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子學”視域中的“老孔”“孔老”觀念及其學術意識辨析
1
作者 陳成吒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321-329,共9页
春秋以後,中華思想學術文化一直在“經”“子”變革與競争中發展。老子、孔子都參與其中,且影響深遠。老子的學術實踐打破了“經學”生態與模式,可謂諸子之宗。他在學術生産方式與思想内容上,都開創了中華思想學術文化的新格局、新境界... 春秋以後,中華思想學術文化一直在“經”“子”變革與競争中發展。老子、孔子都參與其中,且影響深遠。老子的學術實踐打破了“經學”生態與模式,可謂諸子之宗。他在學術生産方式與思想内容上,都開創了中華思想學術文化的新格局、新境界,也始終是後者進一步發展的中堅力量。老學也具有世界性與未來性,可有效參與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新世界的築造。孔子則受“經學”意識影響較深,子學自覺與實踐皆不徹底。這些也導致後世孔學對“經學”因襲有餘,常被其異化,在一些歷史時期對中華文化的多元發展産生了負面影響。且孔學受制於自身小農經濟文化基因影響,在許多方面難以與今天的新世界形成有效對話。兩相比較,“老孔”觀念皆優於“孔老”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學 道家 儒家
下载PDF
原孔老:“新子學”視角下的孔老位次之争——以《老子》《論語》所涉“心”“氣”關係爲中心
2
作者 王小虎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344-358,共15页
孔老位次之争,並非出於老子、孔子本意,而是由於後學對孔老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有不同判斷和取捨才造成了争論,即經學視域下“孔主老輔”“孔先老後”的觀點並不是孔老思想本身的内在邏輯。换言之,想要厘清諸子時代的孔老關係,就必須“平... 孔老位次之争,並非出於老子、孔子本意,而是由於後學對孔老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有不同判斷和取捨才造成了争論,即經學視域下“孔主老輔”“孔先老後”的觀點並不是孔老思想本身的内在邏輯。换言之,想要厘清諸子時代的孔老關係,就必須“平視諸家”,回到孔老思想本身。而“心”“氣”關係問題正是孔老思想的核心論題。孔子注重身體的“血氣”對人心理和精神活動的影響,認爲有所“戒”才可能成爲君子,便將“心”對於“仁”德獲得的基礎地位突出出來,而“欲仁”“克己復禮”“由己”就能實現“仁”則明確了“求諸己”的致思方向,從而確立“心”的主體地位以及由“心”體悟“仁”進而體悟“天道”的思維路徑;老子則主張“貴大患若身”,雖然同樣强調“心”對於道德獲得的主體地位,但認爲“致虚守静”“滌除玄覽”才是“爲道”工夫,且“爲道”的根本路徑是直面“道”本身,即“專氣致柔”以保有“赤子之心”。依循“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兩相比較,不僅可以看到孔老互補的思想痕迹,而且可以對於孔老位次之争提出新的反思視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無欲無身 欲仁克己
下载PDF
從孔老對“道”的同質性理解談“新子學”的精神
3
作者 李星瑶 《诸子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342-349,共8页
中國文化的核心、追求的根本在於人與萬物動態的平衡,即天人問題,從其中抽繹出來的統一原理就是'道'。而儒、道異同,經、子尊卑,一直也是中國思想史上備受關注的重要命題。由此,本文意在從儒、道天人問題的同質性出發,通過對孔... 中國文化的核心、追求的根本在於人與萬物動態的平衡,即天人問題,從其中抽繹出來的統一原理就是'道'。而儒、道異同,經、子尊卑,一直也是中國思想史上備受關注的重要命題。由此,本文意在從儒、道天人問題的同質性出發,通過對孔、老兩家學説共同本質的把握,論證以儒道互補的形式把中國的倫理學和宇宙論加以整合,把傳統文本與現代語境加以融匯的理論可能,並倡導追溯原點,重構典範,重新唤醒傳統資源的價值意義,實現'新子學'精神,即在多元化視角下的匯通和創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問題 同質性 “新子學”精神
下载PDF
道德与仁义之辩——《庄子》中的孔老关系再考察
4
作者 黄燕强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6,共11页
关于“孔老先后”的论辩,关涉如何认定中国哲学的本源、特质与正统,因而既是一个求是求真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思想信仰的文化问题。《庄子》描述的孔老故事,体现了历史的寓言化和说理的故事化。庄子及其后学借孔老的论辩,提出了“... 关于“孔老先后”的论辩,关涉如何认定中国哲学的本源、特质与正统,因而既是一个求是求真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思想信仰的文化问题。《庄子》描述的孔老故事,体现了历史的寓言化和说理的故事化。庄子及其后学借孔老的论辩,提出了“道论”的问题,表达了其对“何谓“道””及“如何体道”的思考,并在对形而上学与工夫论的阐释中,蕴含着《庄子》对道的意涵、天道与人道之关系及社会秩序和文明形态的独特认识。同时,《庄子》设计的孔老对话围绕“道德”与“仁义”而展开,既显示了儒道两家在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和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分殊,也隐示了儒道在相关问题上的殊途同归,并默示了《庄子》对儒道思想的融会与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论 《庄子》 关系 道德 仁义
原文传递
略论钟泰庄子学思想的儒学化转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鹏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26-133,共8页
《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 《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子学术"出入孔老"到晚期认定庄子乃是"孔颜嫡传",清晰地揭示出庄子思想与孔子的真实传承关系。他的学术努力,为重建一套儒道共通的心性学话语体系,从而实现今日中国思想界的内在超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泰 庄子学 转移 出入 颜嫡传
原文传递
孔老同构说 被引量:2
6
作者 武立波 徐惠茹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21,共4页
我们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必须充分体会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即中国哲学的玄学部分是从人事出发倒挂上去的。其表现就是中国哲学浓重的伦理学特征。其基本思维方式都是看重思想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从时间性、空间性和超越性三个维度来看,孔子... 我们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必须充分体会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即中国哲学的玄学部分是从人事出发倒挂上去的。其表现就是中国哲学浓重的伦理学特征。其基本思维方式都是看重思想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从时间性、空间性和超越性三个维度来看,孔子和老子学说具备义理上的同构性,都是以超越性的无限为先天依据的自律道德,其基本特征都是以人的空间化求得超越性,儒道融和具备一定的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和 同构 自律道德
下载PDF
帝制時代王權主義思維下孔老的歷史定位
7
作者 李小白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359-373,共15页
帝制時代經學意識形態籠罩下,經學之外的知識類别成爲附庸,孔子與老子的地位亦隨時勢發生變動。傳統知識階層從經學思維角度審視孔老關係,作出“孔先老後”“儒主道輔”等帶有明顯政治意味的歷史定位,遮蔽先秦子學發展的真實情境,同時... 帝制時代經學意識形態籠罩下,經學之外的知識類别成爲附庸,孔子與老子的地位亦隨時勢發生變動。傳統知識階層從經學思維角度審視孔老關係,作出“孔先老後”“儒主道輔”等帶有明顯政治意味的歷史定位,遮蔽先秦子學發展的真實情境,同時映射出儒、道争奪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歷史事實。被統合於王權主義話語系統中的孔老,由思想者的角色轉换成王權代言的政治信仰符號,爲傳統王朝維持思想秩序和提供集體道德價值,因而在獨尊儒術的王權政治話語中,孔子地位優於老子成爲必然。王權是孔老歷史定位和獲得社會化崇拜與信仰的權力根源,而隨着帝制時代的結束,王權主義意識形態的生存土壤不復存在,孔老齊等或平視孔老應成爲現代諸子學研究的基本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時代 王權主義 關係 經學思維
下载PDF
“新子學”視閾下的“孔老關係”——對孔老“典故”的叙事學還原:作爲“新子學”方法論的“典故學”實踐
8
作者 曾建華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330-343,共14页
2022年12月24日,方勇先生在《六論“新子學”》中提出“平置‘孔老’”之訴求。事實上,先秦文獻中的“孔學老”叙事,在儒道思想的交融過程中始終發揮着文明型構的典故性功能。然而,由於政治叙事的需要和儒家道統的確立,經學化的儒家人... 2022年12月24日,方勇先生在《六論“新子學”》中提出“平置‘孔老’”之訴求。事實上,先秦文獻中的“孔學老”叙事,在儒道思想的交融過程中始終發揮着文明型構的典故性功能。然而,由於政治叙事的需要和儒家道統的確立,經學化的儒家人爲地顛倒了老子與孔子的先後秩序,以便實現儒家的獨尊和“道統”的權威,導致後世學者無意識地接受了孔子優先於老子的叙事,進而使得“孔老”之稱逐漸成爲儒者心中不容置疑的學術典故,而老子與道家也被儒家吸收爲“道統”的有機構成。因此,在“新子學”的視閾中,無論是强調“孔學老”還是“孔先老”,都是試圖以某種觀念上的叙事,取代思想史的真相,只有從根本上完成對孔子及儒家學説的“去聖”化,進而放下對老子及百家思想的成見,才能使各家學者以平等、開放的現代性姿態,重啓百家争鳴式的儒、道對話,進而促進中華文明的真正復興與現代轉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學 關係 儒道對話 典故學 叙事學還原
下载PDF
试析北宋《老子》注家的孔老异同论
9
作者 尹志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2,共6页
北宋儒学者在注释《老子》时,既肯定了孔、老之言论存在相异之处,同时又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儒道思想之会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雱的孔老循环说和苏辙的孔老互补说。
关键词 北宋 异同
原文传递
孔老同趣:胡远濬“以儒释老”说解
10
作者 李加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9-34,共6页
"以儒释老"是胡远濬老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他认为"孔老同趣",儒老有着共同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即"道"或"理"。儒老之所以会出现具体理论形态上的差异,在于他们体认和把握"道"或&qu... "以儒释老"是胡远濬老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他认为"孔老同趣",儒老有着共同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即"道"或"理"。儒老之所以会出现具体理论形态上的差异,在于他们体认和把握"道"或"理"的角度和面向不同。这一为儒老所共同把握的"道"或"理"即"礼","礼"的本质是忠信。"忠"强调的是主体对道的体悟,"信"强调的是主体将自己对道的领悟表现出来,实现在对人和对物关系上。因此,忠信之道即无为而治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远濬 同趣 以儒释
下载PDF
索洛维约夫与俄罗斯汉学
11
作者 张冰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1期72-76,共5页
作为俄国"白银时代"人文思想界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弗·谢·索洛维约夫也写过汉学方面的文章,却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其文章看,索洛维约夫对我国先秦诸子中的孔老学说,也有一定的深度认识。但在俄罗斯汉学界,索... 作为俄国"白银时代"人文思想界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弗·谢·索洛维约夫也写过汉学方面的文章,却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其文章看,索洛维约夫对我国先秦诸子中的孔老学说,也有一定的深度认识。但在俄罗斯汉学界,索洛维约夫却又是"黄祸"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尽管他所说的"黄祸",实际上是指一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与后来人所谓的"黄祸"意思截然不同。毫无疑问,索洛维约夫的汉学思想是当今治汉学者不可轻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洛维约夫 哲学 “黄祸” 汉学
原文传递
梁启超“孔北老南”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宁腾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梁启超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1902年,他提出了"孔北老南"说。这一说法是梁启超在新民意识主导下突破儒家中心主义的学术产物。在建立此说的过程中,梁启超一方面借助了晚清时期康有为的经今文学说,另... 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梁启超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1902年,他提出了"孔北老南"说。这一说法是梁启超在新民意识主导下突破儒家中心主义的学术产物。在建立此说的过程中,梁启超一方面借助了晚清时期康有为的经今文学说,另一方面汲取了日本学术界的地理学理论与汉学资源。该说提出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回响,具有长远的学术史意义:它是"新史学"理念的实践,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性,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进程;同时,它置孔子和诸子于平等的位置,具有学术平等的眼光,促进了诸子学摆脱经学的束缚。在此意义上,该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说 梁启超 新民意识 跨学科研究 学术平等
原文传递
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炳月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42-55,共14页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思小说 诸子学略说 子见南子 援墨入儒 立人
下载PDF
老子“以正治国”说新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岳 《管子学刊》 CSSCI 2016年第3期54-58,共5页
"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 "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方能"国正";在具体行为上,他要求"为正"就是要"知止"。在这一方面,老子与孔子的认识并无冲突,相反通过把握两者的论述,便能更好的把握"以正治国"的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正治国 郭店简 关系
下载PDF
《庄子》之“孔、老问对”读论
15
作者 王伟凯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孔、老问对"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诸多文献皆有记载,尤其是在《庄子》一书中多处谈及此事,其内容包括"道""仁""礼""心"等问题。虽然名义上是"孔、老问对",但实际... "孔、老问对"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诸多文献皆有记载,尤其是在《庄子》一书中多处谈及此事,其内容包括"道""仁""礼""心"等问题。虽然名义上是"孔、老问对",但实际上蕴含的当是庄子的观点,如其对"道"的认知、对"仁义"的看法等。虽然说庄子主要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思想的互相交融却是客观存在,其在批判儒学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接受了儒学中的积极成分。因此,通过对"孔、老问对"的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庄子的儒学观以及儒学对庄子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问对” 仁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