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及流传状况述论 被引量:7
1
作者 董华锋 何先红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0,共5页
1882-1954年,成都万佛寺遗址曾先后5次出土南朝佛教造像。这批造像出土后经历了复杂的流传过程。1882年出土造像大多已流散至国外,其中所谓纪年最早的“元嘉二年”造像也需谨慎对待,故宫博物院藏元嘉二十五年造像似为唯一一件此次出... 1882-1954年,成都万佛寺遗址曾先后5次出土南朝佛教造像。这批造像出土后经历了复杂的流传过程。1882年出土造像大多已流散至国外,其中所谓纪年最早的“元嘉二年”造像也需谨慎对待,故宫博物院藏元嘉二十五年造像似为唯一一件此次出土的造像。1902年出土的大同七年造像已不知所踪。1937、1953-1954年两次出土的造像有37件收藏于四川博物院,同时该院还藏有3件出土及入藏年代不明的南朝造像。1945-1946年出土的造像今已无法得见。碑刻文献中还记载有2件造像可能亦出自该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佛寺遗址 南朝造像 四川博物院
原文传递
新见四川大学博物馆藏两件南朝石刻造像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华锋 周静 +1 位作者 邓宽宇 尹俊霞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石刻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收藏门类之一。馆藏石刻中有若干件十分少见的南朝造像。此前,霍巍撰文刊布了该馆收藏的两尊南朝背屏式造像[1],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来,我们在对馆藏石刻文物作进一步整理时,又发现两...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石刻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收藏门类之一。馆藏石刻中有若干件十分少见的南朝造像。此前,霍巍撰文刊布了该馆收藏的两尊南朝背屏式造像[1],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来,我们在对馆藏石刻文物作进一步整理时,又发现两件南朝石刻造像。这两件造像学术价值较高,迄今尚未报道,兹简要介绍,并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造像 四川大学博物馆 南朝造像 石刻文物 背屏式 学术价值 馆藏
原文传递
四川北朝石窟造像的调查与研究
3
作者 龙清红 王剑平 雷玉华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291,共8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峰期。与河西、中原等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同,四川先后归属于南北朝,因此,四川这个阶段的石窟寺和造像可以称为南北朝造像。四川南朝造像出土颇多,研究成果丰富;但是迄今为止,四川北朝造像虽有零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峰期。与河西、中原等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同,四川先后归属于南北朝,因此,四川这个阶段的石窟寺和造像可以称为南北朝造像。四川南朝造像出土颇多,研究成果丰富;但是迄今为止,四川北朝造像虽有零星介绍与分析1,但少有专门研究,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受资料限制,四川北朝造像的特征不甚明了。2014年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造像 南朝造像 石窟寺 佛教石窟 佛教造像 南北朝时期 调查与研究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巴蜀佛教石窟艺术与周边佛教艺术之关系——以唐以前的巴蜀石窟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龙红 邓新航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111,共14页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巴蜀石窟 洛阳石窟 麦积山石窟 长安造像 南朝造像
全文增补中
论成都出土的早期佛教天王像 被引量:3
5
作者 霍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近年来,在成都地区相继发现了多批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最近发表的成都下同仁路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1],是继早年成都万佛寺[2]、西安路[3]、商业街[4]等地出土南朝造像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佛教考古成果5]。在新发表的这批考古材料中有4件... 近年来,在成都地区相继发现了多批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最近发表的成都下同仁路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1],是继早年成都万佛寺[2]、西安路[3]、商业街[4]等地出土南朝造像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佛教考古成果5]。在新发表的这批考古材料中有4件天王像,其中2件发表了照片和线图。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早期佛教造像资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造像 四大天王 早期佛像
原文传递
四川成都出土南朝石刻造像存疑——兼谈平杨府君阙龛像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2-107,152,共17页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成都万佛寺、商业街、西安路三个地点先后出土数十件有年代题记的南朝石刻造像,这些出土材料立即成为佛教造像研究的标尺。可是,经过笔者追根溯源的分析发现,成都出土的所谓南朝石刻造像实际上是宋代仿家的作品,从...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成都万佛寺、商业街、西安路三个地点先后出土数十件有年代题记的南朝石刻造像,这些出土材料立即成为佛教造像研究的标尺。可是,经过笔者追根溯源的分析发现,成都出土的所谓南朝石刻造像实际上是宋代仿家的作品,从地层关系、造像组合、造像服饰、造像执物、佛座装饰、博山炉、幢、背景的芭焦树形、题记用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晚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南朝造像 晚期特征 宋代
原文传递
未曾公开的南朝佛教造像
7
作者 梁晓敏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6期88-92,共5页
南朝佛教造像是研究南北朝佛教艺术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南朝佛教造像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完整的更少,给中国佛教发展、演变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可喜的是,它山博物馆私人馆藏23尊南朝佛像的公开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提... 南朝佛教造像是研究南北朝佛教艺术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南朝佛教造像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完整的更少,给中国佛教发展、演变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可喜的是,它山博物馆私人馆藏23尊南朝佛像的公开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提供了新的资料。文章以它山博物馆馆藏南朝造像为研究主体,并和其他南朝造像比较发现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造像 佛教造像 它山博物馆 四川造像
下载PDF
益州风范 和韵共生——“映世菩提”展侧记
8
作者 李星丽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37,共2页
2020年3月31日,四川成都博物馆正式恢复开放,两个多月前开幕的"映世菩提"特展也得以重新与观众见面。该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办,并联合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相关文... 2020年3月31日,四川成都博物馆正式恢复开放,两个多月前开幕的"映世菩提"特展也得以重新与观众见面。该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办,并联合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相关文博单位共展出展品102件(套)。展览从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近年来成都地区陆续出土的南朝造像,解读其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结合青州、邺城等地的佛造像,阐释南北佛教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学博物馆 文博单位 交流与融合 造像 南朝造像 佛教艺术 益州 四川成都
原文传递
明道寺造像佛传经变故事与双身像
9
作者 宫德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8,共9页
明道寺造像中,部分造像的主尊与两胁侍之间、背光上部八字形飞天之间或圆雕造像的袈裟上浮雕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七件造像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参考相关佛教文献,对部分造像的浮雕内容进行了阐释。雕塑艺术与题材同南... 明道寺造像中,部分造像的主尊与两胁侍之间、背光上部八字形飞天之间或圆雕造像的袈裟上浮雕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七件造像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参考相关佛教文献,对部分造像的浮雕内容进行了阐释。雕塑艺术与题材同南朝、河北地区及古青州地区出土造像中的类似浮雕内容进行了比对,从中可以看出其受南朝与河北地区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也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雕佛传故事 经变故事 双身像 河北地区造像 南朝造像
下载PDF
成都地区出土南朝造像的外来风格渊源之再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崇新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0年第3期68-79,共12页
自清末以迄近年,成都万佛寺遗赴及其周围地区陆续出土了数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在南朝佛教造像实物相对缺乏的今天,这些造像对研究南朝佛教造像的演进以及南北朝造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些赞赏像中的外来风格-秣... 自清末以迄近年,成都万佛寺遗赴及其周围地区陆续出土了数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在南朝佛教造像实物相对缺乏的今天,这些造像对研究南朝佛教造像的演进以及南北朝造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些赞赏像中的外来风格-秣菟罗风格的来源问题,认为其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建康地区,但西北地区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四川佛教艺术的多元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造像 外来风格 成都地区 佛教艺术 文化特征 佛教文化
原文传递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从成都万佛寺到乐至睏佛寺(上)
11
作者 肖伊绯 《寻根》 2022年第2期72-81,共10页
1939年:营造学社一行在成都的发现1939年10月1日,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于川、康古建筑调查行动已开展一月有余之际,在此次调查线路的重要节点--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又有了重大发现。在民众教育馆中,营造学社一行看到了相... 1939年:营造学社一行在成都的发现1939年10月1日,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于川、康古建筑调查行动已开展一月有余之际,在此次调查线路的重要节点--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又有了重大发现。在民众教育馆中,营造学社一行看到了相关文字,刘敦桢迅即将这一发现写入了当天的日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佛寺 民众教育馆 南朝造像 刘敦桢 营造学社 梁思成 重要节点 古建筑
原文传递
益州佛教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关系:以僧侣、义理、造像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中俊 李永平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28-41,M0003,M0004,共16页
东晋南朝时期,因特殊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河西道一度阻塞、中断,由吐谷浑人绾毂的丝绸之路河南道逐渐兴盛、畅通。而当时以益州为核心的蜀地恰是各国僧侣往来西域与东晋南朝的必经之地,因此益州在河南道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各种佛教... 东晋南朝时期,因特殊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河西道一度阻塞、中断,由吐谷浑人绾毂的丝绸之路河南道逐渐兴盛、畅通。而当时以益州为核心的蜀地恰是各国僧侣往来西域与东晋南朝的必经之地,因此益州在河南道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各种佛教义理及思想文化在这里流传,同时来自西域、河西及建康的佛教造像艺术也汇集于此,深刻影响了蜀地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形成。近年成都出土众多融合了不同地域艺术风格的南朝佛教石刻造像,这些都表明东晋南朝时期的益州在河南道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朝 丝绸之路河南道 益州佛教 南朝石刻造像 佛教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成都地区南朝石造像与南京栖霞山南朝窟龛的分期与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雯 《石窟寺研究》 2011年第1期204-236,共33页
在为数不多的南朝佛教遗迹遗物中,南京栖霞山和四川成都地区分别是南朝石窟龛像和单体造像发现和保存的集中区域,了解两地的造像特点有助于勾勒南朝佛教造像风气的整体轮廓。位于都城的栖霞山窟龛虽略有规模,但风化残损;成都地区则多次... 在为数不多的南朝佛教遗迹遗物中,南京栖霞山和四川成都地区分别是南朝石窟龛像和单体造像发现和保存的集中区域,了解两地的造像特点有助于勾勒南朝佛教造像风气的整体轮廓。位于都城的栖霞山窟龛虽略有规模,但风化残损;成都地区则多次发现纪年造像,保存较好。本文拟通过对两地造像的年代分析和特点概括,对南朝造像序列进行梳理,进而讨论在造像题材、类型、装饰上所体现的都城与地方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南京栖霞山 南朝窟龛造像 分期 比较
原文传递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的审美特性与文化价值
14
作者 郎耀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0年第5期4-9,共6页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新昌大佛的原始面貌和演进脉络被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来,丰富了学界对新昌大佛的认识。结合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新昌大...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新昌大佛的原始面貌和演进脉络被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来,丰富了学界对新昌大佛的认识。结合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新昌大佛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展现,它包括流水行云的线条美、褒衣博带的服饰美和法相圆融的境界美。刘勰为新昌大佛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不仅记录了新昌大佛修葺的来龙去脉,还成为观察齐梁文风的宝贵窗口。同时,作为下生弥勒信仰的重要遗迹,新昌大佛是僧众南渡的见证者、是佛教中国化演进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昌大佛 南朝弥勒造像 审美特性 文化价值
下载PDF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南朝双观音造像碑》中的佛寺园林研究
15
作者 林源 魏颀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成都万佛寺 南朝双观音造像碑》 魏晋南北朝 佛寺园林
下载PDF
南朝佛教造像典型材质刍议
16
作者 陶涛 《美术大观》 2011年第11期62-62,共1页
雕塑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实现其空间表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材质属性,其选用对雕塑风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南朝佛教造像的遗存极少,相关研究也较北方佛教造像不充分。本文试从典型性材质的角度对南朝佛教造像进行... 雕塑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实现其空间表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材质属性,其选用对雕塑风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南朝佛教造像的遗存极少,相关研究也较北方佛教造像不充分。本文试从典型性材质的角度对南朝佛教造像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佛教造像 金铜 材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