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权力与人的尊严 被引量:8
1
作者 马岭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6,共7页
国家权力也有尊严,但不能高于人的尊严,更不能建立在侵犯人的尊严基础之上。侵犯人的尊严有私人间的个体侵犯、当权者的侵犯、"上位者"的侵犯、多数人的侵犯等等。国家权力直接侵犯或参与侵犯人格尊严往往危害更大,而最严重... 国家权力也有尊严,但不能高于人的尊严,更不能建立在侵犯人的尊严基础之上。侵犯人的尊严有私人间的个体侵犯、当权者的侵犯、"上位者"的侵犯、多数人的侵犯等等。国家权力直接侵犯或参与侵犯人格尊严往往危害更大,而最严重的侵犯人格尊严多发生在国家权力与民间联手之时。宪法保障人格尊严意味着国家权力不仅不能侵犯人的尊严,还有保障人的尊严之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尊严 国家权力 尊卑等级 侵权 国家义务
原文传递
论“以经治国”对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功能 被引量:6
2
作者 晋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5-64,共10页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强的整合作用。本文选择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与祭祀、复仇与报恩、谦让之风与艺术生活等,指出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皆体现了封建制度...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强的整合作用。本文选择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与祭祀、复仇与报恩、谦让之风与艺术生活等,指出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并成为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教化工具。一方面发挥了巩固汉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尊儒术 尊卑等级 汉武帝 汉代社会 汉王朝 社会生活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 封建制度 中华民族
原文传递
古代石兽造型及其思想内涵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开祥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9-33,共5页
古代石兽造型及其思想内涵浅析胡开祥我国古代的石兽造型艺术,从汉代大型陵墓圆雕石兽的粗犷拙朴雄浑以神秘为基调,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至宋元明清的灵动精巧具有世俗气息的转变,其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化的主要时期。这几个时... 古代石兽造型及其思想内涵浅析胡开祥我国古代的石兽造型艺术,从汉代大型陵墓圆雕石兽的粗犷拙朴雄浑以神秘为基调,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至宋元明清的灵动精巧具有世俗气息的转变,其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化的主要时期。这几个时期的石兽造型,既具有承上启下不可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内涵 石兽 社会审美心理 南北朝时期 尊卑等级 造型艺术 思想意识 石狮子 艺术风格 陵墓石刻
下载PDF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 被引量:4
4
作者 卢玮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33-35,共3页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1)颜色词与民族心理;(2)颜色词与尊卑等级;(3)颜色词与民俗;(4)颜色词与宗教,探讨了英汉基本颜色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颜色词 色彩 尊卑等级 民俗 宗教
下载PDF
中晚明南京志书中的留都形象及心态隐喻——以志书序跋的考察为核心
5
作者 章宇孝 《江苏地方志》 2024年第6期69-74,共6页
志书编修的过程中,时常浸淫了“以志存地”和“借志自显”的创作心态,明朝南京尤为典型。较北京而言,明朝南京是从京师地位陨落的陪都次中心,中央与地方尊卑等级及其衍生的不同政治待遇悬横在南北二都之间。而较其他地域行政单位而言,... 志书编修的过程中,时常浸淫了“以志存地”和“借志自显”的创作心态,明朝南京尤为典型。较北京而言,明朝南京是从京师地位陨落的陪都次中心,中央与地方尊卑等级及其衍生的不同政治待遇悬横在南北二都之间。而较其他地域行政单位而言,明朝南京又拥有着与京师相同的行政机构与政治象征,在南北分野的历史语境下,天然成为南士心目中的精神皈依与文化代表。留都建制使得南京拥有编纂职官志书的政治条件与要求,而人文渊薮的地域文化传统更使其方志纂修事业蔚为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官志 方志纂修 尊卑等级 南士 政治待遇 中晚明 精神皈依 历史语境
下载PDF
对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再审视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振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重要表述。考察孔子原意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求君要行“君道”,强调的重点在“君”一方。今天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是后儒对孔子思想的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重要表述。考察孔子原意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求君要行“君道”,强调的重点在“君”一方。今天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是后儒对孔子思想的过度阐释,是对孔子思想的偏离和歪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君臣臣 君臣父子 孔子 正名 尊卑等级
下载PDF
努尔哈赤时期的宗室犯罪与处罚
7
作者 刘世哲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9-76,共8页
一、宗室的形成一、宗室的形成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反明,经过30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天命元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自此,随着政权的稳固和发展,一套封建的朝政纲常也渐趋完备起来。除有长幼亲疏之序,更有尊卑等级之别。以努尔哈赤... 一、宗室的形成一、宗室的形成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反明,经过30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天命元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自此,随着政权的稳固和发展,一套封建的朝政纲常也渐趋完备起来。除有长幼亲疏之序,更有尊卑等级之别。以努尔哈赤为核心的宗室集团开始显示出别于他人、优于他人的高贵地位和特殊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哈赤时期 后金政权 天命 福晋 尊卑等级 总兵官 皇太极 宗室 贵族 牛录
原文传递
清代“夫杀妻”情况下身份关系对罪责认定的差异影响——以《驳案汇编》中“韩云”案为例进行分析
8
作者 石泉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0-53,共4页
男女两性间通过婚姻联结确立并长期持续的状态关系被普遍认为是传统社会中家庭乃至家族出现且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程序步骤。只不过在身处庞杂繁复的家庭(家族)成员身份影响下,原本“合两姓之好,敬奉宗庙,接续后世”的初始... 男女两性间通过婚姻联结确立并长期持续的状态关系被普遍认为是传统社会中家庭乃至家族出现且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程序步骤。只不过在身处庞杂繁复的家庭(家族)成员身份影响下,原本“合两姓之好,敬奉宗庙,接续后世”的初始目的无时不需要在夫妻关系之间,夫妻与本方、对方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甚至夫妻与周围邻里友人的关系之中承受考量。及至清代,“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现实状态已然在家庭内部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并有进一步极化发展的趋向,这就导致了妻在面对夫之时人格被对方完全吸收且普遍处于从属地位。具体到司法视域下对“夫杀妻”情况出现后的承审裁断也无法避免受制于州县官员等级身份差异观念的影响,继而结合具体案情外化为不同刑责罪名取舍间的性质和程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杀妻”案件 尊卑等级 家庭成员身份影响 罪责裁断差异
下载PDF
浅论《周易》尊卑等级观念对我国古建筑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天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20-26,47,共8页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是《易·系辞上》起首开宗明义的文字。《周易》所反映的这一等级观念被儒家思想体系所吸收和发展,成为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主要理论工具。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最庞大的物质产品...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是《易·系辞上》起首开宗明义的文字。《周易》所反映的这一等级观念被儒家思想体系所吸收和发展,成为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主要理论工具。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最庞大的物质产品,在我国古代,也很早被纳入到严明的等级礼制中去。因此,在多样的我国古典艺术类中,《周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卑等级 《周易》 宗法礼制 古建筑 建筑活动 建筑艺术 房屋 建筑观念 我国古代 宫殿
下载PDF
试析孔子的义利观
10
作者 张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93-94,110,共3页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问宪》)等有关论述。这是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片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义利观 义利关系 等级秩序 义利思想 经济利益 论语 重义轻利 尊卑等级 见利思义 君子
下载PDF
曾巩的宗法观
11
作者 李金良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0-51,共2页
曾巩的宗法观在他擅长的散文创作中有多方面的体现,总的来看是尊古尚《礼》,主张以古之《礼》作为现代宗法制度的标准。具体表现为:大宗观念,亲亲观念,主和尚中和重家族血统的宗法观念。
关键词 宗法观 大宗 家族血统 尊卑等级
下载PDF
“赝品”原来是珍品
12
作者 许晖 《党的生活(江苏)》 2012年第6期60-61,共2页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时时、处处、事事都讲究尊卑等级。在初次拜见尊长时,是要送上见面礼的,称为“贽见”。拜见者社会地位等级不同,送出的“贽礼”也不同。《周礼·春官》说:“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时时、处处、事事都讲究尊卑等级。在初次拜见尊长时,是要送上见面礼的,称为“贽见”。拜见者社会地位等级不同,送出的“贽礼”也不同。《周礼·春官》说:“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贽见时,诸侯王送兽皮丝帛,公卿送羊,大夫送大雁,土人送野鸡,老百姓(其实是指农民)送鸭子,手工业者和商人就只能送鸡,这个被称为“六贽”。“六贽”当中,皮帛、羔羊、野鸡、鸭子、鸡都比较容易弄到。可是,大雁并不是随时都能抓到的,更何况大雁是候鸟,冬天还能看到,夏天到哪里去弄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品 赝品 礼仪之邦 尊卑等级 社会地位 手工业者 野鸡 见面礼
原文传递
《金瓶梅》中女性出行叙写
13
作者 常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3期26-28,共3页
在《金瓶梅》这部世情小说中,女性出行几乎贯穿于整个篇章。通过对她们出行所用工具、礼仪等的考察可见,尽管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在当时还起着支配作用,但新的经济因素滋生所带来的世俗观念的变化也同样在女性出行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 女性 出行 尊卑等级 时尚
下载PDF
“足下”补考
14
作者 范崇高 郑波 《寻根》 2019年第3期84-87,共4页
“足下”是古代书信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词语,用于对朋友的尊称,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足下”解释为:“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但在涉及这一词语历史上的用法时,各类词典都加上了尊卑等级的限制。《汉语大词典》(缩印本)... “足下”是古代书信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词语,用于对朋友的尊称,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足下”解释为:“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但在涉及这一词语历史上的用法时,各类词典都加上了尊卑等级的限制。《汉语大词典》(缩印本)“足下”释义中有“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词典》 补考 古代书信 尊卑等级 词语 尊称 朋友
原文传递
身份的色彩
15
作者 梁发芾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2009年第10期47-49,共3页
古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是有颜色的,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是不同的身份。反过来,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色彩。身份色彩体现的纲常伦理、尊卑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儒家们所热心制定和维护的礼法。
关键词 色彩 中国社会 纲常伦理 尊卑等级 对应
原文传递
21世纪儒商文化(连载)
16
作者 张桂平 林锋 王作言 《商业文化》 2018年第19期13-19,共7页
下面,我们来谈谈21世纪儒商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三大改变。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传统儒家文化的金字塔式等级秩序观念,变为平等、开放的新理念。儒家文化:社会金字塔秩序的捍卫者儒家文化是一个尊卑等级分明的文化。孔子在《易经·... 下面,我们来谈谈21世纪儒商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三大改变。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传统儒家文化的金字塔式等级秩序观念,变为平等、开放的新理念。儒家文化:社会金字塔秩序的捍卫者儒家文化是一个尊卑等级分明的文化。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商文化 21世纪 传统儒家文化 连载 金字塔式 尊卑等级 秩序观
下载PDF
“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争论之我见
17
作者 梁滨久 《广东史志》 2012年第3期8-10,共3页
孔子提出“述而不作”,其原话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见于《论语.述而》。意思是只传述旧闻.并无创作。而实际上他老人家并非不作,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就说孔子的《春秋》是“述而兼作”。当时“作”是有尊卑等级之分的... 孔子提出“述而不作”,其原话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见于《论语.述而》。意思是只传述旧闻.并无创作。而实际上他老人家并非不作,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就说孔子的《春秋》是“述而兼作”。当时“作”是有尊卑等级之分的。《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荀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这是说,礼乐、典章等创始之作.只有天子才可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而不作” 《论语.述而》 《中国文化史》 争论 《春秋》 尊卑等级 《中庸》 柳诒徵
原文传递
数字“五”的文化意义
18
作者 吕洪年 《杭州》 2018年第36期44-46,共3页
“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个圣数.通常用“五”来架构世界万事万物的分类象征系统.历史上有许多充满威仪的“五制”规范,不证自明,不宣而彰.例如“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 “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个圣数.通常用“五”来架构世界万事万物的分类象征系统.历史上有许多充满威仪的“五制”规范,不证自明,不宣而彰.例如“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礼制;“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人间的这种尊卑等级的五制分类,又被说成是上天所赐,“五”的灵验和效力似乎受之于神灵,成之于造化,统贯着宇宙和人生的存在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 文化意义 传统观念 象征系统 尊卑等级 卿大夫 分类 天子
下载PDF
身份的色彩
19
作者 梁发芾 《青年博览》 2009年第20期40-41,共2页
古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是有颜色的,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是不同的身份。反过来,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色彩。身份色彩体现的纲常伦理、尊卑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儒家们所热心制定和维护的礼法。
关键词 色彩 中国社会 纲常伦理 尊卑等级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中人名及称呼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3-7,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名称呼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迅对人名有着深切的人生体验 ,在他的笔名选择及对小说中人物的姓名选定上 ,体现了他的反封建思想 ;在对人们交往过程中称呼的描写上 。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人名 称呼 尊卑等级观念 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 文化透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