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南岸6000年来的岸线演变 被引量:36
1
作者 庄振业 许卫东 李学伦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2期99-110,共12页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的海岸淤长过程中,曾出现过海岸线的数次停顿,这与黄河三角洲河口的交替摆动有密切关系。从而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全新世地质历史,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区内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冰后期 贝壳堤 海侵 岸线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主要地貌特征及灾害地质因素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川 范奉鑫 +2 位作者 栾振东 马小川 阎军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1期51-60,共10页
利用最新高精度多波束水深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地貌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发现研究区活动沙波、滑塌体、隆起脊、沟槽和麻坑等灾害地质因素发育。沙波多为直线型沙波,小、中、大型沙波均有发育,自北向南随着水深增大,沙波... 利用最新高精度多波束水深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地貌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发现研究区活动沙波、滑塌体、隆起脊、沟槽和麻坑等灾害地质因素发育。沙波多为直线型沙波,小、中、大型沙波均有发育,自北向南随着水深增大,沙波规模增大,沙波的活动性显著增强。底流内波特征变化与沙波规模和迁移情况具有一致性,沙波的形成和迁移与内波活动密切相关。根据滑塌特征地貌识别出7处滑塌,新老滑塌均有发育,新滑塌多呈线状延伸,梯状滑塌特征明显,分析认为新滑塌近期并无进一步滑动的趋势。受古岸线残留地貌控制,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发育一系列隆起脊,K1—K4隆起脊近NE—SW走向平行排列,K5隆起脊为E—W走向与之相交。另外,研究区发育大量麻坑,直径30~100m,麻坑深度1.0~3.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因素 沙波 滑塌 残留岸线 麻坑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西汉先民用海的新发现及对“西汉海侵”的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商志文 陈永胜 +4 位作者 姜兴钰 王福 李建芬 施佩歆 王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8-1481,共14页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迄今所发现的距现代海岸线最近的、被海相层覆盖的西汉先民用海遗址。全新世中期海退以来,渤海湾西岸至少有5道主要的贝壳堤——岭地古海岸线,它们的初始年龄分别是6.6~6.2ka cal BP、5.5 ka cal BP、3.3 ka cal BP、2.4~2 ka cal BP和0.9ka cal BP(即4650~4250 BC、3550 BC、1350 BC、450~50 BC和1050 AD)。每一道堤——岭岸线在其形成发育期,均构成当时的海、陆界线:界线向海一侧是古海区、向陆一侧是高水头海水影响的低地。上古林——齐家阜堤——岭岸线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期,岸线后的大面积洼地直至东晋——北魏时期曾频繁地被高水头海水淹浸,穿港路西汉遗址则直接被海相层覆盖,二者共同为"西汉海侵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遗址 西汉海侵 堤—岭岸线 海水淹浸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西缘晚第四纪沉积演化和最大海侵古岸线的重建 被引量:6
4
作者 周良 王洋 +4 位作者 杜学斌 卜建军 吴俊 吕万军 刘秀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35,共17页
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底栖有孔虫、磁化率数据,建立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框架,重建了最大海侵古岸线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单元(石排组、西南镇组、三角组、横栏组),经历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河流—海相交替沉积环境、末次冰期的海退暴露环境以及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环境。MIS3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发生了2次主要的海侵事件。2)依据钻孔圈定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最远向陆延伸分别为15.4 km和16.3 km,两条最大海侵线距离接近,走势相同。这与当时实际海平面高度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符,可能是由于构造抬升作用导致晚更新世海侵时古地势较低。两期海侵沉积物的高程和年代资料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构造抬升状态,抬升速率为+0.51 mm/a,而全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沉降状态,沉降速率为-0.61 mm/a,重建的MIS3和MIS1时期最大海侵古岸线分别与研究区当前2.8 m和3 m等高线相符。此外,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由于新构造背景不同,晚第四纪海侵发生次数和最大范围在空间上整体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之间海侵强度差异并未完全遵循"早弱晚强"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除不同构造单元存在着构造差异外,海平面高度和沉积物供给变化同样对海侵强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西缘 晚第四纪 沉积演化 最大海侵岸线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一曼 《地理研究》 1982年第2期59-69,共11页
渤海湾西北岸的全新世海侵问题,已往对它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全新世地层特征及其所含植物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方面,证实了本区在中全新世期间遭受过海侵,并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和微地貌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了这次海侵的范围。最后从河... 渤海湾西北岸的全新世海侵问题,已往对它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全新世地层特征及其所含植物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方面,证实了本区在中全新世期间遭受过海侵,并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和微地貌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了这次海侵的范围。最后从河流—海洋水文动力条件,解释了渤海湾西北岸与西岸各自发育了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海侵 渤海湾西岸 贝壳堤 全新世地层 中全新世 全新统 亚砂土 有孔虫 岸线 淤泥质亚粘土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海岸线重建 被引量:31
6
作者 姚衍桃 Jan Harff +1 位作者 Michael Meyer 詹文欢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62,共10页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北部的相对海平面从-100多米变化到现今海平面高度,越南东北沿海、北部湾及华南沿海等水深较浅的海域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变过程.基于古海岸线重建模型,利用现今的数字高程模型、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沉积...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北部的相对海平面从-100多米变化到现今海平面高度,越南东北沿海、北部湾及华南沿海等水深较浅的海域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变过程.基于古海岸线重建模型,利用现今的数字高程模型、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沉积厚度数据,对南海西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海岸线进行了重建.根据古海岸线演变序列获得以下认识:20~15cal.ka BP南海西北部的海岸线缓慢后退,陆地面积只减少了1×10^4km^2,海陆格局基本维持不变;15~10cal.ka BP海岸线快速后退,减少的陆地面积达24×10^4 km^2,使越南东北沿海、北部湾及华南沿海迅速从陆地变为海洋,现今海陆格局基本形成;10~6cal.ka BP海岸线继续以后退为主,使陆地面积减少了9×10^4km^2,期间琼州海峡自西向东完全打开;6-0cal.ka BP海平面波动幅度较小,海岸线变化受构造和沉积作用明显,趋势以海退为主,陆地面积增加了约1×10^4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变化 岸线重建 末次盛冰期 演变序列 南海西北部
原文传递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被引量:26
7
作者 韩有松 孟广兰 王少青 《海洋科学集刊》 CAS 1994年第1期87-96,共10页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变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平原 海相层 渤海莱州湾 晚第四纪 环境 地质事件 岸线 全新世中期 地下卤水 盐场
原文传递
古湖岸线的识别及其对砂体和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24
8
作者 姜在兴 刘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9-598,共10页
古湖岸线是一定历史时期湖平面与古陆地的交线,即陆上与水下沉积的分界线。古湖岸线的识别过程就是一个沉积环境恢复的过程,识别标志包括地貌特征、特殊岩性、古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地球化学指标、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沉积相变等多个方面... 古湖岸线是一定历史时期湖平面与古陆地的交线,即陆上与水下沉积的分界线。古湖岸线的识别过程就是一个沉积环境恢复的过程,识别标志包括地貌特征、特殊岩性、古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地球化学指标、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沉积相变等多个方面。沉积盆地中古湖岸线对于砂体和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古湖岸线的类型控制了砂体的成因,古湖岸线的位置及迁移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和垂向叠加样式;(2)古湖岸线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发育,一般情况下水下砂体的储集层物性优于水上砂体;(3)古湖岸线的频繁迁移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提供良好的沉积条件;(4)古湖岸线附近是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并且油气藏沿古湖岸线呈现裙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 识别标志 储集砂体 储盖组合 圈闭 油气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的细分及其年龄序列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宏 张玉发 +4 位作者 张金起 李建芬 李凤林 Mark Van Strydonck Veerle Hendrix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0-327,共8页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积物的合适层位获得一批经过校正的1 4 C年龄。II 1堤和II 2堤的起止时间分别约为公元前 10~ 5世纪、公元前 3世纪— 3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贝壳堤 放射性碳年代学 渤海湾西岸 岸线
下载PDF
海平面变化及其海岸响应 被引量:14
10
作者 庄振业 林振宏 +1 位作者 刘志杰 祁兴芬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7期1-12,共12页
第四纪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 ,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 ,引起陆架海侵和海退。海岸上的各种地貌如海滩、沙坝、三角洲和陆架沙脊等响应海平面升降而发生新的演化和变异。东海陆架古岸线、围绕古岸线发育的陆架沙脊、陆架深切河谷和河谷充... 第四纪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 ,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 ,引起陆架海侵和海退。海岸上的各种地貌如海滩、沙坝、三角洲和陆架沙脊等响应海平面升降而发生新的演化和变异。东海陆架古岸线、围绕古岸线发育的陆架沙脊、陆架深切河谷和河谷充填沉积以及冰后期海进型和海退型沙坝的形成和演化等沉积事件都是响应海平面升降的结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 3 0年全球海平面普遍上升 ,引起风暴潮的频度和幅度的增大。近岸波能增强 ,越滩浪增多 ,导致海滩侵蚀 ,岸线后退。Bruun法则和其他一些模型能够说明海滩随海平面上升而蚀退的规律 ,但在预测速率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使用时应注意海平面变化的区域性、海滩发育的滞后性和海滩蚀退因素间的权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海岸响应 岸线 陆架沙脊 离岸沙坝 深切河谷 海滩蚀退 Bruun法则 第四纪 海洋地质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南黄海中部埋藏古三角洲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凡 张秀荣 +1 位作者 孟广兰 韩桂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7-72,共6页
1992—1993年用浅地层剖面仪对南黄海中部浅地层进行测量,在70—80m左右的深水区发现了埋藏古三角洲堆积体。结合实测海底地形图及岩芯沉积相资料对浅地层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是距今2.7万a左右的黄河河口三角洲,这说... 1992—1993年用浅地层剖面仪对南黄海中部浅地层进行测量,在70—80m左右的深水区发现了埋藏古三角洲堆积体。结合实测海底地形图及岩芯沉积相资料对浅地层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是距今2.7万a左右的黄河河口三角洲,这说明,晚更新世末期黄河已经流入南黄海陆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南黄海 三角洲 岸线
下载PDF
12kaBP前后青藏高原湖泊环境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炳元 王苏民 +1 位作者 朱立平 李元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258-263,共6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20多个有12 kaBP前后测年数据的湖泊或古湖盆的古湖岸线、古湖沉积物以及指示湖水盐度变化的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较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古湖面在14~11 kaBP冰消期具有明显回升现象,以冰... 对青藏高原地区20多个有12 kaBP前后测年数据的湖泊或古湖盆的古湖岸线、古湖沉积物以及指示湖水盐度变化的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较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古湖面在14~11 kaBP冰消期具有明显回升现象,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湖面涨幅往往超过全新世最宜期.12 kaBP前后温湿的气候波动在青藏高原甚至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可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记录到的Bolling和Allerod暖期对比,表明B/A事件不只是北大西洋的区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消期 青藏高原 湖泊环境 气候 岸线 湖沉积物 湖水盐度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荣才 王昌勇 +2 位作者 王海红 王成玉 文华国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24,共9页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物源区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6油层组属于河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0个...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物源区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6油层组属于河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和沉积相、层序分析成果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东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此研究成果对史家湾地区长6油藏的后续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史家湾地区 长6油层组 盐度 岸线 三角洲沉积体系 层序-岩相地理
下载PDF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全新世古海岸线 被引量:9
14
作者 庄振业 林振宏 +1 位作者 李从先 闵秋宝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CAS 1983年第3期25-29,共5页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蓬莱至莱州湾一带,位於山东台背斜胶东台凸的西北翼,基本上属于低山丘陵区。丘陵外围延展大面积低缓的剥蚀夷平面,微向河谷、平原和海岸倾斜。在黄县、招远和掖县境内,该剥蚀面以西,分布近200平方公里的泻湖一滩...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蓬莱至莱州湾一带,位於山东台背斜胶东台凸的西北翼,基本上属于低山丘陵区。丘陵外围延展大面积低缓的剥蚀夷平面,微向河谷、平原和海岸倾斜。在黄县、招远和掖县境内,该剥蚀面以西,分布近200平方公里的泻湖一滩脊平原,平原与剥蚀面之间,迤逦展布一条全新世古海岸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全新世 岸线 地质分布 地貌标志
下载PDF
极化雷达目标信息分解技术及其在古湖岸线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虎 郭华东 +1 位作者 李新武 岳焕印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标信息分解就是将地物雷达电磁波回波的复杂散射过程分解为几种单一的散射过程 ,每种散射过程都有一个对应的散射矩阵 ,利用基于地物相关矩阵特征向量分解的目标分解方法 ,可以将目标相关矩阵分解为三种单散射体相关矩阵的加权和 :单... 目标信息分解就是将地物雷达电磁波回波的复杂散射过程分解为几种单一的散射过程 ,每种散射过程都有一个对应的散射矩阵 ,利用基于地物相关矩阵特征向量分解的目标分解方法 ,可以将目标相关矩阵分解为三种单散射体相关矩阵的加权和 :单向散射 ,双向散射 ,交叉散射。将目标分解理论应用于极化成像雷达数据 ,可以分别得到对应于地物单向散射 (奇次散射 )、双向散射 (偶次散射 )及多向散射机制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本研究应用目标矩阵分解技术对青藏高原西昆仑阿克赛钦湖地区 SIR- C L 波段和 C波段全极化多视复矩阵 (ML C)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研究区地表单向散射、双向散射及多向散射后向散射系数图像。研究发现 ,不同性质地表具有不同电磁波散射机制 ,散射分解后的图像能有效去除噪声 ,而且能够区分具有不同散射机制的地表 ,对研究区多期次古湖岸线的识别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成像雷达 目标信息分解 岸线探测 散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欣欣 王海红 +2 位作者 郑荣才 侯长冰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67-74,共8页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作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和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西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该研究成果对陇东地区长9油藏的后续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岩相地理 盐度 岸线 三角洲沉积体系 长9油层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地貌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美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46,共10页
通过二十多条测线的测深、旁测声纳和浅地层连续测量的调查以及底质等资料,概述了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堆积平原地貌及其上的地貌类型,其中海底沟、坎、岗阜等地貌类型的线性排列和分布与古海岸线的位置相应。
关键词 海南岛 陆架 岸线 海底地貌
下载PDF
青藏高原盐湖的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绍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8-36,共9页
青藏高原是现代盐湖最发育的地区之一.盐湖集中分布于干燥度很大的羌塘和柴达木盆地两地区.这些高原地区具备成盐的优良条件:1.受断陷控制的封闭性内陆湖盆;2.晚更新世一现代持续的干旱气候;3.富含成盐元素的各种天然水流,特别是富含硼... 青藏高原是现代盐湖最发育的地区之一.盐湖集中分布于干燥度很大的羌塘和柴达木盆地两地区.这些高原地区具备成盐的优良条件:1.受断陷控制的封闭性内陆湖盆;2.晚更新世一现代持续的干旱气候;3.富含成盐元素的各种天然水流,特别是富含硼、锂、铷、铯等的地下热水的长期补给.这些条件决定着盐湖的规律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 断陷盆地 内陆湖盆 地下热水 察尔汗 岸线 优良条件 晚更新世 背斜构造 昂拉仁错
下载PDF
渤海西南岸6000年古海岸线重建及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艳霞 祁雅莉 +3 位作者 黄海军 毕海波 严立文 马立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海陆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建这一时期的古海岸线对研究古海岸环境演化及预测未来海岸线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沿海低洼地带。本文以渤海西南沿岸为典型区域,收集具有完整测年的6kaB.P.左右... 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海陆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建这一时期的古海岸线对研究古海岸环境演化及预测未来海岸线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沿海低洼地带。本文以渤海西南沿岸为典型区域,收集具有完整测年的6kaB.P.左右的51个钻孔埋深数据,内插得到区域沉积层厚度图;再对已有文献中的钻孔高程数据重新订正,根据构造分区拟合出不同区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最后结合区域陆地现代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已有的古海岸线重建模型,构建了6kaB.P.的DEM,进一步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运动作用在海岸线变迁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渤海西南岸陆地面积减少了2.08-10^4km^2,0m等高线深入内陆最远达约129km,在构造抬升或稳定区域,到达现在海岸6m高程附近,而快速下沉区则可达到8~lOm等高线附近。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自莱州湾东岸向渤海湾西南岸逐渐降低,最高在现代海平面以上4m多,最低处略高于现代海平面,受构造升降作用影响明显。基于雷达剖面进一步估算,全球海平面变化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量为上升1.52m,构造作用的影响为,莱州湾东岸3m,莱州湾南岸0.37m,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0.36m,渤海湾西南岸-0.7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南岸 6ka B.P. 岸线重建 相对海平面变化 影响因素解析
原文传递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宇翔 宋金民 +5 位作者 刘树根 杨迪 李智武 金鑫 范建平 王佳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72,共12页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Ⅱ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风暴浊积段(E1)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上,近风暴浪基面;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暴浪基面与正常浪基面间的较浅水区;序列Ⅴ主要由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处于正常浪基面之上;序列Ⅵ主要由砾屑段(A)构成,主要受风暴潮流控制,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上;序列Ⅶ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晶灰岩段(E2)构成,主要受风暴浊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风暴岩的发育,一是表明上扬子地区雷口坡时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证明川西地处台缘—斜坡地带,约束了当时的古纬度及古地理格局;二是证实了龙门山古隆起与川西斜坡形成的古海湾的存在;三是约束了古海岸线的方位,进而指示微生物岩的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雷口坡组 风暴沉积 岸线 海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