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为文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喜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91,共9页
当今欧美学者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经院哲学式的研究方法。他们不再把文化研究仅仅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形式,更脱离了无休止的概念界定的窠臼。本.阿格更是提出了去经典、去学科,反对把文化研究变成一种空洞的方法论,提出没有单一... 当今欧美学者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经院哲学式的研究方法。他们不再把文化研究仅仅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形式,更脱离了无休止的概念界定的窠臼。本.阿格更是提出了去经典、去学科,反对把文化研究变成一种空洞的方法论,提出没有单一的文化研究形式,提出学院化的研究方式使文化研究致命地偏离了政治参与,这些欧美新左派的文化理论观点对我们准确把握什么是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心 经典
下载PDF
论李贽《四书评》的文学化批评倾向 被引量:3
2
作者 卢永和 《肇庆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与正统经学家对《四书》的注疏不同,李贽的《四书评》整体上呈现文学化批评的倾向。“去经典”的经典态度意味着李贽从新的角度对儒学经典作出自己的解释。托经抒意的批评旨趣激活了文学批评主体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其突出表现为批评者对... 与正统经学家对《四书》的注疏不同,李贽的《四书评》整体上呈现文学化批评的倾向。“去经典”的经典态度意味着李贽从新的角度对儒学经典作出自己的解释。托经抒意的批评旨趣激活了文学批评主体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其突出表现为批评者对原创文本的改订。文学化批评的倾向主要体现为:突出批评主体的精神体验;关注行文(叙事)技巧和人物;注重文学的审美鉴赏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赞 《四书评》 经典 托经抒意 文学化批评
下载PDF
从文化美学视角透视声乐艺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殷梅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5,共3页
艺术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美学研究领域文化转型的新形态,是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本文循前沿理论之慧鉴,试图从文化美学的视角拓展声乐艺术领域的学术空间。
关键词 艺术美学 文化美学 经典 多元化 声乐艺术
原文传递
文学经典的返魅重释
4
作者 殷学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1-95,共5页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经典 经典 返魅
下载PDF
“去经典”的二人转
5
作者 孔祥羽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79,共3页
二人转的"去经典化"以"戏仿"思维将经典的母题和崇高的文化意义改造成为了"自娱"和"娱人"的快乐游戏,消解了传统经典的思维范式。二人转的这种追求游戏效果的戏仿演剧形态抹去了人们对于传统... 二人转的"去经典化"以"戏仿"思维将经典的母题和崇高的文化意义改造成为了"自娱"和"娱人"的快乐游戏,消解了传统经典的思维范式。二人转的这种追求游戏效果的戏仿演剧形态抹去了人们对于传统戏剧神圣性和敬畏感的向往,用"展示价值"置换了戏剧经典的"膜拜价值",将传统审美意识形态中的戏剧理念,变成了一种获得狂欢快感的即时文化消费追求,并用其"零散性"内容使得经典创作和评判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戏仿思维 展示价值 零散性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语言”略论
6
作者 邓慧 胡正旗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7-99,共3页
新词新语、新语法、去经典、错接、极致化、程式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语言现象在辞书编纂、语言规范、语文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引起了争论,将"习性"置于"理性"之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语言 经典 消解意义 语言规范 习性 理性
下载PDF
《鬼作家》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及其意义
7
作者 崔玲 胡文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43-648,共6页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鬼作家》。深入分析后现代叙事策略去经典、互文性和元小说在作品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剖析三种后现代叙事策略应用的意义:罗斯应用去经典改写《安妮日记》,借此展现其艺...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鬼作家》。深入分析后现代叙事策略去经典、互文性和元小说在作品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剖析三种后现代叙事策略应用的意义:罗斯应用去经典改写《安妮日记》,借此展现其艺术理想——呈现犹太人的复杂性;通过互文性嵌入其他作品,扩大文本的意义,探讨作家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展现他对艺术家的态度;利用元小说暴露小说的虚构性,探究现实与艺术的关系,展现其独有的创作艺术观——扮演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经典 互文性 元小说
下载PDF
论戏曲的“经典化”及“去经典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施旭升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4,共7页
何谓经典?经典的如何形成的?经典在20世纪的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基于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使命进行全新的思考,提出"戏曲经典化"的命题;并进而对于戏曲经典的现代命运、现代戏曲的&qu... 何谓经典?经典的如何形成的?经典在20世纪的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基于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使命进行全新的思考,提出"戏曲经典化"的命题;并进而对于戏曲经典的现代命运、现代戏曲的"经典化"策略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戏曲的"去经典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经典 文化权力 经典 经典
原文传递
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 被引量:8
9
作者 季广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3,共6页
经典指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意味着意义持久和价值深远,意味着榜样和力量,意味着政治正确、品位纯正。经典是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的过程包括“排座次”、“上皇榜”和“入教材”。大众文化产品的流行破坏了经典化的进程,终止了... 经典指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意味着意义持久和价值深远,意味着榜样和力量,意味着政治正确、品位纯正。经典是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的过程包括“排座次”、“上皇榜”和“入教材”。大众文化产品的流行破坏了经典化的进程,终止了经典化的美梦,传统的经典也现出了原形:经典的下面掩饰着宰制关系,经典意味着阅读的强制。去经典化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经典 经典 移情机制 权力关系
下载PDF
普通读者 被引量:7
10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4,共11页
普通读者的消失,标志着文学批评的异化。在过去几十年中,文学界轻视乃至敌视普通读者的倾向酿成了国际潮流,在学府和研究机构的高墙内外,西方文论曲高和寡。更可悲的是,某些对文学从无热肠的人竟窃据了评判文学作品的权位,并据以传播自... 普通读者的消失,标志着文学批评的异化。在过去几十年中,文学界轻视乃至敌视普通读者的倾向酿成了国际潮流,在学府和研究机构的高墙内外,西方文论曲高和寡。更可悲的是,某些对文学从无热肠的人竟窃据了评判文学作品的权位,并据以传播自身一窍不通的东西。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去经典化、去审美化、泛政治化的鼓噪。如果不对此作出切实的回应,世间就不可能重现普通读者的亲切身影。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学者曾为建构普通读者传统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于今当务之急在彻底揭露去经典化潮流的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读者 经典 经典 经典 审美愉悦
原文传递
经典之形成及稳定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隆溪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18,共14页
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各有自己的经典,它们负载着这一传统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当文学作品的特性和价值得到承认并受到尊重时,就会成为文学的经典,并显示出相当大的稳定性。文学经典以其自身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成为经典,而非由外力强行推出... 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各有自己的经典,它们负载着这一传统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当文学作品的特性和价值得到承认并受到尊重时,就会成为文学的经典,并显示出相当大的稳定性。文学经典以其自身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成为经典,而非由外力强行推出,也不可能由外力强行"去经典化"。以我国古代诗人为例讨论经典之形成及其稳定性,有助于对西方所谓"去经典化"这种徒劳无益的极端做法提出批评意见。盲目跟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使用自己尚未了然的一套生硬的概念术语,甚至故弄玄虚,以晦涩冒充深刻,则是中国学界必须避免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后殖民主义理论 西方后现代主义 文学经典 古代诗人 文学作品 概念术语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方法与路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房伟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7,共6页
在这样的时代言说经典建构,也许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内心的冲突。经典化问题,在西方世界曾引发激烈争论,在当代中国,经典化和去经典化的争执,也一直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新时期文学时间较短,不符合布瓦洛所谓经典长时间段... 在这样的时代言说经典建构,也许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内心的冲突。经典化问题,在西方世界曾引发激烈争论,在当代中国,经典化和去经典化的争执,也一直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新时期文学时间较短,不符合布瓦洛所谓经典长时间段标准,且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真正经典。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研究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方法和路径,就面临巨大的学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新时期文学 路径 经典建构 西方世界 当代中国 经典 时间
原文传递
日本诠释“四书”中的“去经典化”与“去中国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灏智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7,159,共9页
中国儒学经典"四书",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影响传到东亚世界,形成了"域外四书学"。但是,日本近世(即德川时代)的"四书学"却凸显了与中国本家"四书学"差异甚巨的实务主义与国家主义双重取向。其中... 中国儒学经典"四书",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影响传到东亚世界,形成了"域外四书学"。但是,日本近世(即德川时代)的"四书学"却凸显了与中国本家"四书学"差异甚巨的实务主义与国家主义双重取向。其中的古学派最具影响力,他们通过对"四书"的新诠与解构,开启了日本在"前近代"摆脱中国经典化、脉络化、中心化的开端,"前近代"东亚世界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亦由此而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揖别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四书”经典结构 日本德川古学派 经典 中国化
原文传递
西方文学经典与后现代意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汉广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9-66,共8页
本文认为,在西方,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和去经典化同时并存的,因而不能因为后现代时期重视对经典的颠覆与解构就否认这个时代有经典。后现代文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意识以及后现... 本文认为,在西方,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和去经典化同时并存的,因而不能因为后现代时期重视对经典的颠覆与解构就否认这个时代有经典。后现代文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意识以及后现代文学思潮精神品质的入口,在此突出而清晰地表现出后现代意识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与精神建构。对后现代问题的讨论,首先应基于这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意识 文学经典 西方 现代文学思潮 后现代文学 批判性反思 经典 精神品质
原文传递
“去经典化”时代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静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2年第5期50-52,共3页
目前,网络文学经典化以及"去经典化"时代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化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经典化在学理层面的合法性危机,网络文学的星丛化使它的经典化过程并非意味着话语霸权;可以看出研究实践层面的... 目前,网络文学经典化以及"去经典化"时代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化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经典化在学理层面的合法性危机,网络文学的星丛化使它的经典化过程并非意味着话语霸权;可以看出研究实践层面的生存危机,提出边缘模糊与"异质合成"在解决这一危机中可能起到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经典 经典 合法性危机 星从化发展 生存危机 边缘模糊 与异质合成
下载PDF
时间视阈中的文学经典 被引量:1
16
作者 詹冬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9,共4页
在前现代和现代,源发于生命"有死性"的时间焦虑感以及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构成了文学经典产生的动力性因素。该时期人们对经典的态度主要体现于对"经典性"的坚守,"经典性"最后表现于经典的"超时间性&... 在前现代和现代,源发于生命"有死性"的时间焦虑感以及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构成了文学经典产生的动力性因素。该时期人们对经典的态度主要体现于对"经典性"的坚守,"经典性"最后表现于经典的"超时间性",它建立在时间的连续性和永恒价值的基础之上。在后现代,"去经典化"的观念大行其道,人们通过破坏时间的连续性、置换时间的永恒性来消解时间,使得经典失去了存在的时间性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超时间 视阈 永恒价值 经典 经典 连续性 前现代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特点与后现代精神 被引量:3
17
作者 邱紫华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5-50,共6页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思潮横空出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分裂性、解构经典(去经典化)、杂交混成性、戏谑狂欢化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于传统哲学和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叛逆性、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思潮横空出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分裂性、解构经典(去经典化)、杂交混成性、戏谑狂欢化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于传统哲学和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叛逆性、批判性、超越性和创新性。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精神存在于人类精神思想和文化的进程中,"后现代"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只要这种精神现象和文化思想符合"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唐宋时期的禅宗精神就是宗教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后现代精神"。"后现代"所说的"后",是要永远保持对于现有事物和现有秩序的超越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后现代精神 不确定性 分裂性 经典 杂交混成
下载PDF
原作之死:《金瓶梅》英译的去经典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齐林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9-48,共10页
《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贡献在中西学界均得到公认,但因涉性描写屡遭禁毁,在普通读者眼中沦为色情文学的代名词。这种去经典化的现象在其英译过程中也有体现。文章通过考察20世纪英美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其文学审查制度,对该书的... 《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贡献在中西学界均得到公认,但因涉性描写屡遭禁毁,在普通读者眼中沦为色情文学的代名词。这种去经典化的现象在其英译过程中也有体现。文章通过考察20世纪英美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其文学审查制度,对该书的英译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从英语世界的东方主义审美、翻译传统、出版生态和阅读政治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金瓶梅》在英译过程中的商品化、庸俗化和政治化现象,并对其去经典化的过程、机制和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译文诞生于目标语境并首先为目标语境服务,因此其对原作的解读和改编并不单纯以原著的经典性为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英译 文学审查 经典 商品化
下载PDF
丰裕化社会的去经典化阅读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健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40,共8页
从文学生活史的角度来看,在经典文学时代,由于“文化稀缺性”的存在,造就了阅读的经典心态,促成了强调思考性与深刻性的神圣阅读方式。但随着丰裕化社会的来临,出现了文化生活资源超量供给局面,文学消费与社会阅读方式发生了时代性变迁... 从文学生活史的角度来看,在经典文学时代,由于“文化稀缺性”的存在,造就了阅读的经典心态,促成了强调思考性与深刻性的神圣阅读方式。但随着丰裕化社会的来临,出现了文化生活资源超量供给局面,文学消费与社会阅读方式发生了时代性变迁,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方式——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逐渐流行,并呈现出强烈的去经典化的倾向,由此导致了所谓的经典危机,并伴随着“经典焦虑症”的生成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裕化社会 经典 阅读方式 文学生活 经典焦虑症
下载PDF
我们仍需阅读拉金:返归拉金诗歌的经典性
20
作者 诸桥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7期11-15,共5页
在过去的30多年里,菲利普·拉金的诗名受到一些抨击,他的作品也因此没能再进入文学“经典”的行列。拉金诗歌被“去经典化”的原因是,不少学者认为他的诗歌过于消极悲观,不能被看成文学“经典”。持上述观点的评论家大多关注与拉金... 在过去的30多年里,菲利普·拉金的诗名受到一些抨击,他的作品也因此没能再进入文学“经典”的行列。拉金诗歌被“去经典化”的原因是,不少学者认为他的诗歌过于消极悲观,不能被看成文学“经典”。持上述观点的评论家大多关注与拉金有关的非文学资料,而对其诗歌本身内在“经典性”的讨论并不充分。有鉴于此,该文从拉金诗歌被“去经典化”的现象入手,发掘其内在价值,以此证实拉金的诗歌并不悲观。此外,该文进一步说明,拉金诗歌还因联结了过去与未来,有无限隽永的价值,应重归“经典”队列。一言以蔽之,我们要返归拉金诗歌的“经典性”,我们仍需阅读拉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拉金 诗歌 悲观 经典 经典 经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