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 被引量:280
1
作者 蔡跃洲 张钧南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0-114,共15页
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 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依托Jorgenson及OECD的增长核算框架,对1977-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据以分析ICT的两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ICT的替代效应体现为ICT资本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3.4%,但1990年以后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2012年期间更是高达9.8%,接近同期TFP的贡献;(2)在ICT资本和TFP增长测算基础上进行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印证了渗透效应的存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掘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有望为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 通用目的技术 替代效应 渗透效应 增长核算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 被引量:253
2
作者 李平 付一夫 张艳芳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21,共17页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备受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指数)的测算与分解,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试图找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证据。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以及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较强的集聚能力,可以提升宏观经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增长核算 TFP指数分解 新动能 高质量增长
原文传递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 被引量:222
3
作者 李宾 曾志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5,共13页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前后的TFP增长率并不像其他文献所报告的那样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值,其原因在于前期的文献采用了不合适的投资流量指标,高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而低估了TFP增长率。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资本存量
原文传递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被引量:228
4
作者 蔡跃洲 付一夫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88,共17页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 增长核算
原文传递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 被引量:178
5
作者 郑京海 胡鞍钢 Arne Bigsten 《经济学(季刊)》 2008年第2期777-808,共32页
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我们对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进行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 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我们对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进行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的水平效应。中国现在需要调整其改革方案以促进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市场与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开放政策,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但加强建设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核算 全要素生产率 可持续增长
原文传递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80
6
作者 盖庆恩 朱喜 史清华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7-1170,共24页
本文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各类型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女性、老人和儿童的效率之比为1.00∶0.76∶0.7... 本文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各类型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女性、老人和儿童的效率之比为1.00∶0.76∶0.71∶0.57;其次,男性和壮年女性的转移不仅会使提高农户退出农业的概率,增大农户家庭耕地流出率,而且会降低农业产出增长率;最后,结合传统的"剩余劳动力"理论可以推断在当前制度环境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增长核算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的增加值及贡献度测算: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与方法框架 被引量:141
7
作者 蔡跃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71,共7页
准确测算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及其贡献度将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发挥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数字技术的替代性、渗透性、协同性三大特性使得数字经济分为两部分,与数字技术直接相关的特定产业部门和融入数字元素后的新... 准确测算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及其贡献度将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发挥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数字技术的替代性、渗透性、协同性三大特性使得数字经济分为两部分,与数字技术直接相关的特定产业部门和融入数字元素后的新型经济形态。后者由数字技术带来效率提升所对应的增加值应归属于数字经济,但难以使用常规核算方法测算。增加值"规模"与"增量"及对GDP贡献度等概念间的切换也增加了测算的难度。从增量测算入手,按照"先增量后总量、先贡献度后规模"的思路,将增长核算与常规GDP核算方法相结合,可以构建起操作性和准确性较强的测算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替代效应 渗透效应 增长核算 GDP核算
下载PDF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算与前沿面分解视角的梳理分析 被引量:102
8
作者 李平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共11页
生产率表征的是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指所有可观测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以索洛增长模型和"索洛余值"为基础,衍生出乔根森增长核算框架,并成为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增长贡献的重要方法。以生产前沿面... 生产率表征的是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指所有可观测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以索洛增长模型和"索洛余值"为基础,衍生出乔根森增长核算框架,并成为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增长贡献的重要方法。以生产前沿面为基础的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则从微观层面测度厂商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能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提升;它们与产业结构转换是提升宏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途径。在对三大途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基础上,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产业结构转换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生产前沿面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
原文传递
制度变迁的度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52—200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2
9
作者 刘文革 高伟 张苏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8-55,共8页
本文旨在测算1952—2006年制度变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在长期中,加入制度变迁时间趋势因素的C-D函数表明,资本、劳动、制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制度对于产出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作用,引入教育变量后,资本、劳动、教育、制度与... 本文旨在测算1952—2006年制度变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在长期中,加入制度变迁时间趋势因素的C-D函数表明,资本、劳动、制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制度对于产出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作用,引入教育变量后,资本、劳动、教育、制度与产出之间也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情况下,制度因素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出增长0.15个百分点(Prob.=0.0262)。若以改革为界分两阶段进行分析,1952—1978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有限,而1978—2006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增长核算 总量生产函数 市场化
下载PDF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 被引量:62
10
作者 郭豫媚 陈彦斌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8,共7页
本文使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模型对1979-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79-202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结果显示2012-2014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放缓,但下降幅度有限,这表明当前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 本文使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模型对1979-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79-202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结果显示2012-2014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放缓,但下降幅度有限,这表明当前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周期性放缓。但是,由于中国面临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只能谨慎使用货币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风险。本文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6.3%的低位。由于中长期内现实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会保持一致,所以宽松货币政策难以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下滑,故不应持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核算 潜在增长 周期性放缓货币政策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51
11
作者 陈彦斌 姚一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7,共12页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个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个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会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目前,应该从两方面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一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降低社会稳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核算 增长依赖症 行政体制改革 社会改革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年 被引量:39
12
作者 陈彦斌 姚一旻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28,共9页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技术进步 市场化 对外经济开放程度
下载PDF
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 被引量:32
13
作者 郝大明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29,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和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贡献多大,鲜有连续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劳动配置效应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不足。本文提出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和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贡献多大,鲜有连续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劳动配置效应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不足。本文提出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劳动配置效应,从而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对劳动配置效应进行直接分析。本文以此方法计算了1978—2014年中国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配置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78—1987年、1992—1998年、2003—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劳动配置效应将逐渐衰减,并有可能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配置效应 指数的增量分析 增长核算
原文传递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 被引量:25
14
作者 黎德福 陈宗胜 《经济学(季刊)》 2007年第A01期1-24,共24页
本文利用Klenow and Rodriguez-Clare(1997)发展的核算方法对195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解。我们有如下三个主要发现: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效率提高非常迅速,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接近70%;其次,1990年之前效率提高最主要的因... 本文利用Klenow and Rodriguez-Clare(1997)发展的核算方法对195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解。我们有如下三个主要发现: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效率提高非常迅速,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接近70%;其次,1990年之前效率提高最主要的因素是二元结构转换,1990年之后则为净效率提高;最后,改革前的增长是要素驱动的,扣除人力资本和结构转换因素之后的净效率是快速下降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我们的结论是稳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改革 增长核算 效率改进
原文传递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丹鹤 唐诗磊 李杜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3,93,共5页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质量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下载PDF
净出口的非线性增长贡献——基于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26
16
作者 谷克鉴 陈福中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7,共15页
计量经济学有关净出口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性质的已有研究,本质上是从国民收入核算语境中需求一侧展开的且被定义为经典的线性关系。本文尝试从供给侧纳入贸易要素进而实现增长核算模型的拓展,并根据数学理论和方式构建GDP同净出口依存... 计量经济学有关净出口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性质的已有研究,本质上是从国民收入核算语境中需求一侧展开的且被定义为经典的线性关系。本文尝试从供给侧纳入贸易要素进而实现增长核算模型的拓展,并根据数学理论和方式构建GDP同净出口依存度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多层次识别准则。基于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本文采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时空相关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表现;依据其非线性关系的数学性质,讨论了净出口作用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临界转变点和推动实际经济增长的闭区间形式,结果还发现经济开放度决定净出口作用于经济增长作用区间的地区差异,同时延展净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其政策含义是,相对地扩大进口不仅可以推动对外贸易趋向平衡,而且还将有助于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出口 增长核算 开放经济 计量经济学
原文传递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3~2015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郝大明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4-57,共14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本文采用指数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劳动力转移效应,对中国1953年以来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结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本文采用指数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劳动力转移效应,对中国1953年以来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197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1971~1978年、1984~1988年、1991~1997年、2003~2008年和2009~2015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7%以上,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将逐渐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效应 指数分离方法 增长核算
原文传递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春学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32,共11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富有时代感的科学命题。它是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做出的一种科学判断。这种判断包括: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它们在现代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质变中充当着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富有时代感的科学命题。它是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做出的一种科学判断。这种判断包括: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它们在现代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质变中充当着决定性的角色;它们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而且正在成为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这一命题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要素组合 增长核算 文明进步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2010—2016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向东 沈孝强 +1 位作者 王振波 刘小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67,共10页
针对现有研究未明确集约和粗放的具体界限、初始依赖性强和横向可比性差、未区分耕地初级利用和次级利用等缺陷,本文综合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和集约化度测算方法,开展针对动态过程的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在对农业生产增长来源进行核算分解... 针对现有研究未明确集约和粗放的具体界限、初始依赖性强和横向可比性差、未区分耕地初级利用和次级利用等缺陷,本文综合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和集约化度测算方法,开展针对动态过程的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在对农业生产增长来源进行核算分解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利用的初级、次级和综合集约化度测算模型,实证评价了全国2010—2016年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情况。研究指出,集约化度等于0. 5是耕地集约化利用与粗放化利用的具体界限,依据集约化度大小可将耕地利用归属为完全粗放化、高度粗放化、粗放化优势、集约化优势、高度集约化、完全集约化等不同模式。研究发现:2010—2016年整体而言,全国耕地利用综合集约化度大小为1. 11,初级集约化度(0. 35)小于次级集约化度(0. 76),表明全国农业产出(粮食产量)的增长整体上是在耕地投入数量下降情况下完全依靠耕地复种生产率提高而实现,且是以耕地单种生产率提高为主要途径、以耕地复种指数提高为次要途径。分年度来看,全国耕地利用综合集约化度大小基本呈现出连续下降态势,初级和次级集约化度都存在较大幅度年际波动,反映出全国耕地利用综合集约化动力在持续减弱,初级和次级集约化进程都不够稳定。横向比较来说,浙江、上海和北京的耕地综合利用均属于粗放化模式,而青海、贵州、宁夏和甘肃的耕地综合利用都处于完全集约化进程,表明发达地区的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并不一定高,不发达地区的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并不一定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化利用 单种生产率 复种生产率 集约化度 增长核算
下载PDF
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晓维 何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6-73,共8页
本文在年龄-效率模式计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之基础上,利用增长核算方法测算1991—2013年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经济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核算周期内,主要归因于硬件投资的增长,信息通信技术整体对中国经济产出... 本文在年龄-效率模式计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之基础上,利用增长核算方法测算1991—2013年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经济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核算周期内,主要归因于硬件投资的增长,信息通信技术整体对中国经济产出和TFP增长的贡献比重持续上升,但仍落后于世界水平。虽然有迹象表明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但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潜力依然巨大。而要挖掘这种潜力,中国必须完善统计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 增长核算 年龄-效率模式 生产性资本存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