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杨四耕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
出处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
文摘
研究性学习是与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 ,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 ,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均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教学论
研究性学习
后现代特征
反本质主义
反表象主义
反基础主义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徐友渔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2-144,共3页
-
文摘
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喧嚣的场所不是在哲学领域,而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但其基本主张、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却是一些哲学口号或命题,如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西方文化中的浮士德传统,等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和世界的对立为前提。一边是主动的、理性的、有认识能力的人,一边是被动的、无生气的、等待人去发现和认识的自然。人类的文化活动,人类的精神产品,就是用心灵去反映、描画、表征外部世界。后现代主义者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不存在那样一个供人类表象的世界。人类发明出来的一切符号,并不是因为与那个世界的关系,并不是因为指称了世界上的某些事物才获得意义。它们的意义来自符号系统内部,即符号之间的关联。传统的心物二元论、心物对立观纯粹是一种神话。
-
关键词
现代主义者
当代中国文化
后现代思潮
反基础主义
反表象主义
西方文化
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倾向
语言层面
急性病
-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
-
题名理查德·罗蒂论社会团结的理由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郑维伟
-
机构
天津行政学院哲学所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94,共13页
-
文摘
任何共同体都会面对内部整合问题,团结问题是共同体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不过,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界对团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罗蒂专门讨论了团结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在罗蒂看来,团结就是如何形成我们感的问题,具体说"我们"意指哲学共同体中的反表象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主义者、改良左派。罗蒂基于反表象主义、族群中心主义和叙事转向为社会团结提出了辩护。
-
关键词
团结
自由主义
反表象主义
族群中心主义
叙事转向
-
分类号
D09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罗蒂的后现代哲学文化
- 4
-
-
作者
程志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出处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4-28,共15页
-
文摘
罗蒂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逻辑实证主义、蒯因和戴维逊的语言哲学,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融合在一起,试图把英美分析哲学和它的大陆哲学对手结合起来,铸造某种新实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联盟。因此,他批判了分析哲学,解构了作为认识论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提出了一种后哲学文化以对抗传统哲学的表象主义和基础主义。
-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哲学文化
种族中心论
反表象主义
反形而上学
元哲学
自由主义
-
分类号
B712.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 5
-
-
作者
王多吉
-
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1期29-32,共4页
-
文摘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不仅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哲学文本的支持,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后代主义思潮的猛烈解构。然而,作为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早期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揭示蕴涵着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意味。邓小平站在当代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既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智慧,又体现出了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倾向。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与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接、碰撞中奏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音符。
-
关键词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后现代主义
反本质主义
反表象主义
反基础主义
-
分类号
A8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