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镉中毒对小鼠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朱俊德 余资江 +1 位作者 戈果 肖朝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02-2104,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镉中毒对小鼠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镉中毒组,每组20只。饲养1周后,镉中毒组采用皮下注射氯化镉,每周2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同时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喂养3个月后取小鼠海马分... 目的:观察慢性镉中毒对小鼠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镉中毒组,每组20只。饲养1周后,镉中毒组采用皮下注射氯化镉,每周2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同时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喂养3个月后取小鼠海马分别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protein,GFAP)、CD45和半乳糖脑苷脂(gallc to cerebroside,GC)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对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电镜下观察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光镜下镉中毒组胶质细胞主要变化有:GFAP和CD45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而GC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电镜下对照组胶质细胞核膜界线清晰,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线粒体结构完整,嵴清晰,粗面内质网丰富;镉中毒组胶质细胞水肿,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结论:慢性镉中毒致小鼠海马CA3区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多,而少突胶质细胞减少,这些变化可能是镉的神经毒性作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中毒 海马 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CD45 半乳糖脑苷脂 小鼠
下载PDF
糖脂制剂主要成分半乳糖脑苷脂的^1HNMR定量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敏军 赵辉鹏 +1 位作者 杨光 陈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利用 1HNMR谱的定量功能 ,通过与柱色谱分离所得半乳糖脑苷脂的谱图进行对比 ,找出了糖脂制剂混合物 1HNMR谱图中半乳糖脑苷脂、磷脂、胆固醇这3类化合物的特征峰化学位移 ,通过谱峰拟合的方法获得了特征峰面积 ,从而求出这3类化合物在... 利用 1HNMR谱的定量功能 ,通过与柱色谱分离所得半乳糖脑苷脂的谱图进行对比 ,找出了糖脂制剂混合物 1HNMR谱图中半乳糖脑苷脂、磷脂、胆固醇这3类化合物的特征峰化学位移 ,通过谱峰拟合的方法获得了特征峰面积 ,从而求出这3类化合物在混合物体系中的摩尔分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脑苷脂 质子磁共振法 糖脂 定量分析 护肤品 添加剂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Krabbe病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骆燕辉 秦茂权 +5 位作者 任晓暾 王彬 闫岩 王凯 王天有 朱光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0-422,共3页
患儿 男,1岁6月龄,因"低热10个月余"就诊。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发热,伴喂养困难、呕吐、易哭闹,基因检测发现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外显子5 c.452G>A(p.W151X,535)杂合突变和外显子16 c.1901T>C(p.L634S... 患儿 男,1岁6月龄,因"低热10个月余"就诊。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发热,伴喂养困难、呕吐、易哭闹,基因检测发现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外显子5 c.452G>A(p.W151X,535)杂合突变和外显子16 c.1901T>C(p.L634S)杂合突变,进一步查白细胞中GALC活性显著降低,确诊为Krabbe病,并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性发热 喂养困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杂合突变 基因检测 GAL 半乳糖脑苷脂 外显子
原文传递
邻苯二甲醛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葡萄糖脑苷脂与半乳糖脑苷脂的含量
4
作者 宋雨 邢培培 +3 位作者 贾子才 李兆杰 薛长湖 徐杰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80,86,共7页
目的在原有邻苯二甲醛(OPA)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基础上进行优化,探究最优条件,建立同时分离和定量生物组织中的葡萄糖脑苷脂和半乳糖脑苷脂的方法,用此方法测定海参和鼠脑的脑苷脂含量。方法从生物组织中粗提的脑苷脂,在37℃,12 h,p H=... 目的在原有邻苯二甲醛(OPA)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基础上进行优化,探究最优条件,建立同时分离和定量生物组织中的葡萄糖脑苷脂和半乳糖脑苷脂的方法,用此方法测定海参和鼠脑的脑苷脂含量。方法从生物组织中粗提的脑苷脂,在37℃,12 h,p H=5条件下被SCDase酶解,再通过OPA衍生,经过HPLC分离在荧光检测器下检测,以Intersil SIL-100A色谱柱为分离柱确定最佳的色谱洗脱体系为正己烷/异丙醇/100 mmol/L氯化铵溶液(64.3/35/0.7,v/v),选定不同种海参和鼠脑为研究对象同时测定葡萄糖脑苷脂和半乳糖脑苷脂的含量。结果在优化条件下,葡萄糖脑苷脂和半乳糖脑苷脂在10 min内完成分离,Glc Cer和Gal Cer线性范围均为5~2400 ng,定量限为5ng,相关系数〉0.99,方法稳定性良好,在所测样品中,海参葡萄糖脑苷脂含量在0.5~3μg/mg,鼠脑海马体和皮质半乳糖脑苷脂含量差别不大,在4μg/mg左右。该方法可快速、简便、准确地分析生物组织中Glc Cer和Gal Cer的含量,为鞘脂的分析增加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脑苷脂 半乳糖脑苷脂 高效液相色谱法 酶解 OPA衍生 海参 鼠脑
原文传递
提高BrdU标记成年大鼠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效率的研究
5
作者 蓝玲 郭灵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合理利用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单标成年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双标成年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策略。方法在BrdU通过腹腔注射6h后或在BrdU腹腔注射后14~21d将大鼠灌注固定,继之用邻片进行H—E染色以作定位,分别对... 目的探讨合理利用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单标成年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双标成年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策略。方法在BrdU通过腹腔注射6h后或在BrdU腹腔注射后14~21d将大鼠灌注固定,继之用邻片进行H—E染色以作定位,分别对脑组织切片进行BrdU单标或BrdU+NT(神经丝,成熟神经元的标志物)、BrdU+GFA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以及BrdU+GC(半乳糖脑苷脂,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标记物)的双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光镜下观察和计数单标或双标的阳性细胞。结果BrdU单标阳性细胞多见于侧脑室的SVZ(室管膜下区)和SGZ(齿状回颗粒下区),而BrdU+NT阳性细胞多位于嗅球和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BrdU+GFAP阳性细胞多见于SVZ或SGZ;BrdU+GC阳性细胞数最少,散在分布于以上四个部位内。结论在进行BrdU标记脑神经干细胞前应该制定优化组合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单标和双标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DU 脑神经干细胞 神经丝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半乳糖脑苷脂 大鼠
下载PDF
大鼠松果体星形胶质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的增龄变化
6
作者 王玉林 孙宝飞 +2 位作者 朱俊德 余资江 肖朝伦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2年第3期160-162,170,共4页
目的:探讨增龄变化对大鼠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青年组(4月龄组)和老年组(24月龄组),每组10只。采用Benda氏胶质细胞染色,分别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半乳糖脑苷脂(GC)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探讨增龄变化对大鼠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青年组(4月龄组)和老年组(24月龄组),每组10只。采用Benda氏胶质细胞染色,分别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半乳糖脑苷脂(GC)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计量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松果体胶质细胞主要变化:1.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体积增大,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增高(P<0.05);2.GC阳性细胞数减少,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大鼠松果体随增龄星形胶质细胞增多、少突胶质细胞减少,其变化可能是导致机体发生衰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半乳糖脑苷脂 增龄性变化 大鼠
下载PDF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郑纪鹏 盛慧英 +5 位作者 黄永兰 赵小媛 刘鸿圣 毛晓健 李秀珍 刘丽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7-372,共6页
目的探讨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和酶学特点及GALC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底物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β-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活性,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来自不同家系... 目的探讨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和酶学特点及GALC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底物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β-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活性,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来自不同家系的3例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应用RT-PCR及直接测序法进行GALC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3例Krabbe病患儿,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个月至40个月,临床分型婴儿型1例,晚发婴儿型2例。因"哭闹、抽搐或精神运动发育倒退等"就诊,头颅MRI提示双侧内囊后肢或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影,磁共振波普成像(MRS)提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酐(NAA/Cr)比值下降,胆碱/肌酐(Cho/Cr)比值升高。外周血白细胞GALC酶活性0~0.2 nmol/(mg·17 h)[正常参考范围18~75 nmol/(mg·17 h)]。GALC基因突变分析发现2个已知致病突变p.S68F、p.R531H,3个新错义突变p.D46Y、p.G59S、p.P154H。随访18个月,死亡2例,病情进行性加重1例。结论 Krabbe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激惹、抽搐、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起病越早,进展越快。头颅MRI表现双侧对称性脑白质或内囊后肢异常信号应高度怀疑Krabbe病,白细胞GALC酶活性测定及GALC基因突变分析有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Krabbe病 影像学 β-半乳糖脑苷脂 GALC基因
原文传递
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的Krabbe病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汪伟 秦亚丽 +6 位作者 汪仁斌 张伟赫 张麟伟 崔蕾 金明 矫毓娟 焦劲松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821-825,共5页
目的探讨1例以周围神经病变及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晚发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及基因致病突变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遗传性周围... 目的探讨1例以周围神经病变及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晚发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及基因致病突变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特点,同时伴有脑白质病变。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提示不对称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基因检测发现GALC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61C>A(p.Pro154His);c.1244G>A(p.Gly415Glu)]。患者外周血半乳糖脑苷脂酶的活性显著下降。结论Krabbe病患者可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伴视力下降,其诊断需综合患者临床、影像及电生理学分析,但确诊需结合基因诊断及酶学检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abbe病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GALC基因 半乳糖脑苷脂
原文传递
成年起病的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9
作者 梁文文 朱舟方 永康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1例成年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K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2月15日因"右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年余"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 目的探讨1例成年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K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2月15日因"右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年余"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及基因变异分析并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者为36岁女性,以痉挛性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示双侧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对称性病变,白细胞β-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活性明显降低。患者的GALC基因存在c.461C>A(p.Pro154His)及c.1901T>C(p.Leu634Ser)复合杂合错义变异,其母亲、姐姐及外甥均携带c.461C>A(p.Pro154His)杂合变异,其父亲携带c.1901T>C(p.Leu634Ser)杂合变异。结论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成年型KD。GALC基因c.461C>A(p.Pro154His)及c.1901T>C(p.Leu634Ser)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其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abbe病 半乳糖脑苷脂 对称性皮质脊髓束病变 复合杂合变异
原文传递
1例Krabbe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家系基因变异分析
10
作者 张坡 陈秋 +2 位作者 姜跃彭 童鸣 胡苏玮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loboid cell leukodystrophy,GLD,OMIM 245200)又称Krabbe病,是一种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galactocerebrosidase,GALC)基因缺陷,导致溶酶体内半乳糖脑苷脂酶活...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loboid cell leukodystrophy,GLD,OMIM 245200)又称Krabbe病,是一种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galactocerebrosidase,GALC)基因缺陷,导致溶酶体内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缺失,引起半乳糖脑苷脂不能降解而蓄积,产生鞘氨醇半乳糖苷毒性,造成中枢及外周神经纤维髓鞘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巨噬细胞浸润,从而引起一系列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症状[1]。Krabbe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4种临床类型,其中婴儿型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90%病例为婴儿型,患儿大多在2岁左右夭折;晚发婴儿型的发病时间在19个月至4岁之间;少年型在4岁至19岁之间发病;成人发病在20岁后。Krabbe病在国内罕见,多为个例报道,欧美国家发病率约为1/100000[2]。现将1例婴儿型Krabbe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家系基因变异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 基因突变 溶酶体贮积病
下载PDF
新发复合杂合突变致成人Krabbe病选择性累及双侧锥体束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倩 熊建美 +3 位作者 张增强 牛敬雪 张腾元 崔芳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 分析1例新发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成人Krabbe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患者女,37岁,因“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8年余,加重伴行走困难1年余”于2021年5月16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 目的 分析1例新发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成人Krabbe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患者女,37岁,因“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8年余,加重伴行走困难1年余”于2021年5月16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在PubMed以“脑白质病变”和“双侧皮质脊髓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患者头颅MRI提示双侧中央前回和后回、锥体束走形区的异常信号。视野检查提示部分象限视野缺损,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检查提示双侧视神经P100时间延长。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提示左上肢N20、双下肢P40波幅降低。血白细胞半乳糖脑苷脂酶(galactocerebrosidase, GALC)活性为2.76 nmol/(mg·17 h)[正常值>12.7 nmol/(mg·17h)],二代测序提示该患者编码GALC的14号染色体存在两个点突变,分别为c.1901T>C(p.L634S)和c.908+5G>A(splicing)。Sanger一代测序提示该患者c.1901T>C点突变遗传自其母亲,c.908+5G>A点突变遗传自其父亲,但其父母均无临床症状。结合文献报道,Krabbe病的影像学特点为选择性锥体束走形区的脑白质病变引起的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依靠血白细胞GALC活性检测和基因检测确诊。结论 成人Krabbe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行走困难,经典影像学特点为双侧中央前回及皮质脊髓束走形区异常信号,c.1901T>C和c.908+5G>A复合杂合突变可引起成人Krabbe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abbe病 半乳糖脑苷脂 脑白质病变 双侧皮质脊髓束 视野 成人
下载PDF
滤纸片干血斑中半乳糖脑苷脂-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春 何玺玉 杨尧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Krabbe病)滤纸片干血斑和外周血白细胞中半乳糖脑苷脂-β-半乳糖苷酶( galactocerebrosidase,GALC)的活性,判断利用滤纸片干血斑检测GALC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利用GALC特异性水解荧光底物6...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Krabbe病)滤纸片干血斑和外周血白细胞中半乳糖脑苷脂-β-半乳糖苷酶( galactocerebrosidase,GALC)的活性,判断利用滤纸片干血斑检测GALC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利用GALC特异性水解荧光底物6-十六酰胺-4-甲基伞形酮-β-D-半乳糖苷检测3例Krabbe病患儿滤纸片干血斑中该酶活性,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该酶活性,以验证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是否一致。结果3例临床诊断为 Krabbe 病患儿滤纸片干血斑中 GALC 酶活性分别为0、0.13、0.12μmol/(h·μl),外周血白细胞GALC酶活性分别为1.22、0.92、0.8 nmol/(17 h·mg protein),两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结论两种方法检测GALC酶活性结果一致,利用滤纸片干血斑行酶活性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临床 Krabbe病筛查时检测酶活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abbe病 半乳糖脑苷脂 酶活性 滤纸片干血斑
原文传递
脐带血移植治疗婴儿遗传性脑白质萎缩的研究
13
作者 Escolar M.L. Poe M.D. +1 位作者 Provenzale J.M. 张振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10-10,共1页
BACKGROUND: Infantile Krabbe’s disease produces progressive neurologic deteri oration and death in early childhood. We hypothesized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um bilical-cord blood from unrelated donors before the devel... BACKGROUND: Infantile Krabbe’s disease produces progressive neurologic deteri oration and death in early childhood. We hypothesized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um bilical-cord blood from unrelated donors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ymptoms wou ld favorably alter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 among newborns in whom the disease was diagnosed because of a family history. We compared the outcomes amo ng these newborns with the outcomes among infants who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symptoms and with the outcomes in an untreated cohort o f affected children. METHODS: Eleven asymptomatic newborns (age range, 12 to 44 days) and 14 symptomatic infants (age range, 142 to 352 days) with infantile Kra bbe’s disease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cord blood from unrelated donors after myeloablative chemotherapy. Engraftment, survival, and neurodevelo pmental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longitudinally for four months to six years. RES ULTS: The rates of donor-cell engraftment and survival were 100 percent and 100 percent, respectively, among the asymptomatic newborns (median follow-up, 3.0 years) and 100 percent and 43 percent, respectively, among the symptomatic infan ts (median follow-up, 3.4 years). Surviving patients showed durable engraftment of donor-derived hematopoietic cells with restoration of normal blood galactoc erebrosidase levels. Infants who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before the developmen t of symptoms showed progressive central myelination and continued gains in deve lopmental skills, and most had age-appropriat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receptive language skills, but a few had mild-to-moderate delays in expressive language and mild-to-severe delays in gross motor function. Children who underwent tra nsplantation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had minimal neurologic improvement. CON CLUSIONS: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cord blood from unrelated donors in newb orns with infantile Krabbe’s disease favorably altere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 he disease. Transplantation in babies 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 脐带血 成骨髓细胞 临床症状 半乳糖脑苷脂 神经系统发育 临床征象 无症状 造血细胞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