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才令与汉魏嬗代 被引量:22
1
作者 卫广来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7-89,共13页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夕 ,袁绍阵营最后覆灭 ,曹操奉天子讨不臣的战略目标胜利完成。战后曹操实施战略转变 ,放弃武力征伐 ,在北方转入文治。建安十五年以后颁布的三道求才令 ,与其所处战略阶段的人才要求不吻合 ,唯才是举并非为了完成...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夕 ,袁绍阵营最后覆灭 ,曹操奉天子讨不臣的战略目标胜利完成。战后曹操实施战略转变 ,放弃武力征伐 ,在北方转入文治。建安十五年以后颁布的三道求才令 ,与其所处战略阶段的人才要求不吻合 ,唯才是举并非为了完成统一而提出。曹操的佐命人才也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全部到位 ,求才令颁布后 ,实际没有吸收新人才。本文将三令与同步进行的曹操建国活动联系起来分析 ,可以为开掘唯才是举的历史内涵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征伐 赤壁之战 天子 建安 袁绍 唯才是举 武力 颁布 覆灭
原文传递
“文笔之辨”与中古政治、文化——中古“文”“笔”地位升降起伏论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大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从政治地位、文化品位来讨论,中古时期"文笔之辨"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汉时期,以赋为首的"文",已具有尊尚地位;"笔"体文字工作先以"政事"面目出现,当汉武帝时儒生充实"刀笔"... 从政治地位、文化品位来讨论,中古时期"文笔之辨"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汉时期,以赋为首的"文",已具有尊尚地位;"笔"体文字工作先以"政事"面目出现,当汉武帝时儒生充实"刀笔"队伍,"笔"体文字在儒学的沾溉下,雅驯化程度有所提高;曹丕时,依曹操"唯才是举"的实用政治,以"奏议、书论"为代表的"笔"体文字,不但正式进入"文章"序列,而且位列"铭诔、诗赋"的"文"之前,这是"笔"的政治地位的极大提高。两晋为"文笔之辨"的第二阶段,彼时高门士族把持文化主流,视"文"的撰作为高尚身份所独有,视"文"的文化品位高尚,视"笔"的撰作为文案小吏之行为;而寒族渴望崛起,也只有在诗、赋等"文"的撰作方面多作努力。南北朝为"文笔之辨"的第三阶段,刘宋以来,寒族士人多依靠"笔"体文字进入核心统治阶层;"笔"体文字的政治地位重新被世人关注。梁、陈时,梁武帝要求高级官员亲自撰作"奏事",要求贵游子弟熟悉文书簿领的撰作,"笔"体才华受到人们赞美成为社会风气,社会上多出现以"笔"闻名者,更崇尚"文笔"兼具者;理论家也多论证"笔"的政治重要性,刘勰称文章要"达于政事",颜之推称"文"为"行有余力,则可习之"。与"笔"的政治地位确立同步,"笔"在文化品位的提升上也有积极的努力,一是其自身原有的特质如用典、典雅影响、扩张到"文"的撰作,二是在声律、对仗、辞藻诸方面向"文"学习,在古今之争的进程中,在"文""笔"的撰作手法相互渗透的进程中,最终形成的骈体为"笔"确立了写作规范与审美趣味、文化品位,与"文"颉颃相称,"文"与"笔"最终在地位相当中达到更高层次的界限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位 文笔之辨 文化品位 中古时期 “笔” “文” 文字工作 唯才是举
原文传递
曹操“唯才是举”是乱世揽才的权宜之计 被引量:6
3
作者 许春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3期94-98,共5页
东汉末年,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提出“唯才是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举荐选拔,这与西汉长期奉行的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士标准大相径庭。“唯才是举”的实质是轻德,把“不忠不孝”与“有治国用之术”紧密联系在... 东汉末年,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提出“唯才是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举荐选拔,这与西汉长期奉行的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士标准大相径庭。“唯才是举”的实质是轻德,把“不忠不孝”与“有治国用之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广为招揽,其目的是为了夺权而非长治久安。因而它是在乱世环境中广罗人才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从曹操实际推行的是德充才盛的用人标准和大杀不忠于己的才俊名士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才是举 《三国志》 曹操 求才令 《资治通鉴》 《后汉书》 传统道德 用人标准 《三国志集解》 德才兼备
下载PDF
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的转换 被引量:5
4
作者 林继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7-121,109,共6页
建安文学与盛唐文学,虽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一属典型的乱世,一属模范的治世;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神似之处,那就是:情与志的复合。也就是说,个体的“情”,与关心群体利益之“志”,处于重合关系、统一关系。
关键词 魏晋风度 盛唐气象 唯才是举 《旧唐书》 九品中正制 建功立业 建安文学 士大夫 武则天 盛唐文学
下载PDF
智汇朝阳 共促振兴
5
作者 李大鹏 柳冬旭 《共产党员》 2024年第15期48-49,共2页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前朝阳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三年行动为总牵引,加快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朝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7月4日,新时代朝阳人才振兴大会...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前朝阳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三年行动为总牵引,加快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朝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7月4日,新时代朝阳人才振兴大会暨“人才·科技·创业周”活动正式启动。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浩荡东风中,一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盛会在朝阳大地如火如荼地举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创新 全面振兴 唯才是举 创业活力 朝阳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基础教育系统性变革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烽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31,共2页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战略结合点。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工...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战略结合点。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工程,关系到百年不遇大变局中我国能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创新发展,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化。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有赖于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有赖于学生兴趣、潜能、个性得到充分激发的教育,它需要我国教育实现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点”,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绝不是仅仅面向少数天才的教育改革,而是需要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政策重点和舆论热点的当下,笔者以为,在策略上把握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强国 舆论热点 基础教育 系统性变革 自立自强 用人制度 唯才是举
下载PDF
北宋名相吕蒙正悔食鸡舌汤
7
作者 宋宪章 《杭州》 2024年第3期60-61,共2页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吕蒙正出生于河南洛阳,曾先后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出任宰相之职。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被后人誉为北宋名相。《宋史·吕蒙正传》中对他有这样的评...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吕蒙正出生于河南洛阳,曾先后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出任宰相之职。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被后人誉为北宋名相。《宋史·吕蒙正传》中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质厚宽简,有众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这样一位清廉宰相,每天早上喝的一碗鸡汤,居然要杀掉几十只鸡来做,这是怎么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蒙正 唯才是举 河南洛阳 宋太宗 宋真宗 北宋时期 宰相
下载PDF
曹操与儒学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明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8-71,共4页
儒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原始儒学经两汉时代的发展演变,至汉魏之际形成了不同的层面。曹操与儒学的关系,虽有矛盾之处,但从总体上看,相合之处甚多,儒学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有时,曹操虽以两汉经学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 儒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原始儒学经两汉时代的发展演变,至汉魏之际形成了不同的层面。曹操与儒学的关系,虽有矛盾之处,但从总体上看,相合之处甚多,儒学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有时,曹操虽以两汉经学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其精神在本质上却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原始儒学 汉魏之际 两汉时代 孟子 两汉经学 演变过程 孔子 统治者 唯才是举
下载PDF
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与“贞观之治” 被引量:4
9
作者 万泽民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6-21,共6页
我们评价唐太宗,离不开“贞观之治”,然而,要评价“贞观之治”却不能不论他的用人之道。这是因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因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内容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和制定... 我们评价唐太宗,离不开“贞观之治”,然而,要评价“贞观之治”却不能不论他的用人之道。这是因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因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内容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和制定并实施的用人政策中。正是唐太宗的进步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政策,才促成贞观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各项措施得以实现,终于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之治 人之道 太宗 科举制度 人才思想 《贞观政要》 用人政策 《资治通鉴》 求谏纳谏 唯才是举
下载PDF
把握六个关键点 提升员工满意度 被引量:5
10
作者 冯世华 《通信企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员工满意度 唯才是举 国际市场竞争 以客户为中心 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力 世界经济 资源运营
下载PDF
关于曹操用人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简小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12-114,254,共4页
曹操多次下达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主张,震古烁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曹操的用人标准,实际上,有才只是曹操用人的基本条件,唯我是用,唯我是从才是曹操用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曹操 唯才是举 唯我是用 唯我是从
下载PDF
试论曹操的用人观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定勋 《保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6期28-32,共5页
曹操 ,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 ,他一生事业的兴废都和用人当否密切相关。试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虚怀纳言、集思广益、赏功罚过、不论亲疏等... 曹操 ,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 ,他一生事业的兴废都和用人当否密切相关。试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虚怀纳言、集思广益、赏功罚过、不论亲疏等方面对曹操的用人观加以阐述 ,以史为鉴 ,以唤起人们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反省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 虚怀纳言 不论亲疏
下载PDF
唯才是举
13
作者 快乐大叔 《党课》 2023年第5期98-100,共3页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搁曹操身上没毛病。“唯才是举”这个词就是曹操说的。曹操在他亲手拟就的《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而且曹操曾三下《求贤令》,用管...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搁曹操身上没毛病。“唯才是举”这个词就是曹操说的。曹操在他亲手拟就的《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而且曹操曾三下《求贤令》,用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举例,提出不论出身贵、学历高低、有无劣迹,只要是真才实学,必被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贤令 唯才是举 共治天下 韩信 贤人君子
原文传递
任人唯贤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14
作者 张连勇 《旗帜》 2023年第4期90-92,共3页
“任人唯贤”典出于《尚书·咸有一德》,其原文为“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也就是说,任用官吏当选贤才,任用大臣当选忠良。选贤、用贤,是中国古代政治所推崇的基本原则。历代王朝都重视优秀官员的选拔,通过荐举、考核等一系列的... “任人唯贤”典出于《尚书·咸有一德》,其原文为“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也就是说,任用官吏当选贤才,任用大臣当选忠良。选贤、用贤,是中国古代政治所推崇的基本原则。历代王朝都重视优秀官员的选拔,通过荐举、考核等一系列的程序,所选用的不少官员尽心竭节、参谋惟、嫉恶好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干部的选拔,在选人用人方面,既突出政治、以德为先,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又讲明原则、注重实效,走出了一条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的干部任用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王朝 用人导向 干部任用 任人唯贤 现代传承 以德为先 中国古代政治 唯才是举
原文传递
胡林翼的清廉为官和镜鉴(下)
15
作者 卞国良 《清风》 2023年第2期43-44,共2页
“荐贤满天下”胡林翼还因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推荐人才而出名,他举荐提拔过许多著名的清官能吏。胡林翼治黔抚鄂十余载,深刻认识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关键原因,在于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因此,治理社会乱象,若要治本,不仅要剔除蛀虫... “荐贤满天下”胡林翼还因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推荐人才而出名,他举荐提拔过许多著名的清官能吏。胡林翼治黔抚鄂十余载,深刻认识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关键原因,在于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因此,治理社会乱象,若要治本,不仅要剔除蛀虫,更要任用人才。胡林翼主张唯才是举,注重访求人才,不吝破格提拔。他在武昌设立“宝善堂”,在黄州设立“储材馆”,专门安排房屋场地,“意欲为事贤友仁之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林翼 深刻认识 破格提拔 清廉 唯才是举 社会乱象
原文传递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 被引量:3
16
作者 裴传永 《东岳论丛》 CSSCI 1998年第3期75-78,共4页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裴传永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七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此话颇有见地。关于三国之主如何善用人才及他们的用人标准,古往今来许多学...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裴传永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七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此话颇有见地。关于三国之主如何善用人才及他们的用人标准,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曾撰文予以探讨,其中自不乏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才是举 曹操 三国志 二三子 先贤行状 “才” 用人标准 《魏书》 中共山东省委 《短歌行》
下载PDF
从《短歌行(其一)》中看曹操之“忧”
17
作者 卢文静 《考试与招生》 2023年第1期49-51,共3页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无疑是疆场一霸。他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威名远扬。曹操唯才是举,御将有方,在统一北方、总揽枢要后,继而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方针,在他有生之年,奠定了统一...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无疑是疆场一霸。他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威名远扬。曹操唯才是举,御将有方,在统一北方、总揽枢要后,继而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方针,在他有生之年,奠定了统一南方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与政治家,而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同样毫不逊色。以曹操为核心代表的“建安文学”作家,在汉末乱世间正视社会现实,将动乱时代的实况真实地反映于笔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文学 官渡之战 军阀混战 治国方针 唯才是举 曹操 汉末 短歌行
原文传递
王粲《登楼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成浩 《东岳论丛》 1985年第3期72-75,共4页
关于王粲《登楼赋》写作的背景和主题思想,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是作者流寓荆州后期所作,作品抒发的主要是因客居他乡、怀才不遇而引起的思乡之情。我们细读作品,发现颇有矛盾之处,感到有必要对这篇建安著名抒情小赋作进一步的探... 关于王粲《登楼赋》写作的背景和主题思想,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是作者流寓荆州后期所作,作品抒发的主要是因客居他乡、怀才不遇而引起的思乡之情。我们细读作品,发现颇有矛盾之处,感到有必要对这篇建安著名抒情小赋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关于《登楼赋》的写作背景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分析《登楼赋》,自然离不开产生这篇作品的具体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历史背景 三国志 荆州 学术界 江陵 刘表 唯才是举 魏书 山阳高平
下载PDF
论曹操的廉政思想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红 赖红卫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廉政思想的脉络,发掘出他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廉政思想 人为贵 唯才是举 法治
下载PDF
因心而友 唯才是举——从范仲淹与梅尧臣交游看其人格魅力
20
作者 吴楠 边翠芳 王甜甜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09-110,共2页
范仲淹生前故后享有重名,被公认为开一代士风的领袖人物,其人格魅力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广大士人。作为对其立面来说的,范仲淹与梅尧臣的交恶的原因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就范、梅交游来略看范仲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 交恶 交游唱酬诗 因心而友 唯才是举 人梦魅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