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
被引量:
1
1
作者
景乔雯
《阴山学刊》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宋代家训中善恶报应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揭示人们行为的心理动机、告诫人们天必降报、劝勉人们自省行善。这些内容对个体行动和群体规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途径主要围绕修身合群与循礼善群展开,前者强调个体道德内化,后者重视...
宋代家训中善恶报应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揭示人们行为的心理动机、告诫人们天必降报、劝勉人们自省行善。这些内容对个体行动和群体规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途径主要围绕修身合群与循礼善群展开,前者强调个体道德内化,后者重视群体制度规范,从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这种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其社会价值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
报应
观
宋代家训
修身合群
循礼善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被引量:
1
2
作者
钟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阴德观是汉代司法官在决狱中所热衷秉持的司法理念,它主张公平决狱(主要表现为慎刑慎杀)可积阴德,从而获取福报。它以善恶报应为其思想内核,并建构出一套自恰的解释逻辑。阴德观在汉代因东海于公积极践行、其子于定国位至三公而进入司...
阴德观是汉代司法官在决狱中所热衷秉持的司法理念,它主张公平决狱(主要表现为慎刑慎杀)可积阴德,从而获取福报。它以善恶报应为其思想内核,并建构出一套自恰的解释逻辑。阴德观在汉代因东海于公积极践行、其子于定国位至三公而进入司法领域,广受推崇和效法。它重塑了汉代司法理念,也可视为司法官吏群体对自我行为进行调控和约束的一种手段,有助于纠正西汉中期以来盛行的酷吏滥刑滥杀之弊,缓解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但阴德观也导致司法官将自身利益与司法审判发生关联,造成司法"功利化",甚至妨碍司法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阴德
善恶
报应
观
于公治狱
司法理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希伯来文化
3
作者
傅光明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3-23,F0004,共2页
16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最初形式的商业资本主义。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一是来源于希腊一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值得一提的是老祖宗马克思就是...
16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最初形式的商业资本主义。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一是来源于希腊一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值得一提的是老祖宗马克思就是希伯来的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文化
西方市场经济
文化基础
善恶
报应
观
契约
观
法制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4
作者
郭映翠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1-44,共4页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且显示了报应观与《金刚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广记》
善恶
报应
观
《金刚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被引量:
9
5
作者
张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118,共6页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善恶
报应
观
中国人传统心理
健全人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
被引量:
1
1
作者
景乔雯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阴山学刊》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论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2021-ky-24)。
文摘
宋代家训中善恶报应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揭示人们行为的心理动机、告诫人们天必降报、劝勉人们自省行善。这些内容对个体行动和群体规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途径主要围绕修身合群与循礼善群展开,前者强调个体道德内化,后者重视群体制度规范,从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这种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其社会价值不可小觑。
关键词
善恶
报应
观
宋代家训
修身合群
循礼善群
Keywords
retribution view of good and evil
family instruction of Song Dynasty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
following the norms
分类号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被引量:
1
2
作者
钟盛
机构
武汉大学法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9,共9页
基金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413000063)
2017年“双一流”建设项目武汉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古代司法与行政互动关系研究”
文摘
阴德观是汉代司法官在决狱中所热衷秉持的司法理念,它主张公平决狱(主要表现为慎刑慎杀)可积阴德,从而获取福报。它以善恶报应为其思想内核,并建构出一套自恰的解释逻辑。阴德观在汉代因东海于公积极践行、其子于定国位至三公而进入司法领域,广受推崇和效法。它重塑了汉代司法理念,也可视为司法官吏群体对自我行为进行调控和约束的一种手段,有助于纠正西汉中期以来盛行的酷吏滥刑滥杀之弊,缓解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但阴德观也导致司法官将自身利益与司法审判发生关联,造成司法"功利化",甚至妨碍司法公正。
关键词
汉代
阴德
善恶
报应
观
于公治狱
司法理念
Keywords
the Han Dynasty
Merit
the concept of retribution for good and evil
Yu Gong’s trial
judicial ideas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D9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希伯来文化
3
作者
傅光明
出处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3-23,F0004,共2页
文摘
16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最初形式的商业资本主义。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一是来源于希腊一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值得一提的是老祖宗马克思就是希伯来的后裔。
关键词
希伯来文化
西方市场经济
文化基础
善恶
报应
观
契约
观
法制
观
分类号
F035.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4
作者
郭映翠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
出处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1-44,共4页
文摘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且显示了报应观与《金刚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
《太平广记》
善恶
报应
观
《金刚经》
Keywords
Taip ing guangj i
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
The Diamond Sutra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被引量:
9
5
作者
张忠
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118,共6页
文摘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善恶
报应
观
中国人传统心理
健全人格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
景乔雯
《阴山学刊》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钟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谈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希伯来文化
傅光明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北大核心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郭映翠
《长治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张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