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叙事性:论贝克特戏剧的形式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奇佳 何珏菡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10,共15页
以质疑笛卡尔式理性主体为基础,贝克特主张运用反叙事的方式,在西方戏剧传统别开自由创造的艺术进路。首先,他对传统戏剧叙事中主体的地位作了较彻底的颠覆,其戏剧中的主体依靠惯性而非理性存在,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也更为疏离异化。另外... 以质疑笛卡尔式理性主体为基础,贝克特主张运用反叙事的方式,在西方戏剧传统别开自由创造的艺术进路。首先,他对传统戏剧叙事中主体的地位作了较彻底的颠覆,其戏剧中的主体依靠惯性而非理性存在,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也更为疏离异化。另外,他也激烈地反对传统叙事中语言的统治地位,贝克特广泛使用不同的音效,如重复、噪音、沉默等,拓展了戏剧表现的界限。不仅如此,贝克特还通过对时空元素的调度来展布反叙事的多元可能性。贝克特的反叙事性创意实践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笛卡尔式主体 声音 时空
原文传递
流光溢彩的生力军 ——评“新德国电影”的美学成就
2
作者 杨玉杰 《艺术广角》 2003年第4期21-27,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德国处于分裂状态。对于联邦德国的电影而言,那是一个经济繁荣、艺术萧条的时期,缘于“经济奇迹”的出现和西德政府对电影事业采取的一些鼓励与资助措施,电影得到了迅速发展。50年代中期西德电影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观众人... 20世纪50年代,德国处于分裂状态。对于联邦德国的电影而言,那是一个经济繁荣、艺术萧条的时期,缘于“经济奇迹”的出现和西德政府对电影事业采取的一些鼓励与资助措施,电影得到了迅速发展。50年代中期西德电影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观众人数角度而言,都创造了空前的记录,从经济上看,50年代堪称西德电影的繁荣时期;但在艺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电影艺术 造型美学 电影语汇 叙事美学 叙事性 风格 多元化
下载PDF
论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影像叙事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学礼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5,共8页
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文字,已经成为很多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信手拈来的习惯。观看伴随或多或少说明性文字或解说词的民族志电影,也已经成为很多观众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然而,在这种信手拈来的习惯和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背后,隐藏着两个不容... 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文字,已经成为很多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信手拈来的习惯。观看伴随或多或少说明性文字或解说词的民族志电影,也已经成为很多观众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然而,在这种信手拈来的习惯和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背后,隐藏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对文字作为民族志电影视觉元素的可能弊端的忽视;其二,对文字表述系统侵入影像叙事系统之后的可能危害视而不见。通过论述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影像叙事性,揭示民族志电影中文字表述方式和影像叙事系统之间暗含的矛盾和冲突,达成对民族志电影和民族志之间差别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文字表述 影像叙事 影像叙事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