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历史叙事与性别文化 被引量:6
1
作者 佘艳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9,共5页
女性历史叙事将性别与政治、经济、种族、阶级放在一起,成为思考历史的一个角度,特别关注性别文化在社会道德伦理、传统文化和群体心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女性历史叙事对历史的生成性及传统文化的虚假性的否定,建立在对男性阴暗性的否定... 女性历史叙事将性别与政治、经济、种族、阶级放在一起,成为思考历史的一个角度,特别关注性别文化在社会道德伦理、传统文化和群体心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女性历史叙事对历史的生成性及传统文化的虚假性的否定,建立在对男性阴暗性的否定上,而关于爱情的讨论和对女性身份的认证则占据了文本隐型结构的核心。女性历史写作在主流历史的碎片和缝隙中起步,以自己的性别经验想像历史,以对男权历史边拆解边合作为叙述策略,建构女性的心灵史,进而达到丰富历史、改写历史的文化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历史叙事 历史重写 女性主体性 性别视角
下载PDF
描绘一幅暗色调画卷 重写一部加拿大历史——迈克尔·昂达奇的小说《身着狮皮》 被引量:6
2
作者 姚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4,共4页
《身着狮皮》描述了加拿大那些没有盎格鲁—凯尔特或法兰西血统的移民生活 ,展示的是一段迄今为止未被官方书写的历史。作家借鉴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暗色调主义”的创作手法 ,光与影的对照成为小说叙事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有力地表... 《身着狮皮》描述了加拿大那些没有盎格鲁—凯尔特或法兰西血统的移民生活 ,展示的是一段迄今为止未被官方书写的历史。作家借鉴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暗色调主义”的创作手法 ,光与影的对照成为小说叙事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以文学形式对加拿大历史进行了重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生活 暗色调 历史重写
原文传递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中的历史书写与重写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春娴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9-45,共7页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是拉什迪身处“追杀令”阴影下推出的力作,小说巧妙糅合了基于宏大叙事的官方“大历史”与基于个体记忆的非官方“小叙事”,以微观视野呈现宏大图景,对当代印度的后殖民历史及民族问题进行深刻反映。文章通过比照...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是拉什迪身处“追杀令”阴影下推出的力作,小说巧妙糅合了基于宏大叙事的官方“大历史”与基于个体记忆的非官方“小叙事”,以微观视野呈现宏大图景,对当代印度的后殖民历史及民族问题进行深刻反映。文章通过比照官方的、正统的、权威的后殖民历史叙事,探讨了拉什迪如何在文本内外对故国家园进行回忆和想象,如何将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相互置换,如何展开家国历史书写和重写,且如何以颠覆性的语言实践挑战正统势力,进而解读拉什迪的历史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摩尔人 历史书写 历史重写
下载PDF
创伤记忆中的历史书写——《爵士乐》中的新奴隶叙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3,共6页
新奴隶叙述以在文本中指涉奴隶制时代以及后奴隶制时代的创伤记忆,重新诠释非裔自身历史,对抗白人历史观、官方话语以及知识权力网络,从而实现族裔身份认同和社群建构。新奴隶叙述文本《爵士乐》将多卡丝构成小说主要人物的"记忆现... 新奴隶叙述以在文本中指涉奴隶制时代以及后奴隶制时代的创伤记忆,重新诠释非裔自身历史,对抗白人历史观、官方话语以及知识权力网络,从而实现族裔身份认同和社群建构。新奴隶叙述文本《爵士乐》将多卡丝构成小说主要人物的"记忆现场"(site of memory),以非裔遭受压制、被遗忘以及边缘化的创伤记忆重建自身历史,形成一股对抗白人官方历史的颠覆性力量,最终将集体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凝聚为族裔认同,实现美国非裔主体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奴隶叙述 《爵士乐》 记忆现场 创伤记忆 历史重写
下载PDF
新历史小说叙事的限度与可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梦颖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3-156,共4页
新历史主义学说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对历史书写的权力性、文本性特征的发现,扮演了为正统历史"解魅"的角色,为历史反思和重写提供了逻辑铺垫和创作准备。中国新时期历史小说也在多个层面回应了这股思潮,以"小历史&qu... 新历史主义学说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对历史书写的权力性、文本性特征的发现,扮演了为正统历史"解魅"的角色,为历史反思和重写提供了逻辑铺垫和创作准备。中国新时期历史小说也在多个层面回应了这股思潮,以"小历史"、逸闻历史、权力缝隙中的历史等方式颠覆正统历史。但历史反思的限度也必须被纳入到思考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义 文本性 历史重写 写作限度
下载PDF
对历史的叩问和重写——朱利安·巴恩斯历史小说评述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莉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1-85,共5页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特色的作家之一,他游刃于各类文体写作,颇具成就。其小说创作往往于主题和形式上刻意求新,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之代表。巴恩斯偏爱采用历史题材,譬如其代表作《10^(1/2)章的世界历...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特色的作家之一,他游刃于各类文体写作,颇具成就。其小说创作往往于主题和形式上刻意求新,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之代表。巴恩斯偏爱采用历史题材,譬如其代表作《10^(1/2)章的世界历史》《刺猬》《亚瑟与乔治》《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感觉》等,均可归于哈琴所谓"新历史主义小说"之列。在巴恩斯的此类创作中,可以看到一种独具魅力的历史书写,它既是后现代的代言,又与传统心心相惜,从而构建了一个丰富复杂的文本世界。在这个文本系统中,"历史"一再出场,不断自我彰显,同时又不断自我质疑,表达着作者对此问题的独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历史重写 历史小说
下载PDF
《往事》——历史的口语化重写
7
作者 黄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往事》 口语化 电视谈话节目 非客观性 合作医疗 历史重写 主体意识 意识形态性 人文环境 主人公
下载PDF
“历史反复”阴影下的虚构之谜——小说《模糊》的评论
8
作者 房伟 《南腔北调》 2020年第2期28-30,27,共4页
从“反右”到“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受难的故事,不仅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叙述模式,而且成就了一大批作家,比如,从维熙、张贤亮、王蒙、尤凤伟、李洱、刘庆等,那么,新世纪近20年之后,作家田中禾类似题材长篇小说《模糊》,其意义何在?这种... 从“反右”到“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受难的故事,不仅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叙述模式,而且成就了一大批作家,比如,从维熙、张贤亮、王蒙、尤凤伟、李洱、刘庆等,那么,新世纪近20年之后,作家田中禾类似题材长篇小说《模糊》,其意义何在?这种对历史的执着,那种激荡丰沛的历史重写的激情,到底源自何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小说之中,“模糊”不仅是指张书铭懒散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更是“历史无法言说的暧昧”的代名词。然而,小说之外,我们又多了一层对小说意义层面的思考,那就是这种历史的重返和重写,在当下新世纪20年的语境之中,又意味着什么。创伤,在这里成了“模糊”的隐喻,也是一个“永远重返”、但永远也无法真正在场的真相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中禾 张贤亮 叙述模式 尤凤伟 历史重写 意义层面 当代文学 处事风格
下载PDF
看父亲打铁(外一首)
9
作者 柯健君 《扬子江(诗刊)》 2005年第4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父亲 战争 鹤嘴锄 阻止 历史重写 风箱 铁器 炉台 镰刀 疼痛
原文传递
殖民历史改写、性别身份重构与女性共同体建构:论《靛蓝色》对《暴风雨》的重写
10
作者 郑伟 方冶文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0-69,共10页
莫瑞娜·沃娜的《靛蓝色》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重写,重写了家族殖民历史和莎翁经典文本所含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该文本颠覆性地重写了莎翁笔下的西考拉克斯、米拉达以及凯列班等人物形象,不仅让处于叙事边缘的人物进入中心... 莫瑞娜·沃娜的《靛蓝色》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重写,重写了家族殖民历史和莎翁经典文本所含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该文本颠覆性地重写了莎翁笔下的西考拉克斯、米拉达以及凯列班等人物形象,不仅让处于叙事边缘的人物进入中心,而且重构了人物性别身份。探讨殖民者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检视杂交身份下带来的暴力与精神分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者建立以爱和包容为基础的女性共同体的诉求。《靛蓝色》不仅显示了作者挑战西方经典的勇气,而且彰显了女作家跨越种族与性别构建共同体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瑞娜·沃娜 《靛蓝色》 殖民历史重写 性别身份重构 女性共同体建构
下载PDF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天安门广场
11
作者 张皓 《艺术探索》 2010年第1期128-129,共2页
天安门是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内容。当代艺术家利用这一重要的形象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对国家形象的多元化的认知。
关键词 天安门广场 地理景观 中国当代艺术 历史重写
下载PDF
反思规范
12
作者 老莫 《商务周刊》 2001年第8期60-60,共1页
西谚说,如果你的目标是成功,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然而当整个世界都为我们让路的时候。
关键词 《水浒传》 规范化管理 历史重写 管理顾问公司 企业家 逆反心理 规范管理 企业发展 制度的完善 以弱胜强
下载PDF
文化遗产景观实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6
13
作者 桂榕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景观实践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景观实践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文化实践角度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具有理论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服务精神家园建设...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景观实践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景观实践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文化实践角度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具有理论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服务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文化实践为基础,贯穿于遗产事业、遗产经济和遗产生活三大领域。从其目标定位和内容形式看,主要有民俗生活、展演与旅游体验、社会教育传承三类;从其所依托的载体看,可划分为实体和传媒两类;从其运作特点和效应看,可划归为惰性和活跃性两个范畴。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建设营造精神家园相关场所设施、符号体系和情感氛围为基础,以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实现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为目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础性保障策略包括:通过政策优化机制改善社会环境,通过目标价值评估提升社会效能,通过新媒体科技应用发掘潜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景观实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情感基础设施 历史进程重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