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功能训练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的硬组织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月 张士杰 +1 位作者 徐庆 张延晓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94-97,共4页
目的:研究肌功能训练对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并对疗效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10例,年龄8~10岁,均处于生长发育期。采用肌功能训练治疗,利用头颅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测量分析,选取硬... 目的:研究肌功能训练对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并对疗效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10例,年龄8~10岁,均处于生长发育期。采用肌功能训练治疗,利用头颅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测量分析,选取硬组织测量项目22项。结果:通过肌功能训练前后的头影测量对比分析显示,肌功能训练后,Go-Me距增加、Ar-Go增高、SNB角增大(P<0.05),ANB角减小、NA-PA角减小、L1-MP角增大(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功能训练能够促进下颌骨的生长,改善硬组织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 下颌后缩 肌功能训练 生长发育期 硬组织
下载PDF
口颌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平衡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中重建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邵长江 邢晓华 桑临惠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对口颌系统结构与功能重建的研究。方法:拍摄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颌骨、舌骨和牙齿位置以及上气道形态等变化。结果:下颌骨升支高度和下颌基骨长度增加;舌骨、下切... 目的:探讨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对口颌系统结构与功能重建的研究。方法:拍摄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颌骨、舌骨和牙齿位置以及上气道形态等变化。结果:下颌骨升支高度和下颌基骨长度增加;舌骨、下切牙和下颌磨牙同步近中向移动;上气道鼻咽段、口咽段与喉咽段矢状向间隙均增大。结论:发育高峰期Twin-block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可改善口颌系统功能与形态平衡,改善呼吸功能,为预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错[牙合]畸形 TWIN-BLOCK 下颌骨 舌骨 上气道 口颌系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原文传递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下颌后缩畸形的美学效果及对牙齿咬合力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郝少英 蒋军 田彦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下颌后缩畸形的美学效果及对牙齿咬合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笔者医院诊治的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下颌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系...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下颌后缩畸形的美学效果及对牙齿咬合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笔者医院诊治的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下颌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21例,观察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21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颌面部形态指标及软硬组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15.15±2.13)个月,观察组治疗(10.12±1.06)个月,观察组治疗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颌骨长、下面高度、上下齿槽角及上下齿槽座夹角的改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切牙露齿度、软组织面角、鼻唇角、面突角及上、下颌平面角显著高于对照组,下颌头影指标、覆[牙合]、覆盖及上、下唇审美平面距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可促进下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上颌骨的生长。协调矢状向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提高牙齿咬合力,减小前牙覆盖、覆[牙合],改善颜面软组织的美观与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错[牙合]畸形 Twin block矫治器 头影测量 牙齿咬合力
下载PDF
FrankelⅡ结合口面部肌功能矫治替牙期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6
4
作者 顾鑫宇 夏文倩 +4 位作者 肖聪 陈楠 陆胜男 邓晓丽 高美琴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488-491,共4页
目的:研究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学对于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于我科就诊的25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 目的:研究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学对于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于我科就诊的25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通过头影测量及口面部肌功能评估计分表,比较治疗前后颌面软硬组织及口面部肌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下颌矢状向生长明显增加;前牙覆盖明显减小,上切牙唇倾度显著减小;口面肌功能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可有效改善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面部形态,不良骨骼生长型,增强口面部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nkle矫治器 ^安氏^(1)类错[牙合]畸形 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学
原文传递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比较
5
作者 刘思 宋丽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牙体长度,分析其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的差异以及切牙内收量与牙根吸收的相关性。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选择60例拔牙病例,按面角不同分成三组,将其治疗前后...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牙体长度,分析其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的差异以及切牙内收量与牙根吸收的相关性。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选择60例拔牙病例,按面角不同分成三组,将其治疗前后的CBCT数据分别导入Dolphin-Imaging 11.95软件,测量双侧上下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牙体长度以及上下切牙切缘和根尖的矢状向移动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左右两侧同名牙牙体长度无差异,治疗后三组牙根长度均减小(P<0.01),上颌中切牙牙体长度高角组减小的最大,依次为均角和低角组(P<0.01)。上下切牙切缘和根尖内收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上颌中切牙根尖内收量与牙体长度的减少量成正相关,三组相关性分别为低角组0.663、高角组0.618、均角组0.635(均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错[牙合]畸形 骨面型 牙根吸收 拔牙矫治
下载PDF
安氏Ⅱ^(1)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康楠 李芳芳 +3 位作者 张雪莹 杨迎慧 李梦 陈彬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第6期56-61,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安氏Ⅱ^(1)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颅面部软、硬组织在头影测量上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期为矫治设计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2019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后的72例青少...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安氏Ⅱ^(1)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颅面部软、硬组织在头影测量上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期为矫治设计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2019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后的72例青少年安氏Ⅱ^(1)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角型患者32例,均角型患者40例,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将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导入Uceph软件进行软硬组织标记、测量,对比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高、均角型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除SNB外其余软硬组织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型与均角型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牙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高角型患者非拔牙矫治后U1-SN、U1-L1角、覆盖及颏唇沟角减小,L1-MP和鼻唇角增大。均角型患者非拔牙矫治后U1-SN、U1-L1角、H角、颏唇沟角及覆盖减小;L1-MP和L1-APo增大。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安氏Ⅱ^(1)高角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倾向于采用拔牙矫治,矫治过程中加强垂直向控制;均角型患者矫治后软硬组织预后较佳;拔牙矫治前后唇突度、鼻唇角及颏唇沟角变化与切牙内收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合畸形 垂直骨面型 软硬组织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双[牙合]垫矫治器与生物调节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吉丽丽 武秀萍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36-142,共7页
目的评估双[牙合]垫矫治器与生物调节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器治疗Ⅱ^(1)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 目的评估双[牙合]垫矫治器与生物调节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器治疗Ⅱ^(1)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42例,其中双贻垫矫治器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0.3±1.5)岁;生物调节器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0.9±1.2)岁。采用头影测量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骨性和牙性分析,分别采用配对样本1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覆盖及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A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减小1.65°±1.76°,双胎垫矫治器组减小0.23°±1.16°(P=0.034);两组颌凸角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减小2.21°±2.16°,双垫矫治器组减小4.26°±2.74(P=0.027);两组上牙槽座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增大(0.17±1.24)mm,双胎垫矫治器组增大(0.72±1.05)mm(P=0.044);两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切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垫矫治器组增大(1.07±1.84)mm,生物调节器组减小(1.55±1.95)mm(P=0.024)。结论双贻垫矫治器和生物调节器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治均有效,但生物调节器在矢状向上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较双[牙合]垫矫治器更明显,双胎垫矫治器更有利于二类关系的纠正以及患者侧貌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垫矫治器 生物调节器 ^安氏^(1)类错 头影测量
原文传递
安氏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与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临床观察
8
作者 任嘉杰 冯小东 宋铁砾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70-74,共5页
目的:探究安氏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0年6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98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需拔牙矫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 目的:探究安氏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0年6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98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需拔牙矫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对照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之后采用矫正器进行矫正。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但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SPPW、U-MPW、P-T、V-LPW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SPPW、U-MPW、P-T、V-LPW的横径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鼻唇角增大,颏唇角增大,上下唇突度减小,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对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影响大于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改善面部软组组侧貌,但差异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牙合] 拔牙方式 牙弓 上气道形态 软组织侧貌变化
下载PDF
低角与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肌激动器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延晓 陈瑛 徐庆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9-694,共6页
目的:探讨肌激动器对不同骨面型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2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11.5±0.67)岁],根据其骨面型分为低角组(n=15)和均角组(n=7)。肌激动器矫治前后拍... 目的:探讨肌激动器对不同骨面型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2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11.5±0.67)岁],根据其骨面型分为低角组(n=15)和均角组(n=7)。肌激动器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用SPSS 13.0软件,t检验分析治疗结果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后Co-Pg、ANB、Wits、NA-Pg、L1-APg和L6-M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项目中低角组和均角组治疗前后Wits值变化分别为1.34°±1.82°和3.50°±1.77°,NA-Pg值变化分别为(3.06±2.00)mm和(5.80±3.17)mm,牙齿项目中L1-APg变化值分别为(-1.16±1.74)mm和(-2.83±1.48)mm,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与均角组软组织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激动器矫治低角和均角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均能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均角患者对矫治器的反映效果好于低角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肌激动器 功能矫治器 头影测量 ^安氏^1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下成人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后平面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韦回 韦佳黛 +3 位作者 邓端耀 朱思婷 陈库 莫水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下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选取44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的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年龄18~35岁;微种植体组(A组)和单纯拔牙治疗组(B组)各22例,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的...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下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选取44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的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年龄18~35岁;微种植体组(A组)和单纯拔牙治疗组(B组)各22例,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A组矫治后OP-diff增大,SNA、ANB、SN-MP、FH-AOP、FH-POP、U1-PP减小(P<0.05)。B组矫治后SN-MP、FH-AOP、FH-POP、OP-diff、U1-PP、U6-PP、L6-MP增大,SNA、SNB、L1-MP减小(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后,后[牙合]平面倾斜度减小,下颌骨逆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 后[牙合]平面 微种植体 高角
下载PDF
不同厚度颏部安氏Ⅱ~1类患者颏部形态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迪丽菲热·吐尔洪 祖丽胡马尔·努尔艾合买提 +4 位作者 贾俊 巴哈尔尼萨·热扎克 李兆阳 胡义春 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81-85,共5页
目的:对安氏Ⅱ~1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的变化进行比较,讨论颏部软组织本身的厚度对颏部软组织形态治疗前后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医的100例女性患者,年龄18~35岁。每位... 目的:对安氏Ⅱ~1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的变化进行比较,讨论颏部软组织本身的厚度对颏部软组织形态治疗前后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医的100例女性患者,年龄18~35岁。每位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对颏部软组织厚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组建立颏厚度分类标准。选择50例乌鲁木齐地区安氏Ⅱ~1女性患者,均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治疗前的颏部软组织厚度,根据第一部分测量结果进行分组:薄颏型组、均颏型组和厚颏型组,观察并研究不同厚度颏部形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三组颏部软组织测量项目的比较中,薄颏型组的颏唇沟深度明显小于均衡型组和厚颏型组;薄颏型组的颏唇角则大于厚颏型组与均衡型组;薄颏型组的颏沟倾角小于厚颏型组,与均衡型组无明显差别;②三组治疗结束后自身对比结果显示:颏部软组织厚度均减小,颏唇沟深度减小,颏唇角、颏沟倾角在薄颏型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是减小,而在其他两组中的变化是变大;③治疗结束后薄颏型组的颏厚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是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颏型组的唇沟深度小于厚颏型组,三组中其他测量指标之间也有区别,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厚度的颏部软组织的形态之间存在差异,治疗前后薄颏型的变化较理想;均衡型、厚颏型颏部应更加注意前牙内收量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部厚度 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1 治疗前后 女性
下载PDF
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软硬组织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斐 伍军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45-48,共4页
目的比较2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下切牙较直立、下颌牙弓轻度拥挤但磨牙严重远中关系,且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性或轻度骨性的安氏Ⅱ1类错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 2组,其中A组1... 目的比较2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下切牙较直立、下颌牙弓轻度拥挤但磨牙严重远中关系,且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性或轻度骨性的安氏Ⅱ1类错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 2组,其中A组13例只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B组15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三磨牙。2组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应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组患者矫治后,前牙均达到正常覆覆盖关系,尖牙达中性、磨牙达完全远中关系。矫治后B组较A组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平均向远中多移动1.35 mm,鼻唇角平均多增大1.43°,而A组较B组L1/MP平均多增大2.37°,下切牙凸距平均多增大0.79 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种拔牙模式矫治这类安氏Ⅱ1类错,其软、硬组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个第三磨牙矫治后,下前牙仍保持直立,上前牙得到更多的内收,侧貌改善更趋向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 类错(牙合) 拔牙矫治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安氏Ⅱ~1类错畸形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倾斜度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勇 张燎 +1 位作者 张强 刘婷婷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究安氏Ⅱ~1类错畸形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倾斜度的区别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安氏Ⅱ类成人患者120例,其中骨性Ⅰ类60例,为对照组;骨性Ⅱ类60例,为实验组。通过头颅侧位片对样本进行上下磨牙倾斜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骨性Ⅰ类上颌... 目的探究安氏Ⅱ~1类错畸形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倾斜度的区别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安氏Ⅱ类成人患者120例,其中骨性Ⅰ类60例,为对照组;骨性Ⅱ类60例,为实验组。通过头颅侧位片对样本进行上下磨牙倾斜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骨性Ⅰ类上颌磨牙相对于前颅底平面、腭平面倾斜度高角组大于低角组,下颌磨牙相对于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倾斜度高角组大于低角组;骨性Ⅱ类下磨牙相对于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腭平面倾斜度高角组大于低角组;骨性Ⅱ类高角组、均角组下磨牙相对于前颅底平面、腭平面均大于骨性Ⅰ类。结论骨性Ⅰ类中高角组较低角组上颌磨牙更向远中倾斜,下磨牙更向近中倾斜;骨性Ⅱ类高角组较低角组下磨牙更向近中倾斜;骨性Ⅱ类高角组、均角组相对于骨性Ⅰ类高角组、均角组下磨牙明显向近中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 磨牙倾斜度 骨面型
原文传递
利用计算机技术全面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形态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吉坤 张苗苗 万鹏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并通β函数模拟牙弓形态来全面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拔除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2个第二双尖牙病例。共计17例(男6人,女11人)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 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并通β函数模拟牙弓形态来全面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拔除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2个第二双尖牙病例。共计17例(男6人,女11人)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上颌为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及中切牙近中接触点构成的平面,下颌为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及中切牙近中接触点构成的平面。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结果①上下牙弓宽度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③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正畸治疗时,有时因治疗需要而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 矫治 牙弓形态 Β函数
下载PDF
女性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安氏Ⅱ~1类错后部牙弓与颌骨宽度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岩涛 刘郁 +1 位作者 白玉兴 王松灵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女性安氏Ⅱ1类患者存在的后部牙弓及颌骨宽度不调,为安氏Ⅱ1类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3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女性安氏Ⅱ1类及35例安氏Ⅰ类患者,在模型上测量上下牙弓的宽度并计算宽度差值(PTID)... 目的分析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女性安氏Ⅱ1类患者存在的后部牙弓及颌骨宽度不调,为安氏Ⅱ1类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3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女性安氏Ⅱ1类及35例安氏Ⅰ类患者,在模型上测量上下牙弓的宽度并计算宽度差值(PTID),在头颅后前位X线片上测量上颌宽度、鼻宽度及下颌角间宽度,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安氏Ⅱ1类患者均存在着上牙弓及上颌骨的狭窄,其PTID与安氏Ⅰ类患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长发育没有改善安氏Ⅱ1类患者上颌后部牙弓及基骨的狭窄;对于安氏Ⅱ1类患者,早期通过扩大上牙弓的宽度,使下颌自由前伸,有利于Ⅱ类关系的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 生长发育高峰期 后部牙弓间横向差值 PTID 颌骨宽度
下载PDF
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1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鞠镇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应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观察其对支抗牙的控制及覆牙合覆盖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恒牙期安氏Ⅱ1患者12例,应用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装置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 目的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应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观察其对支抗牙的控制及覆牙合覆盖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恒牙期安氏Ⅱ1患者12例,应用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装置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及模型测量值。结果矫治前后支抗磨牙近中前移量小于拔牙间隙的1/3,其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牙合覆盖明显改善。结论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应用是一种简单有效、非依赖性的较强支抗装置,能显著改善深覆牙合,提高安氏Ⅱ1错牙合的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 固定平导 横腭杆 支抗 覆(牙合)
原文传递
青少年安氏Ⅱ~1错非拔牙矫治与拔牙矫治后颅颌面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晓雪 冯雪 刘海波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7期423-42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非拔牙矫治与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青少年安氏Ⅱ1错颅颌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已完成病例,非拔牙组105例,男62例,女43例;拔牙组92例,男52例,女40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以及组间颅颌... 目的:分析比较非拔牙矫治与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青少年安氏Ⅱ1错颅颌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已完成病例,非拔牙组105例,男62例,女43例;拔牙组92例,男52例,女40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以及组间颅颌面的改变情况。结果:非拔牙组矫治后∠SArGo、∠SNB、∠NGoMe、∠SN-OP、Go-Me/N-S比值以及∠L1-MeGo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B、∠NGoAr、∠U1-SN、∠U1-L1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后,∠SArGo、∠SN-OP、S-Go/N-Me及Go-Me/N-S比值、∠U1-L1均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GoAr、∠U1-SN及∠L1-GoMe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U1-SN比拔牙组少减小了10.31°(P<0.05);非拔牙组∠L1-GoMe、∠SNB分别比拔牙组多增大了6.74°、1.73°(P<0.05);非拔牙组∠ANB比拔牙组多减小了1.12°(P<0.05)。结论:两种矫治方法均能改善安氏Ⅱ1错,同时均有利于上切牙内收。但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前牙内收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 错[牙合] 非拔牙矫治 拔牙矫治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青春后期安氏Ⅱ类1分类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男性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小华 周力 +2 位作者 吴浩 易炜 杨小民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 研究青春后期安氏Ⅱ类1分类(Ⅱ^1)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牙合]男性患者与垂直生长型高角正常男性牙-牙槽骨及颌骨的特征性区剔,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方法 选择安氏Ⅱ^1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牙合]男性患者与垂直生长型高角... 目的 研究青春后期安氏Ⅱ类1分类(Ⅱ^1)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牙合]男性患者与垂直生长型高角正常男性牙-牙槽骨及颌骨的特征性区剔,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方法 选择安氏Ⅱ^1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牙合]男性患者与垂直生长型高角正常[牙合]男性各20例,年龄以颈椎分度为C-4期,对23项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 ①Ⅱ^1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牙合]患者较后者下颌明显发育不足(P〈0.05)②前者较后者后牙槽高度明显不足,而不是发育过度。结论 治疗青春后期安氏Ⅱ^1垂直生长型高角深复牙争应允许上后牙适当伸长,同时促进下颌升支的生长,以矫正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 垂直生长型 高角 深复牙争 头影测量 男性
下载PDF
高低T形曲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畸形2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朝阳 《广西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293-294,共2页
目的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畸形,观察矫治前后牙颌面的变化情况,以寻找一种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安氏Ⅱ1类错21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横腭弓控制支抗,下颌不拔牙,或拔... 目的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畸形,观察矫治前后牙颌面的变化情况,以寻找一种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安氏Ⅱ1类错21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横腭弓控制支抗,下颌不拔牙,或拔除单颗严重错位的下切牙,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内收上前牙,单独牵引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至与下颌尖牙形成中性关系,采用0.018×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高低T形曲内收、压低并根腭向转距控制上切牙。后期常规精细调整。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其颌面部变化。结果21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前牙突距平均减小6.3mm,下前牙突距平均减小0.2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小6.1mm;SNA角平均减小3.8°,SNB角平均减小0.4°,ANB角平均减小3.4°;覆颌基本恢复正常;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平均减小13.3°;上前牙前突得到明显改善;尖牙为中性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结论高低T形曲用于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能够内收、压低并转距控制上切牙,效果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安氏^1类 T形曲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安氏Ⅱ~1错的颅颌面特征对比分析
20
作者 邓琪 邵玶 +1 位作者 徐晓卉 冯冬菲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年第12期743-745,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面形态特征及从恒牙初期到恒牙期生长变化对其特征的影响,比较其与中国北方地区正常牙合和中国南方地区安氏Ⅱ1错牙合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120名黑龙江省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头颅侧位片,采用B...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面形态特征及从恒牙初期到恒牙期生长变化对其特征的影响,比较其与中国北方地区正常牙合和中国南方地区安氏Ⅱ1错牙合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120名黑龙江省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头颅侧位片,采用Bjǒrk分析法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从恒牙初期到恒牙期SNB和SNPg明显增加;在颅颌面特征上男女性别无差异;北方地区安氏Ⅱ1错牙合具有上颌正常,下颌后缩,高角的特点。结论:中国南北方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面特征在上颌突度、上下牙弓突度、上颌牙齿倾斜度上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形态 错[牙合] ^安氏^1 Bjork分析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