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变奏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明炜 毕坤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14,共14页
本文聚焦于中国当代科幻乌托邦叙事的多样性,以期对这一文类自晚清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本文通过对三位作家韩松、王晋康和刘慈欣作品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当前科幻小说新浪潮的三个主题:中国崛起、发展的神话和后人类叙事。由... 本文聚焦于中国当代科幻乌托邦叙事的多样性,以期对这一文类自晚清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本文通过对三位作家韩松、王晋康和刘慈欣作品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当前科幻小说新浪潮的三个主题:中国崛起、发展的神话和后人类叙事。由于不断变化的国家政治状况,今天的科幻小说将未来中国的乌托邦想象强化与复杂化:它混合了民族主义和乌托邦主义/恶托邦主义,具有更加尖锐的社会批评意识,同时将政治意识与科学话语结合起来,既写出了技术的权力,也表现了权力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科幻新浪潮 中国崛起 发展的神话 后人叙事
原文传递
副本模式、游牧身体与生命政治新范式——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叙事” 被引量:3
2
作者 鲍远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171,共8页
“后人类境况”的产生引发了当代科幻文艺生命伦理和审美范式的变革。网络科幻小说的叙事实践是这一变革的话语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科幻小说在“反人类中心主义”叙事伦理的支撑下所构建的后人类生命形式、“游牧身体”体验、生... “后人类境况”的产生引发了当代科幻文艺生命伦理和审美范式的变革。网络科幻小说的叙事实践是这一变革的话语表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科幻小说在“反人类中心主义”叙事伦理的支撑下所构建的后人类生命形式、“游牧身体”体验、生命伦理观与生命政治学,都是文艺审美活动对现实社会治理模式与组织规范体系的“虚构性预演”或“想象性建构”。网络科幻小说借助这种建基于科技与人性、生命与政治、审美与社会关系等维度的冷静思考和批判,充分发挥了科幻文学以“技术狂想”、“后人类叙事”、新思维范式来反映、干预和改造现实社会中人类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并以此承载“科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正义与艺术伦理,呈现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审美价值观与方法论,构建了科幻文艺生命政治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本模式 游牧身体 生命政治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 后人叙事
下载PDF
网络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叙事与命运共同体想象——以《火星异变》《重启地球》《太空群落》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鲍远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0-108,共9页
网络科幻电影是在流媒体平台实现生产制作、传播接受与自主盈利的新媒体文艺形态。《太空群落》《火星异变》《重启地球》等国产网络科幻电影通过“后人类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电影人在新文艺形式的创作与传播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网络科幻电影是在流媒体平台实现生产制作、传播接受与自主盈利的新媒体文艺形态。《太空群落》《火星异变》《重启地球》等国产网络科幻电影通过“后人类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电影人在新文艺形式的创作与传播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意图,它们在国产传统院线分账科幻大片发展后继乏力、影响不足的状况下,充分利用自己传播优势,及时呼应社会热点,贴近国家文化战略布局的焦点,满足“网生代”受众的观影需求,体现了较好的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网络科幻电影叙事主题和思想表达的论证分析,有助于提升标识“中国制造”品牌效应的科幻电影在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构建出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中国科幻电影宇宙”产品谱系,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科幻电影 后人叙事 命运共同体想象 中国科幻电影宇宙
下载PDF
暴力的技术逻辑与文学的抵抗策略
4
作者 姜雪 《上海文化》 CSSCI 2022年第4期44-52,共9页
后人类叙事与20世纪的大屠杀历史事件尽管分布在线性时间的两端,但是共同的暴力批判模式为两者提供了可通约的互文性基础。生命政治批判将大屠杀暴力分析为一种不受惩罚的杀戮权力,一种来自法的例外的生命权力,而大屠杀暴力合法性的基... 后人类叙事与20世纪的大屠杀历史事件尽管分布在线性时间的两端,但是共同的暴力批判模式为两者提供了可通约的互文性基础。生命政治批判将大屠杀暴力分析为一种不受惩罚的杀戮权力,一种来自法的例外的生命权力,而大屠杀暴力合法性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基础上的知识权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屠杀题材电影与科幻作品基于身份政治逻辑解构暴力的合“法”性,构成文学对例外状态下暴力合“法”性的抵抗与消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政治 大屠杀 后人叙事 技术批判
原文传递
真实与虚拟想象的抗争——20世纪后半叶英美科幻电影与小说的人类与后人类叙事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正勇 吕超 《艺术学界》 2021年第2期48-63,共16页
当代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想象性不是在抗争中走向决裂,而是趋于并行。即便是20世纪后半叶英美的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名作,艺术家也总是在真实与想象的抗争中展开叙事的。其作品的后人类叙事一方面呼应着科技革命对人类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 当代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想象性不是在抗争中走向决裂,而是趋于并行。即便是20世纪后半叶英美的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名作,艺术家也总是在真实与想象的抗争中展开叙事的。其作品的后人类叙事一方面呼应着科技革命对人类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调节着技术创新的节奏。科幻母题电影、AI文学和新工业生产的网络游戏与小说分别从主题、创作、生产与消费等路径,对艺术本身的“合法性”展开讨论,在“后人类”语境中对艺术的现实和未来展开叙事,并试图在“后人类叙事”中叩问艺术的本性及文学的本性,进而拷问人性,拷问艺术“真实”的可能性。尽管他们极力张扬“后人类”的反叛性,但从艺术想象来看,即使是那些反乌托邦和恶托邦叙事的科幻作品,仍然潜涌着人性关怀的脉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真实 虚拟想象 科幻电影 科幻小说 后人叙事
原文传递
大友克洋《大都会》中的后人类叙事
6
作者 郝雪晴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73-77,共5页
2001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大都会》根据手冢治虫同名漫画作品改编而来,由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执导。影片虚构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未来城市,从二者的生存状况延伸出多个后人类叙事的主题,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后人类形象。影片围绕超... 2001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大都会》根据手冢治虫同名漫画作品改编而来,由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执导。影片虚构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未来城市,从二者的生存状况延伸出多个后人类叙事的主题,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后人类形象。影片围绕超智能机器人“蒂玛”展开了对后人类社会的想象,并针对机器人个体的身份焦虑以及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危机展开了思考,将后人类社会存在的巨大危险展示出来。在探求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表象下,隐藏着导演与编剧的真实意图,即对现代人类社会问题的揭示,对其中一些丑恶现象的批判和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 后人叙事 科幻 动画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