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291
1
作者 毛汉英 余丹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49-555,共7页
区域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由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演化而来的。在总结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状态空间法作为量度区域承载力的基本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环勃海地区区域承载力进行... 区域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由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演化而来的。在总结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状态空间法作为量度区域承载力的基本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环勃海地区区域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 ,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状态空间法 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32
2
作者 毛汉英 余丹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3-371,共9页
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 ,成为制约今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采用定量方法研究该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并对其今后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区域承载力 趋势预测 对策 措施 资源环境负菏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17
3
作者 余丹林 毛汉英 高群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本文在回顾承载力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基础上 ,指出单因素承载力对区域实际承载力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 ,并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环渤海地区为例 ,求算... 本文在回顾承载力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基础上 ,指出单因素承载力对区域实际承载力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 ,并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环渤海地区为例 ,求算出环渤海地区现实的承载力情况。结果显示 ,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 ,特别是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载情况非常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环渤海地区 水土资源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被引量:96
4
作者 齐亚彬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1,共5页
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 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承载力 要素承载力 承载力类型集合
下载PDF
徐州市区域承载力实证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潘东旭 冯本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6-600,共5页
徐州地区目前环境已处于过载状态,成为制约今后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空间向量描述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现状、变化与原因,提出了增强区域承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徐州市 区域承载力 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 实证研究 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2012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18
6
作者 祝尔娟 齐子翔 毛文富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1,共5页
"十二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的重要阶段,也是京津冀按照科学发展观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的关键时期。京津冀三地专家聚首北京,分别对区域人... "十二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的重要阶段,也是京津冀按照科学发展观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的关键时期。京津冀三地专家聚首北京,分别对区域人口、水资源、土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承载力进行了多视角分析,认为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速加快、空间分布不平衡、核心城市人口集聚未根本改变;水危机加剧,尤其京津人口规模严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区域生态环境正在透支未来;经济社会承载力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但仍有提升空间。专家们围绕如何加快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塑京津冀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加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加快中心城市功能疏解、实施"三生"空间战略、创新生态城市模式、规划建设首都生态涵养"特区"、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承载力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德城区区域承载力的状态空间法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袁晓兰 刘富刚 孙振峰 《德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0-53,72,共5页
利用状态空间法研究了德城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耕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主导产业农业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区域综合实力弱,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最后探讨了提高区域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状态空间法 德城区
下载PDF
基于区域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国红 刘颖 唐丽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6-70,共5页
分析了基于区域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对模型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基于区域承载力的产业集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产业集成有效路径的规划与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产业集成 关键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
下载PDF
图们江地区区域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吕弼顺 程火生 朱卫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722,共6页
利用区域承载力计算方法,建立了图们江地区区域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00~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图们江地区的区域承载力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对图们江地区的区域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图们江地区在2000~2... 利用区域承载力计算方法,建立了图们江地区区域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00~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图们江地区的区域承载力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对图们江地区的区域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图们江地区在2000~2008年并没有出现超载,区域承载力比吉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区内8个县市的区域承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预测认为2020年以后图们江地区将出现超载。这些结果表明图们江地区的发展存在潜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们江 区域承载力 动态预测
下载PDF
门槛分析法在区域承载力测算中的应用研究——以海岛承载力研究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波 邵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5-19,共5页
区域承载力是区域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把区域假定为一种封闭型地域,并从土地资源潜力所能提供给人类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指标出发,来研究和测算区域人口承载力。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存... 区域承载力是区域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把区域假定为一种封闭型地域,并从土地资源潜力所能提供给人类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指标出发,来研究和测算区域人口承载力。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存在着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联系。从区域本身土地资源潜力来测算开放型区域的开发容量,作为在全球级或国家级层次上的一种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指导城市这类集聚空间和某些特定区域开发角度上讲,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门槛分析法 测算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岩 王训练 +2 位作者 陈建平 曾敏 王琳 《资源与产业》 2013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在分析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生态足迹法,依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1998—2007年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7年,生态赤字增加趋势明显,主要以大... 在分析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生态足迹法,依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1998—2007年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7年,生态赤字增加趋势明显,主要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扩散分布。承载状况"良好"的地区一般同化能力较强,但是支撑能力较弱,相对承载量较小,无生态赤字;而承载状况"较差"的地区一般同化能力中等或较弱,尽管支撑能力较强,但是相对承载量大,因而生态赤字严重。最后,根据定量评价的结果,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东部沿海 生态足迹 定量评价 GIS
下载PDF
区域知识承载力内涵与演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国红 尹肖妮 邢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2,共6页
区域承载力是一个包含多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其中知识要素是区域承载力的关键,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而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没有对区域知识承载力内涵作出明确的阐述,缺... 区域承载力是一个包含多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其中知识要素是区域承载力的关键,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而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没有对区域知识承载力内涵作出明确的阐述,缺少关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机理分析。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内涵及其演化进行了深入剖析,界定了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内涵,阐述了其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知识承载力 知识资源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城市圈区域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宜 区宇琦 +2 位作者 曲晓阳 张利平 夏军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5-686,共12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到3个时期(2000、2010、2017年)武汉城市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其不同阶段的承载力状况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城市圈生态承载状况在不断恶化。...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到3个时期(2000、2010、2017年)武汉城市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其不同阶段的承载力状况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城市圈生态承载状况在不断恶化。在2000年城市圈雏形形成时,仅有潜江市和天门市的承载力状况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在2010年城市圈迅猛发展后,武汉市进入生态赤字状态,承载状况与周围城市背离,产生吸聚效应,其他城市生态盈余也大幅下降;2017年城市圈正式进入初级阶段,武汉市影响逐渐向外辐射,产生发散效应,城市圈联合承载雏形形成,但4座城市的生态赤字状况未得到缓解,武汉市人均区域承载力为-2.056 hm^(2)/人,潜江市为-1.787 8 hm^(2)/人,仙桃市为-1.182 3 hm^(2)/人,天门市为-0.630 1 hm^(2)/人。建议在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聚焦生态赤字问题,加强核心区域的区域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生态足迹法 区域承载力 时空演变 产业规划
原文传递
区域承载力·城市化·城市发展政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后凯 《学术界》 CSSCI 1989年第6期77-80,76,共5页
城市区域承载力城市是一个以获取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技术即集约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地域系统。而城市与其周围腹地区域又是一个相百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与区域是... 城市区域承载力城市是一个以获取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技术即集约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地域系统。而城市与其周围腹地区域又是一个相百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与区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性地域巨系统,它由城市、区域以及城市——区域联系三个子系统有机构成。在这一巨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城市化水平 集聚经济效益 扩散效应 城市发展政策 极化效应 大城市 社会生产力 集约经济 区域联系
下载PDF
基于均方差决策法的区域承载力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玥 郑玮锋 《中外建筑》 2018年第9期86-89,共4页
本文根据厦门市发展现状和地域特色,参考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构建了具有科学性的厦门市区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变换法和均方差决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赋以权重值,而后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得2012至... 本文根据厦门市发展现状和地域特色,参考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构建了具有科学性的厦门市区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变换法和均方差决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赋以权重值,而后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得2012至2016年厦门市的区域承载力综合评价值,最后运用层次分级法,对4个分目标的权重进行分级排名,并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对综合区域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变化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资源 经济 社会 环境
下载PDF
德州市区域承载力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晓兰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9Z期234-235,共2页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区域可持续发展 德州市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合理开发利用 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社会
下载PDF
基于CA和神经网络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承载力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建平 孔锐 +2 位作者 段毅君 刘晓玲 尚北川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年第1期92-97,共6页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与之有着密切关系的承载力理论研究可以说是人类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分支。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着重介绍了如何用元胞自动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承载...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与之有着密切关系的承载力理论研究可以说是人类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分支。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着重介绍了如何用元胞自动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希望对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神经网络 区域承载力 长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辽宁省区域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楠 尹晓佳 +2 位作者 李法云 侯伟 张营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7年第6期44-46,共3页
采用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全省区域资源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均呈负值,并随年际呈明显下降趋势,全省资源呈现日趋严重的超载状态;经济社会承载力状态一直处于接... 采用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全省区域资源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均呈负值,并随年际呈明显下降趋势,全省资源呈现日趋严重的超载状态;经济社会承载力状态一直处于接近饱和略有富余的状态;环境污染承载力"十五"期间有较大提高;区域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年际之间波动较大,较好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指标体系 相对剩余率 辽宁省
下载PDF
基于多重视角的承载力理论分析与路径选择
19
作者 祝尔娟 祝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43,共5页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承载力研究也相应进入新的阶段,需要从全新视角探索其研究路径。承载力研究不仅要注重单要素承载力、城市承载力、绝对承载力、现实承载力的研究,还要注重综合承载力...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承载力研究也相应进入新的阶段,需要从全新视角探索其研究路径。承载力研究不仅要注重单要素承载力、城市承载力、绝对承载力、现实承载力的研究,还要注重综合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相对承载力以及潜在承载力的研究,并将这几个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对全面分析和客观判断一个城市或地区承载力状况、探寻如何疏解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承载力 综合承载力 相对承载力 潜在承载力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格局及区域承载力约束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侃 樊杰 孙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9-258,I0005,共11页
随着中国反贫困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系统解决相对贫困,亟需定量揭示农村相对贫困与区域承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同步制定缓解相对贫困和增加区域承载力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通过农... 随着中国反贫困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系统解决相对贫困,亟需定量揭示农村相对贫困与区域承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同步制定缓解相对贫困和增加区域承载力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通过农村相对贫困区界定及变化类型识别,从流域、县域及主体功能区多尺度解析2010年以来农村相对贫困区的时空演化过程,建立由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和交通6个要素构成的区域承载力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农村相对贫困受区域承载力的约束程度及致贫作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空间格局呈总体稳定、局部收缩态势,且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稳定分布于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罗霄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以及滇西边境山区,已消除农村相对贫困的县域主要位于城市群地区或中心城市外围;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交通、生态和灾害承载力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这3类要素约束程度每提升1个等级,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将提高120.85%、30.59%、42.43%,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致贫概率仅为生态功能区的19.87%、66.00%。建议基于区域承载力约束程度和地域功能类型,瞄准农民生计资本和区域综合效益增值设计差异化的反贫困政策体系,探索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和农村相对贫困区可持续发展的“个体+区域”互动融合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可持续发展 反贫困 农村相对贫困 区域承载力 致贫机理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