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蛋白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中机械力化学效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涂宗财 汪菁琴 +3 位作者 李金林 刘成梅 阮榕生 李雪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225-2228,共4页
以大豆蛋白为对象,研究大豆蛋白在动态超高压均质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力化学效应,同时探究机械力化学效应对大豆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的机械力作用下,蛋白颗粒粒度变小,粒度分布范围变窄,蛋白内部的二硫键... 以大豆蛋白为对象,研究大豆蛋白在动态超高压均质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力化学效应,同时探究机械力化学效应对大豆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的机械力作用下,蛋白颗粒粒度变小,粒度分布范围变窄,蛋白内部的二硫键和疏水基团被破坏,致使巯基和疏水基团暴露,并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破坏作用力增强.同时经过机械力化学效应改性的大豆蛋白热稳定性增强,并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改善效果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化学效应 动态超高压射流 大豆蛋白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对可溶性大豆多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章文琴 刘成梅 +1 位作者 刘伟 万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4,共5页
研究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HPM)处理对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外观形态及单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从大豆粗糖中纯化得到SSPS-1和SSPS-2两个组分,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分析表明SSPS-1为... 研究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HPM)处理对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外观形态及单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从大豆粗糖中纯化得到SSPS-1和SSPS-2两个组分,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分析表明SSPS-1为含少量蛋白的杂多糖,SSPS-2为高结合蛋白含量的单一多糖;SSPS-1经DHPM处理后,相对分子质量由7.33×105减少至5.11×105;电镜扫描观察其形貌由针状排列结构变成末端膨大呈球形的"火柴棒"状有序排列结构;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成表明:SSPS-1主链中单糖L-鼠李糖和D-半乳糖醛酸的含量分别降低9.4%、17.1%,侧链部分的单糖L-阿拉伯糖、D-半乳糖、D-岩藻糖、甘露糖分别降低14.3%、26.3%、41.7%、60%,而D-木糖、D-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超高压射流 可溶性大豆多糖 组分 相对分子 形貌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滇黄精多糖提取及其结构与活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朋光 孙健 +7 位作者 岳健 苏娟 唐雅园 栾会燕 邱福荣 杨兆杏 向昱 何雪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34-3445,共12页
【目的】通过优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法对滇黄精多糖提取的相关工艺条件,分析其结构与活性,为滇黄精多糖的多元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滇黄精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分析试验,确定动态超高压微射流... 【目的】通过优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法对滇黄精多糖提取的相关工艺条件,分析其结构与活性,为滇黄精多糖的多元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滇黄精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分析试验,确定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法提取滇黄精多糖的最佳条件;并对滇黄精多糖的功能活性(酪氨酸酶抑制活性、α-糖苷酶抑制活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等)与结构特性(红外光谱、相对分子量及单糖组成等)进行研究。【结果】经响应面分析构建滇黄精多糖得率的二次回归方程:Y=19.55+0.7A+0.78B+0.89C+0.28AB+1.26AC+0.84BC-1.84A^(2)-4.72B^(2)-2.3C^(2)(R^(2)=0.9860)(Y表示滇黄精多糖得率,A、B、C分别表示微射流压力、料液比和提取时间),提取时间、料液比及微射流压力与提取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滇黄精多糖得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微射流压力及提取时间与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对滇黄精多糖得率有显著影响(P<0.05),3个因素对多糖得率影响的排序为:提取时间>料液比>微射流压力;滇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射流压力146 MPa、料液比1∶41、于100℃下提取70 min,在此条件下,滇黄精多糖得率为19.57%,达理论预测值的98.69%。滇黄精多糖是一种由11种单糖组成的吡喃型酸性多糖,相对分子量为35.95 kD,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43、4.07和2.87 mg/mL。【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法提取滇黄精多糖的得率高,预测性良好,滇黄精多糖具有良好的功能活性,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多糖 响应面分析 动态超高压射流 提取工艺 结构 活性
下载PDF
油莎草总黄酮的动态高压微射流辅助提取及其在曲奇饼干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郭改 菅田田 +4 位作者 齐蕊 屈磊 马学明 热迪力.阿布拉 敬思群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4-190,115,共8页
以总黄酮得率及DPPH·清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动态高压微射流辅助提取油莎草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采用紫外与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分析了动态高压微射流辅助提取对油莎草总黄酮结构和组成... 以总黄酮得率及DPPH·清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动态高压微射流辅助提取油莎草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采用紫外与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分析了动态高压微射流辅助提取对油莎草总黄酮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同时以过氧化值、酸价为指标,考察了油莎草总黄酮对曲奇饼干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微射流处理压力120 MPa,提取温度80℃,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90 min,总黄酮提取得率为1.46%,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值为0.17±0.02mg/mL,动态高压微射流辅助提取提高了总黄酮的得率和抗氧化性,LC-MS分析表明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未改变总黄酮的组成,但使有些组分的比例发生了变化。通过测定曲奇饼干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值得出油莎草总黄酮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用于制作曲奇饼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草总黄酮 动态超高压射流 最优工艺 光谱分析 LC-MS
原文传递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提取甘薯叶黄酮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志 涂宗财 +3 位作者 毛沅文 姜颖 罗晓慧 张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83-86,共4页
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热醇提取甘薯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以黄酮得率为考察对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甘薯叶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动态... 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热醇提取甘薯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以黄酮得率为考察对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甘薯叶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对甘薯叶黄酮的得率影响显著;最佳工提取艺条件为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100MPa、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1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黄酮得率为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叶 黄酮 动态超高压射流
下载PDF
超高压微射流对石榴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陈美丽 许艳华 +1 位作者 纵伟 赵光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85,共5页
以石榴汁为原料,研究超高压微射流对石榴汁中总酚、粒径、色泽、花色苷含量、可滴定酸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压力下处理的石榴汁的总酚含量、平均粒径、色差值、花色苷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40 MPa下处理... 以石榴汁为原料,研究超高压微射流对石榴汁中总酚、粒径、色泽、花色苷含量、可滴定酸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压力下处理的石榴汁的总酚含量、平均粒径、色差值、花色苷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40 MPa下处理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显著,在120 MPa和200 MPa下有显著差异(P<0.05)。而经超高压微射流处理的石榴汁的可滴定酸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超高压微射流可以改善石榴汁的品质,如增加总酚含量和对色泽的改善,为消费者提供更好质量的果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汁 动态超高压射流 总酚 花色苷
下载PDF
动态高压微射流提取对红薯叶黄酮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涂宗财 张露 +3 位作者 王辉 叶云花 李志 黄小琴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1-438,共8页
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辅助技术提取红薯叶黄酮,与传统乙醇提取法比较,研究DHPM对红薯叶黄酮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LPCMS)技术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DHPM可以促进红薯叶细胞壁的破碎... 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辅助技术提取红薯叶黄酮,与传统乙醇提取法比较,研究DHPM对红薯叶黄酮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LPCMS)技术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DHPM可以促进红薯叶细胞壁的破碎和展开,提高总黄酮的提取率,当处理压力为100 MPa时,总黄酮得率最高(5.440%±0.006%),与传统浸提相比,得率提高了21.7%。HLPC-MS分析表明,DHPM可以提高提取黄酮的纯度和低极性分子的浓度,对于同一质量浓度的总黄酮样液,80、100MPa压力下提取的黄酮样液的抗氧化活性较低,120MPa压力处理所得样品(SF120)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DPPH和·OH的IC50值分别为15.99mg/L和0.093g/L。SF0、SF80和SF100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为槲皮素、4′,7-二甲氧基山奈酚、杨梅黄酮、商陆黄素和鼠李柠檬素,SF120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为槲皮素、杨梅黄酮和商陆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 黄酮 抗氧化性 动态超高压射流 高效液相色谱-谱联用技术
原文传递
酶解-动态高压微射流制备纳米淀粉及对其结构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黄佳卉 赵雷 +1 位作者 朱杰 张书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33,共7页
为探究蜡质玉米淀粉(WMS)经普鲁兰酶协同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P-DHPM)制备纳米淀粉后对其结构及性质的变化规律,本文探讨了处理前后淀粉微观结构、结晶结构、分子结构、粒径、分子量及热性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 为探究蜡质玉米淀粉(WMS)经普鲁兰酶协同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P-DHPM)制备纳米淀粉后对其结构及性质的变化规律,本文探讨了处理前后淀粉微观结构、结晶结构、分子结构、粒径、分子量及热性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淀粉圆球形颗粒变碎片状、结晶结构逐渐消失、淀粉短程有序性增加、分子量显著(P<0.05)减小;同时,淀粉糊化峰值温度由71.23℃降低至55.81℃,糊化焓值(ΔH)显著(P<0.05)减小至4.68 J/g;酶解淀粉进一步经微射流处理后,粒径降低至纳米级,淀粉颗粒变成更加无规则的小碎片,糊化峰值温度(T_p)降低至55.37℃,糊化焓值(ΔH)增大至14.13 J/g。通过酶解-微射流技术处理WMS淀粉,可制备得到粒径可控且具有短程有序的纳米尺寸淀粉颗粒,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操作简单的制备方法,同时为继续探讨其在淀粉纳米乳液及淀粉基活性包装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解 动态超高压射流 纳米淀粉 结构 热学性能
下载PDF
鸭血肉味香精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罗斌 谢作桦 邱波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98-101,共4页
以鸭血肉味肽为原料,以包埋率为指标,研究了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配比、壁材与芯材比例、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对包埋率的影响;结合包埋率、香气感官评定值为参考,以及喷雾干燥制备鸭血肉味香精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并通过电镜扫描、... 以鸭血肉味肽为原料,以包埋率为指标,研究了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配比、壁材与芯材比例、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压力对包埋率的影响;结合包埋率、香气感官评定值为参考,以及喷雾干燥制备鸭血肉味香精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并通过电镜扫描、荧光标记方法对产品微观结构、油脂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鸭血肉味香精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酪蛋白和麦芽糊精的混合物为壁材,质量配比为1∶30,芯材为鸭血肉味肽、单甘脂、大豆油的混合物,三者的质量比例为10∶1∶30,壁材与芯材的混合质量比为2∶3,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压力120 MPa处理。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血 肉味香精 胶囊 动态超高压射流
下载PDF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油莎豆粕蛋白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泽鑫 敬思群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2-75,共4页
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对油莎豆粕蛋白进行处理,研究超高压微射流对油莎豆粕蛋白的粒度、溶解性、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紫外吸收基团和巯基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粕蛋白平均粒度随压力提高明显降低,200 MPa时平均... 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对油莎豆粕蛋白进行处理,研究超高压微射流对油莎豆粕蛋白的粒度、溶解性、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紫外吸收基团和巯基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粕蛋白平均粒度随压力提高明显降低,200 MPa时平均粒度为186.1 nm;溶解性显著提高,200 MPa最大;起泡性与乳化性随着压力的升高呈增大趋势,160 MPa时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最好,乳化性最佳;紫外最大吸收波长红移,紫外吸收基团增多,160 MPa时紫外吸收峰达1.717;巯基含量增加,120 MPa时巯基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粕蛋白 动态超高压射流 改性
原文传递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法提取黑木耳多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秦令祥 周婧琦 +2 位作者 崔胜文 罗双群 高愿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55-159,共5页
以黑木耳多糖得率为指标,以料液比、微射流压力、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提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提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h... 以黑木耳多糖得率为指标,以料液比、微射流压力、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提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提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h,料液比1∶40(g/mL),微射流压力140MPa,提取温度90℃。该工艺条件下,黑木耳多糖得率为2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多糖 动态超高压射流技术 正交试验 提取
下载PDF
高品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涂宗财 林德荣 +4 位作者 刘成梅 刘光宪 王辉 豆玉新 郑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9-152,共4页
为实现大豆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以制作豆腐、豆浆后下脚料豆渣为原料,应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作用、离心分离技术和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测定了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膨胀率和溶解性;并研究以酶-碱结合法提取大豆可溶... 为实现大豆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以制作豆腐、豆浆后下脚料豆渣为原料,应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作用、离心分离技术和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测定了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膨胀率和溶解性;并研究以酶-碱结合法提取大豆可溶性纤维,以碱浓度、酶用量、碱提温度和酶解时间为四因素,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浓度0.6%,碱提温度65℃,酶解时间55min,酶用量22万U时,酶-碱结合法制备的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SDF/TDF)可达到21.35%。经140MPa微射流均质机处理,其SDF/TDF含量可提高到37.42%,其持水力、膨胀率和溶解度分别为10.697g/g、830%和22.38g/100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 动态超高压射流作用 酶-碱结合法 离心分离技术
下载PDF
椰子油火龙果汁纳米乳液冻干果粉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13
作者 王小媛 耿君君 +2 位作者 靳学远 魏肖鹏 纵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131,共7页
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椰子油火龙果汁纳米乳液冻干果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果粉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乳液质量为基准,椰子油添加量4.17%、皂... 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椰子油火龙果汁纳米乳液冻干果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果粉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乳液质量为基准,椰子油添加量4.17%、皂角提取物添加量3.22 mg/100 g,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100 MPa下处理3次,所得冻干果粉中椰子油包埋率为61.21%±0.69%,溶解性为88.14%±0.9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果粉结构为片层块状结构,附着有单个球状细小颗粒。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冻干果粉可有效包埋椰子油,减缓油脂氧化。差示量热扫描结果显示,冻干果粉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 包埋体系 动态超高压射流技术 冷冻干燥
下载PDF
线叶金雀花黄酮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辅助乙醇提取及其调节血糖作用研究
14
作者 徐向前 秦令祥 +2 位作者 丁昱婵 曹源 高愿军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1-238,共8页
以线叶金雀花为原料,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辅助乙醇提取其黄酮,经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同时研究其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9:1(mL/g)、微射流压力147 MPa、提取时间63 min,在此条件下,线叶金雀花黄酮得率为2.... 以线叶金雀花为原料,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辅助乙醇提取其黄酮,经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同时研究其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9:1(mL/g)、微射流压力147 MPa、提取时间63 min,在此条件下,线叶金雀花黄酮得率为2.86%。小鼠降血糖试验结果表明,线叶金雀花黄酮能够降低小鼠体质量和血糖值,提高小鼠糖耐量,降低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小鼠体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这表明线叶金雀花黄酮具有调节血糖作用,同时还可发挥调节血脂和抗氧化活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线叶金雀花黄酮的提取及产品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金雀花 黄酮 动态超高压射流 响应面 降血糖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