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安全空间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袁宏永 苏国锋 付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5-190,共6页
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针对城市运行和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日常生产生活的社会单元专属空间等时域连续的城市安全空间,提出包括突发事件、承灾体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城市安全空间... 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针对城市运行和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日常生产生活的社会单元专属空间等时域连续的城市安全空间,提出包括突发事件、承灾体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城市安全空间构建理论;通过物联网监测、风险评估与精细化管理,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综合防控体系和社会专属空间安全保障体系等城市安全空间构建技术,并在合肥市实践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城市安全空间构建理论与技术,融合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运行感知、动态风险监测与预警、决策指挥、统一调度及效能评估等功能,能使社会专属空间具备独立安全防御的能力,使城市安全保障模式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引导的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安全空间 公共安全 物联网 大数据 城市综合风险
下载PDF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安全空间解构——以西安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汪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89,共7页
从人本主义方法论感知空间的出发点——场所出发,进行城市安全空间类型解构,城市中的隐蔽性服务场所、娱乐场所、通勤场所和旅游场所是居民心理映像中的危险场所,文化场所、机关场所、居住场所和休闲场所则是居民心理映像中的安全场所... 从人本主义方法论感知空间的出发点——场所出发,进行城市安全空间类型解构,城市中的隐蔽性服务场所、娱乐场所、通勤场所和旅游场所是居民心理映像中的危险场所,文化场所、机关场所、居住场所和休闲场所则是居民心理映像中的安全场所。城市安全空间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规划结构、建筑布局、社会氛围和社区环境等。政府应科学制定城市安全空间规划,重视并动员公众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加强对居民的素质教育及安全教育,提升居民的安全感知。改善城市安全空间,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场所 社区 城市安全空间 西安
原文传递
中俄城市安全空间相似性研究:以圣彼得堡和大连市为例
3
作者 李晓玲 修春亮 +1 位作者 冯兴华 梅大伟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人口统计数据、交通网络数据和避难绿地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分析、城市网络分析工具、邻域法等方法,在ArcGIS10.2和Fragstats (ver 4.2.1)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分析,并建立城市安全相似性模型,从景观格局视...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人口统计数据、交通网络数据和避难绿地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分析、城市网络分析工具、邻域法等方法,在ArcGIS10.2和Fragstats (ver 4.2.1)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分析,并建立城市安全相似性模型,从景观格局视角对圣彼得堡和大连市城市安全环境的相似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圣彼得堡市和大连市城市景观安全相似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交通网络、避难绿地;相比而言,圣彼得堡在交通效率和避难绿地整体可达性两方面显示出优势,而大连则在"工业-居住-绿地"三大功能用地空间布局以及人口与交通网络中心性两个方面显示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滨海大城市 城市安全空间 空间相似性 圣彼得堡 大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