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431
1
作者 李广东 方创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65,共17页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识别是城市用地组织、协调与配置的基础信息源,是判定城市用地内在功能形态、功能组合模式和功能之间动态权衡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构建一套可行的识别方法体系。本文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识别是城市用地组织、协调与配置的基础信息源,是判定城市用地内在功能形态、功能组合模式和功能之间动态权衡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构建一套可行的识别方法体系。本文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功能综合的视角构建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系统整合空间功能价值量核算函数群,通过纵横对比的方法确定空间功能主导类型。研究区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分类体系较好反映了不同地类的功能类型;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也与不同地类的功能匹配;同时也发现三生空间的整体毗邻性较低、空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性较差的问题;三生空间功能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城市 土地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 景观功能 功能识别 价值评估
原文传递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358
2
作者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32-1338,共7页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85%和2.16%。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生产用地因其生产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则更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土地分类 土地功能 生态用地 中国
原文传递
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构成 被引量:81
3
作者 诸培新 曲福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10-14,共5页
根据资源环境经济总价值理论 ,阐述了农地资源的功能特征以及相应的价值构成 ,认为随着农地被征用 ,原有的许多功能和价值构成将消失或者随着土地产权的转移而被新的土地使用者所享有。根据受益者付费的原则 ,土地征用补偿价格应该由征... 根据资源环境经济总价值理论 ,阐述了农地资源的功能特征以及相应的价值构成 ,认为随着农地被征用 ,原有的许多功能和价值构成将消失或者随着土地产权的转移而被新的土地使用者所享有。根据受益者付费的原则 ,土地征用补偿价格应该由征用土地后的使用者支付 ,包括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全部价值 ,被补偿的对象既包括农村土地所有者 ,也包括因农地征用后的其他利益受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经济 经济价值 土地征用 补偿价格 价值补偿 农地资源 价值构成 土地产权转移 土地功能 选择价值 存在价值 遗赠价值
下载PDF
农民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基于河南省479个农户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132
4
作者 闫小欢 霍学喜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4-44,共11页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理论模型的创新性推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Tobit模型对农民非农就业、农村社会保障与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出现将会延伸和深化产业链条,解放出被土地束缚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土地流转成为可...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理论模型的创新性推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Tobit模型对农民非农就业、农村社会保障与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出现将会延伸和深化产业链条,解放出被土地束缚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土地流转成为可能;在不完全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农村社会保障决定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提供了农户最大化使用家庭劳动力的机会;农户的土地流出程度与其劳动力非农就业及地权稳定性成正比;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依赖于土地的农户更愿意转入土地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很大的制约和困难,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土地的社保功能难以和土地的生产功能相剥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就业 农村社会保障 土地流转 土地功能 就业机会
原文传递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核算体系设计与实证 被引量:78
5
作者 薛智超 闫慧敏 +1 位作者 杨艳昭 封志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25-1731,共7页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崭新概念,国内外尚未见编制先例,需要对其进行开创性探索与实践。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土地资源资产核算...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崭新概念,国内外尚未见编制先例,需要对其进行开创性探索与实践。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方法与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性阐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核算的目标、内容与原则,并结合浙江省湖州市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实例探讨了土地资源核算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该研究建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以核算土地利用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资产变化为主线,反映土地资源资产在核算期间数量、质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是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上的难点,土地数量与质量变化会通过改变土地的功能改变土地资源的价值。然而,目前的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方法还不能够客观体现土地资源因其区位和质量差异所引起的功能差异。借鉴土地多功能性理论,建立土地功能价值定量化评估方法将是开展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值得尝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 土地资源 土地功能 价值核算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55
6
作者 刘沛 段建南 +1 位作者 王伟 曾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目前对土地功能缺乏系统的分类和评价体系.综述了近10年来对土地/土壤功能研究的最新动态,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系统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尝试初步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土地功能 土地利用系统 系统分类 功能评价
下载PDF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托达罗模型的再修正 被引量:41
7
作者 钟水映 李春香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共9页
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流而不退",传统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解释。文章在明晰农村人口退出内涵和必要性,分析农村人口退出与市民化、城市化等关系的基础上,从农村人口退出视角,加入制度因素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再修正。乡城流... 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流而不退",传统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解释。文章在明晰农村人口退出内涵和必要性,分析农村人口退出与市民化、城市化等关系的基础上,从农村人口退出视角,加入制度因素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再修正。乡城流动人口的流动退出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短期内,流动人口个体流动决策的依据是预期净收入最大化;长期内,具有若干期流动经历的流动人口在进行家庭迁移退出决策时,决策依据应是包含制度净收益在内的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农地制度是影响农村人口退出的核心因素,未来农村人口的顺利退出要求农村土地实现更多的功能,特别是财产功能;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特别是退出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城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退出 托达罗模型 土地功能
原文传递
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与农村土地流转 被引量:37
8
作者 徐美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从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异两个方面,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以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高,土地流转意愿较强... 从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异两个方面,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以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高,土地流转意愿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生产功能、保障功能,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意愿较弱。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土地流转意愿也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或影响方向。需要重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影响因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功能 保障模式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被引量:36
9
作者 郭欢欢 李波 侯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4-427,共4页
从土地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8年间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增幅最大;土地生产功... 从土地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8年间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增幅最大;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占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45.67%,可见它是海淀区土地资源最主要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功能 评价体系 海淀区
下载PDF
土地功能研究进展与方向的思考 被引量:28
10
作者 段建南 刘思涵 +1 位作者 李萍 杨威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了初步分析框架并在尝试应用。研究结论:土地功能研究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趋势和前景看好,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深化实践应用,不断创新,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议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知识体系,创建土地功能研究框架;完善土地功能系统分类;深化土地功能形成要素的特征尺度研究;加强土地功能研究成果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功能 土地分类 土地评价
下载PDF
土地功能视角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以攀枝花、六盘水市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彭立 刘邵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4-81,共8页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耕地-粮食-人口"这一思路而展开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单一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社会发展实际。从土地功能视角出发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耕地-粮食-人口"这一思路而展开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单一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社会发展实际。从土地功能视角出发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新体系:基于土地粮食视角的人口承载力、基于建设用地视角的人口承载力、基于土地经济关系视角的人口承载力。首次将土地经济关系引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利用不同土地类型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关系进行人口测算,可以真实反映当今经济社会下人口承载的实际状态。以攀枝花市、六盘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仅从本区域评价结果来看,原有传统的土地粮食人口承载能力在此次评价中并不构成最大限制因素,而是建设用地或者土地经济关系等因素决定了人口承载力,这也证明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相对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功能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经济关系 攀枝花 六盘水
原文传递
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刍论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云生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3,共5页
现行农村地权立法禁止一般农村土地权利抵押,致使土地功能实现路径与政治功能等同一致,生存与稳定等土地的原始功能被无限扩大并加以推广,土地沦为政治理想的附属物,失去了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独立功能。土地家庭化分割经营,其核心价值诉... 现行农村地权立法禁止一般农村土地权利抵押,致使土地功能实现路径与政治功能等同一致,生存与稳定等土地的原始功能被无限扩大并加以推广,土地沦为政治理想的附属物,失去了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独立功能。土地家庭化分割经营,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以公平正义名义寻求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满足,藉此维系社会,主要是维系广大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而非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益价值,最终导致土地价值萎缩。本文认为,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自由设定抵押,不仅可以增进土地效益,还能发挥土地融资、劳动力转化、规模化经营等复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使用权抵押 土地功能 价值误区 立法设计
原文传递
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功能的实证考察与农地经营制度创新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姚咏涵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农地经营 制度创新 家庭承包制 土地功能
下载PDF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1——基于就业与保障视角 被引量:17
14
作者 邵爽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118,共8页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引入新的收入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这一过程中,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从就业与保障视角来看,...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引入新的收入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这一过程中,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从就业与保障视角来看,非农就业的增加会导致农民的分化,进而使农民对土地功能诉求发生改变,产生土地流转意愿。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会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提升农民非农就业稳定性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因此,在引入工商资本进入的地区,可以鼓励其进入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领域;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规以形成成熟土地流转市场,并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功能 农村社会保障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究——基于当前土地功能变化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柳建平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79,共5页
土地制度安排受既定条件下土地所承载的各项功能的影响。随着土地功能的变化,制约农地制度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变革的条件已发生逆转,应不失时机地对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进行修补和改革,如:在土地制度变革的目标及方向上,应坚持"以... 土地制度安排受既定条件下土地所承载的各项功能的影响。随着土地功能的变化,制约农地制度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变革的条件已发生逆转,应不失时机地对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进行修补和改革,如:在土地制度变革的目标及方向上,应坚持"以民为本"、"地权归农",保护农民土地权利的基本原则。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快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尽快卸去本不该由农地承担的功能;二是抓住农村社会保障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有利时机,推进农地制度改革。本文主要从收入、要素、资产以及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所发生的一些显著变化,意在表明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变革的基本方向、具体措施等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功能 农村社会保障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腹地草堂溪小流域土地功能格局变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应弘 李阳兵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探讨三峡库区腹地土地功能格局动态特征是促进库区土地功能优化、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草堂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15年4期遥感影像和1∶5万DEM数据,借助ArcGIS 10.2与Fragstats 4.2软件,依据土地提供主要服务的... 探讨三峡库区腹地土地功能格局动态特征是促进库区土地功能优化、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草堂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15年4期遥感影像和1∶5万DEM数据,借助ArcGIS 10.2与Fragstats 4.2软件,依据土地提供主要服务的差异性将土地功能划分为3个大类5个亚类,并分析研究区土地功能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25 a,研究区生态功能用地占绝对优势,面积增长1 541.96 hm^2,生产功能用地面积缩减1 844.19 hm^2,生活功能用地面积扩展302.24 hm^2;生物质生产功能用地和人工/天然生态功能用地间的转移关系是研究区土地功能转移网络的关键关系,决定着研究区土地功能变化特征;土地功能变化空间集聚特征时空差异性显著,生物质生产功能用地和人工/天然生态功能用地附近为土地功能变化热点区域,1990~2015年土地功能变化热点区向研究区西部推移;生物质生产功能用地、交通功能用地和住宅功能用地优势区间为中低地形位,中高地形位是非生物生产功能用地优势区间,人工/天然生态功能用地在高地形位占优势;较低地形位上景观异质性高、形状复杂,较高地形位上景观类型单一、聚集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功能 三峡库区 草堂溪小流域
原文传递
A Functional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被引量:14
17
作者 GENG Shoubao ZHU Wanrui SHI Peili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A combination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resource shortages, ecosystem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human needs ... A combination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resource shortages, ecosystem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human needs and land conser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cosystem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vital to conceptualize ecological spaces, production spaces and living spaces. Previous studies of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focused mainly 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mountainous areas. The Taihang Mountains, a key area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providing ecological shelter and the safeguarding of crucial water sources, suffer from increasing problems of fragile environment, inappropriate land use and tensions in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However, studies of the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are still lack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nd using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ok the Taihang Mountains as the study area to build a function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fter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in plac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s for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were delineated. This space mapping not only characterized the present land use situation, but also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land use optim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ecological space was 78,440 km^2, production space 51,861 km^2 and living space 6,646 km^2, accounting for 57.28%, 37.87% and 4.85%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Ecological space takes up the most area and is composed mainly of forests and grasslands. Additionally, most of the ecological space is located in higher elevatio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roduction space, mostly farmlands sustaining livelihoods in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 la nd classificati on system la nd function spatial pattern the Taihang Mountains
原文传递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China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2期121-128,共8页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ggravates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land. With multiple demands for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ggravates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land. With multiple demands for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equent conflicts and competition occur between multiple different functional land types. The current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cuses on the productive and living functions of land, but gives little consideration to ecological functions. This study builds a national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land functions emphasizing the concept and position of ecological land. So-called ecological land uses are types of land use regulating, maintaining and protecting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new land classification is more flexible for overall planning purposes and for making arrangements for ecological, living and productive land spaces.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cludes thre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has four major types: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productive land, productive-ecological land, and living-productive land. The second level subdivides the major types into 15 functional land categories, including major ecological regulation land, common ecological regula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land for ecological lands; pasture land, timber land and aquaculture land for ecological-productive lands; arable land and orchard for productive-ecological lands; and urban built-up area, rural living land, and industrial land for living-productive lands. The third level is based on land cover types. Based on multiple data sources, and using a strategy of zoning and re-classification, we extra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s on a national scale. The areas of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productive land, productive land, and living-productive land area are 6,037,000 km^2, 1,353,800 km^2, 2,001,900 km^2 and 207,300 km^2,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62.89%, 14.10%, 20.85% and 2.16% of total 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land function ecological land national scal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ina
原文传递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以南宁市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欧胜彬 陈利根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130,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土地功能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关系,研究被征地农民社会创新背景、创新基础与创新引擎,剖析南宁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研究表明:现行征地补偿最大的弊端是仅考察土地的生产功能,忽视了土地的财... 文章通过分析土地功能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关系,研究被征地农民社会创新背景、创新基础与创新引擎,剖析南宁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研究表明:现行征地补偿最大的弊端是仅考察土地的生产功能,忽视了土地的财产功能与保障功能;"土地换保障"背离了社会保障的本意,被征地农民不应该以放弃土地承包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保障,"土地"与"社会保障"之间应该是"赋予"而不是"交换";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征地农民 社会保障 制度创新 土地功能 土地换保障
下载PDF
试论土地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超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4年第2期12-21,共10页
系统是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结构与功能是系统的两个本质特征,现代各门自然和社会科学无不在广泛地探索着其研究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土地是地表自然界的地域性物质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因而土地... 系统是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结构与功能是系统的两个本质特征,现代各门自然和社会科学无不在广泛地探索着其研究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土地是地表自然界的地域性物质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因而土地结构和土地功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土地结构与功能的概念、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的关系以及土地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初步讨论,以期促进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功能 土地结构 土地类型结构 结构与功能 成分结构 组成成分 土地科学 数量结构 个体结构 区域农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