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球磁学观测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潘永信 纪新林 朱日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月球磁场观测一直是月球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绕月小卫星、Apollo登月及返回样品等观测实验,月球磁学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九十年代末期Lunar Prospector(LP)获得了月球的全球磁异常分布图。本文主要评述前人已... 月球磁场观测一直是月球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绕月小卫星、Apollo登月及返回样品等观测实验,月球磁学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九十年代末期Lunar Prospector(LP)获得了月球的全球磁异常分布图。本文主要评述前人已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讨论月球样品的剩磁来源、月球磁场古强度和发电机争论及其月球演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磁场 强度 月核发电机
下载PDF
地球磁场古强度测定方法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田莉丽 史瑞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地球磁场的演化历史对研究地核与地幔边界的动力学和地核内的磁流体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古地磁的研究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提供了定量的信息 ,然而到目前为止 ,对地球磁场古强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由于地球磁场古强度数据的匮乏 ... 地球磁场的演化历史对研究地核与地幔边界的动力学和地核内的磁流体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古地磁的研究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提供了定量的信息 ,然而到目前为止 ,对地球磁场古强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由于地球磁场古强度数据的匮乏 ,使得人们对于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磁场强度缺乏 .本文对测定古强度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总结 ,并对一些实验方法作了评述 .在这些方法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 强度 热退磁 交变退磁 地磁 磁性矿物
下载PDF
古地磁场研究:挑战与机遇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永祥 刘欣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4,共11页
地磁场源于地核流体的运动,至少已有约35亿年历史。地磁场的起源及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它既是地球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探究地球系统各圈层联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围绕保留在岩石中的"深时"... 地磁场源于地核流体的运动,至少已有约35亿年历史。地磁场的起源及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它既是地球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探究地球系统各圈层联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围绕保留在岩石中的"深时"古地磁场记录,分析在地球内部磁场的形成与维持、地磁场极性倒转、以及地磁场强度变化等古地磁场研究三个方面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古地磁测试技术的革新,磁发电机实验和超算模拟的应用,生物磁学的发展,阐述古地磁与地质学多学科交叉研究有望在揭示古地磁场变化及其对生物演化方面的贡献。对古地磁场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地磁场的起源与演化规律,也对认识地球的早期演化,甚至其它行星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磁发电机 极性倒转 强度 地磁 磁性地层
下载PDF
月壤样品(E21)磁学性质及古强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蔡书慧 秦华峰 +4 位作者 邓成龙 刘双迟 陈意 贺怀宇 潘永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32-1842,共11页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馆藏月壤样品(E21)中的5颗毫米级月壤岩屑(2颗胶结物、1颗角砾岩、2颗玄武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石磁学和古强度研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月壤岩屑主要矿物成分为钛铁矿、辉石、斜长石、陨硫铁等...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馆藏月壤样品(E21)中的5颗毫米级月壤岩屑(2颗胶结物、1颗角砾岩、2颗玄武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石磁学和古强度研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月壤岩屑主要矿物成分为钛铁矿、辉石、斜长石、陨硫铁等,主要载磁矿物为铁镍合金。岩石磁学结果显示胶结物/角砾岩与玄武岩岩屑磁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比后者载磁能力更强。古强度结果显示月壤岩屑记录了较强的古强度值,验证了月壤岩屑记录古磁场的能力。本研究获得的岩石磁学和古强度结果与已发表阿波罗样品结果相吻合,证实了月壤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也为判断馆藏月壤样品来源提供了磁学信息约束。本文对阿波罗月壤岩屑开展的磁学研究及获得的系列认识,为开展嫦娥五号返回样品磁学研究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波罗样品 月壤岩屑 磁学性质 强度
下载PDF
陨石磁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纪新林 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83-1992,共10页
陨石磁学研究是认识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磁化率测量作为一种经济、快速、无损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陨石分类,陨石中的磁性物质以及其携带的剩磁特征不仅为分析陨石的来源提供了... 陨石磁学研究是认识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磁化率测量作为一种经济、快速、无损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陨石分类,陨石中的磁性物质以及其携带的剩磁特征不仅为分析陨石的来源提供了约束,而且为研究早期太阳系磁场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主要评述陨石磁学的重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 磁性物质 强度
下载PDF
陶瓷材料地磁场古强度研究的可靠性探索
6
作者 李能韬 黄宝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13-2621,共9页
目前来自以烧制陶瓷为主的考古磁学古强度数据存在较大的离散度,且缺少验证性的实验研究,制约了对人类历史时期地磁场强度变化的认识.本文以现代烧制的陶片为材料,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接受程度最高的双加热方法测量其古强度,并进行了岩石... 目前来自以烧制陶瓷为主的考古磁学古强度数据存在较大的离散度,且缺少验证性的实验研究,制约了对人类历史时期地磁场强度变化的认识.本文以现代烧制的陶片为材料,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接受程度最高的双加热方法测量其古强度,并进行了岩石磁学实验.结果显示,仅一个样品所测得的地磁场强度与参考值相符(测量值46.4±3.7μT,参考值48.2μT).两个样品古强度数据虽然通过了各项可靠性检验,但最终结果存在约20%的偏差(测量值38.6±3.8μT、43.5±4.1μT,参考值50.4μT),岩石磁学实验结果显示其载磁能力在加热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对于陶瓷样品,pTRM系列各项检验并不能完好地验证其载磁能力是否发生了改变;岩石磁学实验应该作为其古强度研究的第一步筛选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 磁学 陶瓷 可靠性 筛选标准
下载PDF
白垩纪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 被引量:13
7
作者 史瑞萍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295-300,共6页
通过对白垩纪超静磁带 (CNS)期间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 ,如大洋缺氧事件 ,大量火山活动以及温度升高等的综合分析 ,并结合地球磁场古强度研究结果 。
关键词 白垩纪超静磁带 地球磁场强度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非磁滞剩磁(ARM)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段宗奇 高星 刘青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9-1938,共10页
非磁滞剩磁(ARM)是实验室中人为产生的剩磁之一,其获得过程是在一个幅度逐渐降低的交变场中,同时叠加上一个很小的直流场所获得的剩磁.非磁滞剩磁作为岩石磁学重要的剩磁参数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古气候环境演化及古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的... 非磁滞剩磁(ARM)是实验室中人为产生的剩磁之一,其获得过程是在一个幅度逐渐降低的交变场中,同时叠加上一个很小的直流场所获得的剩磁.非磁滞剩磁作为岩石磁学重要的剩磁参数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古气候环境演化及古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的研究中.同其他岩石磁学参数相似,非磁滞剩磁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正确认识非磁滞剩磁的性质对于解决复杂的地学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从物理基础出发,系统地论述了非磁滞剩磁的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颗粒的粒径、磁相互作用、交变退磁场幅值的衰减率等),并对比了其与热剩磁(TRM)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介绍了非磁滞剩磁在相对古强度和海陆古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磁滞剩磁 相对强度 环境磁学
下载PDF
基于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变化的下蜀黄土年代序列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任翌成 李徐生 +5 位作者 韩志勇 陈英勇 汪雨辰 刘梦慧 潘柔娴 鹿化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24-2035,共12页
分布于宁镇地区的下蜀黄土年代标尺研究薄弱.我们以镇江大港钻孔岩芯的下蜀黄土为例,探讨了下蜀黄土记录地磁场相对古强度的可靠性.岩石磁学的实验显示,下蜀黄土大体上符合估计相对古强度对沉积物的要求.以低频磁化率()作为天然剩磁(NRM... 分布于宁镇地区的下蜀黄土年代标尺研究薄弱.我们以镇江大港钻孔岩芯的下蜀黄土为例,探讨了下蜀黄土记录地磁场相对古强度的可靠性.岩石磁学的实验显示,下蜀黄土大体上符合估计相对古强度对沉积物的要求.以低频磁化率()作为天然剩磁(NRM 300)的归一化因子,我们获得了下蜀黄土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变化.通过与邻区和全球的单个及合成曲线的对比,我们发现大港钻孔岩芯的相对古强度记录展现出主要的全球偶极场的变化特征,因而可用于建立下蜀黄土的年代标尺.新的年代标尺表明,大港钻孔的磁化率年代序列与北方黄土无法直接对比,证实了该地点的下蜀黄土磁化率变化机制与北方的不同.大港钻孔下蜀黄土的沉积速率与磁化率相关,低风尘沉积速率对应低磁化率,是降水增加所导致的结果.沉积速率与磁化率年代序列显示,下蜀黄土记录的本区季风变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阶段Ⅳ(819~700 ka)对应中更新世转型阶段,东亚季风降水较少.阶段Ⅲ(700~412 ka)对应中更新世的大间冰期,东亚季风降水最多.阶段Ⅱ(412~197 ka)时东亚季风降水减少,较阶段Ⅳ略少.阶段Ⅰ(197~34 ka)东亚季风降水最少.因此,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后,长时间尺度东亚季风降水持续减少,可能受全球温度阶段性降低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地磁场 相对强度 年代标尺 季风降水
下载PDF
Relative paleointensity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past 0.8 Ma from Nihewan Basin, Hebe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0
作者 WANGYong CHIZhenqing +2 位作者 LEETehquei MINLongrui CHUHui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9期948-952,共5页
We conducted a detailed rock magnetic study on upper 80 m of Jing抏rwa core from the Nihewan bas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s from Jing抏rwa core are suitable for relative paleointensity study, and anhys... We conducted a detailed rock magnetic study on upper 80 m of Jing抏rwa core from the Nihewan bas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s from Jing抏rwa core are suitable for relative paleointensity study, and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RM) can be used as the nor-malization parameter of the 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NRM). Our relative paleointensity data of upper 80 m of Jing抏rwa core provide a continuous record of the intensity variation during the last 0.8 Ma, which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results from marine sediments cores in the Pacific Ocean. This means that the sediments records are reliable for rela-tive paleointensity of Earth抯 magnetic field, and suggests that these sediments have recorded the real changes of geo-magnetic field, which woul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相关强度 河北 海洋沉积 内河湾盆地 自然残余磁化
原文传递
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新动向:海洋沉积的相对古强度记录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家懋 姜文英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0,共6页
地磁场变化的研究在地球科学的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获得地磁场长期变标准曲线,是地球物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综述了国外对深海沉积记录长时间尺度相对古强度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介绍了200 ka和整个布容期的相对古强度变... 地磁场变化的研究在地球科学的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获得地磁场长期变标准曲线,是地球物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综述了国外对深海沉积记录长时间尺度相对古强度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介绍了200 ka和整个布容期的相对古强度变化曲线,变化曲线可靠性的验证方法,及其在定年、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长期变化 相对强度 归一化 深海沉积 地球物理学 定年 气候
下载PDF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陈天然 肖国桥 +1 位作者 林欣如 潘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个作为主要定年依据的极性倒转界限的研究结果,并将黄土记录的这些界限位置与深海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不同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各地磁极性倒转界限的位置并不一致,其差异可超过一个黄土-古土壤旋回,且不能用lock-in效应、气候和沉积速率差异、黄土地层划分差异来解释。这些地磁极性界限位置的差异指示极性界限附近的黄土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同时,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基于磁极性地层所建立的轨道尺度的黄土年代标尺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存在较大分歧。未来对黄土所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的研究可望为识别极性倒转界限的真实位置提供依据,并最终解决中国黄土与深海记录轨道尺度对比方案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第四纪 磁性地层 重磁化 地磁场相对强度
下载PDF
中国中部全新世古地磁长期变和相对古强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强 魏海涛 +3 位作者 吴铎 金明 王鑫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6,共12页
高分辨率的古地磁场长期变(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简称PSV)和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magnetic Intensity,简称RPI)研究是解决全新世湖泊研究定年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为认识区域古地磁场的变化提供不可或缺的... 高分辨率的古地磁场长期变(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简称PSV)和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magnetic Intensity,简称RPI)研究是解决全新世湖泊研究定年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为认识区域古地磁场的变化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然而,目前我国中部地区仍缺少年代序列可靠、时间分辨率在百年尺度的全新世PSV和RPI记录。先前的研究显示山西宁武公海全新世岩芯具有稳定的粉砂质粘土湖泊沉积,并通过25个(本文在全新世时段用到18个)陆生植物残体AMS14C测年建立了可靠的高分辨率年代序列,为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PSV和RPI记录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特征剩磁磁倾角的变化建立了PSV序列,利用磁化率(χ)、非磁滞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等环境磁学参数对特征剩磁强度(NRM25mT)进行归一化,估算了RPI变化序列。结果表明,公海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PSV和RPI记录与北半球其他湖泊和海洋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可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湖泊沉积的对比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磁长期变 相对强度 全新世 中国中部
原文传递
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央海盆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对物源和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
14
作者 陈龙 陈亮 +4 位作者 殷征欣 官玉龙 章钰桢 李国山 姜兆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57-3575,共19页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01钻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准确的年代框架,综合利用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沉积物物源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首先,通过对沉积物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假单畴磁铁矿,载磁矿物颗粒大小均一、含量变化小,基本符合建立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RPI)曲线的"均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对天然剩磁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RPI,将钻孔的RPI曲线与全球或区域的标准RPI曲线(Sint-200,NAPIS-75和SCS-PIS)进行比较,得到了6个年龄控制点,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建立了南海中央海盆75 ka以来的时间框架.SCS-01钻孔的RPI记录和其他全球性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南海的沉积物记录了全球尺度的地磁场古强度行为模式.综合稀土元素和沉积物记录的磁学信息对沉积物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SCS-01钻孔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地区,少量来自吕宋岛区域,这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南海各区域的沉积物物源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撑.另外,SCS-01钻孔的环境磁学记录可以较好地反映75 ka以来东亚季风在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为该钻孔地区千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提供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积物 环境磁学 相对强度 物源 东亚季风
下载PDF
环境磁学视角下的北冰洋深海磁性地层:以罗蒙诺索夫脊ARC5-ICE4孔为例
15
作者 张茂 刘建兴 +3 位作者 邹庆超 姚政权 刘焱光 石学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83-2996,共14页
近年来,北冰洋深海百万年尺度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受到了来自诸如Mn旋回地层和钛磁赤铁矿“自反转”现象的强烈质疑,以致对该方法在北冰洋的适用性产生了巨大争议.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罗蒙诺索夫海岭获得的ARC5-... 近年来,北冰洋深海百万年尺度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受到了来自诸如Mn旋回地层和钛磁赤铁矿“自反转”现象的强烈质疑,以致对该方法在北冰洋的适用性产生了巨大争议.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罗蒙诺索夫海岭获得的ARC5-ICE4钻孔岩心(水深2860 m,进尺4.15 m)开展了深入的岩石磁学分析.结果证实岩心中的载磁组分以磁铁矿为主,部分颗粒表面发生轻微氧化作用,另含少量磁赤铁矿、赤铁矿、钛磁赤铁矿等;整体粒径呈现相对均一的准单畴(PSD:pseudo-single domain),且含量随深度变化不大.岩心1.15~2.04 m区间显示的负极性并非“自反转”所致,而是真实的古地磁场记录;结合相对古强度(RPI)曲线模式和S-ratio的旋回变化特征,将其对应于松山期(约2.58~0.78 Ma),钻孔底界年龄<3.58 Ma.另外,上述年代框架指示的沉积速率变化模式很好地吻合了北半球冰期加强(iNHG:intensification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和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等古气候事件,更加印证了其可靠性.因此,即使“自反转”现象在北冰洋深海地区真实存在,其影响范围也是局部的,即磁性地层对于建立该区新生代年代框架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总之,目前北冰洋深海沉积物定年仍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今后需加强多学科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深海沉积 岩石磁学 相对强度 磁性地层 自反转
下载PDF
四万年以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磁场古强度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16
作者 王浩森 徐行 +5 位作者 刘青松 仲义 陈艇 强小科 周祐民 杨小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1-268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温剩磁(IRM)作为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ka以来的RPI曲线.实验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D)-细粒准单畴(P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能够作为古强度记录的载体.此外,在11.5ka处RPI出现峰值.进一步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以及中国黄土10Be的丰度变化,我们认为该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影响所致.这说明东亚正磁异常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中国南海等中低纬度地区,这为理解东亚地区磁场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为该区千年尺度RPI记录变化特征提供了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次海盆 地磁场相对强度 非偶极子场 地球动力学 东亚磁异常
下载PDF
1.2 M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的定量化研究与东亚夏季风演化 被引量:51
17
作者 郝青振 郭正堂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0-528,共9页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的连续记录,其风化成壤强度对东 亚夏季风演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2181个样品的分析,采用土壤学上的游离氧化 铁(FeD)/全氧化铁(FeT)指标,建立了 1.2 Ma以来黄土高原...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的连续记录,其风化成壤强度对东 亚夏季风演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2181个样品的分析,采用土壤学上的游离氧化 铁(FeD)/全氧化铁(FeT)指标,建立了 1.2 Ma以来黄土高原中部两个代表性剖面的高分 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土壤微形态特征、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 Rb/Sr比值等 其他反映夏季风强度的代用指标进行了对比,发现FeD/FeT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古土 壤发育强度.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化学风化主要受夏季的降水和气温控制,与东亚夏 季风的强度密切相关,所以古风化强度FeD/FeT的变化基本反映了东亚夏季风演化的 信息.该替代指标记录的很多夏季风变化信息在磁化率曲线上并无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风化强度 东亚夏季风 气候 磁化率 土壤
原文传递
西峰剖面午城黄土古风化强度变化与早更新世季风环境演化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鑫 郭正堂 +4 位作者 彭淑贞 郝青振 肖国桥 葛俊逸 秦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5-650,共6页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城黄土 FeD/FeT 风化强度 夏季风
下载PDF
恩平凹陷恩平组下段成岩过程分析与储层动态评价 被引量:16
19
作者 禚喜准 王琪 +2 位作者 陈国俊 李小燕 张胜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7-264,282,共9页
恩平凹陷恩平组下段现今埋深超过3800m,处于中成岩B期,客观评价恩平组下段的勘探潜力及有利目标是深入勘探的重要前提。通过大量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划分了恩平凹陷恩平组的成岩序列,找出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成岩作用... 恩平凹陷恩平组下段现今埋深超过3800m,处于中成岩B期,客观评价恩平组下段的勘探潜力及有利目标是深入勘探的重要前提。通过大量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划分了恩平凹陷恩平组的成岩序列,找出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成岩作用,认为压实作用是孔喉衰减的主导因素,有机酸性流体溶蚀作用是孔隙度局部回升的主要原因。根据恩平凹陷埋藏史、地热史、成岩过程分析建立了恩平组的孔隙度演化模式,在关键时期恩平组下段处于中成岩A期的晚期,该时期的古孔隙度平均值约10%,孔喉已经比较细小,不利于酸性流体的改造和油气的大量充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沉积相、成岩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平组下段储层进行了动态评价,处于凹陷南斜坡的PY14-5-1井附近地区压实较弱,物性较好,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其它地区成岩强度较高,只能作为天然气勘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成岩强度 成岩序列 成岩过程 关键时期
下载PDF
最近880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粘土矿物和粘粒地球化学特征及东亚夏季风演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吕一凡 张春霞 +4 位作者 付扬 吴海斌 郝青振 乔彦松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1-938,共18页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东亚古气候的演化历史。为获取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夏季风强度演化特征,以甘肃灵台邵寨L_9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X荧光光谱(XRF)方法分别对880 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粘粒组分的...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东亚古气候的演化历史。为获取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夏季风强度演化特征,以甘肃灵台邵寨L_9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X荧光光谱(XRF)方法分别对880 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粘粒组分的粘土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880 ka以来风尘堆积序列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蛭石,含少量的1.42 nm混层矿物(HIM)、高岭石和蒙脱石(含I/S),不含绿泥石;粘粒组分中常量元素含量从高至低排列如下:SiO_(2)>Al_(2)O_(3)>TFe_(2)O_(3)>K_(2)O>MgO>CaO>Na^(2)O>TiO_(2)>P_(2)O_(5)>MnO。将粘土矿物组合、粘土颗粒显微结构与粘粒组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结合,系统揭示出邵寨剖面中,蒙脱石(含I/S)和高岭石主要来源于原始风尘碎屑,伊利石包括原始风尘碎屑和后期风化成壤两种来源,蛭石和HIM为成壤风化产物。由于含Na、Fe、Mg元素的蛭石、HIM和蒙脱石(含I/S)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成壤作用的强弱,因此基于上述元素获取的粘粒组分的CIW'(CIW'=100×Al_(2)O_(3)/(Al_(2)O_(3)+Na_(2)O))和TFe_(2)O_(3)/MgO指标很好地记录了古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的变化历史。研究发现,880 ka以来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呈间冰期/冰期的强/弱变化特征,在约850 ka、约620 ka、约550 ka、约420 ka和约127 ka等几个间冰期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粘土矿物 粘粒组分化学指标 风化强度 东亚夏季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