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法挣脱的桎梏—论《苏菲的选择》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春秀 张喆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134-136,共3页
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作为一部经典的大屠杀小说,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然而,小说不仅揭露了二战的严酷,更通过苏菲的遭遇,形象描画了艰难生存条件下的女性众生相。
关键词 大屠杀小说 苏菲 女性
下载PDF
神圣、异质与时间性:《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中大屠杀创伤记忆的空间再现
2
作者 张雯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3期54-58,共5页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创伤记忆 《敌人 一个爱情故事》 大屠杀小说
下载PDF
从《爱的历史》看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叙事伦理的转向
3
作者 吴敏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苦难与死亡,话语层面表达肃穆与沉痛,旨在揭示大屠杀浩劫对犹太个体与民族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然而,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采用诙谐幽默、充满诗性的话语... 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苦难与死亡,话语层面表达肃穆与沉痛,旨在揭示大屠杀浩劫对犹太个体与民族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然而,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采用诙谐幽默、充满诗性的话语,书写了生命的活力和爱的力量,与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截然不同。本文借用叙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从故事建构、叙述话语和作者创作三个层面考察小说在叙事伦理向度上与传统的背离。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重塑生命、信仰与爱的信念价值,彰显了克劳斯对历经劫难的犹太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妮可·克劳斯 《爱的历史》 大屠杀小说 叙事伦理 转向
下载PDF
言说之殇:莱斯利·爱泼斯坦二战犹太大屠杀小说《犹太人之王》中的拟剧叙事及隐性进程
4
作者 张甜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8,99,共9页
莱斯利·爱泼斯坦于1979年发表的《犹太人之王》取材于二战中发生在波兰的洛兹隔都事件,揭露出犹太居民委员会打着为了人民的名义而行苟且之事的罪恶。但是作者对特朗普曼的态度较为复杂,他既是暴君,亦是摩西。这种双重性使小说充... 莱斯利·爱泼斯坦于1979年发表的《犹太人之王》取材于二战中发生在波兰的洛兹隔都事件,揭露出犹太居民委员会打着为了人民的名义而行苟且之事的罪恶。但是作者对特朗普曼的态度较为复杂,他既是暴君,亦是摩西。这种双重性使小说充满张力,也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小说展现了拟剧类叙事以及作者道德标准取舍的隐性进程,作者的叙述包含了"我"和"非我"的因素,人物的对话也有"我"和"非我"的矛盾冲突。本文采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探讨小说中个人与群体的表演性和戏剧性、个体人物的前台与后台、真实与人为、理性化与神秘化等在构建隐性进程和推动显性情节互动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斯利·爱泼斯坦 犹太人之王 大屠杀小说 拟剧论 叙事 隐性进程
原文传递
艾米斯的《时间箭》与“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再现伦理
5
作者 杜兰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 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非不可理解的“他者”,引导人们对其形成产生思考,以此强调“盎格鲁—美利坚”作家的特殊使命,彰显“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价值和潜力。同时,为了抵制加害者“去他者化”可能引起的读者共情,小说以“灵魂”叙述者和“倒带”叙事手法形成间离,最终旨在为大屠杀受害者负责。小说由此对“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再现伦理的关键问题“再现什么”“如何再现”“为何再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斯 《时间箭》 “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 再现伦理 加害者
原文传递
记忆与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的代际演进 被引量:3
6
作者 孙鲁瑶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2期45-51,共7页
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与记忆关系密切。伴随着“幸存者”“第二代”和“第三代”作家的代际接替,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经历了由“亲历记忆”到“交互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认知转变,以及由“个人寻真”到“家庭经验”和“文化想象”的叙事... 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与记忆关系密切。伴随着“幸存者”“第二代”和“第三代”作家的代际接替,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经历了由“亲历记忆”到“交互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认知转变,以及由“个人寻真”到“家庭经验”和“文化想象”的叙事演变,“大屠杀”也实现了从个体记忆向共同体话语的过渡。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不仅记录和表征了差异化的代际记忆,同时也参与了大屠杀记忆的再生产和文化记忆的建构,为大屠杀话语注入了深远的民族意义和普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 代际 记忆
原文传递
漠视、蔑视与凝视——南京大屠杀英语小说中的东方主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国清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虽然南京大屠杀英语小说承载着沉重而严肃的历史话题,但由于东方主义在西方根深蒂固,小说中不时闪动着东方主义的身影。南京大屠杀的受难主体被漠视,小说中缺少受难主体声音和主体形象;东方是被蔑视的对象,对东方的矮化与丑化在作品中... 虽然南京大屠杀英语小说承载着沉重而严肃的历史话题,但由于东方主义在西方根深蒂固,小说中不时闪动着东方主义的身影。南京大屠杀的受难主体被漠视,小说中缺少受难主体声音和主体形象;东方是被蔑视的对象,对东方的矮化与丑化在作品中普遍存在;为满足凝视东方的欲望,小说中不乏东方的奇特、怪异与神秘。东方主义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南京大屠杀英语小说的严肃性,造成南京大屠杀苦难叙事焦点的偏移,有碍于中国民族苦难全面客观的呈现,削弱了对日军罪行的揭露与批判,而且小说中的漠视东方、蔑视东方和凝视东方,其实质是贬低或变相贬低东方,标榜西方,潜藏着西方文化霸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英语小说 东方主义 凝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