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 被引量:20
1
作者 彭建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58-64,共7页
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彭建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境内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且随着自身的繁衍和与其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在人数上也越来越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最初为华夏... 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彭建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境内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且随着自身的繁衍和与其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在人数上也越来越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最初为华夏族)居于中原地区,而其他经济文化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民族观 少数民族 对立观 《晋书》 《左传》 《汉书》
下载PDF
试论春秋会盟的特点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全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4期29-34,共6页
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这时的会盟与西周、战国时的很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特点是会盟的次数多,类型也复杂;礼仪不够完备,有简单草率的倾向;会盟时旧有的尊卑关系遭到破坏;会盟时,夷夏之防也逐渐消失了;会盟中诚信观念... 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这时的会盟与西周、战国时的很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特点是会盟的次数多,类型也复杂;礼仪不够完备,有简单草率的倾向;会盟时旧有的尊卑关系遭到破坏;会盟时,夷夏之防也逐渐消失了;会盟中诚信观念丧失了;所结之盟不大稳固,背盟之事屡屡发生,且速度很快。另外,以霸主的出现为界,春秋会盟可分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特点都是与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会盟 盟礼 尊卑制度 诚信观念 会盟阶段性
下载PDF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 被引量:7
3
作者 龚留柱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1-5,共5页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 ,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 ,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 ,但其造成的恶果...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 ,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 ,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 ,但其造成的恶果被儒学思潮加以批判 ,东汉班固正式提出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以往学术界多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肯定前者 ,但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边疆思想 环境平衡 农耕 游牧 王者无外 对外政策
全文增补中
南宋华夷观念的转变与梅花象喻的生成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培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66,共10页
梅花象喻从南宋以来逐渐被塑造成华夏文化的象征,这一过程与思想界从华夷之辨到夷夏之防的转变密切相关。在当时,对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认知,对民族精神的探寻与塑造具有传续华夏命脉的崇高意义。这种探寻与塑造以对华夷之辨的重新阐释... 梅花象喻从南宋以来逐渐被塑造成华夏文化的象征,这一过程与思想界从华夷之辨到夷夏之防的转变密切相关。在当时,对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认知,对民族精神的探寻与塑造具有传续华夏命脉的崇高意义。这种探寻与塑造以对华夷之辨的重新阐释为切入点,梅花象喻的生成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构建的历程。华夷之辨在理学文化语境中被简化为君子小人之辨而纳入到理一分殊的认知体系中。立足于此,梅花象喻深入到华夏文化自我认知的各个层面,这是它能够象征华夏的前提和基础。理学着眼节操观念来塑造社会人格,严守夷夏之防。梅花书写标举节操,在观念世界筑起一道捍卫华夏文化的长城,因此之故,梅花最终成为寄托文化执念与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 节操 文化边界
原文传递
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东 《学术界》 1987年第5期66-71,共6页
在中国古代的史学领域,正统问题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为这个问题而“攘臂张目,笔斗舌战”耗尽了竹帛。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阐发和运用时,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甚至还... 在中国古代的史学领域,正统问题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为这个问题而“攘臂张目,笔斗舌战”耗尽了竹帛。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阐发和运用时,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甚至还因人而异;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论 中国古代史学 欧阳修 正统史观 史学家 政治神话 中国封建社会 司马迁 名分观
下载PDF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秀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0-135,共6页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 改土归流
下载PDF
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统观和忠义观 被引量:4
7
作者 宁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23,共10页
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统观和忠义观宁泊有清一代,明朝历史备受史家关注。旦不说清初和晚清两度出现“明史热”,就是在文字狱盛行的乾嘉时期,明史研究也未曾间断,仍有全祖望等人以碑铭传志等隐蔽形式从事明史的记载与评论,所以说明史... 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统观和忠义观宁泊有清一代,明朝历史备受史家关注。旦不说清初和晚清两度出现“明史热”,就是在文字狱盛行的乾嘉时期,明史研究也未曾间断,仍有全祖望等人以碑铭传志等隐蔽形式从事明史的记载与评论,所以说明史研究是清人史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研究 正统地位 正统观 戴名世 《明通鉴》 全祖望 民族意识 乾隆帝 王夫
下载PDF
龚自珍对“夷夏之防”的认识论改造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思达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5,共8页
清代中后期的“夷夏”观念,出现从文化意义加以区分的“夷夏之防”到历史精神贯通连续的“夷夏一体”的认识论转型。以龚自珍为代表的道咸学者,从改造传统的“王霸之辩”入手,打破其中的“道义”色彩,侧重强调王朝更迭中历史意义的恒在... 清代中后期的“夷夏”观念,出现从文化意义加以区分的“夷夏之防”到历史精神贯通连续的“夷夏一体”的认识论转型。以龚自珍为代表的道咸学者,从改造传统的“王霸之辩”入手,打破其中的“道义”色彩,侧重强调王朝更迭中历史意义的恒在性。在“大一统”精神的指引下,注重方志国史化的公共书写精神,重塑“边疆——中原”的历史记忆。通过对“夷夏”说的认识论改造,道咸思想史中以清王朝实控疆域为单元的多元一体“中国”观念浮现,为思考近代意义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王霸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论雍正的《大义觉迷录》及其民族思想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晓芳 《满族研究》 1986年第2期46-52,共7页
史学界历来对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毁多誉少,一般的都认为它是满族统治者对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实行镇压,替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辨护的产物,更有的认为,是替他的咸丰以后的子孙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也替现代蒋介石之类... 史学界历来对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毁多誉少,一般的都认为它是满族统治者对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实行镇压,替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辨护的产物,更有的认为,是替他的咸丰以后的子孙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也替现代蒋介石之类的各国地主资产级级反动派创造了向帝国主义投降的理论根据。”(《文汇报》1963.2.3日)今天,我们依据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用民族平等的观点,唯物的分析评价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不平等现象,对《大义觉迷录》加以重新认识,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优秀的思想成果,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是在处理曾静、张熙这桩重要的文字狱中产生的,因而给后来读史者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专制主义者的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思想 满族 反清 统治者 汉族 各民族 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黄帝子孙”称谓的错位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强 《贵州文史丛刊》 2001年第4期9-11,共3页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出于排满反清的需要,将原本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成员的“黄 帝子孙”这一称谓,改变成汉族人的同义语,造成了“黄帝子孙”称谓的严重错位。这种错位促进了 反清革命的胜利,但却不利于反帝反封建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关键词 黄帝子孙 错位 尊黄排满
下载PDF
论朱熹对孔子《春秋》的认识和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建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4-101,共8页
关键词 《春秋》学 《左传》 孔子作《春秋》 认识和评价 客观主义史学 圣人 《春秋》笔法 正统观念 朱熹
原文传递
简论王夫之夷夏之防的思想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0,共4页
夷夏之防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个天下之大防之一,从总体倾向上看,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反映了汉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文化的角度对之做了新的阐释,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但... 夷夏之防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个天下之大防之一,从总体倾向上看,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反映了汉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文化的角度对之做了新的阐释,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但克服了传统观念中许多消极的因素。他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思想和民族观念,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爱国
下载PDF
排斥与凝聚: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辩内涵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东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4,共4页
夷夏之辩不仅是辨别华夷的观念,更是统治阶层处理族群关系的政治理论。在不同时期,随着民族形势的变化,夷夏之辩强调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为捍卫"中国"的政治主导地位和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夷夏之辩的理想境界并不... 夷夏之辩不仅是辨别华夷的观念,更是统治阶层处理族群关系的政治理论。在不同时期,随着民族形势的变化,夷夏之辩强调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为捍卫"中国"的政治主导地位和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夷夏之辩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严夷夏之防,将华夷固化;而是通过文化输出,"进夷狄于中国",实现华夷一体。夷夏之辩的这种开放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吕留良诗歌略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37-41,共5页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吕医山人、东海夫子、南阳布衣。晚年剪发为僧,更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崇德(今属浙江桐乡)人。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又是一位诗人,有《东庄吟稿》...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吕医山人、东海夫子、南阳布衣。晚年剪发为僧,更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崇德(今属浙江桐乡)人。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又是一位诗人,有《东庄吟稿》七卷传世。他与吴之振等合辑的《宋诗钞》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影响。吕留良一生坎坷,死后受清雍正文字狱曾静案的牵连,惨遭戮尸枭首,遗著几遭禁毁,他的名声却因此大震。吕留良的民族思想和他的诗歌是一笔可贵的遗产,受到后世珍视。1 吕留良出身封建官宦之家,祖父吕熯娶江西南城郡主,为淮府仪宾,吕家因而成了明王室宗亲。生父元学是明万历举人,官繁昌县令。吕留良是个遗腹子,由三兄三嫂抚养长大。三兄吕愿良是一位颇具影响的社坛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民族思想 明万历 文字狱 黄宗羲 抗清 清王朝 元学 南阳
下载PDF
后赵时期的夷夏之防与认同极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杰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2,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身份认同纷繁复杂,特别是在后赵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占居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观念。在这种夷夏之防的态势下,胡化的汉人自有其发展之路。但这种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亦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身份认同纷繁复杂,特别是在后赵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占居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观念。在这种夷夏之防的态势下,胡化的汉人自有其发展之路。但这种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亦有其极限。对于自我认同与真实身份并不一致的"汉人",如冉闵,若突破了此种极限,则会遭到少数民族的一致反对,从而失去在这套夷夏之防体系下继续扮演"胡"的资格。而这种来自少数民族集体的压力,又进一步迫使冉闵"汉"的回归,导致其做出灭胡、亲晋等系列举动。反观冉闵亲汉、亲晋的举动,或因其胡化之因素,亦未能得到晋朝积极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赵 冉闵 反胡 认同极限
下载PDF
王曾与宋辽关系辨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丽亚 《潍坊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王曾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兼文武之道、秉外交之赋。在出使辽国的过程中,面对挑衅不卑不亢、从容应对,维护了宋朝的国威和尊严。他的"夷夏之防"观念也颇具前瞻性。同时,王曾出使契丹后所写的《上契丹事》,不但开阔了宋人... 王曾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兼文武之道、秉外交之赋。在出使辽国的过程中,面对挑衅不卑不亢、从容应对,维护了宋朝的国威和尊严。他的"夷夏之防"观念也颇具前瞻性。同时,王曾出使契丹后所写的《上契丹事》,不但开阔了宋人的视野,还为后人了解契丹地理环境、路程形势以及北部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曾 宋辽关系 《上契丹事》
下载PDF
薑斋词论略--为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作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则虞 《江汉论坛》 1962年第12期26-33,共8页
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王船山自题墓铭。王船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又是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评述这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及其在学术上各方面的成就,我认为可用他自题墓铭的... 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王船山自题墓铭。王船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又是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评述这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及其在学术上各方面的成就,我认为可用他自题墓铭的“弧忠”“正学”四个字来作为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唯物主义 思想内容 王沂孙 辛稼轩 文艺理论 政治思想 爱国主义者 顾炎武
下载PDF
试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整合性特征——兼谈文化交汇中“夷夏之防”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楚人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5期1-7,14,共8页
本文对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交汇历程作一番考察,并对当时出现的“夷夏之防”的民族文化观念及其对后世文化交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关键词 文化交汇 多元性 文化圈 整合
下载PDF
孟子夷夏辨的价值意味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泽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3,共6页
孟子的"用夏变夷"常为"严夷夏之防"者所引证。无论从上下文结构与语境,还是从具体个案与整个文本出发,都可以看出"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之论断中的夷与夏是文明意味的概念。把孟子的夷夏辨视为... 孟子的"用夏变夷"常为"严夷夏之防"者所引证。无论从上下文结构与语境,还是从具体个案与整个文本出发,都可以看出"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之论断中的夷与夏是文明意味的概念。把孟子的夷夏辨视为民族认同的经典理据,实在是一桩孟学诠释史上的冤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互变 儒家文化中心
原文传递
论大一统与严夷夏之防 被引量:2
20
作者 葛志毅 《管子学刊》 1997年第1期63-71,36,共10页
论大一统与严夷夏之防葛志毅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相关,大一统观念也产生很早,无疑这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之相对,严夷夏之防的观念亦出现很早。它注重强调夷夏之间的文化对立,强调中原文化的绝对主体地位... 论大一统与严夷夏之防葛志毅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相关,大一统观念也产生很早,无疑这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之相对,严夷夏之防的观念亦出现很早。它注重强调夷夏之间的文化对立,强调中原文化的绝对主体地位。因此前人往住认为夷夏论有大族沙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传》 分封制 盟会制度 《春秋》大一统 诸侯 中原王朝 大一统观 中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