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血管造影的形态学特征预测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李松 沈龙山 +2 位作者 罗宏 仝贺 王震寰 《中国医疗设备》 2022年第8期128-131,146,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囊状动脉瘤临床指标和形态学特征,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后交通囊状动脉瘤患者131例。根据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否分为破... 目的比较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囊状动脉瘤临床指标和形态学特征,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后交通囊状动脉瘤患者131例。根据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否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利用单因素比较分析临床基本资料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建立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结果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在性别、动脉瘤顶指向、是否伴有子囊、瘤体最大径、瘤体宽度、瘤体高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以及入射角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动脉瘤顶指向外下方(OR=29.526,95%CI:3.205~271.987,P=0.003)、入射角度(OR=1.038,95%CI:1.002~1.077,P=0.014)、纵横比(OR=4.979,95%CI:1.046~23.712,P=0.044)、尺寸比(OR=6.233,95%CI:1.432~27.135,P=0.015)为影响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模型,用预测模型的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877(0.815~0.93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后交通动脉瘤顶指向外下方、入射、纵横比和尺寸比是形态学预测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形态学 危险因素 CT血管造影成像
下载PDF
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莹 荆林凯 +4 位作者 张倩倩 刘健 张义森 穆士卿 杨新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1-624,655,共5页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未破裂组比破裂组多发动脉瘤更常见[58.1%(18/31)比9.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2)破裂组动脉瘤复杂流场模式和变化流场模式比率高于未破裂组[63.6%(7/11)比6.5%(2/31),P<0.01;45.5%(5/11)比3.2%(1/31),P=0.003];(3)破裂组动脉瘤壁面切应力中位数(P_(25),P_(75))为0.74(0.52,0.86),未破裂组为1.03(0.83,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对壁面切应力低和流场复杂且变化的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宜积极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怀彬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对照组行传统夹闭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夹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评价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完全夹闭率(100%)略高于对照组(89.4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89%)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78.95%)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夹闭术相比,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夹闭效果好,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 造影技术 临时阻断技术 夹闭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闫凯旋 张恒柱 +8 位作者 甄勇 申林海 董伦 佘磊 王晓东 何亮 陈诗苇 李育平 姜扬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92-196,207,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2月治疗的23例颅内PcoAA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开...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2月治疗的23例颅内PcoAA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开颅夹闭治疗10例,对不同治疗方式、术前是否发生SAH、术前OMNP程度、动脉瘤瘤径以及治疗时机等可能影响OMNP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①血管内栓塞组13例中,入院时有SAH者9例,无SAH者4例;动脉瘤瘤径≤7 mm的7例,>7 mm的6例;部分OMNP 4例,完全OMNP 9例;早期手术9例,中期手术2例,晚期手术2例,最终OMNP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4例,无恢复4例;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的为13例。②开颅夹闭组10例中,入院时有SAH者7例,无SAH者3例;动脉瘤瘤径≤7 mm的7例,>7 mm的3例,部分OMNP 3例,完全OMNP 7例;早期手术7例,中期手术2例,晚期手术1例;最终OMNP完全恢复8例,部分恢复1,无恢复1;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分9例,1分1例。③随访6个月,OMNP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5例,无恢复5例。其中部分OMNP患者完全恢复率高于完全OMNP患者,而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恢复率也高于中期及晚期。结论开颅夹闭治疗可以直接消除PcoAA对动眼神经的损伤。患者在OMNP的恢复程度方面,开颅夹闭术有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趋势。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恢复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5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下载PDF
新型水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中学 王忠诚 +7 位作者 张静波 李佑祥 姜除寒 杨新健 张友平 姜鹏 吕明 尹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初步应用新型的水解脱弹簧圈(MCS&HES)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 共以HES栓塞20例动脉瘤,其中有7例是后交通动脉瘤(PCoA),5例是前交通动脉瘤(ACoA),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BA),2例椎动脉瘤(VA),3例眼动脉瘤(OA)。结果 20例颅内动...  目的 初步应用新型的水解脱弹簧圈(MCS&HES)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 共以HES栓塞20例动脉瘤,其中有7例是后交通动脉瘤(PCoA),5例是前交通动脉瘤(ACoA),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BA),2例椎动脉瘤(VA),3例眼动脉瘤(OA)。结果 20例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HES弹簧圈的推送和调整均安全有效,解脱迅速。结论 MCS&HE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瘤栓塞材料,使动脉瘤栓塞的手术时间缩短,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材料 HES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动脉 基底动脉 交通动脉瘤 新型 水解 缩短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季松 钟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8期915-916,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86例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显微外科手...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86例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具体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拔除导管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并且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2-羟基丙酸(IUPAC)及葡萄糖(Glucose)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眼神经恢复总有效率相近(P>0.05);研究组脱水、血管痉挛及脑水肿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显微外科手术 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下载PDF
动眼神经麻痹与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5
8
作者 傅相平 李安民 +7 位作者 张志文 闫润民 查炜光 刘爱军 梁树立 易林华 杜程钢 郭晓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68-369,共2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愈后。方法对42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28例(66.7%),部分恢复14例(...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愈后。方法对42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28例(66.7%),部分恢复14例(33.3%),其恢复状况与治疗时机、麻痹程度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结论后交通动脉瘤并发的动眼神经麻痹在诊断上要注重瞳孔的变化。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痹程度和早期直接手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 治疗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毛俊峰 魏世辉 +1 位作者 许雪亮 刘双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是否发生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113例单侧PcoAA病例,分为OMNP组和非动眼神经麻痹(No-oculomotor nerve palsy,NOMNP)组。每个研究对象均记录以下因素:性别、年龄、瘤体位置、瘤体最大径、...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是否发生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113例单侧PcoAA病例,分为OMNP组和非动眼神经麻痹(No-oculomotor nerve palsy,NOMNP)组。每个研究对象均记录以下因素:性别、年龄、瘤体位置、瘤体最大径、瘤顶指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眼神经麻痹。对比分析这些因素在OMNP组和NOMNP组之间的差异。结果OMNP组共40例,瘤体最大径平均9.863mm,瘤顶指向后34例、下33例;NOMNP组共73例,瘤体最大径平均5.588mm,瘤顶指向后47例、下43例。OMNP组瘤体最大径明显大于NOM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OMNP组瘤顶指向后(x2=5.411,P<0.05)、下(x2=6.533,P<0.05)者均多于NOM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瘤体位置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的大小、瘤顶指向是PcoAA患者发生OMN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位置与分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良 段鸿洲 +1 位作者 伊志强 张扬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瘤颈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分类,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脑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55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病例纳入研究。瘤颈位置和宽窄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记录:位于1个钟点的3例,跨两个钟点的42例,跨三个钟点的10例。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又三种类型。其中分叉型30例、颈内动脉型20例、后交通型5例。84%(46/55,30例分叉型、13例颈内动脉型、3例后交通动脉型)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11%(6/55)直型,4%(2/55)成角度跨血管型,2%(1/55)枪型。术后随访1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21例行DSA检查随访患者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未见动脉瘤残留。结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位置和宽窄对动脉瘤夹的选择至关重要,弯型动脉瘤夹在本组后交通各型动脉瘤中使用最多,建议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动脉瘤 颈位置 分型 夹选择
原文传递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5 位作者 段传志 何旭英 方兵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对1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对55例病人62个动脉瘤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90例10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对1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对55例病人62个动脉瘤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90例10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E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45例病人168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达到100%栓塞的为96个,95%栓塞的为45个,90%栓塞的为15个,<90%栓塞的为1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5例,脑梗死1例。118例病人痊愈,23例好转,2例恶化,3例死亡。通过DSA进行随访17例,3例3个动脉瘤复发,其中2个动脉瘤再次使用EDC达致密填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治疗 交通动脉瘤 病人 动脉 DSA 介入治疗 疗效分析 技术要点 应用 使用
原文传递
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洪伟 刘艾明 +5 位作者 李爱民 刘希光 孙勇 伏光辉 刘长涛 明圆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锁孔人路夹闭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O~Ⅲ级)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经眶外侧锁孔人路治疗的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而发生术中破裂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un...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锁孔人路夹闭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O~Ⅲ级)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经眶外侧锁孔人路治疗的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而发生术中破裂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O级3例,I级6例,Ⅱ级10例,Ⅲ级5例.所有患者均术后4~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内容主要为:影像学检查、Glasgow预后评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结果24例均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其中1例发生于开颅时,3例于动脉瘤暴露之前,15例于分离动脉瘤时,5例于夹闭时,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夹闭。1例术中急性脑肿胀,行骨窗扩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CT提示术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塞,1例术后3周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余2l例无特殊。术后4,6个月随访,行头颅CT、CTA或DSA,无新发梗塞、脑积水等,动脉瘤无残留、复发。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恢复良好22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I例,无死亡。2例残疾患者,经神经康复治疗,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后明显好转。结论眶外侧锁孔人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人路.通过良好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显微操作、临时阻断、有效监测等可降低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眶外侧锁孔入路 术中破裂
原文传递
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闫亚洲 吴一娜 +6 位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赵开军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0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或MR血管成像,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55例患者中,4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1个(36. 8%)动脉瘤RaymondⅠ级,11个(19. 3%)Ⅱ级,25个(43. 9%)Ⅲ级;所有PCoA保持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5. 5%),为手术相关出血,无缺血事件发生;死亡3例。对39例患者包含41个动脉瘤进行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63. 4%)动脉瘤治愈,1个(2. 4%)改善,8个(19. 5%)稳定,6个(14. 6%)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中所有合并fPCA的PCoA保持通畅。临床随访52例患者,死亡2例,1例患者术后1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随访mRS评分为:0~2分47例(90. 4%),3分1例,4分1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可行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交通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动脉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合并眼神经麻痹的脑功能对照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培成 孙殿敬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后交通动脉瘤(PcomAA)合并眼神经麻痹(OMNP)中的治疗价值,观察脑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PcomAA并OMNP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后交通动脉瘤(PcomAA)合并眼神经麻痹(OMNP)中的治疗价值,观察脑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PcomAA并OMNP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眼神经麻痹恢复效果,并记录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在治疗前、术后1个月评估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内皮素血管肽-1(ET-1)、乳酸水平,评估脑功能恢复情况。于术后6个月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恢复率为88.68%,与对照组的84.9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NSE、ET-1、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73.5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4.72%(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77%、5.66%、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8%、18.87%、16.98%(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比较,PcomAA并OMNP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其对中期预后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眼神经麻痹 脑功能 脑血管痉挛
原文传递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光标 邱修辉 +1 位作者 叶远良 罗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例伴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DSA复查未见... 目的探讨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例伴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及复发,载瘤动脉均通畅,11例均完全栓塞。不完全性麻痹7例中,5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完全性麻痹4例中,1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发病14 d内栓塞治疗8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5例,不完全恢复3例;大于14 d 3例中,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对于动眼神经恢复有良好的疗效,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疗效
下载PDF
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符传艺 陈健龙 +4 位作者 张茂 莫少伟 刘健 王鹏程 赵建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3-477,共5页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 结果介入栓塞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36.0%,9/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19.5%,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P<0.05);介入栓塞组预后优良率(84.0%,21/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58.3%,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P<0.05)。 结论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高于显微手术夹闭术,但预后更好,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显微手术夹闭 交通动脉瘤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下载PDF
锁孔手术急诊治疗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65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于春泳 薛洪利 魏学忠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先经DSA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然后行眉弓上锁孔开颅,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65例。结果65例全部夹闭,1例死亡。36例于术后3~6个月进行了随访(CTA、MRA或... 目的探讨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先经DSA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然后行眉弓上锁孔开颅,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65例。结果65例全部夹闭,1例死亡。36例于术后3~6个月进行了随访(CTA、MRA或DSA),未见复发。结论锁孔手术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恰当的选择适应证和显微外科技术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急诊 锁孔手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宋贵军 尹琳 王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于术后3个月时行脑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栓塞效果及有无再通发生。评价术后1.5年时动...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于术后3个月时行脑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栓塞效果及有无再通发生。评价术后1.5年时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1例患者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时行经脑血管CTA检查发现栓塞效果较好,均为完全闭塞,无栓塞后血管再通现象。随访1.5年发现,31例患者中16例患者完全恢复,12例患者部分恢复,3例患者无改变;有效率达90.3%,治愈率为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差的影响因素(OR=32.53,95%CI:2.89~365.92,P=0.005),而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治疗效果好的影响因素(OR=11.63,95%CI:1.12~121.37,P=0.040)。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效果差的危险因素,而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治疗效果好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内栓塞对后交通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雷元华 肖绍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43,共5页
后交通动脉瘤易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前动眼神经不完全麻痹或单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神经麻痹提示术后动眼神经麻痹较易恢复,治疗的时间窗也与术后麻痹的恢复密切相关,而与动脉瘤的大小关系不大... 后交通动脉瘤易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前动眼神经不完全麻痹或单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神经麻痹提示术后动眼神经麻痹较易恢复,治疗的时间窗也与术后麻痹的恢复密切相关,而与动脉瘤的大小关系不大。对破裂的动脉瘤开颅夹闭组比血管栓塞组会获得更大完全恢复机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破裂的动脉瘤两治疗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总的来说开颅夹闭手术比血管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完全恢复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开颅夹闭 血管内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学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志勤 雷辉 +3 位作者 张卫萍 贾晓涛 王新来 田晔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1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不同病因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纳入的84例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盲法随访1a。结果 84例患者中动脉瘤性26例(31.0%),交通动脉瘤性23例(88.5%),糖尿病性18例(21.4%);随访1a时治疗总... 目的探讨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不同病因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纳入的84例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盲法随访1a。结果 84例患者中动脉瘤性26例(31.0%),交通动脉瘤性23例(88.5%),糖尿病性18例(21.4%);随访1a时治疗总有效率为80.9%。不同病因患者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P=0.065),动脉瘤组与糖尿病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P<0.001)。结论后交通动脉瘤为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病因,病因学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且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优于动脉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病因学 交通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