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被引量:262
1
作者 魏立华 闫小培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13,56,共6页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通过“城中村”和贫民窟的比较研究发现,“城中村”是有序的、自组织的“类单位制”的社会...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通过“城中村”和贫民窟的比较研究发现,“城中村”是有序的、自组织的“类单位制”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这不同于以非法、无序、暂时性、社会职能缺失为基本特征的贫民窟,因而不能够采取类似于处理贫民窟的改造模式。城市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只为身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谋福利。在此基础上,“自我原位塑造”,即“在原有区位上由村民或村集体改造自身(但以留存乃至扩大出租屋经济为前提)”是目前的可行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存续 转型 可行性模式
下载PDF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被引量:104
2
作者 张京祥 赵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7,共5页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本文对以往许多研究中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分别从土地、住房、市政管理等各种城市制度环境的二元性方面进行了...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本文对以往许多研究中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分别从土地、住房、市政管理等各种城市制度环境的二元性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城中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并不能全部归因于原住民主动、非法获取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而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地方城市政府现行政策的“趋利性”、“二元性”而造成的。城中村在支撑中国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相应对城中村的有效改造必须摈弃简单的“推土机”方式,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消除城市政府的“趋利性”和“二元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规制 城中村 城市政府 新制度 经济学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8
3
作者 张京祥 胡毅 孙东琪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会空间 城中村 南京
下载PDF
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 被引量:86
4
作者 贾生华 郑文娟 田传浩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8,共7页
重新界定了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为"城中村"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联结,"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 重新界定了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为"城中村"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联结,"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创造价值。论文认为,城中村改造应确立"动态平衡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的基本原则,遵循改造后"实现价值的再创造"和"实现利益的重新均衡"的衡量标准,有效地协调并满足包括地方政府、村集体(及其村民)、开发商、外来暂住人群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最后,论文尝试从城市规划角度构建城中村改造核心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利益协调机制,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 利益相关者 利益冲突 平衡原则
下载PDF
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 被引量:53
5
作者 蓝宇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2001年第6期100-105,共6页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一些发达地区在城乡交汇处出现了城乡杂居的城中村。城中村的种种生存弊端与冲突表明,它应当成为城市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城中村形成的诸多要素之中,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及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村庄利益性及...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一些发达地区在城乡交汇处出现了城乡杂居的城中村。城中村的种种生存弊端与冲突表明,它应当成为城市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城中村形成的诸多要素之中,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及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村庄利益性及社会性共同体的内聚、非正式经济的独特功能与地位、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性是城中村形成与维系的主要原因。城中村的改造与发展、城市的进一步城市化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村落 城市化 弊端 成因 二元土地制度 非正式经济 村落历史 村落共同体 历史 文化
原文传递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77
6
作者 章光日 顾朝林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4,共7页
提出了被动城市化的概念,回顾了被动城市化的发展历史,重点对我国当前被动城市化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作了分析,并对我国被动城市化的总体规模作了估算和预测,最后总结了被动城市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控被动城市化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模式 被动城市化 失地农民 城中村
下载PDF
“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被引量:55
7
作者 刘伟文 《南方人口》 CSSCI 2003年第3期29-33,共5页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土地、人口、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城市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中村 社会结构 社会问题
下载PDF
对城中村改造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48
8
作者 王晓东 刘金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城中村 城市化 城市建设 城市管理 城市景观
下载PDF
试论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兼论“城中村”的改造 被引量:48
9
作者 姜崇洲 王彤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33-40,共8页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强调产权明晰与节省交易费用的市场化发展为主导 ,但同时需要强化与完善城市规划的法律管制地位。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区划使土地使用外部效果的内在化方法 ,指出有效实施区划的基础是产权明晰与公...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强调产权明晰与节省交易费用的市场化发展为主导 ,但同时需要强化与完善城市规划的法律管制地位。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区划使土地使用外部效果的内在化方法 ,指出有效实施区划的基础是产权明晰与公众参与。而中国城市土地具有产权界定不清楚、缺乏明确的人格化代表、产权边界模糊、可转让性上残缺等产权残缺特点。残缺产权产生寻租 ,增大了产权市场化的阻力。因此 ,土地产权改革是城市规划有效的根本。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首先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产权明晰与规划管制的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我国的城市规划要牢牢树立产权地块的法律意识、保护产权、正视赔偿、配合城乡土地产权与物权的改革。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界广泛推崇的法定图则具有很好的促进产权明晰的作用。“产权明晰、区划控制、加强法治、经营城市”是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前提。已经成为的社会热点的“城中村”问题 ,也有赖于通过产权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明晰 规划管制改革 城中村 改造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 被引量:48
10
作者 胡莹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城中村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农业文化 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 现代都市文化 犯罪 乡土文化认同感 广州市 石牌村
原文传递
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 被引量:69
11
作者 薛德升 黄耿志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0-1398,1484,共10页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认为,无管制或缺少管制是非正规经济或非正规部门的核心特征。我国城市中的城中村是非正规部门最为集中的区域。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的下渡村这一典型案例,对非正规部门的"管制"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认为,无管制或缺少管制是非正规经济或非正规部门的核心特征。我国城市中的城中村是非正规部门最为集中的区域。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的下渡村这一典型案例,对非正规部门的"管制"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有宽松的管制环境、廉价的住房市场和良好的区位等条件,吸引了大量的非正规部门。但这些城中村的非正规部门并非完全处于管制之外,而是生存于一种管制之外的特殊"管制"之中。这种"管制"表现为一个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地方自治组织、地痞组织、本地村民和周围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构,深刻而切实地影响着非正规部门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部门 城中村 “管制” 下渡村
下载PDF
“城中村”改造实验——以珠海吉大村为例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晴 常青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1-27,45,共8页
分析了珠海吉大村演变的历程和目前存在的建筑密度大、道路不成系统、治安混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小农思想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对吉大村的街道、祠堂、古住宅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吉大村的改造的目标和定位 ,提... 分析了珠海吉大村演变的历程和目前存在的建筑密度大、道路不成系统、治安混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小农思想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对吉大村的街道、祠堂、古住宅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吉大村的改造的目标和定位 ,提出了“保留优秀的建筑遗产” ,“对吉芝街进行保护性改造” ,“引导社区新风尚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 城中村 城市化 城市环境 市政基础设施
下载PDF
城中村的真问题 被引量:55
13
作者 李津逵 《开放导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48,共6页
空间上的“脏乱差”,不过是城中村冰山之一角。中国可能有一夜之城,却不可能有一天内完成的城市化。在城市化中还农民以发展的权力,他们自己就会因应市场,成为城市化中积极行动的主体。
关键词 城中村 农民安置区 廉租屋区 土地发展权
下载PDF
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特征——以广州市典型城中村为例 被引量:53
14
作者 李立勋 《北京规划建设》 2005年第3期34-37,共4页
城中村成为转变中的传统农村社区与移比社区的混合体,在这里,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流与冲突并存,外来人口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并存,社区结构趋于复杂化。
关键词 城中村 社会特征 广州市 经济 生活方式 农村社区 移民文化 混合体 复杂化 传统 并存 冲突 交流 人口
下载PDF
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 被引量:34
15
作者 房庆方 马向明 宋劲松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8-18,20,共2页
关键词 城市化 政策 中国 城市规划 城中村
下载PDF
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被引量:52
16
作者 蓝宇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从我国目前城中村基本结构与功能看,呈现出类似国外城市贫民窟的所谓"类贫民窟"现象。该现象形成的逻辑脉络是:主要由城市流动人口经济特点所决定,居住上提出了廉租屋需求,但正式廉租屋供给严重滞后,不覆盖流动人口群体,产生... 从我国目前城中村基本结构与功能看,呈现出类似国外城市贫民窟的所谓"类贫民窟"现象。该现象形成的逻辑脉络是:主要由城市流动人口经济特点所决定,居住上提出了廉租屋需求,但正式廉租屋供给严重滞后,不覆盖流动人口群体,产生出廉租屋需求与正式供给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同时把消解紧张关系的出路推到了城市非正式市场。纳入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村庄,由于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农民利益机制的自发形成与发挥作用,村庄演化为城市非正式廉租屋供方主体与流动人口聚居区,并在自我强化中形成暂时能够实现多方利益共赢的自平衡体系。但这种非正式流动人口聚居区,主要是自发城市化与市场化的结果,缺乏足够公共理性的介入,在传统村落格局与个别理性"主宰"下演进,致使空间结构及社会结构"类贫民窟"化。政府有必要通过制订相关公共政策,推动城市化村庄发展中的去"自发性与非正式性"过程,以达至抑制或缓解城中村"类贫民窟"问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民窟 城中村 城中村“类贫民窟”
下载PDF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被引量:46
17
作者 李培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在村落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村落研究中使用"文本概括法"和"文学概括法"来处理个案调查的访谈资料,当代学者试图提炼出某种村落研究的理想类型或象限图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关于中国村落终结的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理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村落终结 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
下载PDF
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0
18
作者 汪明峰 程红 宁越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43-1255,共13页
基于上海市城中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维度,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外来人口的个体因素和流入地因素两方面考察了对社会融合及其主因子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由社... 基于上海市城中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维度,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外来人口的个体因素和流入地因素两方面考察了对社会融合及其主因子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由社会关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融合和文化融合4个维度构成。从因子得分来看,上海城中村的社会融合程度总体水平并不高;在各个维度上,从社会关系、心理、文化到经济的融合程度依次降低。总体而言,流入地因素对于城中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要大于个体层面因素。其中,个体层次因素对心理融合因子的解释力度最大,而流入地因素则对经济融合因子和社会关系融合因子的解释力度都较大。研究还表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与其居住社会空间紧密相关。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外来人口 社会融合 城中村 影响因素 上海
原文传递
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4
19
作者 仝德 冯长春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5,共7页
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回顾城中村相关研究进展。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分别从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城中村形成机制、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概括各阶段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外研究综述方面,按照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城... 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回顾城中村相关研究进展。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分别从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城中村形成机制、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概括各阶段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外研究综述方面,按照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研究、及城中村土地利用研究三个主题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基于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城中村研究,在理论支撑方面需建立明确和多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应选择更深层次的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被引量:53
20
作者 仝德 冯长春 邓金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趋势,靠近城市中心的城中村主要通过提高建筑层数扩大建设规模,城市边缘区城中村通过平面和立面共同扩张增加建设规模;发展成熟阶段的城中村启动以降低建筑密度为主的改造从而提升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研究成果可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进行补充,而且可为政府管理城中村制定措施提供建议——不能无视城中村作为一类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诉求和演化趋势,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要,引导城中村空间形态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形态 演化特征 深圳特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