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1
作者 吉康祥 李捷 +1 位作者 邱彩霞 薛连璧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66-72,共7页
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 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血后抗凋亡治疗的研究成为目前脑缺血治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缺血半暗带 细胞凋亡 内源途径 外源性途径
下载PDF
药物治疗的新靶点——细胞凋亡 被引量:3
2
作者 武栋栋 孙蓉 +2 位作者 何玲 戴晓鸣 刘国卿 《齐鲁药事》 2005年第7期421-424,共4页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多种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并进行精确地调控。细胞凋亡可分为caspase依赖性和非caspase依赖性两大途径。其中caspase依赖性途径又分为内源性(线粒体介导)和外源性(死亡受体...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多种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并进行精确地调控。细胞凋亡可分为caspase依赖性和非caspase依赖性两大途径。其中caspase依赖性途径又分为内源性(线粒体介导)和外源性(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本文对其中一些关键性调控蛋白功能形成初步认识,并尝试把这些蛋白质作为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借此实现对细胞凋亡过程的干预,为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内源途径 外源性途径 调控 干预
下载PDF
Par-4特异诱导肿瘤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随一 胡波 王梁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9-33,共5页
前列腺凋亡反应基因-4(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 gene-4,par-4)基因是最早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发现,这个基因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可表达,其编码产物前列腺凋亡蛋白-(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 protein,Par-4)可通过内源性和外... 前列腺凋亡反应基因-4(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 gene-4,par-4)基因是最早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发现,这个基因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可表达,其编码产物前列腺凋亡蛋白-(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 protein,Par-4)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选择性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Par-4发挥作用可包括内源性Par-4裂解和磷酸化、内源性Par-4转运Fas/Fas L并激活Fas/Fas L促凋亡通路、及外源性的Par-4和细胞膜上的GPR78结合诱导细胞凋亡等过程。特别是Par-4的外源性途径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Par-4诱导凋亡机制及外源性Par-4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凋亡反应蛋白-4 肿瘤 外源性途径 凋亡
下载PDF
血必净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茜 李银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6-480,共5页
脓毒症是一组由感染引起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凝... 脓毒症是一组由感染引起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凝血系统活化以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系统活化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环节[1]。凝血功能异常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脓毒症并发MODS时最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恶化的中心环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包括3种机制[2]:①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组织因子诱导凝血酶产生,血小板活化聚集;②全身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如抗凝血酶(AT)系统、蛋白C(P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系统受损;③纤溶系统受抑:使纤维蛋白微栓的清除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障碍 脓毒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血必净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下载PDF
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雪峰 李晓鸥 张晓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0期1718-1720,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据报道:90%以上的PTE血栓来源于DVT,但50%-80%的DVT并无临床症状,然而一旦栓子脱落形成PTE将会导致生命危险,可引起猝死...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据报道:90%以上的PTE血栓来源于DVT,但50%-80%的DVT并无临床症状,然而一旦栓子脱落形成PTE将会导致生命危险,可引起猝死。VTE是常见的妇科癌症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聚体 静脉血栓栓塞 妇科癌症 生命危险 临床症状 交联纤维蛋白 截点 预测值 肿瘤组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旭 朱家伟 +3 位作者 郑涛 匡涛 雷琳 周昌龙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97-798,共2页
急性颅脑损伤使凝血物质大量释放并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诱发脑梗死、迟发性血肿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进而二次脑损害,影响患者预后。但有研究报道... 急性颅脑损伤使凝血物质大量释放并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诱发脑梗死、迟发性血肿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进而二次脑损害,影响患者预后。但有研究报道,单纯重型颅脑损伤并不都会导致临床DIC或脑内凝血异常事件的发生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凝血物质 功能变化 预后 弥漫血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途径 颅脑损伤
原文传递
阿加曲班的临床应用及临床监测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运红 欧阳晨曦 +2 位作者 周玫 金毕 赖传善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4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监测方法 阿加曲班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细胞表面 生理过程 水解反应 血液凝固
原文传递
凝血功能异常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古春昱 张玲娟 +1 位作者 刘力宾 王丽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6期1042-1044,共3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免疫所致的炎症反应等有关。近年来的研...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免疫所致的炎症反应等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BD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及肠道微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肠粘膜坏死,促进溃疡形成,这可能为IBD致病的另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肠病 溃疡结肠炎 克罗恩病 肠粘膜 炎症反应 抗凝血治疗 微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 发病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吕杰 李童 +1 位作者 刘方 安友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组(RL组,40例)应用乳酸林格液扩容,羟乙基淀粉组(HES组,44例)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扩容。复苏前及复苏后6、12、24h取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APC,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RL组液体复苏前后胛、TF、TFPI及APC均无明显改变;HES组复苏后PT也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S组复苏后TF逐渐降低,并于24h时明显低于复苏前(U/L:15.80±7.32比31.40±2.75,P〈0.05);但各时间点与R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12h、24h时TFPI较复苏前略有升高(μg/L:1.32±0.22、1.14±0.09比0.63±0.54),且高于RL组同时间点(μg/L:0.84±0.69、0.95±0.30),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APC逐渐降低,且复苏后6、12、24h时明显低于RL组(mg/L:3.38±3.00比5.98±4.12,3.31±1.94比5.33±3.71,3.42±2.64比7.53±4.67,P〈0.05或P〈0.01)。HES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RL组(d:12.50±8.83比17.10±16.60,t=9.037,P〈0.001),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9%(18/44)比60.0%(24/40),χ^2=2.339,P=0.126]。结论应用乳酸林格液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的阳均无明显影响;但羟乙基淀粉可能会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过度激活,同时对蛋白C的活化也存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休克 乳酸林格液 羟乙基淀粉 外源性凝血途径 活化蛋白C
原文传递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标准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琰 吴炯 +1 位作者 郭玮 潘柏申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07-1310,共4页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Ⅹ及Ⅴ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的指标。它不仅适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判断肝病病情,同时还是临床上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但长...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Ⅹ及Ⅴ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的指标。它不仅适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判断肝病病情,同时还是临床上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但长期以来,实验室间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目前的检测标准化进展并未完全消除影响结果一致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检测标准化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出血疾病 检测结果 纤维蛋白原 口服抗凝剂 依赖因子
原文传递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辉 马丹丹 傅羽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6-310,共5页
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调节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物。大量的实验证据提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一些方面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内皮细胞的活性、巨噬细胞的功能以及平滑肌细... 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调节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物。大量的实验证据提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一些方面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内皮细胞的活性、巨噬细胞的功能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本文重点阐述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与颅脑创伤后病理生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强 胡锦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1-694,共4页
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的主要作用是在出血发生时通过与暴露的组织因子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FⅦ还参与许多凝血以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调节内皮细胞通透性、抗凋亡等作用,使得对FⅦ作... 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的主要作用是在出血发生时通过与暴露的组织因子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FⅦ还参与许多凝血以外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调节内皮细胞通透性、抗凋亡等作用,使得对F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变化 凝血因子Ⅶ 颅脑创伤后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细胞通透 组织因子 病理过程 血发生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敏涓 董临江 +1 位作者 周立红 刘泽霖 《血栓与止血学》 1998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凝血因子Ⅶ又称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或血清凝血酶转化加速因子(serum prothrombin conversionaccelerator,SPCA)因其在肝脏中合成时需要维生索K的参与,故属于维生素依赖因子,FⅦ为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50KD,由40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凝血因子Ⅶ又称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或血清凝血酶转化加速因子(serum prothrombin conversionaccelerator,SPCA)因其在肝脏中合成时需要维生索K的参与,故属于维生素依赖因子,FⅦ为一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50KD,由40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在氨基末端区有11个Gla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 研究进展 血浆 凝血酶 外源性凝血途径 动脉血栓形成 低脂肪餐 组织因子 稳定因子 拨牙
下载PDF
组织因子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剑权 万远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2-384,共3页
肿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侵袭和转移,涉及癌脱离原发病灶、通过淋巴和血管迁移、躲避免疫监视、黏附血管内皮、穿过淋巴和血管、锚定生长等一系列病理过程。近年发现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组... 肿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侵袭和转移,涉及癌脱离原发病灶、通过淋巴和血管迁移、躲避免疫监视、黏附血管内皮、穿过淋巴和血管、锚定生长等一系列病理过程。近年发现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始动因子,TF涉及血管形成、胚胎发育、细胞黏附和运动、细胞内信号转导以及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生物学过程,目前对其中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和转移 组织因子 肿瘤侵袭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细胞内信号转导 血管内皮 细胞黏附 生物学过程
原文传递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皮细胞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荆腊滢 张月芳 +1 位作者 郑田春 李震宇 《中国微循环》 2003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 -1(ET ...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TF、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 -1(ET -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人TF、TFPT、ET -1、vWF、FⅦa,血中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 (P<0.01) ,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和AS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细胞损伤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C-399T多态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雪元 郑兰香 +3 位作者 赖少娟 李红卫 王建辉 李昕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0-642,共3页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始步骤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在调节血栓形成、抑制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TFPIC-399T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形成无关,但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仍有争论,且不同...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始步骤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在调节血栓形成、抑制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TFPIC-399T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形成无关,但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仍有争论,且不同人种TFPIC-399T的分布频率不同。为了研究TFPIC-399T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之间的可能联系,我们分析了部分CI患者及正常人的TFPIC-399T等位基因的变异情况及血浆总TFPI抗原浓度,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基因多态 脑梗死患者 静脉血栓形成 外源性凝血途径 动脉血栓疾病 分布频率 血管再闭塞
原文传递
组织因子和其途径抑制物在冠状动脉疾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宇翔 张抒扬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6-868,共3页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后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活物质 血管再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 再狭窄形成 术后再狭窄
原文传递
组织因子(T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年第1期8-14,共7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症,常继发于其它许多疾病,以全身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并最终因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几年研究发现,组织因子的激活在弥散性...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症,常继发于其它许多疾病,以全身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并最终因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几年研究发现,组织因子的激活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了解组织因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对于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重大意义,本文就组织因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凝血 组织因子 外源性凝血途径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检测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武艺 鲁翌 +1 位作者 叶絮 刘烁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23-1129,共7页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对TGA检测进行了改进,使其不仅可以分析外源性凝血途径,而且能够分析内源性凝血途径所致的凝血酶生成。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不同途径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实验的实际应用,并强调评估不同凝血途径的技术要求,以及该技术的临床运用。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目前TGA检测的不足,以及未来如何改进和建立标准化的TG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 内源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栓疾病 抗凝治疗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晓梅 任自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1-323,共3页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浆膜上的糖蛋白,是凝血级联的主要始动因子,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外源...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浆膜上的糖蛋白,是凝血级联的主要始动因子,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唯一特异性生理抑制物,能阻止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心肌梗死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细胞浆膜 血栓形成 糖蛋白 特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