设"立场和"整风"需要,建设好党又是创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理论与文化理论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下载PDF
《纪念碑》:上海革命叙事及其展开
15
作者 程小强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6-191,共6页
1920年代以来,兴起于上海的革命话语蔚为大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之竭力鼓吹与身体力行的欠缺成为时代异常景观,只是在大革命失败及迅速崛起的上海摩登话语挤压下,1930年代以来的上海叙事整体轻易地走向摩登主义建构,及至1990年代以... 1920年代以来,兴起于上海的革命话语蔚为大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之竭力鼓吹与身体力行的欠缺成为时代异常景观,只是在大革命失败及迅速崛起的上海摩登话语挤压下,1930年代以来的上海叙事整体轻易地走向摩登主义建构,及至1990年代以来的上海叙事忽略丰富的历史空间而独独陷溺于民国摩登颓靡调的深情回眸,有价值的革命叙事在百年上海叙事中就显得比较稀缺。基于此,《收获》杂志2021年“长篇小说”夏、秋卷连载的沪籍作家王小鹰的长篇小说《纪念碑》就以澎湃的历史激情与革命叙述一反1930年代以来上海叙事的摩登主调,重拾了上海革命叙事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事 《纪念碑》 《收获》 上海叙事 革命话语 上海摩登 革命叙述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下丁玲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16
作者 秦锦苑 《世界文学研究》 2023年第3期212-216,共5页
文章以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为背景,探索丁玲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作品中人物形象出现的变化:以梦珂、莎菲、阿毛为代表的叛逆女性延续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精神,但已经开始蕴含着抗争的精神;以美琳、望微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 文章以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为背景,探索丁玲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作品中人物形象出现的变化:以梦珂、莎菲、阿毛为代表的叛逆女性延续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精神,但已经开始蕴含着抗争的精神;以美琳、望微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与“恋爱”中犹疑,但最终选择“革命”成为他们走向进步的标志;以抵抗水灾为代表的村民形象意味着丁玲笔下的人物开始从“小我”的个体塑造走向“大我”的群像塑造,革命浪潮在此时风起云涌地高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 女性形象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群像塑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