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4
篇文章
<
1
2
…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论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4,共4页
中国古代的天地结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前见模式,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类比推理,形成了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四海、人法四时等理论。搞清中医理论建构的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
中国古代的天地结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前见模式,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类比推理,形成了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四海、人法四时等理论。搞清中医理论建构的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相关理论的实质,采用相应的方法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天地结构论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
被引量:
37
2
作者
夏鼐
《考古学报》
1976年第2期35-58,195-198,共28页
天文学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奋斗的生产斗争中产生的。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要掌握季节转换的规律性,在远古...
天文学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奋斗的生产斗争中产生的。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要掌握季节转换的规律性,在远古时候便逐渐积累了关于天文的知识,曾对于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便是其中之一。明末西洋来华的反动的耶苏会教士们,误认为我国的二十八宿及与之相关的十二星次,便是巴比伦、希腊天文学的黄道十二宫的翻版。后来主张"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西洋汉学家,多仍袭这种错误的说法。直到最近,还有借"中国文明西来说"以反华的苏修历史家,在讨论殷商文化元素时,胡说什么中国在当时借用了西方的"黄道带"概念。最近发现的宣化辽墓,它的壁画中有一幅星图,包括有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图形。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八宿
宣化辽墓
印度
天文
学
黄道十二宫图
我国
古代
巴比伦
公元前
黄道带
古代
天文
学
图论
原文传递
星占、事应与伪造天象——以“荧惑守心”为例
被引量:
34
3
作者
黄一农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20-132,共13页
本文以"荧惑守心"此一被视为大凶的天象为例,尝试深入探讨我国古天文的星占特质。发现历代文献中的23次荧惑守心纪录,竟然有17次均不曾发生,而在另一方面,自西汉以来实际应发生的近40次荧惑守心天象中,却多未见文字记载。文...
本文以"荧惑守心"此一被视为大凶的天象为例,尝试深入探讨我国古天文的星占特质。发现历代文献中的23次荧惑守心纪录,竟然有17次均不曾发生,而在另一方面,自西汉以来实际应发生的近40次荧惑守心天象中,却多未见文字记载。文中并试探了星占书中占辞随时代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占
心宿
中国
古代
天文
荧惑守心
天象
占辞
伪造天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
被引量:
23
4
作者
夏鼐
《考古》
1965年第2期80-90,11,共12页
1957年在河南洛阳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汉壁画墓中,发现了日、月、星象图,是绘在前室的顶脊上。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星象图。原发掘报告中,对这星象图虽曾作过介绍,但是所提出的解释,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我写这篇来重行介...
1957年在河南洛阳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汉壁画墓中,发现了日、月、星象图,是绘在前室的顶脊上。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星象图。原发掘报告中,对这星象图虽曾作过介绍,但是所提出的解释,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我写这篇来重行介绍,并加诠释,以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象图
我国
古代
星座
二十八宿
壁画墓
西洋
西汉
官书
古代
天文
学
发掘报告
原文传递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
被引量:
19
5
《考古》
1978年第1期54-57,73-75,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许多史籍中大量地保存着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各地在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出土一些有关古代天文的历史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不少实物资...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许多史籍中大量地保存着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各地在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出土一些有关古代天文的历史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1974年冬至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在汉魏洛阳城南郊发掘了一处汉晋时期的灵台遗址,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拟对这座天文台的建筑形制以及与其有关的问题,作一概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
灵台
遗址
古代
天文
学
天文
台
考古发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历史文物
高台建筑
天文
观测
原文传递
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
被引量:
19
6
作者
武家璧
陈美东
刘次沅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8年第9期1265-1272,共8页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尧帝都城.最近考古发现的大型半圆台夯土遗迹ⅡFJT1具有明确的夯土中心观测点和夯土圆弧形墙上挖出的12道狭缝,被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出以确定季节的观象台.对该遗址各特征点位置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对其中E2,E12...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尧帝都城.最近考古发现的大型半圆台夯土遗迹ⅡFJT1具有明确的夯土中心观测点和夯土圆弧形墙上挖出的12道狭缝,被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出以确定季节的观象台.对该遗址各特征点位置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对其中E2,E12缝的中心线方位角和对应远山仰角测量数据进行了天文学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夏至和冬至太阳升起时,接近E2,E12缝,但不能恰好进入.由于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在考古学确定的年代(公元前2100年前后),太阳升起一半时,夏至太阳位于E12缝右部,冬至太阳位于E2缝正中.这令人信服地证明,ⅡFJT1是古代观象台的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考古学
天文
年代学
陶寺文化
古代
天文
台
观象授时
原文传递
北斗祭——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贝塑天文图的再思考
被引量:
9
7
作者
伊世同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31,共10页
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之所以被证实,关键在于北斗;如果没有北斗,龙和虎是可以做为其它方面解释的;而一旦有了北斗,则墓室贝塑图象就成了一幅与后世星象传统有紧密联系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天文图),且已成为定论。就中...
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之所以被证实,关键在于北斗;如果没有北斗,龙和虎是可以做为其它方面解释的;而一旦有了北斗,则墓室贝塑图象就成了一幅与后世星象传统有紧密联系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天文图),且已成为定论。就中国天文学的产生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衡量,北斗的地位和作用,实比龙虎更为重要,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图
西水坡
北天极
星象
古代
天文
学
《史记·天官书》
中国
天文
学
文学发展
中原地区
北斗九星
原文传递
也谈“宫商角徵羽”的由来
被引量:
10
8
作者
席臻贯
《中国音乐》
1985年第2期16-19,共4页
读冯文慈同志《釋“宫商角徵羽”阶名由来》甚感见解独到。笔者粗得门径,也想谈谈浅见。“宫商角徵羽阶名五宇,实出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天官’(星座)之名。”这是冯文开宗明义,提出的观点。笔者对此也作如是观。惟“阶名”一词,是否还...
读冯文慈同志《釋“宫商角徵羽”阶名由来》甚感见解独到。笔者粗得门径,也想谈谈浅见。“宫商角徵羽阶名五宇,实出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天官’(星座)之名。”这是冯文开宗明义,提出的观点。笔者对此也作如是观。惟“阶名”一词,是否还可斟酌?郭沫若《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中国所固有的乐律不外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在初原有绝对的音值,战国初年的楚王《(?)章钟》刻着宫商(羽于)(羽)等字以表示钟值,便是无上物证。有了十二律的输入,中国的律制便成为了双重化,五音便失掉了绝对的音值而成为了相对活动的声符。”作者又自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分损益法
郭沫若
万宝常
十二律
五音
音乐家
古代
天文
学
双重化
天官
音值
原文传递
南阳汉画象石中的几幅天象图
被引量:
9
9
作者
周到
《考古》
1975年第1期58-61,共4页
毛主席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中国天文学就是人民群众长期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而产生发展起来,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我国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较早发展起来的一...
毛主席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中国天文学就是人民群众长期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而产生发展起来,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我国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较早发展起来的一个部门。因为我们的祖先最初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畜牧业和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
天象图
天文
学家
自然科学
古代
天文
学
产生发展
汉画像石
生产活动
社会实践
我国
古代
原文传递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和影响
被引量:
6
10
作者
石云里
《大自然探索》
199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从朝鲜三国时期起,半岛天文学已完全纳入了中国天文学框架。到高丽时期,半岛天文学家在继续吸收中国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独立的研究。李朝前期,对中国天文学的引进和吸收促成...
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从朝鲜三国时期起,半岛天文学已完全纳入了中国天文学框架。到高丽时期,半岛天文学家在继续吸收中国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独立的研究。李朝前期,对中国天文学的引进和吸收促成了半岛天文学的一次复兴。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天文学通过中国传入朝鲜半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学
中国
朝鲜半岛
科学交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古代天象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
2
11
作者
韩延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30,共5页
概括介绍利用古代某些天象的观测记载 ,研究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意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这是目前研究近 2 0多个世纪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惟一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地球自转
天文
观测
古代
天象
天文
学史
自转速率
古代
天文
学
观测记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分析
被引量:
5
12
作者
伍金丹增
嘎玛格勒
《西藏科技》
2017年第3期10-11,共2页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内经》,此书成型于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文章着重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所具有的科学性内涵,深入研究大自然与生命的运行规...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内经》,此书成型于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文章着重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所具有的科学性内涵,深入研究大自然与生命的运行规律,为临床医学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古代
天文
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漏刻——历史久远的计时工具
被引量:
4
13
作者
李卓政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1,共4页
以漏刻为例,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钟的历史以及特点.文中逐个介绍了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的漏刻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以及优缺点.并简单介绍了漏刻的发展以及和外国的对比.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钟
漏刻
沉漏
多级浮漏
秤漏
漫流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天文成果外宣现状及策略探究
14
作者
熊紫璇
黄文英
+1 位作者
李锶涵
吴承莉
《海外英语》
2024年第8期209-212,共4页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探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天文成果的宣传却较为欠缺,尤其体现在科技名词的英译方面,这导致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天文成果的认知出现偏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国内外数据,旨在为中国...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探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天文成果的宣传却较为欠缺,尤其体现在科技名词的英译方面,这导致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天文成果的认知出现偏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国内外数据,旨在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对外传播提供策略。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成果外宣现状,深化国人对古代科技成就尤其是天文领域的了解,并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不断走出国门建言献策,增进海外友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成果
外宣
对外传播
古代
科技
宣传手段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古代观测仪器——简仪(上)
15
作者
马瑞红
《天文爱好者》
2024年第4期74-77,共4页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画卷,天文学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古代,天文学一直是所谓的“带头科学”。几千年来,在我国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奴隶社会,天文学就确定了它的雏形。后来各个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都有较突出的贡...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画卷,天文学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古代,天文学一直是所谓的“带头科学”。几千年来,在我国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奴隶社会,天文学就确定了它的雏形。后来各个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都有较突出的贡献。到了元初,忽必烈时代,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现象
观测仪器
古代
天文
学
奴隶社会
忽必烈
天文
学家
领先地位
原文传递
论西汉“四神”的源流
被引量:
4
16
作者
王志杰
《文博》
1996年第6期46-50,72,共6页
“四神”也称做“四象”或“四灵兽”。它是我国古天文学用以表现星空二十八宿布列方式的形象图案。这是四组星群概括地划分标志。也是区别方位,识别季节,观测天体运行,以及与历法密切相关的表现天象的一种图画形式。是古代人们对美丽...
“四神”也称做“四象”或“四灵兽”。它是我国古天文学用以表现星空二十八宿布列方式的形象图案。这是四组星群概括地划分标志。也是区别方位,识别季节,观测天体运行,以及与历法密切相关的表现天象的一种图画形式。是古代人们对美丽星空的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砖
二十八宿
古
天文
学
朱雀
白虎
古代
天文
学
《史记·天官书》
《尚书》
动物形状
四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英译探究——以《梦溪笔谈》为例
17
作者
史晓戈
陈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7期21-24,共4页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北宋时期先进的天文学科成果,书中包含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古代天文学术语,术语的翻译是科技典籍翻译和对外传播的关键。该文以王宏译版《梦溪笔谈》为语料来源,收集并归类书中的天文学术语英译案例,采...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北宋时期先进的天文学科成果,书中包含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古代天文学术语,术语的翻译是科技典籍翻译和对外传播的关键。该文以王宏译版《梦溪笔谈》为语料来源,收集并归类书中的天文学术语英译案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六类天文学术语英译策略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别的古天文术语,译者分别采用以套用规范术语、音译加注释、借词创译、释译说明为主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古代天文学术语英译实践提供策略参考,为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提供一定借鉴,促进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溪笔谈》
古代
天文
学
天文
学术语
术语英译
典籍翻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天文图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探讨
被引量:
3
18
作者
梁启章
王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在编写《中国近代地图志》天文图篇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天学家在创立"浑天说",制造观象仪,实施天文观测和天文大地测量,制作天文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始于战国时期"石申夫"编制的第一个恒星表,汉代&q...
本文在编写《中国近代地图志》天文图篇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天学家在创立"浑天说",制造观象仪,实施天文观测和天文大地测量,制作天文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始于战国时期"石申夫"编制的第一个恒星表,汉代"张衡"创建的"浑天说"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唐代"张遂"首次完成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元代郭守敬完成27个点的纬度"四海测验"与"水准测量"等,以及迄今发现的《战国前随县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西汉壁画墓四象二十八宿星图》、《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过洋牵星图》、《恒星屏障图》和《赤道南北两侧总星图》等均为同时代世界首创古天文图,并以科学的天文图制作方法,展示出中国古地图大家庭中的佼佼者风范,在中国传统地图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测量
古代
天文
图
中国传统地图学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有关历表及其算法的公式化
被引量:
2
19
作者
陈美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年第3期232-236,共5页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有一系列天文表,欲求与任一变量相应的天文量,可依相应的天文表用内插法加以计算。自曹士芳(约780年)创始,经边冈(892年)、宋行古(1024年)、周琮(1064年)。姚舜辅(1106年)等一批天文学家的相继努力,许多传统的天文表及...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有一系列天文表,欲求与任一变量相应的天文量,可依相应的天文表用内插法加以计算。自曹士芳(约780年)创始,经边冈(892年)、宋行古(1024年)、周琮(1064年)。姚舜辅(1106年)等一批天文学家的相继努力,许多传统的天文表及其算法逐渐被公式化了,这些数学公式取二次、三次、四次或五次函数式的形式,它们既使计算简便,又使计算结果趋于精确。这种别具一格的算法,极大地充实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代数学体系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式化
公式计算法
太阳视赤纬
中国
古代
历法
函数式
历表
内插法
古代
天文
学
边冈
天文
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分节气养生保健
20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年第9期58-60,共3页
晚晴唐·杜甫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一、节气由来秋分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天文学上的概念。据《周礼》记载,秋分是“日中昼夜分而平”,意思是说,到了秋...
晚晴唐·杜甫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一、节气由来秋分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天文学上的概念。据《周礼》记载,秋分是“日中昼夜分而平”,意思是说,到了秋分这个节气,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这也是秋分这个名称的由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分
节气
古代
天文
学
《周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论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邢玉瑞
机构
陕西中医药大学
出处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4,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2002)
文摘
中国古代的天地结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前见模式,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类比推理,形成了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四海、人法四时等理论。搞清中医理论建构的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相关理论的实质,采用相应的方法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天地结构论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
Keywords
ancient astronomy
the theory of Heaven and Earth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TCM theory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
被引量:
37
2
作者
夏鼐
机构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处
《考古学报》
1976年第2期35-58,195-198,共28页
文摘
天文学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奋斗的生产斗争中产生的。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要掌握季节转换的规律性,在远古时候便逐渐积累了关于天文的知识,曾对于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便是其中之一。明末西洋来华的反动的耶苏会教士们,误认为我国的二十八宿及与之相关的十二星次,便是巴比伦、希腊天文学的黄道十二宫的翻版。后来主张"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西洋汉学家,多仍袭这种错误的说法。直到最近,还有借"中国文明西来说"以反华的苏修历史家,在讨论殷商文化元素时,胡说什么中国在当时借用了西方的"黄道带"概念。最近发现的宣化辽墓,它的壁画中有一幅星图,包括有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图形。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关键词
二十八宿
宣化辽墓
印度
天文
学
黄道十二宫图
我国
古代
巴比伦
公元前
黄道带
古代
天文
学
图论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星占、事应与伪造天象——以“荧惑守心”为例
被引量:
34
3
作者
黄一农
机构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20-132,共13页
文摘
本文以"荧惑守心"此一被视为大凶的天象为例,尝试深入探讨我国古天文的星占特质。发现历代文献中的23次荧惑守心纪录,竟然有17次均不曾发生,而在另一方面,自西汉以来实际应发生的近40次荧惑守心天象中,却多未见文字记载。文中并试探了星占书中占辞随时代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
星占
心宿
中国
古代
天文
荧惑守心
天象
占辞
伪造天象
Keywords
astrology, Mars, Xin
分类号
P1-092 [天文地球—天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
被引量:
23
4
作者
夏鼐
出处
《考古》
1965年第2期80-90,11,共12页
文摘
1957年在河南洛阳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汉壁画墓中,发现了日、月、星象图,是绘在前室的顶脊上。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星象图。原发掘报告中,对这星象图虽曾作过介绍,但是所提出的解释,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我写这篇来重行介绍,并加诠释,以供讨论。
关键词
星象图
我国
古代
星座
二十八宿
壁画墓
西洋
西汉
官书
古代
天文
学
发掘报告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
被引量:
19
5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
出处
《考古》
1978年第1期54-57,73-75,共7页
文摘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许多史籍中大量地保存着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各地在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出土一些有关古代天文的历史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1974年冬至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在汉魏洛阳城南郊发掘了一处汉晋时期的灵台遗址,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拟对这座天文台的建筑形制以及与其有关的问题,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
灵台
遗址
古代
天文
学
天文
台
考古发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历史文物
高台建筑
天文
观测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
被引量:
19
6
作者
武家璧
陈美东
刘次沅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出处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8年第9期1265-1272,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交叉方向项目资助(编号:KACX2-SW-01)
文摘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尧帝都城.最近考古发现的大型半圆台夯土遗迹ⅡFJT1具有明确的夯土中心观测点和夯土圆弧形墙上挖出的12道狭缝,被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出以确定季节的观象台.对该遗址各特征点位置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对其中E2,E12缝的中心线方位角和对应远山仰角测量数据进行了天文学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夏至和冬至太阳升起时,接近E2,E12缝,但不能恰好进入.由于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在考古学确定的年代(公元前2100年前后),太阳升起一半时,夏至太阳位于E12缝右部,冬至太阳位于E2缝正中.这令人信服地证明,ⅡFJT1是古代观象台的遗址.
关键词
天文
考古学
天文
年代学
陶寺文化
古代
天文
台
观象授时
分类号
P1-09 [天文地球—天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北斗祭——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贝塑天文图的再思考
被引量:
9
7
作者
伊世同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31,共10页
文摘
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之所以被证实,关键在于北斗;如果没有北斗,龙和虎是可以做为其它方面解释的;而一旦有了北斗,则墓室贝塑图象就成了一幅与后世星象传统有紧密联系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天文图),且已成为定论。就中国天文学的产生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衡量,北斗的地位和作用,实比龙虎更为重要,值得注意。
关键词
天文
图
西水坡
北天极
星象
古代
天文
学
《史记·天官书》
中国
天文
学
文学发展
中原地区
北斗九星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也谈“宫商角徵羽”的由来
被引量:
10
8
作者
席臻贯
出处
《中国音乐》
1985年第2期16-19,共4页
文摘
读冯文慈同志《釋“宫商角徵羽”阶名由来》甚感见解独到。笔者粗得门径,也想谈谈浅见。“宫商角徵羽阶名五宇,实出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天官’(星座)之名。”这是冯文开宗明义,提出的观点。笔者对此也作如是观。惟“阶名”一词,是否还可斟酌?郭沫若《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中国所固有的乐律不外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在初原有绝对的音值,战国初年的楚王《(?)章钟》刻着宫商(羽于)(羽)等字以表示钟值,便是无上物证。有了十二律的输入,中国的律制便成为了双重化,五音便失掉了绝对的音值而成为了相对活动的声符。”作者又自注:“
关键词
三分损益法
郭沫若
万宝常
十二律
五音
音乐家
古代
天文
学
双重化
天官
音值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南阳汉画象石中的几幅天象图
被引量:
9
9
作者
周到
出处
《考古》
1975年第1期58-61,共4页
文摘
毛主席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中国天文学就是人民群众长期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而产生发展起来,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我国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较早发展起来的一个部门。因为我们的祖先最初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畜牧业和农业。
关键词
人民群众
天象图
天文
学家
自然科学
古代
天文
学
产生发展
汉画像石
生产活动
社会实践
我国
古代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和影响
被引量:
6
10
作者
石云里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出处
《大自然探索》
199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基金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文摘
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从朝鲜三国时期起,半岛天文学已完全纳入了中国天文学框架。到高丽时期,半岛天文学家在继续吸收中国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独立的研究。李朝前期,对中国天文学的引进和吸收促成了半岛天文学的一次复兴。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天文学通过中国传入朝鲜半岛。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学
中国
朝鲜半岛
科学交流
Keywords
ancient astronomy
China
Korea
science exchange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古代天象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
2
11
作者
韩延本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3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95 730 11)
文摘
概括介绍利用古代某些天象的观测记载 ,研究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意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这是目前研究近 2 0多个世纪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惟一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地球自转
天文
观测
古代
天象
天文
学史
自转速率
古代
天文
学
观测记载
Keywords
Earth's rotation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ancient astronomical event
history of astronomy
分类号
P183.31 [天文地球—天文学]
P1-09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分析
被引量:
5
12
作者
伍金丹增
嘎玛格勒
机构
西藏藏医学院
四川甘孜州道孚县中藏医院
出处
《西藏科技》
2017年第3期10-11,共2页
文摘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内经》,此书成型于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文章着重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所具有的科学性内涵,深入研究大自然与生命的运行规律,为临床医学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古代
天文
学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漏刻——历史久远的计时工具
被引量:
4
13
作者
李卓政
机构
北京大学工学院
出处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1,共4页
文摘
以漏刻为例,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钟的历史以及特点.文中逐个介绍了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的漏刻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以及优缺点.并简单介绍了漏刻的发展以及和外国的对比.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钟
漏刻
沉漏
多级浮漏
秤漏
漫流漏
分类号
TH714.1 [机械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天文成果外宣现状及策略探究
14
作者
熊紫璇
黄文英
李锶涵
吴承莉
机构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海外英语》
2024年第8期209-212,共4页
文摘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探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天文成果的宣传却较为欠缺,尤其体现在科技名词的英译方面,这导致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天文成果的认知出现偏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国内外数据,旨在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对外传播提供策略。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成果外宣现状,深化国人对古代科技成就尤其是天文领域的了解,并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不断走出国门建言献策,增进海外友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成果
外宣
对外传播
古代
科技
宣传手段
翻译策略
分类号
G125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古代观测仪器——简仪(上)
15
作者
马瑞红
机构
不详
出处
《天文爱好者》
2024年第4期74-77,共4页
文摘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画卷,天文学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古代,天文学一直是所谓的“带头科学”。几千年来,在我国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奴隶社会,天文学就确定了它的雏形。后来各个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都有较突出的贡献。到了元初,忽必烈时代,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关键词
天文
现象
观测仪器
古代
天文
学
奴隶社会
忽必烈
天文
学家
领先地位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西汉“四神”的源流
被引量:
4
16
作者
王志杰
出处
《文博》
1996年第6期46-50,72,共6页
文摘
“四神”也称做“四象”或“四灵兽”。它是我国古天文学用以表现星空二十八宿布列方式的形象图案。这是四组星群概括地划分标志。也是区别方位,识别季节,观测天体运行,以及与历法密切相关的表现天象的一种图画形式。是古代人们对美丽星空的联想。
关键词
画像砖
二十八宿
古
天文
学
朱雀
白虎
古代
天文
学
《史记·天官书》
《尚书》
动物形状
四灵
分类号
P1-092 [天文地球—天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英译探究——以《梦溪笔谈》为例
17
作者
史晓戈
陈彧
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7期21-24,共4页
文摘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北宋时期先进的天文学科成果,书中包含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古代天文学术语,术语的翻译是科技典籍翻译和对外传播的关键。该文以王宏译版《梦溪笔谈》为语料来源,收集并归类书中的天文学术语英译案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六类天文学术语英译策略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别的古天文术语,译者分别采用以套用规范术语、音译加注释、借词创译、释译说明为主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古代天文学术语英译实践提供策略参考,为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提供一定借鉴,促进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外传播。
关键词
《梦溪笔谈》
古代
天文
学
天文
学术语
术语英译
典籍翻译
翻译策略
Keywords
Brush Talks from Dream Brook
Ancient astronomy
Astronomical term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erms
Classic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天文图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探讨
被引量:
3
18
作者
梁启章
王晶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0,共7页
基金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近代地图志>编研"(2012FY120200)
文摘
本文在编写《中国近代地图志》天文图篇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天学家在创立"浑天说",制造观象仪,实施天文观测和天文大地测量,制作天文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始于战国时期"石申夫"编制的第一个恒星表,汉代"张衡"创建的"浑天说"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唐代"张遂"首次完成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元代郭守敬完成27个点的纬度"四海测验"与"水准测量"等,以及迄今发现的《战国前随县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西汉壁画墓四象二十八宿星图》、《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过洋牵星图》、《恒星屏障图》和《赤道南北两侧总星图》等均为同时代世界首创古天文图,并以科学的天文图制作方法,展示出中国古地图大家庭中的佼佼者风范,在中国传统地图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古代
天文
测量
古代
天文
图
中国传统地图学
Keywords
ancient astronomical surveying
ancient astronomical figure
traditional cartography
分类号
P114 [天文地球—天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古代有关历表及其算法的公式化
被引量:
2
19
作者
陈美东
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年第3期232-236,共5页
文摘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有一系列天文表,欲求与任一变量相应的天文量,可依相应的天文表用内插法加以计算。自曹士芳(约780年)创始,经边冈(892年)、宋行古(1024年)、周琮(1064年)。姚舜辅(1106年)等一批天文学家的相继努力,许多传统的天文表及其算法逐渐被公式化了,这些数学公式取二次、三次、四次或五次函数式的形式,它们既使计算简便,又使计算结果趋于精确。这种别具一格的算法,极大地充实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代数学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
公式化
公式计算法
太阳视赤纬
中国
古代
历法
函数式
历表
内插法
古代
天文
学
边冈
天文
表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分节气养生保健
20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年第9期58-60,共3页
文摘
晚晴唐·杜甫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一、节气由来秋分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天文学上的概念。据《周礼》记载,秋分是“日中昼夜分而平”,意思是说,到了秋分这个节气,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这也是秋分这个名称的由来。
关键词
秋分
节气
古代
天文
学
《周礼》
分类号
R21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论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研究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
夏鼐
《考古学报》
1976
37
原文传递
3
星占、事应与伪造天象——以“荧惑守心”为例
黄一农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1
3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
夏鼐
《考古》
1965
23
原文传递
5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
《考古》
1978
19
原文传递
6
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
武家璧
陈美东
刘次沅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8
19
原文传递
7
北斗祭——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贝塑天文图的再思考
伊世同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6
9
原文传递
8
也谈“宫商角徵羽”的由来
席臻贯
《中国音乐》
1985
10
原文传递
9
南阳汉画象石中的几幅天象图
周到
《考古》
1975
9
原文传递
10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和影响
石云里
《大自然探索》
199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利用古代天象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韩延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分析
伍金丹增
嘎玛格勒
《西藏科技》
201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漏刻——历史久远的计时工具
李卓政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中国古代天文成果外宣现状及策略探究
熊紫璇
黄文英
李锶涵
吴承莉
《海外英语》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读古代观测仪器——简仪(上)
马瑞红
《天文爱好者》
2024
0
原文传递
16
论西汉“四神”的源流
王志杰
《文博》
199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英译探究——以《梦溪笔谈》为例
史晓戈
陈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中国古代天文图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探讨
梁启章
王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原文传递
19
中国古代有关历表及其算法的公式化
陈美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秋分节气养生保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9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