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线建设移民二代地域身份认同研究——以重庆K厂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楠 张勇 《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2期52-58,共7页
三线建设移民一直面临着地域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重庆K厂三线移民二代的研究,发现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大体分化为三类。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不仅由年龄的差距而带来认同的分化,更受到家庭环境、出生地、同龄群体、婚姻等个体... 三线建设移民一直面临着地域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重庆K厂三线移民二代的研究,发现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大体分化为三类。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不仅由年龄的差距而带来认同的分化,更受到家庭环境、出生地、同龄群体、婚姻等个体因素以及户籍制度等国家政策的影响。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差异,在语言、饮食习惯、归乡意识与就业地选择等方面都有具体表现。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及构建,印证了生命历程研究的理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移民二代 地域身份认同
下载PDF
殖民背景下大连的语言景观与身份认同
2
作者 刘剑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殖民背景下的近代化都市——大连,在语言景观方面,体现着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以往的殖民研究很少注意到,殖民者也会产生流散身份认同。虽然他们是以侵略而不是普通移民的方式进入殖民地,但仍然是当地的少数族裔,所以在殖民初... 殖民背景下的近代化都市——大连,在语言景观方面,体现着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以往的殖民研究很少注意到,殖民者也会产生流散身份认同。虽然他们是以侵略而不是普通移民的方式进入殖民地,但仍然是当地的少数族裔,所以在殖民初期的军国主义狂热过后,殖民者逐渐产生了流散身份认同,并对大连产生了地域认同。大连的绝大多数被殖民者也是移民,他们“闯关东”后在大连结成“同质性聚居区”,并产生了群体性流散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殖民身份认同 流散身份认同 地域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从TOE到TOEI:数字社会基层治理的动员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延辉 李武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34,240,共17页
平台治理是当前基层政府提升治理绩效的新型模式,但基层政府治理仍然面临着传统行政动员的困境。文章在TOE框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桥头镇“桥治分”平台开展的多主体治理实践案例,分析基层政府如何开展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活动。研究发现... 平台治理是当前基层政府提升治理绩效的新型模式,但基层政府治理仍然面临着传统行政动员的困境。文章在TOE框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桥头镇“桥治分”平台开展的多主体治理实践案例,分析基层政府如何开展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活动。研究发现,数字社会基层治理主要存在四种动员机制:1)创新平台接入方式的技术动员;2)多治理主体和积分兑付场景的组织动员;3)对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制度环境动员;4)乡贤、居民和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地域条件动员。在这四种机制中,作为一种彰显地方文化特征的地域身份认同成为基层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将身份认同经济学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同时将TOE框架结合本土化情境拓展为TOEI,可以为提升基层政府数字治理效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EI框架 数字平台 数字积分 动员机制 地域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以舞为媒:新疆产业移民地域身份认同的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董熠 李子甜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96,共12页
文化差异可能会放大移民之间的地域认同问题。本研究针对吐哈油田早期移民的身份建构叙事,以移民社区里麦西来甫广场舞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流行为例,探讨该现象背后关于个体地域身份重构的文化意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以业缘... 文化差异可能会放大移民之间的地域认同问题。本研究针对吐哈油田早期移民的身份建构叙事,以移民社区里麦西来甫广场舞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流行为例,探讨该现象背后关于个体地域身份重构的文化意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以业缘身份替代地域身份的策略在中老年移民进入离退休阶段后逐渐淡出,跳麦舞成为油田移民在又一次应对自我身份“失落”、协调认同冲突时的策略与文化实践。以跳麦舞为中介,移民重构出新的地域身份认同,体现了移民群体在身份协商过程中的主体性。本研究同时从舞蹈生发的文化情境脉络与具身性的角度讨论麦舞为何成为移民重构地域身份认同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产业移民 地域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 麦西来甫 具身性
原文传递
基于身份认同教育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
5
作者 李路生 王红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第11期148-151,共4页
地方优秀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资源补充,也是增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教育资源。地方优秀文化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认同、地域身份认同的现实需要。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进而增强其公民身份认同,是高职思政... 地方优秀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资源补充,也是增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教育资源。地方优秀文化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认同、地域身份认同的现实需要。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进而增强其公民身份认同,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对思政课程的价值要求。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推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对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身份认同 地域文化认同 思政课程 地方优秀文化
下载PDF
思政课融合地方文化以增强地域身份认同
6
作者 王红芳 李路生 《教师博览(下旬刊)》 2019年第9期7-9,共3页
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淀人文素养、塑造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地方优秀文化是思政课程理论教学的资源补充,也是增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是中学思政课程的重要任务。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 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淀人文素养、塑造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地方优秀文化是思政课程理论教学的资源补充,也是增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是中学思政课程的重要任务。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程教学中,推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对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优秀文化 中学思政课程 地域身份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