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瓜州榆林窟第3窟西夏属性申论
1
作者 梁红 沙武田 《宏德学刊》 2024年第1期195-220,共26页
瓜州榆林窟第3窟出现了大量元代各民族文字的游人题记,又有明显属于元代补绘的蒙古装供养人画像,加上洞窟深厚的汉藏并存、显密共融的图像风格与义理思想,可见是反映西夏佛教及其艺术最为典型的洞窟,洞窟营建的西夏时代关系是清晰的。... 瓜州榆林窟第3窟出现了大量元代各民族文字的游人题记,又有明显属于元代补绘的蒙古装供养人画像,加上洞窟深厚的汉藏并存、显密共融的图像风格与义理思想,可见是反映西夏佛教及其艺术最为典型的洞窟,洞窟营建的西夏时代关系是清晰的。针对学界提出的元代皇家窟说,有必要做些辨析,尤其是对其中的游人题记、供养人画像、所谓“酿酒图”、山水画、取经图等几点存疑的地方,做些讨论,发现持元代说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3窟 蒙古装供养人画像 元代皇家窟 酿酒 取经
原文传递
大足石刻宋代两组取经图简说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小强 姚淇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74,共7页
大足石刻有两组宋代取经图,分别位于北山石窟和妙高山石窟。从两组造像题材和毫光来看,与多数取经图在图像表现上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两组造像表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场景,对于了解取经图在石窟中的流变、《西游记》成书之... 大足石刻有两组宋代取经图,分别位于北山石窟和妙高山石窟。从两组造像题材和毫光来看,与多数取经图在图像表现上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两组造像表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场景,对于了解取经图在石窟中的流变、《西游记》成书之前的情况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取经 玄奘 罗汉
下载PDF
榆林窟第2窟分期断代新证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卯平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98-308,共11页
榆林窟西夏石窟的分期与断代研究一直是敦煌石窟中晚期石窟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榆林窟第2窟被大多研究者认为是西夏晚期洞窟并于元代重修,近年来关于敦煌石窟中一批晚期西夏石窟为元代开凿的西夏风格石窟的论点亦甚嚣尘上。然而在榆林... 榆林窟西夏石窟的分期与断代研究一直是敦煌石窟中晚期石窟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榆林窟第2窟被大多研究者认为是西夏晚期洞窟并于元代重修,近年来关于敦煌石窟中一批晚期西夏石窟为元代开凿的西夏风格石窟的论点亦甚嚣尘上。然而在榆林窟2窟南北壁壁画《说法图》中发现了2处保存完整的佛陀髡发后的头皮细节,为我们对该窟的断代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图像依据。经与相关文献记载比对,可以推定该窟南北壁的绘制时间为西夏政权建立前后,不应晚于11世纪中叶。同时,这一结论再次佐证了同期绘制于西壁门下北侧水月观音中的《取经图》才是所见最早的《取经图》。近年来学者公认以子长市钟山石窟当中有明确纪年的第2窟西壁北宋政和二年(1112)的《取经图》为同题材最早作品这一观点应重新检视。此外,关于榆林窟第2窟为蒙古速来蛮家族的皇家石窟的学术观点亦不足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石窟分期断代 榆林窟2窟 髡发 西夏初年 取经
下载PDF
文殊山石窟西夏《水月观音图》与《摩利支天图》考释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小刚 郭俊叶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5,共8页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两幅《水月观音图》,在其中一幅《水月观音图》中还绘制了《玄奘取经图》的小画面,它们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及《玄奘取经图》具有基本相同的形...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两幅《水月观音图》,在其中一幅《水月观音图》中还绘制了《玄奘取经图》的小画面,它们与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中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及《玄奘取经图》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古佛洞中还发现了西夏时期绘制的一幅《摩利支天图》,类似题材也曾发现于敦煌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艺术品之中。这几幅图像为研究西夏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艺术 文殊山石窟 水月观音 玄奘取经 摩利支天
下载PDF
瓜州石窟群唐玄奘取经图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怡楠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111,共19页
唐玄奘取经图遍布全国诸多石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本文以瓜州石窟群玄奘取经图为中心,根据图像要素并结合历史文献,推断该石窟群的取经图乃是根据唐玄奘途径瓜州地区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而取经图和主题图像之间的搭配则是玄奘传记与... 唐玄奘取经图遍布全国诸多石窟,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本文以瓜州石窟群玄奘取经图为中心,根据图像要素并结合历史文献,推断该石窟群的取经图乃是根据唐玄奘途径瓜州地区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而取经图和主题图像之间的搭配则是玄奘传记与观音经以及观音信仰相互融合逐步衍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州石窟群 唐玄奘取经 观世音
下载PDF
水月观音图像样式的创新与意图——瓜州西夏石窟唐僧取经图出现原因再考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沙武田 《民族艺林》 2019年第1期5-26,共22页
水月观音图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图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图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 水月观音图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图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图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瓜州,在胡人向导石磐陀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的故事。但是作为晚唐五代宋以来流行的水月观音图像,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莫高窟壁画中却没有出现玄奘取经图。受此现象的启发,对瓜州西夏水月观音和唐僧取经图作详细的梳理,结合沙州的壁画,可以看到唐僧取经图在瓜州出现的轨迹。这里也有图像样式变化的不确定性,再次说明取经图出现在水月观音中是西夏时期观音信仰崇拜的新因素,而与所谓的写实画面表现玄奘在瓜州的经历没有多大关系,更多体现出来的则是唐僧取经图在图像表达上的象征和符号意义。若再以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中与取经图同时出现的一组往生观音净土的人物组合为讨论的议题,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强烈表现西夏时期往生观音净土信仰的流行,以此为依据,可以引发对此组图像的新观察,这是之前研究者关注不够的问题。如果再结合几处洞窟功德主的西夏党项人民族身份关系,可以看到汉地佛教对西夏的影响。同时,以榆林第29窟为例,也能够说明在图像表达上,以玄奘为代表的汉人高僧在关键时刻对以国师为代表的西夏高僧的回避,实属佛教艺术发展史长河中有趣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观音 唐僧取经 玄奘 西夏佛教 观音信仰 像写实 像搭配
下载PDF
甘谷县华盖寺石窟唐僧取经壁画初探 被引量:4
7
作者 于硕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5,共7页
甘谷县华盖寺释迦洞内的唐僧取经壁画是现存于甘肃省东部的重要取经图像之一。本文第一部分从壁画内容入手,对其人物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部分将华盖寺取经壁画同其他与之相似的取经图像进行比对,并在第三部分结合画面人物形象、洞窟重修... 甘谷县华盖寺释迦洞内的唐僧取经壁画是现存于甘肃省东部的重要取经图像之一。本文第一部分从壁画内容入手,对其人物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部分将华盖寺取经壁画同其他与之相似的取经图像进行比对,并在第三部分结合画面人物形象、洞窟重修历史、画面人物位置安排与取经壁画分类及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壁画的绘制时间,由此对唐僧取经壁画的出现位置、内容和传播线索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盖寺石窟 释迦洞 唐僧取经归来 唐僧取经
下载PDF
甘肃地区“唐僧取经图”与《西游记》 被引量:4
8
作者 霍志军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甘肃地区是玄奘取经的必经之地,也是全国留存"唐僧取经图"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唐僧取经图"给该地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阅读"《西游记》故事的场所,加强了《西游记》的传播效果,延长了传播的时效性,成... 甘肃地区是玄奘取经的必经之地,也是全国留存"唐僧取经图"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唐僧取经图"给该地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阅读"《西游记》故事的场所,加强了《西游记》的传播效果,延长了传播的时效性,成为《西游记》经典形成的重要推手之一。关于《西游记》的研究,以往我们大多重视文字文献,然对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小说而言,这多少有些"徒劳",恰恰是遗存的文物说出了文字文献失载后不能说出的有关历史真实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唐僧取经《西游记》
原文传递
东千佛洞石窟中《玄奘取经图》与古人颜料使用评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徽 罗明 罗丹舒 《美术学报》 2016年第6期104-111,共8页
东千佛洞石窟中《玄奘取经图》的绘制,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谜团有待深入发掘与梳理。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勘测分析发现了许多有机的关联,加上文献资料特别是壁画颜料变色后的原理分析,首次厘清了东千佛洞石窟壁画中两幅《玄奘取经图》同时出现... 东千佛洞石窟中《玄奘取经图》的绘制,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谜团有待深入发掘与梳理。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勘测分析发现了许多有机的关联,加上文献资料特别是壁画颜料变色后的原理分析,首次厘清了东千佛洞石窟壁画中两幅《玄奘取经图》同时出现的"因缘"以及画面人物的缘起对应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石窟 《玄奘取经 颜料使用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再论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的自我指涉——以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图内人物形象考释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卯平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5,共11页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内2铺水月观音图中的2幅《取经图》及2组云中人物形象,是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图所有人物形象中最具体而又特殊的代表。其中的2组云中人物故事经多重考证,基本可推定其为以史载唐明皇梦钟馗祛疠之故事为背景绘制的西夏祛...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内2铺水月观音图中的2幅《取经图》及2组云中人物形象,是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图所有人物形象中最具体而又特殊的代表。其中的2组云中人物故事经多重考证,基本可推定其为以史载唐明皇梦钟馗祛疠之故事为背景绘制的西夏祛疠仪式。而西夏王则附会经典,以晓告四方、自诩正朔的往生方式,在图中留下了自己的供养身形。与此同时,这种以供养人的往生诉求为目的,形成一个在生前最后一刻通过开启特定仪式、以水月观音荐拔亡魂,伴助渡劫、并由取经者引路、最终将往生者送往净土的全过程,是西夏时期水月观音与《取经图》组合图式的功能之所在。其最朴素归真的世俗信众的往生诉求,以每个信仰空间中出现2铺水月观音的对称布局来展示一种往生仪轨过程的开启与完成。这种对称组合成为西夏时期往生净土信仰模式当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典型的西夏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2窟《取经 西夏王 钟馗 祛疠 西夏范式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水月观音造像的调查与认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房浩楠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期9-12,共4页
陕北延安清凉山石窟、子长县钟山石窟中遗存了大量宋代雕凿的水月观音造像,这些造像造型精妙、形象生动,常伴有假山石、净瓶、杨柳枝、牡丹、紫竹等水月观音的标志物,为典型的水月观音图式。另外,一些水月观音造像出现了疑似猴行者、白... 陕北延安清凉山石窟、子长县钟山石窟中遗存了大量宋代雕凿的水月观音造像,这些造像造型精妙、形象生动,常伴有假山石、净瓶、杨柳枝、牡丹、紫竹等水月观音的标志物,为典型的水月观音图式。另外,一些水月观音造像出现了疑似猴行者、白马等玄奘取经的画面,这种画面组合形式在榆林窟、东千佛洞也曾出现,而陕北地区该图式的发现,有助于推进该图像样式的研究。陕北地区发现的水月观音样式与西夏黑水城等地出图的水月观音的造型、格式十分相似,这也为追溯西夏水月观音祖本的来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观音 玄奘取经 清凉山石窟 钟山石窟 西夏
下载PDF
开封繁塔“伴虎行脚僧图”审美文化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晓岗 《语文知识》 2013年第3期13-16,共4页
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被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的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本文对开封繁塔出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及"唐僧取经图&... 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被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的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本文对开封繁塔出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及"唐僧取经图"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探讨,以期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审美化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玄奘取经 像学 审美文化
下载PDF
瓜州石窟寺玄奘取经图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润钰 《丝绸之路》 2016年第22期20-21,共2页
瓜州县境内石窟寺中保存有6幅玄奘取经图,图画的情景构成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述的玄奘过瓜州的经历完全一致,是研究真实玄奘取经最直观的资料。
关键词 玄奘取经 榆林窟 东千佛洞 玄奘文化
下载PDF
由孙悟空形象演变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经图》的时代
14
作者 杨富学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165,共8页
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有6幅《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长期被公认为西夏遗物,其实这些石窟都营建于元代晚期。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的“白衣秀才”... 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有6幅《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长期被公认为西夏遗物,其实这些石窟都营建于元代晚期。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的“白衣秀才”形象迥然不同,却契合元杂剧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在宋金《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无;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与唐僧、白马构成较固定的搭配;明小说中的孙悟空成为绝对的主角,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马构成固定的搭配。由元杂剧、绘画、雕塑与壁画的高度一致性可证敦煌的《唐僧取经图》皆为元代之物,与西夏没有多少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僧取经 西夏 元代 敦煌石窟 白衣秀才 生金棍
原文传递
张掖大佛寺西游取经图壁画内容考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慧国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5期98-103,共6页
张掖大佛寺卧佛殿现存一幅西游取经图壁画,此画分左右两部分以连环画形式共描绘十处故事情节,与《西游记》小说部分章节故事相呼应。但学界对此壁画具体描绘内容的辨析与确定各持己见,并无统一定论。本文通过与《西游记》小说故事的比... 张掖大佛寺卧佛殿现存一幅西游取经图壁画,此画分左右两部分以连环画形式共描绘十处故事情节,与《西游记》小说部分章节故事相呼应。但学界对此壁画具体描绘内容的辨析与确定各持己见,并无统一定论。本文通过与《西游记》小说故事的比对全面分析壁画的图像内容,对此悬案客观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大佛寺 西游取经 壁画内容 《西游记》
下载PDF
榆林窟发现西夏第七幅玄奘取经图 被引量:1
16
作者 邢耀龙 《西夏学》 2021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河西走廊现保存绘制于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共有6幅,成为学术界研究玄奘文化最重要的图像之一。近期,笔者在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中发现一例疑似玄奘取经图的图像,这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完善了玄奘取经图的迭代关系,同时,也有望厘清保存有... 河西走廊现保存绘制于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共有6幅,成为学术界研究玄奘文化最重要的图像之一。近期,笔者在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中发现一例疑似玄奘取经图的图像,这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完善了玄奘取经图的迭代关系,同时,也有望厘清保存有玄奘取经图的相关洞窟的开凿时间,为西夏时期洞窟年代分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取经 文殊变 榆林窟 迭代关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泽庆 王茵 《美术观察》 2000年第3期53-54,共2页
敦煌艺术,盛大辉煌。她不仅有精美的彩塑,也有举世无双的壁画。其中最令人神往的是壁画中有现知世界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在敦煌西夏洞窟榆林窟第二窟中有绘制十分精妙的水月观音及唐僧取经故事画。 此图绘于该窟内前壁门北侧,纵148横146... 敦煌艺术,盛大辉煌。她不仅有精美的彩塑,也有举世无双的壁画。其中最令人神往的是壁画中有现知世界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在敦煌西夏洞窟榆林窟第二窟中有绘制十分精妙的水月观音及唐僧取经故事画。 此图绘于该窟内前壁门北侧,纵148横146厘米。观音头戴宝冠,两肩披发,天衣严身,依山岩为“金刚宝座”,前临清泉,后依修竹,左手抚膝,右手曲伸托净瓶。一轮新月升起。明月清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煌艺术 壁画 唐僧取经 审美价值 表现手法
全文增补中
西夏玄奘取经图像之研究——以东千佛洞第2窟图像为中心
18
作者 常红红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315-334,482,共21页
在敦煌石窟群及周边石窟中,遗存有至少6幅西夏时代的玄奘取经图。1这些图像并非单独绘制,而是绝大多数画在观音壁画中,尤其与水月观音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将以东千佛洞第2窟(以下简称"东2窟")玄奘取经图像为中心,结合水月观音... 在敦煌石窟群及周边石窟中,遗存有至少6幅西夏时代的玄奘取经图。1这些图像并非单独绘制,而是绝大多数画在观音壁画中,尤其与水月观音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将以东千佛洞第2窟(以下简称"东2窟")玄奘取经图像为中心,结合水月观音及整体窟室内容,对西夏玄奘取经图像进行考证。本文以下讨论将集中在三个重点:一是考证东2窟玄奘取经图像的来源及宗教意涵;二是分析西夏取经图像的兴盛,所反映的西夏人将玄奘取经图像视为佛经灵验记,以佐证在道场法事中使用的经典为观音亲传给玄奘的真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观音 东千佛洞 玄奘取经 敦煌石窟 西夏 灵验记
原文传递
西夏壁画中的猴面人物再探
19
作者 郭海鹏 汤晓芳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西夏壁画中的猴面人物出现在榆林窟等《水月观音图》和《普贤变图》的唐僧取经人物图中,人物母题产生于佛教取经、译经、刻经活动故事。就目前出土文物来看,唐僧取经故事人物的艺术创作开始于宋初的浮雕,发展于西夏的壁画;在佛教作品中... 西夏壁画中的猴面人物出现在榆林窟等《水月观音图》和《普贤变图》的唐僧取经人物图中,人物母题产生于佛教取经、译经、刻经活动故事。就目前出土文物来看,唐僧取经故事人物的艺术创作开始于宋初的浮雕,发展于西夏的壁画;在佛教作品中的位置经营具有同一性,总体置陈布势相同;随行者人物造型相殊,浮雕人物为北方汉子,绘画人物为猴面人身;尤其每幅壁画猴面人面相、头饰、手势、持物不同。行者在浮雕和绘画中的不同造型与地方民族民间信仰有关,其美学意义“气韵生动”“各美其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僧取经 北宋雕塑 西夏壁画 猴面人物
下载PDF
刍议张掖大佛寺西游取经图壁画的文化价值
20
作者 李慧国 张多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5年第10期122-123,共2页
张掖大佛寺西游取经图壁画自20世纪90年代受到学界关注以来,逐渐成为大佛寺乃至张掖"丝路文化""《西游记》文化"的一张名片。该壁画以其高度概括的故事结构、精湛的艺术表现及独特的描绘题材而具极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大佛寺壁画 西游取经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