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审判对象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忠民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环境公益诉讼的审判对象(诉讼标的)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所代表的普遍的环境公益与被告所体现的具体的环境私益之间的诉争,决定了法院在审判中的目标指向和作用范围。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特别的诉讼,应建立二元制的审判对象体系并确立... 环境公益诉讼的审判对象(诉讼标的)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所代表的普遍的环境公益与被告所体现的具体的环境私益之间的诉争,决定了法院在审判中的目标指向和作用范围。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特别的诉讼,应建立二元制的审判对象体系并确立相应的识别标准,分别解决起诉主体资格问题以及侵权责任、行政责任等实体性问题。正确认识环境公益诉讼的审判对象,在把握环境公益诉讼、明确当事人争执的核心、划定法院裁判的范围、准确适用既判力规则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审判对象 诉讼标的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中变更公诉的限度 被引量:20
2
作者 周长军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89,共22页
对于检法机关变更公诉,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是通过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确立。检察机关变更公诉主要存在于罪名相近、容易混淆的案件中,表面看所占比例不大,但散见于绝大多数审判环节,且没有法定的次数限制,变更方式也较为... 对于检法机关变更公诉,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是通过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确立。检察机关变更公诉主要存在于罪名相近、容易混淆的案件中,表面看所占比例不大,但散见于绝大多数审判环节,且没有法定的次数限制,变更方式也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规范;法院在变更公诉方面较为活跃,多数变更公诉决定由其自行作出或者建议检察机关作出;在变更公诉的对象方面,犯罪事实和罪名的变更最为常见;变更公诉的内容存在严重的"脱法"现象,程序正当性也多有不足,被告人的诉讼防御利益缺乏有效保障。改革变更公诉制度,必须培育变更公诉的限度意识,重构变更公诉的实体控制模式,确立诉因构造基础上的变更公诉制度;厘定变更公诉的程序边界,将不利于被告人的变更公诉限定在一审判决前,健全检法权力相互制衡机制,完善被告人权利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更公诉 审判对象 诉因 公诉事实的同一性
原文传递
审判对象的运行规律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进杰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6-115,共20页
审判对象设定了控审权力行使与防御权利保障的空间,不但规范着诉讼的结构,而且组织着诉讼的程序,成为刑事诉讼合理构造与有效运转的内在依托。审判对象动态运行的规律,体现于从起诉到判决以及从初审到再审两根程序链条,呈现了控诉方起... 审判对象设定了控审权力行使与防御权利保障的空间,不但规范着诉讼的结构,而且组织着诉讼的程序,成为刑事诉讼合理构造与有效运转的内在依托。审判对象动态运行的规律,体现于从起诉到判决以及从初审到再审两根程序链条,呈现了控诉方起诉时的提示到法庭审理过程的展示乃至变更再到法官判决时的固定的运动轨迹,显示了限制审判范围、规范指控界限、确立防御目标、防范突袭审判、禁止重复追诉等机能。在我国,应当改造现行的诉讼构造,确立一种蕴涵分权制衡机理以及被告人防御权益保障理路的诉审关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完善审判对象赖以运行的各个程序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对象 诉因 公诉事实 运行规律
原文传递
非法证据排除的裁判方法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远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63,共13页
非法证据排除作为程序性裁判的一种,其有效运作的必备前提是程序合法性争点的具体化,争点的具体化包括审判对象具体化和请求权基础的具体化两个方面。我国卷宗笔录式审判以及由此衍生的"瑕疵证据"理论对程序合法性争点的具体... 非法证据排除作为程序性裁判的一种,其有效运作的必备前提是程序合法性争点的具体化,争点的具体化包括审判对象具体化和请求权基础的具体化两个方面。我国卷宗笔录式审判以及由此衍生的"瑕疵证据"理论对程序合法性争点的具体化造成重大障碍,由此导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异化为一种证据笔录的修补技术。为突破这一困境,必须从根本上否定"瑕疵证据"这一概念,厘清非法证据排除作为一种程序性裁判所特有的方法论,以实现法庭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实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 审判对象 请求权基础 具体化
原文传递
民事重复起诉的识别路径 被引量:12
5
作者 袁琳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5-167,共13页
以'诉讼请求'要素的规定方式为界分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47条实际上涉及两种重复起诉形态。其一,在前后两诉的当事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均相同时,两诉为'实质的一诉'... 以'诉讼请求'要素的规定方式为界分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47条实际上涉及两种重复起诉形态。其一,在前后两诉的当事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均相同时,两诉为'实质的一诉'。其二,在前后两诉的当事人与诉讼标的相同,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时,两诉是'不同的诉',基于避免矛盾裁判的目的,应剥夺后诉的合法性。界定识别要素的内涵是确立识别路径的前提。在适用旧实体法说诉讼标的理论的背景下,应对'诉讼标的''诉讼请求'两项客体要素作同义理解,二者均指向具体特定的实体请求权。在识别路径上,通过借助'审判对象'概念的双重功能分别论证两种形态的重复起诉在客观方面具有同一性。在'实质的一诉'形态中,客观方面的同一性体现为前后两诉实体上的审判对象即所依据的请求权基础及其构成要件相同;在'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形态中,客观方面的同一性体现为前后两诉的生活事实相同,但审判对象即所依据的请求权基础不同,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对同一生活事实作出认定将产生矛盾裁判,故将后诉视为重复起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起诉 诉讼标的 诉讼请求 审判对象 矛盾裁判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案件中法院变更量刑建议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周长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两个“一般应当”的规定,使检察量刑建议对法官量刑产生了很强的制约力。该规定虽有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落地的现实动因,但法理正当性不足,应当逐步予以完善。...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两个“一般应当”的规定,使检察量刑建议对法官量刑产生了很强的制约力。该规定虽有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落地的现实动因,但法理正当性不足,应当逐步予以完善。量刑建议和量刑情节不属于审判对象的范围,法院对其变更不受控审分离原则的调控。应当建构法院变更量刑建议的正当程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法院认为量刑建议明显不当时告知检察机关调整,不应被确立为法院的法定义务,而且告知时间可以灵活化,不限于庭审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刑建议的变更 审判对象 控审分离 正当程序
下载PDF
诉讼标的法律关系说及其修正 被引量:2
7
作者 苏伟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我国司法实务所惯用之诉讼标的法律关系说有别于学理通说之旧实体法说。两者在标的识别、审判对象确定和既判力范围上均持不同立场。法律关系说以权利关系为识别标准,标的内容涵括先决权利关系及其所衍生之请求权与形成权。这一标准归... 我国司法实务所惯用之诉讼标的法律关系说有别于学理通说之旧实体法说。两者在标的识别、审判对象确定和既判力范围上均持不同立场。法律关系说以权利关系为识别标准,标的内容涵括先决权利关系及其所衍生之请求权与形成权。这一标准归因于苏联法移植,又在实体法理、裁判方法和司法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沿袭至今。基于权利保障与纠纷解决并重的诉讼目的观,诉讼标的理论应以旧实体法说为底色,利用解释方法和裁判技术对现行法律关系说予以修正。具言之,《民诉法解释》第247条的适用应在“诉讼标的为法律关系”的框架下通过“诉讼请求”要件发挥识别请求权主张的功能,将实质否定型重复诉讼限于否定判决主文之情形。同时,法院可向当事人积极释明对待给付请求主张,在诉辩双方和诉审主体就合同效力认识不一时分别适用不同释明规则形塑审判对象。最后,先决关系认定无既判力的基本立场不宜动摇,当下应予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标的 法律关系说 旧实体法说 审判对象 既判力 释明
下载PDF
刑事第二审程序中的诉讼关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静村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刑事二审审判中诉讼主体间的关系已产生变化,作出一审判决的法院作为"程序意义上的被告"应当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陈述其作出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出庭时的法律称谓可名之为"必要诉讼参加人"。二审法院不应在一审法... 刑事二审审判中诉讼主体间的关系已产生变化,作出一审判决的法院作为"程序意义上的被告"应当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陈述其作出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出庭时的法律称谓可名之为"必要诉讼参加人"。二审法院不应在一审法院缺席的情况下作出二审判决。但刑事审判要解决的问题是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即使一审判决错误,也只是一审承办法官对于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了错误评断,二审则旨在纠正这种评断错误,而不是把一审法院作为刑事追究的对象。传统理论关于刑事审判对象是"公诉事实"或"控方诉求"的观点显然不适合二审和再审。只有将"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为刑事审判对象才是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关系 程序被告 审判对象
下载PDF
论被告人的处遇 被引量:5
9
作者 谢进杰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43,共12页
刑事审判的运行蕴含着一个"悖论",在强调不应将被告人当作审判对象的同时又不得不针对被告人进行评价,被告人徘徊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尴尬境地。刑事审判这个场域中交融着实体和程序两种因素,显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发生着一种... 刑事审判的运行蕴含着一个"悖论",在强调不应将被告人当作审判对象的同时又不得不针对被告人进行评价,被告人徘徊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尴尬境地。刑事审判这个场域中交融着实体和程序两种因素,显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发生着一种微妙的相互控制,并彰显了刑事程序的内在魅力。刑事司法运作的逻辑是"审判"先于"犯罪"先于"刑罚"而发生,要实现由"被告人"到"犯罪者"或者"无辜者"的角色定位,这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在这个空间里面,程序是第一性的,实体是第二性的。因而,永远不要把被告人当作审判对象,实质是一种程序理想,更是应有的理论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 审判对象 刑事审判 实体任务 程序理想
原文传递
行政赔偿诉讼审判对象研究——基于行政法律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国栋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1,53,共8页
研讨行政赔偿诉讼审判对象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对行政赔偿诉讼中原、被告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公民与行政机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次生的行政赔偿法律关系是行政赔偿诉讼首要审判对象,在具体行政行为是免责要件时,行政机关... 研讨行政赔偿诉讼审判对象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对行政赔偿诉讼中原、被告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公民与行政机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次生的行政赔偿法律关系是行政赔偿诉讼首要审判对象,在具体行政行为是免责要件时,行政机关与公民间的权力—责任关系则构成另一审判对象,先行处理决定则不是审判对象。这一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行政赔偿诉讼的性质、法治逻辑、制度构造,还有助于我们重构其审判进程,合理安排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赔偿诉讼 审判对象 权利-义务关系 权力-责任关系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日本刑事诉讼“诉因”及其关联概念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崇涛 《日本问题研究》 2020年第2期73-80,共8页
日本“诉因”制度兼具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刑事审判对象的理论和做法。中国对“诉因”的概念众说纷纭,且不易于让人深刻、直观理解“诉因”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在其重要关联概念“公诉事实”的问题上,中国文献不仅用语混乱,还使... 日本“诉因”制度兼具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刑事审判对象的理论和做法。中国对“诉因”的概念众说纷纭,且不易于让人深刻、直观理解“诉因”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在其重要关联概念“公诉事实”的问题上,中国文献不仅用语混乱,还使用了“案件事实”“犯罪事实”“犯罪构成事实”“诉因事实”等未能厘清的提法,进一步增加了领悟“诉因”理论的难度。立足汉语法律语境,在构建上述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对“诉因”可理解为“起诉‘某人做了某事涉嫌犯某罪’时,为了区别于他人、他事、他罪,而在起诉书中必须载明的定罪意见及其事实根据”。为避免用词混乱,将来对大陆法系国家确定刑事审判对象的做法可统称为“公诉事实同一制度(模式)”,对日本探讨刑事审判对象的旧派学说统称为“公诉事实同一对象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因 公诉事实 犯罪事实 诉因事实 审判对象
下载PDF
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实践与制度 被引量:4
12
作者 谢进杰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09年第2期499-519,共21页
近现代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审判对象的存在,将控、辩、审的诉讼活动组织起来,演绎出一幅紧紧围绕审判对象的控辩对抗与法官判定的诉讼图景,实践一种控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程序逻辑。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制度植根于控审配合为基... 近现代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审判对象的存在,将控、辩、审的诉讼活动组织起来,演绎出一幅紧紧围绕审判对象的控辩对抗与法官判定的诉讼图景,实践一种控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程序逻辑。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制度植根于控审配合为基调的强职权主义构造,呈现以案件事实为审判对象的特征,强调控审权力行使、忽略防御权利保障,可被定义为"案件事实制度"。该制度存在弊病,运行效果欠佳。除了制度建设落后和实践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由于追究权力的扩张、诉讼结构的失衡和诉讼程序失当等深层病理。现行制度的完善,有赖于从理念、结构和程序的根本层面寻求基础资源,构建一种遵循被告人主体性的诉讼理念、以控审分离为基调的正三角结构的诉讼构造、蕴含审判对象问题意识的程序装置,进而合理借鉴诉因制度和公诉事实制度的有益因素,以完善审判对象赖以运行的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对象 诉讼图景 中国问题 案件事实制度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诉因视域下公诉变更规范论
13
作者 李子龙 《中国刑事法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174,共18页
当检察机关起诉事实同庭审事实之间出现偏差时,检察机关可通过变更、追加、补充起诉等方式实现追诉,法院在审判对象范围内亦有权自主适用法律。然而,我国公诉变更程序的相关规定不细致,公诉变更理论体系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公诉变更... 当检察机关起诉事实同庭审事实之间出现偏差时,检察机关可通过变更、追加、补充起诉等方式实现追诉,法院在审判对象范围内亦有权自主适用法律。然而,我国公诉变更程序的相关规定不细致,公诉变更理论体系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公诉变更必要性标准不统一,变更方式适用混乱,认罪认罚及追诉时效公诉变更规定缺位。与当事人主义所秉承的公诉事实严格限制论,和职权主义所采用的法官自主变更公诉事实相比,我国公诉变更与日本诉因制度,尤其是两者变更价值导向更接近。因此,诉因制度中的公诉事实同一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和二元利益平衡论等内容,可以为我国公诉变更必要性、正当性、特殊性和时效性提供参考,以此完善我国公诉变更规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诉变更 诉因 诉因变更 公诉事实同一 审判对象
原文传递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之程序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小军 《人民司法》 2018年第29期39-44,共6页
【裁判要旨】法院的审判对象只及于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不得进行诉外裁判。人民法院在起诉事实同一的范围内,有权变更公诉机关的指控罪名,但应在判决前向控辩双方履行告知、释明义务,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充分保障辩方行使辩护权。... 【裁判要旨】法院的审判对象只及于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不得进行诉外裁判。人民法院在起诉事实同一的范围内,有权变更公诉机关的指控罪名,但应在判决前向控辩双方履行告知、释明义务,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充分保障辩方行使辩护权。必要时可以重新开庭,组织控辩双方围绕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何罪进行辩论,确保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更指控罪名 人民法院 程序 裁判结果 犯罪事实 审判对象 公诉机关 释明义务
原文传递
审判对象变更机制述评
15
作者 谢进杰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2007年第4期56-62,共7页
"审判对象变更"是建立在诉审分离为基础的诉讼主义语境下的概念及命题。审判对象发生合理的变更,主要基于"起诉变更主义"和"法官职权主义"两种思路,表现为起诉变更和变更罪名两种典型机制,并分别呈现了... "审判对象变更"是建立在诉审分离为基础的诉讼主义语境下的概念及命题。审判对象发生合理的变更,主要基于"起诉变更主义"和"法官职权主义"两种思路,表现为起诉变更和变更罪名两种典型机制,并分别呈现了控诉主导型与司法控制型、实体限制型与程序规制型的模式分野。然而,模式分野的背后蕴涵着一些共同的制度规律,审判对象变更机制普遍区别对待了控诉方与法官两种主体、事实与罪名两种对象、隐性与显性两种形态以及追加、变更与撤回等若干方式。审判对象变更机制的实质,是基于审判对象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合理控制审判对象发生变更的可能性与正当性,有效防范任意变更审判对象的现象,保障被告人的防御利益及审判程序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对象 起诉变更 变更罪名 模式分野
原文传递
论审判对象的生成——基于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诠释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进杰 《北方法学》 2009年第2期92-109,共18页
诉讼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审判对象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结构之中才可能获得合理而有效的规定。在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对象,审判对象与起诉范围保持同一性。辩护范围与审判对象具有同一性,审判对象集中展现... 诉讼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审判对象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结构之中才可能获得合理而有效的规定。在相对合理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中,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对象,审判对象与起诉范围保持同一性。辩护范围与审判对象具有同一性,审判对象集中展现于庭审,却规约着整个诉讼活动过程,审判对象与诉讼构造发生巧妙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寻求认识一种反思性的刑事诉讼,将侦查行为合法性问题自然纳入审判对象,显示了审判对象范畴在不断走向合理的诉讼构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张力以及诉讼构造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刑事诉讼当务之急是要好好地运用审判对象在诉讼构造中生成与发生作用的原理,合理地改造我们的诉讼构造,有效规范审判对象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程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对象 诉讼构造 相对合理 相互规定
下载PDF
“再审判决、裁定”的认定问题——对《民诉法解释》第383条的再解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庆林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74,共6页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209条与2015年《民诉法解释》第383条确立了"法院纠错先行、检察监督断后"的有限再审原则。其目的是明确法院和检察院对于同一生效裁判申请再审的程序衔接,限制反复申请,解决"终审不终"问题...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209条与2015年《民诉法解释》第383条确立了"法院纠错先行、检察监督断后"的有限再审原则。其目的是明确法院和检察院对于同一生效裁判申请再审的程序衔接,限制反复申请,解决"终审不终"问题。但是,该原则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前提是法院、检察院在实务中对何为"再审的判决、裁定"的认定是统一的。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如何认定再审的裁判没有涉及,为明确该问题的认定标准,本文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再审判决、裁定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以期厘清对该问题的认识。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新的司法解释对该问题进行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审程序 再审裁判 审判对象 有限再审
原文传递
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与预断防范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林涛 《政法学刊》 2018年第5期70-78,共9页
法官预断排除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为革除"一件记录提出主义"惯行下法官预断横生、庭审流于形式的弊病,日本以第三次诉讼模式转型为契机,确立起诉状一本主义。在该制度下,起诉状承载两项基本功能:一为通过明示诉因以确... 法官预断排除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为革除"一件记录提出主义"惯行下法官预断横生、庭审流于形式的弊病,日本以第三次诉讼模式转型为契机,确立起诉状一本主义。在该制度下,起诉状承载两项基本功能:一为通过明示诉因以确定审判对象;二为预防法官庭前预断。两者缺一不可,构成了起诉状一本主义的"一体两面"。从效果上看,起诉状一本主义有效排除了法官庭前预断,为审判中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当前司法改革背景下,对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对于我国公诉提起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诉状一本主义 裁判公正 审判对象 诉因 预断排除
原文传递
公诉事实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满生 杨杰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0-163,共4页
公诉事实是构成犯罪的特定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事实,是检察官为请求刑罚权发生而主张的事实。公诉事实的效力范围是对法院的约束范围,公诉事实的效力及于同一自然事实的整体,公诉事实的变更必须在公诉事实同一的范围之内,并且必须经... 公诉事实是构成犯罪的特定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事实,是检察官为请求刑罚权发生而主张的事实。公诉事实的效力范围是对法院的约束范围,公诉事实的效力及于同一自然事实的整体,公诉事实的变更必须在公诉事实同一的范围之内,并且必须经过严格的变更程序。本文在介绍大陆法系公诉事实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借鉴该制度以保护被告人的防御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诉事实 审判对象 公诉变更
下载PDF
李香兰的死亡秘语——论争场域·审判对象·新媒体事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腾飞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6-141,共6页
2014年9月7日,山口淑子(李香兰)逝世,一时间,"李香兰去世"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有意思的是,除去2014年她真正的香消玉殒之外,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李香兰"死亡"的公开报道,分别发生在1944年和1945年。李香兰两次&qu... 2014年9月7日,山口淑子(李香兰)逝世,一时间,"李香兰去世"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有意思的是,除去2014年她真正的香消玉殒之外,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李香兰"死亡"的公开报道,分别发生在1944年和1945年。李香兰两次"被死亡"以及2014年的去世,均折射出彼时社会的话语生态,即1944年日伪与重庆基于政治需要而展开的宣传对抗,1945年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和道德话语支配的"审奸"运动,以及当下新媒体语境下多元话语对李香兰的再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香兰 身份 宣传符号 审判对象 新媒体语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