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囊袋法观察兔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和后囊膜混浊 被引量:3
1
作者 黄瑾 谢莉娜 +1 位作者 卞春及 邵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9-261,26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LECs开始从囊袋赤道部长出,并在后囊上延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细胞层次增多,囊膜出现明显皱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组织学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地探讨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模型 培养
下载PDF
甘糖酯对囊袋法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黄瑾 谢莉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5-609,共5页
目的应用甘糖酯(PGMS)抑制囊袋法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和移行能力,探讨其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健康纯种白兔30只模拟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建立兔LECs体外培养的囊袋模型,将制备好的囊袋浸泡于不同质量... 目的应用甘糖酯(PGMS)抑制囊袋法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和移行能力,探讨其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健康纯种白兔30只模拟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建立兔LECs体外培养的囊袋模型,将制备好的囊袋浸泡于不同质量浓度的PGMS中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实验组分别用0.2、0.4、0.8g/LPGMS浸泡晶状体囊袋,作用时间分别为2、5、10min,空白对照组晶状体囊袋不用PGMS浸泡。囊袋置于含质量分数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7d后以囊膜细胞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观察兔LECs增生、移行情况;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LECs的形态及其与晶状体囊袋的结合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后囊膜上LECs的超微结构。结果对照组在培养的第3天可见LECs呈铺路石样生长,第7天后囊膜LECs的覆盖率达100%;各实验组LECs的覆盖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随着PGMS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生、移行的速度明显减慢,其中质量浓度为0.8g/L,作用时间5min和10min组显著抑制兔LECs生长,与对照组和0.2g/LPGMS培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表明0.4g/L及0.8g/LPGMS作用2min组晶状体后囊膜LECs数目较对照组和0.2g/LPGMS组明显减少,细胞与囊膜连接不紧密。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和0.2g/LPGMS组LECs结构完整;0.4g/L及0.8g/LPGMS组可见细胞内有较多溶酶体,细胞质空泡样变性等退行性改变。结论 PGMS对囊袋培养的兔LECs的增生、移行的抑制作用呈质量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糖酯 晶状体上皮细胞 膜混浊 模型
下载PDF
后囊膜混浊的体外上皮-间质转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宝霞 王晔 +2 位作者 赵晓雯 刘廷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0-217,共8页
背景上皮一间质转化(EMT)是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LECs的EMT过程对PC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研究EMT的PCO体外细胞模型。目的建立新的人晶状体囊外摘出术PCO的体外囊袋培养模型,探讨PCO形成过程中L... 背景上皮一间质转化(EMT)是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LECs的EMT过程对PC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研究EMT的PCO体外细胞模型。目的建立新的人晶状体囊外摘出术PCO的体外囊袋培养模型,探讨PCO形成过程中LECsEMT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健康供体的40只尸眼行体外模拟的白内障摘出术,游离晶状体囊袋后用昆虫针固定于培养皿,置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4周,分别于培养后0、3、7、14和28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囊袋中LECs的生长情况;收集0、3、7和28d的囊袋组织制备组织病理学切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囊袋上LECs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MT标志物OL—SMA、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囊袋上LECs中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囊袋上LECs中a-SMA、E—cadherin和Vimentin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未进行培养的囊袋后囊膜上未发现LECs生长,囊袋培养后3d可见后囊膜周边出现LECs并逐渐向中央区增生,培养后7dLECs完全覆盖后囊膜,略呈铺路石样外观并出现皱褶,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皱褶的数量增多并伸长,囊袋张力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的表达强度逐渐下降,而a-SMA和Vimentin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培养后0、3、7、14和28d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5±0.13、1.47±0.20、1.13±0.14、1.00±0.85和0.23±0.03,Vimenti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73、1.05±0.14、2.24±0.43、2.84±0.34和8.570±0.40,d—SMA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6、2.68±0.28、4.24±0.05、2.05±0.90和15.30±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不良反应 晶状体 胞培养 模型
下载PDF
离体培养晶状体囊袋模型在后囊膜混浊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春梅 靳娜 刘红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6-279,共4页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找切实有效防治PCO的方法备受眼科工作者的关注。长期以来研究者多通过单纯培养LECs...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找切实有效防治PCO的方法备受眼科工作者的关注。长期以来研究者多通过单纯培养LECs来探索PCO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虽然加深了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但其发生的细胞机制仍不清楚。随着广大眼科学者对PCO发病机制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体外培养晶状体囊袋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囊膜及细胞生存的环境,便于更好地观察术后在模拟体外微环境下晶状体囊膜及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变化规律。本文就囊袋模型的种属来源及其特点、囊袋制备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及其优缺点、维持囊袋轮廓所采用的不同材料及特点、囊袋模型与在体动物模型相比其具有的优缺点及囊袋模型在PCO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混浊 模型 晶状体上皮细胞 培养
下载PDF
囊袋法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
5
作者 黄瑾 谢莉娜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用18只兔眼,模拟白内障手术,体外环形撕囊,水分离,去除核与皮质,游离晶状体囊袋,并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用18只兔眼,模拟白内障手术,体外环形撕囊,水分离,去除核与皮质,游离晶状体囊袋,并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增殖、移行情况并行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检查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囊周边部开始出现LECs,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可出现双层甚至多层细胞,囊膜可见明显皱褶,组织学见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随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透射电镜下LECs排列紧密,周界清晰,胞浆内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培养1周方可见后囊上LECsα-SMA表达,呈散在胞浆棕色染色,α-SMA表达具有明显时间相关性。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并为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上皮细胞 混浊 模型 培养
下载PDF
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
6
作者 宋庆磊 张海江 霍鸣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3-1295,共3页
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为主流的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保留了一个囊袋,即部分前囊与一个完整的后囊,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PCO是... 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为主流的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保留了一个囊袋,即部分前囊与一个完整的后囊,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PCO是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迁移,转分化为纤维细胞后,在后囊膜视轴区域形成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膜,造成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近年来,各种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在PCO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细胞培养、体内试验、人/动物晶状体囊袋模型以及尸检等方法,对PCO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信号转导通路 生长因子 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 白内障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 模型 常见并发症
下载PDF
甘糖酯体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英文)
7
作者 黄瑾 谢莉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2050-2053,共4页
目的:观察甘糖酯(propylene glycol mannate sulfate,PGMS)对囊袋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增殖、移行的抑制作用。方法:新鲜处死的兔眼,模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体外环形撕囊,水核分离,去除核与皮质,游离晶状体囊袋并固定,建立RLEC... 目的:观察甘糖酯(propylene glycol mannate sulfate,PGMS)对囊袋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增殖、移行的抑制作用。方法:新鲜处死的兔眼,模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体外环形撕囊,水核分离,去除核与皮质,游离晶状体囊袋并固定,建立RLEC体外培养的囊袋模型。实验组分别用0.2,0.4,0.8g/L的PGMS浸泡晶状体囊袋,作用时间分别为2,5,10min,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上述处理后,囊袋标本置含50mL/L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7d后观察RLEC增殖、移行情况并行组织病理学、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随着PGMS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移行的速度明显减慢,其中浓度为0.8g/L,作用时间5min和10min两组,显著抑制RLEC生长(P<0.05)。对照组后囊上RLEC增殖、移行速度较快,培养7d后所有标本后囊细胞覆盖率达100%。电镜下对照组细胞结构完整;0.4g/L及0.8g/L实验组细胞退变明显。结论:甘糖酯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的增殖和移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糖酯 晶状体上皮细胞 膜混浊 模型
下载PDF
基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的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廉飞玥 李阳 +5 位作者 姜凌峰 沈皓月 赵江月 严肖啸 于佳明 秦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5-402,共8页
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 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对照组。人LECs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中PCO早期病理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根据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植入的IOL类型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不植入IOL为空白对照组。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IOL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并计算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IOL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数目并计算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结果模型组细胞培养48 h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后囊膜区可见细胞形成类似早期Soe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g珍珠样小体等PCO特征性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迁移的细胞呈纤维状。对照组中均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前囊膜区域单位面积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5.53、24.67±9.80和34.47±10.80,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56.43±9.00、162.20±16.38和121.30±12.01,IOL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2.02±1.94)%、(89.76±3.10)%和(86.27±4.54)%;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1.60±3.65)%、(70.14±5.35)%和(78.43±3.48)%。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少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数、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袢HydroSmart组和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膜混浊 细胞迁移抑制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体外模型
下载PDF
晶状体囊袋模型体外培养观察后囊膜混浊
9
作者 王昭霞 高德朋 +1 位作者 赵玉新 吴明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14期2026-2027,共2页
目的 制备晶状体囊袋模型并体外培养,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增殖、移行、上皮-间质化生.方法 25只猪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制备晶状体囊袋模型,置于LG-DMEM培养液中培养,观察LEC的生长、移行情况.结果 LEC经... 目的 制备晶状体囊袋模型并体外培养,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增殖、移行、上皮-间质化生.方法 25只猪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制备晶状体囊袋模型,置于LG-DMEM培养液中培养,观察LEC的生长、移行情况.结果 LEC经过2~3d的生长潜伏期后,于(9.06± 1.61)d完全覆盖后囊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结论 体外培养的晶状体囊袋模型,较真实的模拟体内白内障术后LEC的增殖、移行过程,为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模型 体外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