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形腔体中Rayleigh-Benard对流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石峯 宁利中 +1 位作者 王芳 王庆永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84-489,共6页
通过对二维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数值摸拟,讨论了在二维矩形腔体中,不同条件与Rayleigh-Benard(RB)对流耦合作用的结构图案和特性。在分析了RB对流结构的基础上,分别对比分析了水平流及脉冲流与RB对流耦合作用的结构,并得出了其规律。RB... 通过对二维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数值摸拟,讨论了在二维矩形腔体中,不同条件与Rayleigh-Benard(RB)对流耦合作用的结构图案和特性。在分析了RB对流结构的基础上,分别对比分析了水平流及脉冲流与RB对流耦合作用的结构,并得出了其规律。RB对流系统为定常流动,对流轨道具有空间周期性。当RB对流与水平来流耦合作用时,系统为非定常流动,对流结构既表现空间周期性,同时也表现时间周期性。当外加来流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时,此时系统流动的形式与外加来流的周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Rayleigh—Benard对流 对流结构 唯象方法
下载PDF
单组分扩散过程中界面湍动对流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于艺红 沙勇 +2 位作者 成弘 刘春江 余国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215,共4页
利用激光纹影仪从垂直和平行于界面两个方向对静止和流动乙醇吸收、解吸CO2的传质对流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在液相主体中明显存在传质导致的液体对流现象,同时发现对流结构在液相流动方向取向具有优先性。研究界面对流对增大传质速率,探... 利用激光纹影仪从垂直和平行于界面两个方向对静止和流动乙醇吸收、解吸CO2的传质对流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在液相主体中明显存在传质导致的液体对流现象,同时发现对流结构在液相流动方向取向具有优先性。研究界面对流对增大传质速率,探索微观传质机理和寻求强化传质途径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湍动 质量传递 对流结构 纹影仪
下载PDF
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双眼墙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晞 仇欣 +2 位作者 李超 沈阳 陈圣劼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采用CMISS/MIMIC微波卫星产品,TCGP数据集和NECP/NCAR全球再分系资料,详细分析了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双眼墙过程中对流结构及动力结构的协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双眼墙形成前,"利奇马"内核对流雨带对称... 采用CMISS/MIMIC微波卫星产品,TCGP数据集和NECP/NCAR全球再分系资料,详细分析了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双眼墙过程中对流结构及动力结构的协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双眼墙形成前,"利奇马"内核对流雨带对称性增加,呈现环状包裹眼墙。在环状雨带和眼墙之间,下沉气流配合相对湿度干区在此发展,致使该区域对流受到抑制,最终发展为下沉晴空Moat区。而在内核环状对流雨带处,上升运动中心和次极大入流中心发展,增大绝对涡度的内输,促进次极大风速中心的形成,并有利于深对流发展。最终环状对流带发展成为外眼墙;(2)双眼墙结构形成后,次眼墙及其相伴的次级环流和对流雨带均增强并且内缩,Moat区变狭窄,对流抑制作用增强。相反,内眼墙对流强度及次级环流减弱,绝对涡度内输不足,导致"利奇马"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双眼墙演变 风场结构 对流结构
下载PDF
激光纹影仪观测传质过程中RBM对流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沙勇 成弘 +3 位作者 孙志发 余国琮 王勇 张泽庭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建立以激光为光源的纹影仪装置 ,用激光纹影仪在线监测不同有机溶剂各种传质过程中产生的 RBM(Rayleigh- Bénard- Marangon)现象 ,同时拍摄了传质过程中出现的 RBM现象状态 ,定性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 ,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 建立以激光为光源的纹影仪装置 ,用激光纹影仪在线监测不同有机溶剂各种传质过程中产生的 RBM(Rayleigh- Bénard- Marangon)现象 ,同时拍摄了传质过程中出现的 RBM现象状态 ,定性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 ,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纹影仪 对流结构 RBM现象 质量传递
下载PDF
Marangoni对流的纹影实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嵩 陈曼 +1 位作者 曾爱武 金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02-2708,共7页
通过纹影系统对乙醇溶液解吸CO2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液层自由界面的俯视纹影图记录了对流结构的演化过程,并捕捉到了Marangoni对流结构的初始形态。相应的胞型结构因发展空间的限制,由初始的近圆形逐渐变成了多边形结构。利用纹影图... 通过纹影系统对乙醇溶液解吸CO2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液层自由界面的俯视纹影图记录了对流结构的演化过程,并捕捉到了Marangoni对流结构的初始形态。相应的胞型结构因发展空间的限制,由初始的近圆形逐渐变成了多边形结构。利用纹影图片的灰度分布信息,对单个胞型结构的出现、发展及分裂阶段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界面非均匀传质所引发的界面对流在其胞型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导致界面的变形。湍动的后期,液层表面将布满多边形结构,且胞型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相应纹影图片的颜色差异随解吸的进行逐渐减小,即随着传质推动力的减小,湍动强度也将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angoni对流 纹影 解吸 界面 传质 对流结构
下载PDF
双组分扩散过程界面湍动现象观察
6
作者 于艺红 沙勇 +1 位作者 成弘 余国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37-141,共5页
利用激光纹影仪对静止、水平流动以及降膜流动的乙醇水溶液双组分扩散过程中传质导致的界面对流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考察了温度、液层厚度、流体运动状态等因素对界面对流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寻求增进传质的有效途径,并且为传质... 利用激光纹影仪对静止、水平流动以及降膜流动的乙醇水溶液双组分扩散过程中传质导致的界面对流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考察了温度、液层厚度、流体运动状态等因素对界面对流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寻求增进传质的有效途径,并且为传质界面湍动现象的理论分析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湍动 双组分扩散 纹影仪 对流结构
下载PDF
华南暖区强对流降水系统的结构和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诚忠 万齐林 +3 位作者 杨兆礼 丁伟钰 陈子通 黄燕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34-1045,共12页
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广东省地闪资料,研究了24h内影响华南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1)第一次对流系统以后建型方式(back-building)组建,垂直结构类似海上对流,水平结构类... 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广东省地闪资料,研究了24h内影响华南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1)第一次对流系统以后建型方式(back-building)组建,垂直结构类似海上对流,水平结构类似平行层状的对流系统。第二次对流系统垂直结构倾向于陆地的对流,水平结构类似于拖曳层状的对流系统。(2)地闪分布特征:两个系统在其生命史中负地闪占据主导地位;第一次对流系统在发展期正地闪逐渐增大,从成熟到衰减期正地闪逐渐减弱,第二次对流系统从发展到消亡期正地闪逐渐增大。第一次对流系统成熟期:在低层强回波移动方向右侧为正地闪,左侧为负地闪。对流系统地闪主要集中在对流区(92.8%的地闪),部分在对流区下风方(7.2%的地闪)。第二次对流系统特征:正、负地闪大部分重叠出现在对流区(78%的地闪),部分在尾随的层状降水区(22%的地闪)。正、负地闪在非对流区发生的概率比第一次系统的大。两个系统中88%以上的地闪集中在6km高度、回波>25dBZ以上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暖区 降水性对流结构 地闪特征
下载PDF
华东地区冷季两次高架对流个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淑琴 章丽娜 +1 位作者 曹宗元 刘菡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4期63-73,共11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0.5°×0.5°分辨率的CFSR资料,对华东地区冷锋后和静止锋前两个高架对流个例的天气类型、环境背景、生成与发展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比异同点。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江苏冷锋后高架对流最大可能...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0.5°×0.5°分辨率的CFSR资料,对华东地区冷锋后和静止锋前两个高架对流个例的天气类型、环境背景、生成与发展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比异同点。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江苏冷锋后高架对流最大可能的机制是动力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后产生的,浙江舟山的对流很有可能是在条件稳定性近于中性情况下,由锋生过程强迫的锋面垂直环流产生。浙北静止锋前高架对流可能是在条件对称不稳定条件下,850 hPa急流风速辐合和暖平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850~700 hPa地转绝对动量调整触发条件对称不稳定是其增强机制。共同特点是雷暴都发生在850 hPa等温线密集的锋区,850 hPa都有很强的西南急流,有逆温和强的垂直风切变。不同点在于冷锋后型逆温由西南暖湿气流和冷锋共同形成,逆温幅度更大,为10~15℃,而静止锋前型只有6~7℃;850 hPa西南急流风速更大,为25 m·s^-1以上,静止锋前型为20 m·s^-1;静止锋前型0~6 km高度垂直风切变达40 m·s^-1,冷锋型只有30 m·s^-1。冷锋后型850 hPa受明显切变线影响,静止锋前型只有风速的切变。用雷达产品对高架对流系统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冷锋后型回波范围大,比较连续,最强中心55 dBZ,850 hPa切变线位置引导整体回波移动。2)静止锋前型回波比较分散,呈多条平行窄带状,单体的生成比较随机,但移动比较规律,随环境气流平移,没有传播现象。单体最强中心60 dBZ,生命史达2 h左右,有小尺度气旋性辐合、中层径向辐合、低层辐散等强对流特征。单体倾斜度比地面对流单体的大,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距离比较远。当气旋性辐合强度减弱,低层辐散区逐渐远离主体回波时,单体将减弱,可作为临近预报的线索。短期预报关注重点是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强度(20~30 m·s^-1),风向、风速的分布,锋区位置,暖平流强度(3×10-4~5×10-4℃/s),θ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对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地转绝对动量调整 倾斜对流结构特征
下载PDF
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俊 沈超群 +1 位作者 王贺 张程宾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3-193,共11页
传质引发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RBM对流)对化工传递过程有着显著影响.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气-液体系,并且有限的针对液-液体系的相关研究尚缺乏对RBM对流演化及其引发的界面扰动行为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基于... 传质引发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RBM对流)对化工传递过程有着显著影响.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气-液体系,并且有限的针对液-液体系的相关研究尚缺乏对RBM对流演化及其引发的界面扰动行为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基于阴影法设计搭建了竖直狭缝内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BM对流特性可视化实验平台,并实验观测了水-甲苯-丙酮三元体系中丙酮组分扩散传质时出现的RBM对流结构以及其向下层水相主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了水相丙酮初始浓度、甲苯相丙酮初始浓度以及甲苯层厚度对RBM对流特性和液-液界面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作用下,水相上层密度(重力)分层"界面"下凸沉降形成波浪形丘状"界面",并随着"界面"处密度与压力失调的加剧而演变成羽状流;因羽流区"界面"不同浓度梯度引起的传质特性差异,羽状流又可以演变成弱羽状流和强羽状流两种形态;当丙酮浓度梯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近界面处短时间内产生大量RBM对流结构,且结构间相互影响增强而聚并成对流团,并随着传质过程的进行,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强羽状流; RBM对流强度与上下液层丙酮浓度梯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且液-液界面粗糙度及其非稳态波动随着丙酮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传质 阴影法 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结构 界面形貌
下载PDF
新一代集成组合灯
10
《电气应用》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81-81,共1页
按照GB11155—1989国家标准《船用指示灯通用技术条件》设计。 采用开放式对流结构,辅以电路设计,整灯具有极佳的散热效果,在8×8密集组合场合下,组合灯各部份的温升均不超过10℃。
关键词 指示灯 成组 通用技术条件 电路设计 国家标准 对流结构 散热效果 开放式
下载PDF
光驱产品中的硅胶散热片
11
作者 小菲 《电脑采购》 2001年第2期23-23,共1页
不管是CD-ROM还是DVD-ROM,随着倍速地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热量如何有效地散发就成了生产厂商和光驱用户一致关注的焦点。相对CPU、主板、打印机、显示器等其它电脑配件产品,光驱属于易耗品,寿命在几个月至两三年之间。消费者对此类易耗... 不管是CD-ROM还是DVD-ROM,随着倍速地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热量如何有效地散发就成了生产厂商和光驱用户一致关注的焦点。相对CPU、主板、打印机、显示器等其它电脑配件产品,光驱属于易耗品,寿命在几个月至两三年之间。消费者对此类易耗商品的支出是慎之又慎的,总希望钱花的越少越好,使用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将产品改进的成本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似乎不太现实。但是伴随光驱进入高速时代,散热问题无法回避,这有来自消费者的压力,更是厂商基于争取竞争优势的需要。然而光驱产品微薄的利润率,又使厂商不太可能不计成本,如何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巧解光驱产品的散热问题成为领先厂商斗智斗力的表演舞台。有的厂商在光驱的后部装有散热风扇,有的厂商改进光驱内部空气对流结构,但是这些措施的改善效果是很有限的,尤其是风扇的装置,不但有风扇本身引起的乱流问题,还会增加光驱电路板的功率,产生新的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片 光驱电路板 硅胶 消费者 竞争优势 易耗品 对流结构 风险转嫁 产品改进 成本
下载PDF
一次对流云团合并的卫星等综合观测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蔡淼 周毓荃 朱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雷达回波以及地面降水的分布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云光学厚度大值区以及雷达强回波区基本对应;对流云团中的液水分布不均匀,以团块状结构为主,对流云团合并时,常先有云体上部(云顶)的合并,一旦云中不均匀的液水合并,合并部位的云光学厚度迅速增加,地面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整层液水含量跃增,地面将会出现强降水;一般降水增强之前云顶抬升,光学厚度增大;若云顶高但光学厚度较小时,地面降水一般不明显,光学厚度与降水的关系更密切;对流云团合并初期,云底由小粒子组成,T-re图上表现为深厚的凝结增长区域,合并时整层云粒子的有效半径增长明显,粒子相态达到混合相态区和冻结层的温度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团合并 对流结构 降水特征
下载PDF
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及初步结果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黎平 吴林林 +4 位作者 吴翀 汪旭东 陈晓辉 曹俊武 庄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9-1094,共16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并利用该雷达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CPOL)于2013年4~6月在广东省江门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并利用该雷达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CPOL)于2013年4~6月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站进行了对比观测试验,以检验该雷达观测模式及其对快速变化的对流云演变过程的观测能力,为进一步改进雷达观测模式提供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XPAR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利用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三种观测模式观测的回波结构、灵敏度,并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数据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2013年5月30日一次中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后部的单体的发展和消亡过程,讨论了XPAR分钟级数据在分析对流过程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XPAR三种观测模式获取的降水回波结构合理,实现了在1 min内完成一个高空间分辨率的体扫的探测功能,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远远高于现有的机械扫描雷达;(2)XPAR的精细观测模式数据揭示了单体触发、发展和演变过程,清晰给出了两次径向辐合发展过程及其与回波发展的关系,给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和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不能提供的新的事实;(3)XPAR分钟级数据对进一步认识对流单体内部γ中尺度及其更小尺度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有非常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观测模式检验 对流单体精细结构
下载PDF
利用相控阵及双偏振雷达对2016年6月3日华南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于明慧 刘黎平 +1 位作者 吴翀 肖艳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0-344,共15页
本文结合X波段相控阵雷达(XPAR)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SPOL)及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3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超级单体中小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SPOL的多普勒参量和双偏振参量可以观测到超级单体的强度、速度和相态分布,超... 本文结合X波段相控阵雷达(XPAR)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SPOL)及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3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超级单体中小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SPOL的多普勒参量和双偏振参量可以观测到超级单体的强度、速度和相态分布,超级单体的入流和出流影响钩状回波的形成。(2)XPAR可以获取时空分辨率远高于SPOL的观测资料,可以弥补SPOL仰角层严重不足的缺陷,观测到超级单体完整的垂直结构,可更精确地描述超级单体的短时演变。(3)超级单体钩状回波附近给地面带来了降温、大风和强降水,超级单体经过地区均有明显降温和风区。研究结果证明相控阵雷达和双偏振雷达对认识对流单体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天气雷达 双偏振天气雷达 相态识别 对流单体精细结构
下载PDF
福建沿海冷锋前暖区和季风槽大暴雨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美金 俞小鼎 +3 位作者 林文 李婷婷 苏志重 冯晋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5-617,共13页
2018年5月7日冷锋前暖区暴雨和8月29日华南季风槽暴雨,这两次大暴雨都是由广东和闽南地区的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对其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两次过程均有明显850 hPa和925 hPa低空急流;5月7日过... 2018年5月7日冷锋前暖区暴雨和8月29日华南季风槽暴雨,这两次大暴雨都是由广东和闽南地区的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对其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两次过程均有明显850 hPa和925 hPa低空急流;5月7日过程,对流层中低层条件不稳定较大,大气斜压性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大,对流层中部存在明显干层,有利于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产生;8月29日过程,对流层中下层为弱的条件不稳定,准正压大气,更高的融化层高度,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小,垂直整层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强降水而不利于雷暴大风的产生。两次过程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均来自西南方向,前者的平流比后者要强很多;厦门及其周边闽南地区大暴雨是由于后向传播导致相继多个较强对流雨团移过同一区域形成的;5月7日后向传播形成是一个对流雨团的阵风锋与另一个对流雨团后侧的水平对流卷相遇触发新的对流导致的,新生对流来自陆地;8月29日后向传播形成则是低层暖湿气流遇到成熟对流雨团的后侧阵风锋触发新的对流,新生对流位于海上,持续移入陆地。5月7日导致大暴雨的对流系统中冰相过程和暖云过程对暴雨产生都很重要,8月29日导致极端暴雨的对流系统中暖云过程对强降水产生起主要作用。在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冷池前沿阵风锋附近都有γ中尺度涡旋形成,与阵风锋辐合上升运动结合产生正的垂直螺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低空急流通过其对水汽和热量的输送以及与地形和对流系统冷池的相互作用,对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前暖区暴雨 季风槽暴雨 对比分析 环境背景 对流系统结构和演变
下载PDF
对流降水云中大气垂直运动反演及个例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佳阳 崔晔 +3 位作者 阮征 李南 魏鸣 李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为深入认识对流降水云结构及动力特征,基于降水频段调频连续波5520 MHz垂直指向雷达(VPR-CFMCW),使用地面至15 km高度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建立对流降水云中大气垂直运动的反演方法,分析对流垂直结构及大气垂直运动随高度分布的演变... 为深入认识对流降水云结构及动力特征,基于降水频段调频连续波5520 MHz垂直指向雷达(VPR-CFMCW),使用地面至15 km高度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建立对流降水云中大气垂直运动的反演方法,分析对流垂直结构及大气垂直运动随高度分布的演变特征。对在广东龙门测站探测的2019年4月20—22日前汛期4次对流降水进行反演试验发现,对流降水前大气上升运动对降水云反射率因子及地面降水有正贡献,深厚对流具有倾斜性,会导致垂直剖面在某些时刻呈分层结构;对流降水整层以下沉运动为主导,高层大气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交替出现,低层大气下沉运动占比最高,大气上升运动在6 km高度以上占比有所增加;大气垂直速度在高层较大、在低层较小,超过10 m·s^(-1)的强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多出现在6 km高度以上,4~6 km高度垂直运动变化较大,4 km高度以下的平均下沉运动小于5 m·s^(-1),上升运动约为2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指向雷达 大气垂直运动反演 对流云垂直结构 对流云内垂直运动 华南前汛期
下载PDF
热带大气对流垂直结构与降水模拟偏差的关系:基于GAMIL3模式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子坤 周天军 +3 位作者 郭准 陈晓龙 李立娟 吴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9-258,共20页
针对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GAMIL(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的两个版本GAMIL2(G2)和GAMIL3(G3),评估了其对热带降水气候态以及对流垂直结构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版本模式降水模拟改进的原因以及热带对... 针对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GAMIL(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的两个版本GAMIL2(G2)和GAMIL3(G3),评估了其对热带降水气候态以及对流垂直结构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版本模式降水模拟改进的原因以及热带对流垂直结构与降水模拟偏差的关系。两个版本的GAMIL模式都较好地捕捉到了热带降水的主要特征,且G3的模拟结果整体优于G2。新版本的主要改进在于显著减小了热带西北太平洋正降水偏差。水汽收支诊断显示,模式降水偏差主要来源于蒸发项和水汽垂直平流动力项,而后者的偏差则来自于对流强度和对流垂直结构的共同作用。对流垂直结构偏差主要存在于赤道印度洋与赤道大西洋区域,表现为大气低层辐合分量偏小,对流卷出层高度偏高;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区域,模式较好地还原了典型的“头重型”和“脚重型”对流垂直结构,但依然存在有整体性的对流偏深。湿静力能(MSE)收支显示,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过量的净能量通量是模式垂直运动偏差的主要来源。而对流垂直结构偏深造成的总湿稳定度(Gross Moist Stability,简称GMS)偏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模式中的净能量通量偏差,抑制了模拟的对流强度。诊断结果显示,G3中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的降水改善主要源于对流强度正偏差的减小。G3中对流阈值和层云阈值的下调,使得对流发生频率增加,从而抑制了过大的对流强度。热带对流垂直结构与降水偏差有着紧密且多样的联系,在未来模式发展中应当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IL模式 热带海洋降水 对流垂直结构 总湿稳定度(GMS)
下载PDF
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瑞 李本亮 +2 位作者 胡鹏 梁永礼 刘爱梅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2,共9页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了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麦莎"整个生命史中,垂直风切变与其强度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但垂直风切...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了环境垂直风切变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麦莎"整个生命史中,垂直风切变与其强度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但垂直风切变不是影响其强度变化的唯一因素;"麦莎"登陆前及登陆后在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强对流和强降水均位于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对流和降水呈1阶非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麦莎” 强度 对流和降水结构 环境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探测的西南低涡对流云垂直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向朔育 李跃清 +1 位作者 闵文彬 王雪芹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CloudSat卫星数据,结合多源常规和遥感等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8月6~7日的一次受西南低涡向西北方向移动发展影响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发展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发展有利于受其影响的对流云团发展为深... 基于CloudSat卫星数据,结合多源常规和遥感等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8月6~7日的一次受西南低涡向西北方向移动发展影响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发展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发展有利于受其影响的对流云团发展为深厚对流云。西南低涡发展和成熟阶段低涡中心与强对流中心均不一致,强对流中心位于低涡中心以南。西南低涡不同发展阶段对流云团发展均符合“撒播-供水”机制。低涡发展成熟阶段对流云内部存在高温高湿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CLOUDSAT 对流云垂直结构
下载PDF
环境风垂直切变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瑞 吕淑琳 +4 位作者 周春珍 梁永礼 刘爱梅 郭渠 卓鸿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7-313,共7页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环境风垂直切变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垂直切变不是影响"莫拉克"强度变化的直接因素。"莫拉克"登陆...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环境风垂直切变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垂直切变不是影响"莫拉克"强度变化的直接因素。"莫拉克"登陆前,在较强环境风垂直切变作用下,最大对流和降水区域均位于顺切变方向左侧,降水呈一阶非对称分布。"莫拉克"登陆后,在较弱环境风垂直切变作用下,最大对流区域出现在顺切变方向右侧距台风中心较远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莫拉克” 强度 对流和降水结构 环境风垂直切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