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 被引量:78
1
作者 张鸿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学中的城市”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城市文学”研究。后者注重城市经验,大体采用“反映论”的研究模式与社会学研究方法;而前者研究则注重超越城市经验之上的对城市的叙述,也即城市文学的文本性。在后者中,“城...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学中的城市”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城市文学”研究。后者注重城市经验,大体采用“反映论”的研究模式与社会学研究方法;而前者研究则注重超越城市经验之上的对城市的叙述,也即城市文学的文本性。在后者中,“城市想象”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策略。基于城市经验与城市叙述的不同性,它强调被赋予意义的“文本中的城市”,而意义的赋予则表明人们对文本的文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想象 社会学研究方法 城市经验 文本性 文化诉求 反映论 叙述
原文传递
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反思 被引量:69
2
作者 吴毅 《探索与争鸣》 2007年第4期22-25,共4页
个案研究的价值与理由是不依赖于科学——实证化研究而独立成立的,拿量化的标准,以代表性、普遍性去拷问个案研究,只会对以质性研究为目的的农村研究带来伤害。对于复杂事件和过程的叙述有其独立实践的空间,与科学——实证化研究的分析... 个案研究的价值与理由是不依赖于科学——实证化研究而独立成立的,拿量化的标准,以代表性、普遍性去拷问个案研究,只会对以质性研究为目的的农村研究带来伤害。对于复杂事件和过程的叙述有其独立实践的空间,与科学——实证化研究的分析进路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它们共同丰富着当下的农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研究 叙述 科学——实证化研究 农村研究
原文传递
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 被引量:38
3
作者 徐德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41,共8页
《长恨歌》开始的“众生话语”叙事 ,更为突出了王安忆的独特性。“众生话语”是信仰探求、经验反思和吸纳传统叙事资源的结果 ,“智慧型全知”视角的叙述实践对建构现代中国叙事理论具有意义 ;“漂流”是构成它的实生活和精神主题。
关键词 王安忆 话语 《长恨歌》 叙事理论 叙述 探求 叙事资源 吸纳 自身 信仰
原文传递
苦难的书写与意义的探询——对北村的书面访谈 被引量:34
4
作者 林舟 《花城》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45-150,共6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北村的小说相对于他此前创作的“改弦易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而意味深长的文学景观,它当然关乎作家个人的生活轨迹和精神历程,更提示了先锋性的小说写作在当下大众文化的喧腾中新的内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北村的小说相对于他此前创作的“改弦易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而意味深长的文学景观,它当然关乎作家个人的生活轨迹和精神历程,更提示了先锋性的小说写作在当下大众文化的喧腾中新的内在的可能性,而且由此突现出面对分崩离析和荒芜状态的人的精神向度。如果说,神性的观念在北村小说中的引入完全属于北村个人的话,那么可以说,人性的探寻及其触及的苦难、悲凉、困惑则应该属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北村独具的小说方式及其个人信念,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显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他,以此所呈现的精神对现实的突进、意义向虚无的叩问,是在他的小说中得到高度浓缩和超倍放大而显得异常清晰的人的心灵图景。任何途径的得救都是以意识到需要拯救和渴望得救为前提的,尽管我们未必如北村有意无意地所希望的那样,走向神的怀抱,但当欣慰于在他的小说中与他一起真诚地面对人的存在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北村 当代性 作家 小说创作 写作 叙述 意义 书写 语言
原文传递
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被引量:41
5
作者 赵毅衡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基础语义域是可能世界,一边寄生于实在世界,另一边可以卷入不可能世界。"三界通达"是叙述的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可以解决一系列文艺学的理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 实在世界 不可能世界 虚构 叙述
下载PDF
“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 被引量:35
6
作者 尹吉男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本文讨论了“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的主要过程,通过已有的历史文本的条件、品评标准的地域转变、董其昌与“董源”的特殊际遇与趣味和画史主线的确立过程等四个环节展开了全新的学术讨论。作者观照的重点是中国山水画的知识概念被主...  本文讨论了“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的主要过程,通过已有的历史文本的条件、品评标准的地域转变、董其昌与“董源”的特殊际遇与趣味和画史主线的确立过程等四个环节展开了全新的学术讨论。作者观照的重点是中国山水画的知识概念被主流化的过程,而明代后期正处在这样的时期。明代后期由所谓“董源”的作品和历史文献所建构的主流知识概念又成为我们现在习惯性叙述古代绘画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史 中国山水画 古代绘画 品评标准 董其昌 历史生成 主流化 际遇 历史文本 叙述
下载PDF
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 被引量:28
7
作者 许余龙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探讨了在以汉语民间故事为代表的叙述体篇章中,主题标示的主要句法和形态手段。我们发现,将一个新引入篇章的实体标示为潜在的篇章主题的最重要手段是存现结构和无定名词短语,两者常结合使用,后者有时可以在... 本文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探讨了在以汉语民间故事为代表的叙述体篇章中,主题标示的主要句法和形态手段。我们发现,将一个新引入篇章的实体标示为潜在的篇章主题的最重要手段是存现结构和无定名词短语,两者常结合使用,后者有时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无定指示形容词“这么”,来进一步强调所引入实体的主题性;而将一个已引入篇章的实体标示为当前篇章谈论的主题的最常用手段是句子的主述题结构,在句子的主语/主题位置上使用一个指示词语可以进一步标示该主题的重要性;前置副动词短语则用于标示一个重要的副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示 篇章 叙述 汉语 回指 指示形容词 民间故事 名词短语 结合使用 指示词语 动词短语 实体 主题性 无定 结构 句子 语料 句法 强调 谈论 主语
原文传递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 被引量:27
8
作者 贺仲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中国乡土小说的叙述存在着二重困境:一是叙述姿态上,作家们常陷入城与乡、外与内的深层困惑中;二是在叙述特征的追求上,作家们对地域性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这二重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土小说的成就和... 中国乡土小说的叙述存在着二重困境:一是叙述姿态上,作家们常陷入城与乡、外与内的深层困惑中;二是在叙述特征的追求上,作家们对地域性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这二重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土小说的成就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叙述 中国 文化背景 地域性 作家
下载PDF
也谈“叙事”还是“叙述” 被引量:30
9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9,共11页
汉语中"叙事"与"叙述"两个术语的使用日益混乱,这让很多学者备感忧虑。赵毅衡率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专文,就两个术语的使用展开探讨,主张摒弃"叙事"而统一采用"叙述"。本文参与这一讨论... 汉语中"叙事"与"叙述"两个术语的使用日益混乱,这让很多学者备感忧虑。赵毅衡率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专文,就两个术语的使用展开探讨,主张摒弃"叙事"而统一采用"叙述"。本文参与这一讨论,从语言的从众原则、学理层次、使用方便性等三方面加以论证,说明在哪些情况下应该采用"叙述",而在哪些情况下则依然应该采用"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叙述 从众原则 学理层面 澄清混乱
原文传递
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 被引量:23
10
作者 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5,共6页
文学语言中的空白结构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的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语言学转向 ,文学文本的陈述形式和语言的建构功能受到普遍的重视。与近代以前的文学相比较 ,不少文学作品语言中... 文学语言中的空白结构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的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语言学转向 ,文学文本的陈述形式和语言的建构功能受到普遍的重视。与近代以前的文学相比较 ,不少文学作品语言中的空白结构发生了从修辞到本体、从局部到总体、从言辞到意蕴、由隐性潜在到显性明朗的转化。作为一个不完全的叙述序列 ,空白结构体现了文学语言对意指多值性的追求和开放性的解读空间 ,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潜能和多种意义建构行为 ;同时它作为文本中被压抑的异质线索的表露 ,有利于读者进行反思性与探究性阅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空白 文学作品 叙述 意义生成 建构功能 为文 空缺 修辞 连贯性
下载PDF
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 被引量:31
11
作者 金丹元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2,共7页
当下国产青春片中的怀旧蕴含某些独特的功能。从叙述层面讲,它偏向于遮蔽;从消费层面讲,它表现为修复;从文化层面讲,它体现为缝合。当下国产青春怀旧片所创造的票房神话,一方面,除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以往的青春片相... 当下国产青春片中的怀旧蕴含某些独特的功能。从叙述层面讲,它偏向于遮蔽;从消费层面讲,它表现为修复;从文化层面讲,它体现为缝合。当下国产青春怀旧片所创造的票房神话,一方面,除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以往的青春片相比,它们通过怀旧策略在叙述、消费、文化三者之间建构起一种和谐的共存关系。另一方面,当下国产青春片虽然在票房上取得一些不俗的成绩,但这种单质化的怀旧策略,势必阻碍中国青春片的市场发展,最终导致低水平复制品的出现,从而丧失自身的竞争力和审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片 怀旧 国产 叙述 反思 文化层面 市场定位 共存关系
原文传递
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 被引量:22
12
作者 倪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6-63,共8页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三岛由纪夫 叙述 梅花 暴力 写作 生活
下载PDF
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与手术策略 被引量:26
13
作者 蒋传路 江涛 +1 位作者 李永利 Sonny Song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0-512,共3页
关键词 胶质瘤 侵袭性生长 手术策略 手术原则 病理机制 生长机制 叙述 根据
原文传递
“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102,共42页
关键词 叙述 文艺 阐释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术立场 文革 呈现 中国政治 确立 分歧
下载PDF
论忏悔录与自传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杨正润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9,共7页
忏悔是西方历史悠久、普遍流行的一种话语体系。忏悔以一定的价值准则为前提 ,叙述为习俗所不能容许的私密 ,忏悔者因此同听众形成密切的关系。忏悔录是忏悔话语的文学形式 ,是自我与身份的同一。
关键词 忏悔 文学形式 叙述 自传 话语体系 身份 自我 听众 前提 同一
原文传递
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59,64,共5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子羔》篇,整理者共编为14号,以为全部是残简,不能连读。其实这14个编号的竹简存在拼合错误,重新调整后,再加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一支属于本篇的残简,可以整理出至少两个编连组。下面分...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子羔》篇,整理者共编为14号,以为全部是残简,不能连读。其实这14个编号的竹简存在拼合错误,重新调整后,再加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一支属于本篇的残简,可以整理出至少两个编连组。下面分别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简 战国 文物 上海博物馆 楚竹书 上博简 香港中文大学 叙述
原文传递
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来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37,共23页
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 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中突出出来。而思想家的关注的焦点 ,不再关注那些华丽典雅的仪典文化 ,而更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混乱与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叙述 形式性 典雅 为政 中突 转向 春秋 思想家 前期
原文传递
叙述 被引量:15
18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71,共6页
关键词 叙述 经典叙事学 西方叙事理论 “纯叙述 模仿 叙述话语 叙述行为 文本 记叙体
原文传递
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俊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41,共12页
冷战后欧洲对社会记忆的兴趣的爆发推动了西方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促进了社会记忆的跨学科的合作。要理解当代社会记忆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战前和战后主要的社会记忆理论家做一个批判性的梳理。同时,也要夯实社会记忆这样一个重要概念... 冷战后欧洲对社会记忆的兴趣的爆发推动了西方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促进了社会记忆的跨学科的合作。要理解当代社会记忆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战前和战后主要的社会记忆理论家做一个批判性的梳理。同时,也要夯实社会记忆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基础,使其避免误解。在当代西方社会记忆理论家中,阳·阿斯曼和爱蕾达·阿斯曼思维的精微以及批判性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对社会记忆和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关系之研究显然有偏颇之处。新媒体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记忆的快餐化,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记忆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民族记忆的强化,也提升了世界记忆的地位。为此,建立一个以新媒体和通讯技术为前提的社会记忆理论和实践之研究框架,就成了一种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媒体 叙述
原文传递
美国主流文化的“华人形象”与华裔写作 被引量:16
20
作者 卫景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文运用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话语论述 ,对美国公众文化意识中的“华人形象”的产生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其中包括华人劳工进入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美国文学与公众媒介中有关华人的叙述。通过分析“华人形象”与华裔英语... 本文运用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话语论述 ,对美国公众文化意识中的“华人形象”的产生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其中包括华人劳工进入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美国文学与公众媒介中有关华人的叙述。通过分析“华人形象”与华裔英语文学之间存在的抗衡及互动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描述了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生成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指出在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华裔英语写作具有族裔政治的寓意 ,即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反话语”的对抗性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形象 英语文学 美国文学 叙述 华裔 话语 自觉 “东方主义” 抗衡 赛义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