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罗绮卫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叙事视角 《十八岁出远门》 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活着》 细雨呼喊 叙事技巧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论《在细雨中呼喊》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晓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7-132,共16页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余华都是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作为早期先锋派的代表,余华在90年代上半期就开始改弦易辙,他自己对此十分自信坦然,他也确实从这种改换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但批评界一直觉得此人形迹可疑,直到2006年,余华...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余华都是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作为早期先锋派的代表,余华在90年代上半期就开始改弦易辙,他自己对此十分自信坦然,他也确实从这种改换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但批评界一直觉得此人形迹可疑,直到2006年,余华沉寂十年后出版《兄弟》,批评界总算抓住余华的软肋,对《兄弟》投去了质疑的目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雨呼喊 《兄弟》 90年代 余华 先锋派 批评 沉寂
原文传递
形式的权力——论余华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2
3
作者 叶立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52,共9页
在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不仅是一个形式试验的对象与产物,而且也是贯彻和诱发作家权力意识的叙事工具。以《活着》为界,之前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以打破线性叙事结构的方式,表达了余华藉由形式变革所发布的启蒙主义权力诉求... 在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不仅是一个形式试验的对象与产物,而且也是贯彻和诱发作家权力意识的叙事工具。以《活着》为界,之前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以打破线性叙事结构的方式,表达了余华藉由形式变革所发布的启蒙主义权力诉求。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第七天》等作,则不仅反映了余华合法化世俗生活的叙事努力,而且也因了叙事结构所具有的时间还原等功能,最终诱发了作品中欲望叙事的盛行。隐含其间的种种权力意识,颇能印证叙事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话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权力意识 长篇小说 余华 历史演变 细雨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
原文传递
论余华的三部曲——《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被引量:9
4
作者 程光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9-164,共16页
余华创作的成熟表现在19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中,《在细雨中呼喊》写作者的"心理自传",《活着》写福贵生存之艰难,《许三观卖血记》写底层人的耻辱,它们从不同角度达到了当代小说的极致。但这不是说,三部曲就是余华盖棺论定的小... 余华创作的成熟表现在19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中,《在细雨中呼喊》写作者的"心理自传",《活着》写福贵生存之艰难,《许三观卖血记》写底层人的耻辱,它们从不同角度达到了当代小说的极致。但这不是说,三部曲就是余华盖棺论定的小说。对他小说的认识还有一个沉淀期,有一个与同时代最佳作家的比较性视野,以及将他前后期创作的相比较,这都需要细心、耐心和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细雨呼喊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原文传递
成长·“类成长小说”——当代小说诗学关键词之四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清华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9,共9页
范例:胡可:《战斗里成长》——王海鸰:《成长》——猫猫:《成长》(网络职场小说)……【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杨沫:《青春之歌》——余华:《在... 范例:胡可:《战斗里成长》——王海鸰:《成长》——猫猫:《成长》(网络职场小说)……【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杨沫:《青春之歌》——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韩寒:《三重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诗学 成长小说 关键词 《大卫.科波菲尔》 《一个人的战争》 细雨呼喊 约翰.克里斯朵夫 《战斗里成长》
原文传递
寻找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学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庞守英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叙事学价值 细雨呼喊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叙述风格 叙事方式 叙事视角 叙事态度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世诚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6-101,共6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它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在发展方向,然而在其后的写作中,余华基本上放弃了这些线索,改变了创作方向。这种选择虽然是个体性的,却在客观上迎合了时代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 细雨呼喊 余华 创作方向
下载PDF
主义与逻辑:再谈理解余华的几个入口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109,115,共13页
关于余华的研究,经过了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早在九十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尚不成熟,少量文章质量非常之高,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知识”。而到了世纪之交以后,随着他九十年代前期接连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关于余华的研究,经过了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早在九十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尚不成熟,少量文章质量非常之高,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知识”。而到了世纪之交以后,随着他九十年代前期接连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逐渐被一般读者接受,关于他的研究也热了起来,一度时间里,“苦难”、“暴力”、“温情”、“救赎”等等说法,甚至“重回现实主义”等都成为了一种人尽皆知叫人读之不免心烦的稳定知识,在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中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余华 细雨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人口 逻辑 九十年代 文章质量
下载PDF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侃 刘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87,共30页
余华曾经说:"我的写作全部是为了过去。确切来说,写作是靠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忆和经验,世界在我的心目中形成最初的图像,这个图像是在童年的时候形成的,到成年以后不断重新的去组合,如同软件升级一样,这个图像不断变得丰富,更加直接... 余华曾经说:"我的写作全部是为了过去。确切来说,写作是靠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忆和经验,世界在我的心目中形成最初的图像,这个图像是在童年的时候形成的,到成年以后不断重新的去组合,如同软件升级一样,这个图像不断变得丰富,更加直接可以使用。我常常感到生活的奇迹,时间和岁月会让生活变得有意思。"我认为,批评界过高地评论了先锋时期余华的思想气质,而相对地忽略了他的美学气质,"比如,当他写‘暴力’时,我们提升了‘暴力’的意义层次,并在这个被抬升的层次上频繁讨论,而忽略了余华浪漫、忧郁的美学面向……余华在这个时期的写作,仿佛一个举着火把的孩子不意间步入了人性的黑洞,他对于暴力、死亡等黑暗质素的认知,更多地是通过颤栗、惊悚、恐惧等诉诸感官的途径加以表现,而非抽象的思辨"。无论对于余华来说,"新的临界点"意味着蜕变的再一次降临。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地图来说,这样的的临界点则极有可能意味着新的里程碑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写作 国当代文学史 《活着》 文学环境 批评界 莫言 国文学 当代小说 细雨呼喊 质素
原文传递
《在细雨中呼喊》的儿童视角质疑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小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5,共3页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使有儿童视角的使用也是失败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实际上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细雨呼喊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下载PDF
《兄弟》(上)的生存意识与叙事伦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霆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7,共4页
关键词 《兄弟》 叙事伦理 生存意识 细雨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历史轨迹 现实关怀 九十年代 自我救赎 《活着》
下载PDF
像佛陀一样活着 ——论余华小说的佛教意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景雷 《艺术广角》 2003年第4期11-16,共6页
余华小说中浓厚的佛教意蕴一直没有为评论家们所注意,他也没有宣示过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就对宗教的接触而言,余华却曾表示过自己对基督教《圣经》的喜爱,他说他曾受到过《圣经》故事的震撼并愿意成为《圣经》的作者。但众所周知,佛教和... 余华小说中浓厚的佛教意蕴一直没有为评论家们所注意,他也没有宣示过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就对宗教的接触而言,余华却曾表示过自己对基督教《圣经》的喜爱,他说他曾受到过《圣经》故事的震撼并愿意成为《圣经》的作者。但众所周知,佛教和基督教并不相同,我们在余华的作品中并未找见基督教所倡扬的忏悔和原罪意识。读他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佛教意识 苦行主义 《活着》 细雨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人生哲理 宿命色彩
下载PDF
从叙事文体学视角看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英译本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悦 孙会军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3,89,共6页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分都不甚理想,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叙事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本,笔者发现,《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的部分文体特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译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上发生相应改变,译本的叙事效果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叙事文体学意识对译者至关重要,译本的文体效果和叙事效果如果逊色于原著或者发生了偏差,则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和接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雨呼喊 叙事文体学 叙事学 翻译接受 余华
下载PDF
病态的和逝去的——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孝君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5年第2期79-80,共2页
余华敢于冷静地叙写人性变态,敢于直面和袒露普遍的内心恐惧,以高超与独特的气质成为先锋派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中的叙事世界通常选择男性形象——“父亲”来表现,并成功地刻画了两类父亲形象:病态的父亲和逝去的父亲。前者主要表现... 余华敢于冷静地叙写人性变态,敢于直面和袒露普遍的内心恐惧,以高超与独特的气质成为先锋派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中的叙事世界通常选择男性形象——“父亲”来表现,并成功地刻画了两类父亲形象:病态的父亲和逝去的父亲。前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被扭曲,后者主要表现为精神层面上的逝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形象 叙事世界 余华作品 细雨呼喊 人性变态 男性形象 儿子 《鲜血梅花》 先锋派 作家
下载PDF
从“寻根”到“审根”——论苏童的《河岸》和艾伟的《风和日丽》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细雨呼喊 艾伟 苏童 《耳光响亮》 《长势喜人》 《后悔录》 六十年代 《兄弟》
下载PDF
余华:“同时代人”的文学生活
16
作者 吴俊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51,共2页
今天是疫情后第一次走进母校。阳光灿烂,正是春茶时节。因为余华,我想起了1986年,我们在细雨中呼喊。久远的历史,进入现在的心情,也是现实一种。看到母校的兄弟都还好好的——我把毛尖也视为兄弟,不能不感叹,活着就好。当毛尖老师一开... 今天是疫情后第一次走进母校。阳光灿烂,正是春茶时节。因为余华,我想起了1986年,我们在细雨中呼喊。久远的历史,进入现在的心情,也是现实一种。看到母校的兄弟都还好好的——我把毛尖也视为兄弟,不能不感叹,活着就好。当毛尖老师一开始来信,问我参加这个会议的发言题目时,一刹那间,我毫不犹豫就说出了我的题目:余华和我们的文学生活。为什么是这个题目?我过后想一想,我怎么会想到这个题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代人 细雨呼喊 毛尖 余华 母校 想一想 阳光灿烂 文学
原文传递
论余华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重复叙事
17
作者 胡雅慧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7期4-7,共4页
余华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小说,重复叙事策略在这三部小说中被多次使用。三部小说内部有着重复出现的意象和情节,文本之间又有着相似的结构,从不同视角反映出余华对父权文化这类典型... 余华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小说,重复叙事策略在这三部小说中被多次使用。三部小说内部有着重复出现的意象和情节,文本之间又有着相似的结构,从不同视角反映出余华对父权文化这类典型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三观卖血记》 重复叙事 《活着》 细雨呼喊 余华 父权文化 长篇小说 20世纪90年代
下载PDF
浅析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人性书写
18
作者 司胜红 《最小说》 2024年第11期10-12,共3页
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尖锐辛辣的文笔描写了一个乡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对平民百姓的描写去展现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存苦难,表现了人性之恶的同时也展现了苦难生活中人性的美好。本文对书中人性主题所体现的价值和意义进... 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尖锐辛辣的文笔描写了一个乡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对平民百姓的描写去展现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存苦难,表现了人性之恶的同时也展现了苦难生活中人性的美好。本文对书中人性主题所体现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细雨呼喊 人性书写
下载PDF
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为例
19
作者 孟繁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9期10-12,共3页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而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往往会被研究者忽略。一般而言,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并不是小说表现的主体,但母亲在男性心目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男性视角中母...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而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往往会被研究者忽略。一般而言,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并不是小说表现的主体,但母亲在男性心目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男性视角中母亲形象的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男性对母亲的普遍认知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视角 余华 母亲形象 细雨呼喊
下载PDF
白亚仁译本《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成语翻译译者行为研究
20
作者 李泽慧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116-118,共3页
成语生动且具体,在汉语各种文本中都多有出现,但是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成语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讨论白亚仁在《在... 成语生动且具体,在汉语各种文本中都多有出现,但是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成语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讨论白亚仁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成语翻译的合理度,得出结论 :对具有特殊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内容,译者选择贴近原文的意象和语言形式求真;而对具有较高文化特色的内容,则添加解释性话语或者转用英语语言中意思对应的词句,靠近“务实”,以求译文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通过分析白亚仁在成语翻译中对求真和务实的追求,总结出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体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翻译 细雨呼喊 译者行为批评 余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