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信仰与社会控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存奎 孙先伟 《民俗研究》 2005年第4期5-15,共11页
民俗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里,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论是宗教研究还是民俗研究,都把它作为封建迷信的"四旧"给"破"掉了,相关学术研究也备受冲击.改革开放以... 民俗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里,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论是宗教研究还是民俗研究,都把它作为封建迷信的"四旧"给"破"掉了,相关学术研究也备受冲击.改革开放以后,民俗学的研究得以重振,民俗信仰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无论从探讨中国传统的民俗信仰的作用模式出发,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对民俗信仰的发展走向及其社会功能加以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的应对方略,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探究民俗信仰的性质、特征及社会作用入手,对当前民俗信仰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略陈管见,以求方家斧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信仰 宗教信仰 原生性宗教
原文传递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以山江苗族地区“巴代”信仰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合显 《船山学刊》 2012年第2期46-51,共6页
"巴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持续至今的一种世俗性原始宗教。在历史过程中,山江苗族"巴代"经历了原生性、分径、破除、衰落、变异等五个阶段。"巴代"信仰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一方面,"巴代&q... "巴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持续至今的一种世俗性原始宗教。在历史过程中,山江苗族"巴代"经历了原生性、分径、破除、衰落、变异等五个阶段。"巴代"信仰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一方面,"巴代"信仰的变迁意味着苗族原生性宗教的流失,影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巴代"信仰的变迁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混融,还体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苗族"巴代"的变迁,有助于了解苗族社会的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巴代熊 巴代札 原生性宗教 分径 文化自觉
下载PDF
原生性宗教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腊尔山苗族“巴岱”宗教信仰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陆群 李美莲 +1 位作者 焦丽锋 苏胜平 《民族论坛》 2011年第8X期28-35,共8页
原生性宗教血缘和地缘小群体性的本质特点一般不会对外部环境构成重大冲击。然而,这却构成历来国家对其关注较少的原因之一,加上汉民族"严华夷之分"观念的影响,致使国家长期以来在治理层面上对其疏于管理。认识原始宗教的特... 原生性宗教血缘和地缘小群体性的本质特点一般不会对外部环境构成重大冲击。然而,这却构成历来国家对其关注较少的原因之一,加上汉民族"严华夷之分"观念的影响,致使国家长期以来在治理层面上对其疏于管理。认识原始宗教的特点及演变过程中所影藏的危害地方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性,调整管理办法与条例,对减少民族地区的公共危害性,为国家安全提供预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岱”宗教信仰 原生性宗教 社会安全
下载PDF
宗教信仰结构与民族文化认同——以滇西景颇族原生性宗教信仰及其变迁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江帆 张可佳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3,共6页
随着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缺失和群体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持续性反思,如何更好地认识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在民族文化认同形塑中的根基性作用,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以解决因为社会的急遽变迁而带来的人们... 随着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缺失和群体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持续性反思,如何更好地认识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在民族文化认同形塑中的根基性作用,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以解决因为社会的急遽变迁而带来的人们身份认同上的深重疏离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本文以景颇族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结构及其变迁为例,呈现出以血缘和祖缘为核心观念建立起来的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与其民族文化认知结构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相互形塑作用,以反思中国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形态及牟钟鉴所提出的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性宗教 民族文化认同 景颇族 社会变迁
原文传递
族群认同与宗教结构特性——以凉山诺苏彝族及其原生性宗教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可佳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宗教与族群之关系一直是中国民族宗教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我国民族宗教的复杂样态和多元面向往往使得二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通过对族群认同与宗教关联的探讨,是有效厘清和深刻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诺苏是典型... 宗教与族群之关系一直是中国民族宗教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我国民族宗教的复杂样态和多元面向往往使得二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通过对族群认同与宗教关联的探讨,是有效厘清和深刻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诺苏是典型的基于血缘和祖源认同基础之上的族群,族籍血缘认同是诺苏族群认同的基础与核心。这种强调血缘根性的族群特性,塑造了以"血缘祖先"为崇拜核心的原生性宗教类型。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诺苏的宗教与族群之关联探析,并与其他族群宗教进行对比探究,以呈现族群特性对宗教的型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认同 原生性宗教 诺苏 宗教结构
原文传递
原生性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探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蔡华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原生性宗教作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的、与民族的社会文化浑然一体的宗教系统,历来就是中国宗教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系统还是组织实体,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在治理视角下,本文提出民族... 原生性宗教作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的、与民族的社会文化浑然一体的宗教系统,历来就是中国宗教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系统还是组织实体,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在治理视角下,本文提出民族的原生性宗教首先是由于理解与定位的问题带来了治理实践中的难题与困境,从而带来了民族的原生性宗教是否应该治理,该如何治理,何种活动符合法律与政策等种种问题。通过问题反思对原生性宗教的价值做出多维的分析,给原生性宗教更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性宗教 国家治理 民族宗教
原文传递
建构与嬗变:历史变迁视野中的盘瓠信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方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8,共9页
盘瓠信仰是盘瓠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远古时期一种常见的动物图腾崇拜。在后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信仰盘瓠的族群大多会在图腾原型的基础上对盘瓠形象进行加工和重塑,本质上是在维护信仰对象即盘瓠的神圣性。在岑家梧两型盘瓠传说划分的背... 盘瓠信仰是盘瓠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远古时期一种常见的动物图腾崇拜。在后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信仰盘瓠的族群大多会在图腾原型的基础上对盘瓠形象进行加工和重塑,本质上是在维护信仰对象即盘瓠的神圣性。在岑家梧两型盘瓠传说划分的背后,后世的盘瓠信仰其实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民族图腾崇拜到族源祖先崇拜,一种是由民族图腾崇拜到部族英雄崇拜。从其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作为原生性宗教的盘瓠信仰是在后来才逐步演变成为多个族群共有的一种传统民间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瓠信仰 图腾崇拜 原生性宗教 民间信仰
原文传递
凉山彝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基础与符号边界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可佳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69-76,共8页
族群的宗教认同,基于不同的民族群体和宗教类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本文根据宗教认同理论,分析基于族群血缘身份和原生性宗教类型的凉山彝族(诺苏)传统宗教,其宗教认同的社会群体基础和符号边界,以探究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认... 族群的宗教认同,基于不同的民族群体和宗教类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本文根据宗教认同理论,分析基于族群血缘身份和原生性宗教类型的凉山彝族(诺苏)传统宗教,其宗教认同的社会群体基础和符号边界,以探究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特点。论文通过分析指出,凉山彝族的传统宗教认同,是在族群'血缘'身份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血缘始祖'阿普笃慕'及'六祖'中'古侯、曲涅'分支的族群记忆,界定了这个群体的符号边界;阿普笃慕的子孙后代、生活在凉山地区的诺苏人,构成了宗教认同的群体基础;而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支社会结构,奠定了宗教认同的社会基础。血缘关系演化为对祖先的记忆、信仰与崇拜,导致对传统宗教的认同始终无法超越族群的边界而成为与其他群体共享的内容。而作为一种原生性的宗教类型,凉山彝族传统宗教嵌入、弥漫于社会结构与制度中,而使得宗教与族群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固守着诺苏群体的边界,直至社会文化变迁与群体互动频繁的今天,还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诺苏 原生性宗教 宗教认同 符号边界
原文传递
原生性宗教权威人物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以凉山彝族(诺苏)的“毕摩”为例
9
作者 张可佳 蔡江帆 《宗教社会学》 2018年第1期94-107,共14页
原生性宗教作为产生于族群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与该群体伴生共长的、植根于传统社会、文化和习俗中的信仰形态,它往往处于一个族群文化、信仰的“底层”,具有原初性、弥漫性、嵌入性等特性.作为一种与本土性社会文化体系浑然一体、相... 原生性宗教作为产生于族群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与该群体伴生共长的、植根于传统社会、文化和习俗中的信仰形态,它往往处于一个族群文化、信仰的“底层”,具有原初性、弥漫性、嵌入性等特性.作为一种与本土性社会文化体系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宗教系统,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宗教(世界性、创生性等)的种种特点:它往往不具备独立的组织与制度,原生性宗教的信仰群体即是族群本身,它没有超越于族群边界之外的信仰者,也没有独立于社会结构之外的、高度组织化的教会类组织.它的观念体系、信仰系统和仪式实践与产生它的人类群体的社会组织制度和文化形态紧密结合,弥漫、分散、嵌入在其他社会面向之中,成为该群体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巫师或祭司”这样的卡里斯玛式的专业神职人员是原生性宗教中神圣世界的代表,是圣俗两界的沟通者与联结者,也是原生性宗教的核心与权威人物.在过去,这种专职的祭司或巫师式的人物往往还与血缘群体的世俗权威一酋长、头人式人物共同构成族群社会的核心权力层,而在社会结构与制度遭到改变之后,依然延续着其特定的权威.本文针对原生性宗教这样一种特殊且重要的宗教类型,以凉山弈族(诺苏)的宗教权威人物——“毕摩”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原生性宗教权威人物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其他宗教权威人物的差异、与不同权威主体(世俗权威或地方精英)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与回应,以探究原生性宗教权威人物在诞生、成长以及权威的运作与维系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性宗教 宗教权威人物 诺苏 毕摩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心理研究评述与学科建设
10
作者 张可佳 陈心洁 罗元珊 《宗教心理学》 2019年第1期183-198,共16页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来丰富宗教心理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首先审视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构成特点,包括民族内部多元性,外来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复合性,尤其强调源自民族文化底层的原生宗教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聚焦"原...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来丰富宗教心理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首先审视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构成特点,包括民族内部多元性,外来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复合性,尤其强调源自民族文化底层的原生宗教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聚焦"原生性宗教",针对其主要特征——弥散性、嵌入性、底层性以及多神信仰和仪式实践性来拓展宗教心理学研究方法;提倡一种对民族宗教更加和平的研究路径(跨学科的、现象学的、社群的),可涵盖其复杂的多样性、动态构成,凸显其在主流文化中的重要性,期望本文能丰富后现代语境中"宗教"的含义,倡导构建一个为少数民族发声的本土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心理学 少数民族 本土宗教 原生性宗教 和平范式
下载PDF
重视原生性宗教“信仰社群”的培育与引导——以彝族地区毕摩宗教为例
11
作者 吴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4-49,共6页
如何促使原生性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这是解决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一问题意识,以彝族地区毕摩宗教为例,从宗教政治学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性命题:重视原生性宗教“信仰社群”的培育与引导。这一命题的提出将促使... 如何促使原生性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这是解决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一问题意识,以彝族地区毕摩宗教为例,从宗教政治学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性命题:重视原生性宗教“信仰社群”的培育与引导。这一命题的提出将促使原生性宗教从弥散性走向制度性,在原生性宗教合理有序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的过程中完成其自身的制度化过程,从而正式进入国家治理与宗教法治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性宗教 信仰社群 制度宗教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原生性宗教与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互构研究
12
作者 张可佳 勒伍阿支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2年第1期175-183,共9页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是以“父系血缘”为根基的家支社会,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血缘根性意识。诺苏传统社会基于强大的家支意识和信念、坚实的家支组织以及完备的家支制度,生成了基于“血脉”关联之上的一种“整体性”亲族社会文化。这种整...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是以“父系血缘”为根基的家支社会,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血缘根性意识。诺苏传统社会基于强大的家支意识和信念、坚实的家支组织以及完备的家支制度,生成了基于“血脉”关联之上的一种“整体性”亲族社会文化。这种整体性衍生了族群的核心象征性符号“祖”,塑造了以“祖灵”为结构核心的原生性宗教。诺苏原生性宗教以“游灵—家灵—族灵—祖神”的层级结构再现了诺苏社会“户—房—支—家”的家支层级结构,宗教仪式以“溯源—叙谱”的结构形式保障了诺苏社会“根骨意识”的稳固传续。原生性宗教通过信仰与仪式将个体—家庭—家支—族系紧密整合为一体,成了诺苏社会结构的再现与整合方式。诺苏原生性宗教与社会结构的互构关系亦表明血缘社会塑造“祖灵”作为信仰结构的核心,而地缘社会更强调“山神”“土地神”“寨神”等地域保护神的重要性,凸显了宗教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未来可进一步进行类型化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性宗教 社会结构 凉山彝族 诺苏家支
原文传递
白族民间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以大理巍山波长廊一带为例
13
作者 李世武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5-70,共6页
道德想象是为了克服道德焦虑而存在的。道德秩序的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渴望与交互对象之间建立一种道德契约,这种渴望诉诸于语言艺术,便产生了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联性。以大理巍山波长廊一带为田野个案,结合历史文献,从原... 道德想象是为了克服道德焦虑而存在的。道德秩序的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渴望与交互对象之间建立一种道德契约,这种渴望诉诸于语言艺术,便产生了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联性。以大理巍山波长廊一带为田野个案,结合历史文献,从原生性宗教文学与人为宗教文学两个维度来解读白族民间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民间宗教文学 原生性宗教文学 人为宗教文学 道德想象 道德契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